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元宵节的历史来源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元宵节就包括在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元宵节的历史来源,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得朋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欢度元宵节,最为期待的除了吃元宵、看烟火之外,就是赏花灯、猜灯谜了。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放灯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说起来,元宵节夜间燃灯的习俗起源于两汉时期,但是,观灯猜谜的习俗还是在两宋时期开始流行,明清两朝延续,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南宋时,京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起初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据《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其中“藏头隐语”,即指谜语。当时所谓的制谜二十四格,如“卷帘”、“谐声”等等,至今流传。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宋朝的元宵灯会一般长达五天,而到了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以显示社会歌舞升平。元宵灯会一般自正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时期,满清入主中原,虽然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终清一朝,元宵节尽管只有三天时间,但是,不仅灯火璀璨,亮如白昼;而且灯的款式也更加精致奇幻,让人叹为观止。在此灯会上,人们观灯猜谜依然成为元宵佳节之夜一道靓丽的风景。而清代文人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元宵节之夜异彩纷呈的灯谜正是明清两朝元宵灯会的生动写照。
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有多处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在这部小说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一章中,就有两处写到元宵节。第一处:“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过会的热闹。”文中的“过会”,即是元宵节的活动之一。第二处:“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文中的“社火花灯”是指元宵节夜晚街头的鼓乐、歌舞、百戏、杂耍、放花灯等娱乐活动,由此也可见,当时老百姓观看社火花灯的盛况。当然,这两处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只不过是为以后贾府两次过元宵节作下的铺垫。
在《红楼梦》中,详细描写了贾府这两次过元宵节的情景。第一次是元妃省亲时,当时贾府处于极盛时,固整个荣国府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渲染出贾府的大富大贵,非寻常人家可比;而第二次描写的元宵节贾府正是处于兴盛与衰败之际,虽然流光溢彩,珠玉生辉,极其奢侈华贵,但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元宵节普通人家可以出外观赏烟花社火,而贾府这样的官宦人家,自然不用像平常人家那样,他们可以在深宅大院里自娱自乐,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
贾府的元宵节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一章开始的。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是元宵佳节。在这一回中,作者借元春的目光,展示了贾府的靡费豪华富贵风流:“却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做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制作灯谜和猜灯谜是贾府欢庆元宵佳节的高潮。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章中,元春省亲回宫后,特地制作灯谜由太监送出,以便与家人同乐;因此也让众姐妹也作一个灯谜送进去,这样往复数次,贾府一时掀起猜谜热潮。这次元宵节制作的灯谜共有八首,出自贾母、贾政及其儿女和未来的媳妇薛宝钗之手。这些灯谜诗虽然异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却带有神秘色彩,具有预示手法,是书中人物性格和文化涵养的生动形象的写照。这里仅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制作的灯谜为例:
其一,元春制作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灯谜的谜底为“爆竹”。古人认为爆竹能驱妖魔、辟凶邪。爆竹是在卷束的丝织品中加入火药制成,故"束帛"本指爆竹。但曹雪芹也用“束帛”形容元春,也就是元妃着绫穿绸的苗条身材。爆竹本身,在发出巨响,如雷般震慑四野令人恐惧战栗之时,却已化作飞灰飘逝。这是预言元妃这位皇帝的“玩物”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省亲之后未久,就悄然而逝,于是如雷的气势,慑人的威力也随之灰飞烟灭。贾府失去靠山,更加速其没落的脚步。此谶只适于元妃一人,具有鲜明的个性。
元宵佳节
元宵节是个很古老的节日,如果从西汉时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里记载:“元,为始;宵,为夜。”正月十五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的夜晚,所以名之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有张灯之俗,故又名之为“灯节”。
“元宵节”的节期为正月十五日,又名“元夕节”、“上元节”,民间亦称其为“正月十五”、“正月半”。宋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
这一节日不仅在中国是唯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亚洲的其他国家也有隆重的民俗活动,如韩国的“元宵节”称为“元夕节”。各地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有很大的差异,但“祈年”已作为“元宵节”重要的文化内涵。
元宵节又是中国春节年俗活动的压台戏。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吃元宵、观灯会、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游乐赏玩,其乐融融,美其名曰“闹元宵”。元宵节的欢聚、热闹、喜庆,承载和表达了人们期盼生活团圆、红火、幸福、美满的意愿与祈求。
中国情人节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民俗学专家萧放解释,有这个叫法,是因为元宵节是古代难得的两性可以接触的时间。
古人实行宵禁制度,同时古代女性受礼教约束。元宵节的狂欢,给了深闺女子晚上出游的机会。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结伴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原本便是有情人,可以借着元宵节约会。明朝一幅古画《上元灯彩图》描绘了古代大型交友现场。
“男妇嬉游”是元宵节特殊的人文景观。据《隋书·柳彧传》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场面堪比化妆舞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和薛绍第一次见面就在元宵节的街市上,薛绍戴着昆仑奴的面具,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元宵经典佳话”有很多经典诗句都诞生于元宵灯节。
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供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除了摆香炉、供品外,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放天灯”,人们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节日食俗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岁时杂记》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可知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
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从其技法中可知,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明代还出现了汤圆、元宵的名称。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广及南方。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1688)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现代,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粱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元宵除了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节物,人们还往往互相馈赠。
闹元宵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包括忙年(迎年、迎新春)和辞年(辞旧年)两个部分,时间上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元宵节又是中国春节年俗活动的压轴戏,从古至今体现的就是一个“闹”字,而且是晚上的“闹”,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隋、唐、宋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明清时期,老百姓将元宵节过得热闹非凡,各种响器、歌舞竞相上演。顾禄《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清雍正《朔州志》记载,民间“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宋代周必大写过一首诗《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其中提到:“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浮圆子就是汤圆,元宵节煮食浮圆子寓意着月圆人圆、幸福美满。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元宵”和“汤圆”外形相似,但制作方法不同、口感也略有差异。明代以后,宋代时所称的圆子类节令食物又被称为汤圆、元宵。“元宵”的叫法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较多称为“汤圆”。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一个是用干粉,一个是用湿粉。二者在馅料上也些不同,元宵多为甜馅,汤圆则甜、咸、荤、素馅。甜馅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馅有猪肉馅。素馅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寓意。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猜灯谜
谜语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到了宋朝,元宵节已有了“益智节”的含义,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南宋时,“灯谜”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又称“庾辞”、“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据吴自牧《梦粱录》:“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名打谜。”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也有类似记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节
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清顾禄《清嘉录》中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猜中者有奖,奖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谓之“谜赠”。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前去观看灯会。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送花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儿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元宵“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每逢元宵节,一些地方有拜紫姑的习俗。紫姑是古代妇女拜的“姑娘”神。迎紫姑习俗自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明清时代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仍普遍,紫姑卜主要用于吉凶、祸福、丰歉。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走百病
古代有正月十五“走百病”习俗。此俗元代已经出现,周用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元宵节晚上妇女们相约结伴出游,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中有:“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
【元宵节的历史来源】相关文章:
冬至的历史来源07-02
浅谈砚的历史来源06-22
函数的历史来源简介08-04
端午节的历史来源06-28
重阳节的历史来源07-02
孤家冢的历史来源06-24
有关色彩的发展历史来源06-27
烧饼的来源和历史典故07-02
中秋节来源历史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