- 相关推荐
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和由来
我们经常在战争电视剧上看到“天时地利人和”这句台词,那么它是指什么意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和由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时地利人和
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历史出处
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接龙
顺接:和乐且孺 和事天子 和光同尘 和合双全 和合四象 和和气气 和和睦睦 和如琴瑟
顺接:白雪难和 抱德炀和 彼倡此和 彼唱此和 才怀隋和 倡而不和 此唱彼和 地利人和
逆接:昂首望天 拔地倚天 拔地参天 白日升天 白日青天 白浪掀天 抱恨终天 碧海青天
逆接:天上人间 天上无双 天上石麟 天上麒麟 天下一宗 天下一家 天下为一 天下为公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 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周围三里内的城墙、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攻打它却无法取胜。包围攻打它,一定是遇到了利于作战的时令和气候,既然这样都无法取胜,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士兵)弃城并离开它,这(是因为)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团结。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凭借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凭借山川的险要,建立威信、统治天下不凭借军事力量的强大。施仁政、得民心的君主帮助和支持他的人会很多很多,不施仁政不得民心的君主帮助和支持他的人会很少很少。得到的支持少到了极点,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得到支持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顺从他。凭借天下人都顺从他的优势,去攻打连族内外都会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主有不战之时,如果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作品解读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 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富呢?
成语故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方说有一座内城每边长三里,外廓每边长也不过七里的小城,敌人将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却好久不能取胜。在这长期的围攻中,必然有适于作战的好气候,但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天时不及地利了。再比如说,另有一守城战役,城墙不能说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盔甲也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又不是不充足,占有如此有利的地势,可是敌人二来,守城者便弃城而逃。这就说明占据有利地势比不上人和了。所以说,维护人民安全不能全靠边界的设置,保卫国家不能专靠山川的险要,威摄天下不能专靠武器的锐利。起决定作用的在于施行仁政。施行仁政,拥护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拥戴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极少时,连他的亲戚也会反对他;帮助他的人极多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用全天下归顺他的力量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人,那么,仁君或许不必用战争即可胜过暴君,若非用战争不可,胜利也一定是归仁君的。
故事载千《孟子·公孙丑上》(卷二),原文以战争中得失的有无有利条件作比较说明施仁政可以王天下。“天时地利人和”今多用来说明战争的有利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和由来】相关文章:
雨水节气的由来和习俗02-07
冬至的由来和传说作文07-13
祭灶节的由来和习俗01-17
清明节由来和含义07-05
年夜饭的由来和习俗03-12
重阳节的由来和起源12-02
茶字的由来和历史演变02-25
寒食节习俗和由来08-12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