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寓言故事(精选15则)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吧,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历史的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的寓言故事 1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那块“楚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那么大方呐?要是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到底该怎么办才好?”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来人啊!先带使者去房间!”使者走后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蔺相如在一旁沉思着。过了一会,镇定地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会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的带回来。”赵王深知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中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看,右看看,非常喜欢。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准备给后宫的嫔妃们看时,被蔺相如拦了下来。秦王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即叫下人把“地图”传给蔺相如,并指给他看:“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划给赵国,你看行吗?”说着,便把“地图”传给蔺相如。蔺相如看了,总觉得哪儿不对,再定睛一看,呀!秦国的占地面怎么比赵国小啦!而且,秦国的地势总觉得像赵国,赵国的地势总觉得像秦国。蔺相如恍然大悟:“秦王的.鬼点子多得是,刚才我要是不仔细看,就上了他的当了!我得小心点!”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安好心,就想了一个法子骗秦王:“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啊!”秦王为了得到宝玉,只得找蔺相如说的去做。蔺相如趁秦王沐浴斋戒的这五天内,叫人打扮成讨饭的,把玉璧从小道送回赵国,又叫人又叫人打造一只假的璧玉。至于秦王如何处置他,他想也没想过。
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然以很隆重的礼节接待蔺相如,蔺相如将“碧玉”献上,秦王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突然大惊失色:“假的!”蔺相如却不慌不忙:“大王,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约的人,您给我的地图是假的,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来交换“楚和璧玉”,就请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王将遵守誓约将璧玉奉上。现在,就请大王处置我吧!”
秦王被说得哑口无言,心里虽然很生气,却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不但没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赵国。
历史的寓言故事 2
秦孝文王有个儿子叫异人,被大商人吕不韦一手导演,立为太子。孝文王死后,异人即位为庄襄王,吕不韦就做起丞相来,并受封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他儿子政即位,称为始皇帝(即秦始皇),吕不韦又被拜为相国,号称“仲父”(参看“奇货可居”)。
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家里都养着上千有学问的`门客,名声很大。吕不韦认为像秦国这样的强国,在这方面却不如魏、楚、赵、齐各国,是不光彩的。他便广纳学者名士,给他们很高的待遇,留养起来,一时竟达三千人之多。吕不韦就让他们各抒所长,人人写作,结果辑成一部巨大的著作,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二十余万言,内容包括天地万物、上下古今,洋洋大观,应有尽有。吕不韦非常得意,把这部著作定名为《吕氏春秋》,并把原稿在秦都咸阳公开展览,欢迎一切人等参观。还宣布:“能指出错误,删去一字或添加一字者,赏给千金。”旁边搁着现金,表示决不食言。(秦时一金即一镒,计二十四两;金,是铜一类金属。)
历史的寓言故事 3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主张联吴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为蜀国的.生存争夺空间。
过了一阵子,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统率人马,攻打魏国。出师前,他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师表》,劝刘禅虚心纳谏,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国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了,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时机。过了几年,诸葛亮又决定北伐中原。当时,很多大臣觉得蜀国力量太小,老是这样动用军队,不是国家之福,因此反对北伐。
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又上表给后主刘禅,对当时的敌我形势进行详细分析,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会派兵来对付你,倒不如主动攻打他,说不定还会找出一条生存之路。后主刘禅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诸葛亮伐魏。
这第二道表,史称《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的寓言故事 4
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
“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
“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
“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的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
“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
历史的寓言故事 5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
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
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简直像数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这样,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先前,楚国人在设置标记的时候,当然是正确的。如果河水不涨,他们是可以依照标记渡河的。可是后来,情况变了,由于河水暴涨,水位升高了许多,而楚国人在不了解变化的情况下仍按原来的线路渡河,当然只能惨败。
历史的寓言故事 6
从前,有位先生姓杨,名叔贤。他恃才傲物,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有一年,他去荆州做官。到了荆州,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呢,就见天天来人报告老虎伤人的事,他很气恼。
这天,又有人来报:
“山上有一虎穴,卧有雌雄两只老虎,常常出来伤人,人们吓得已经不敢进山砍柴了。请求官府派人去捉,否则后患无穷。”
杨叔贤听说此事,拍案喝道:
“地方上出了一些动物也要老爷亲自过问,真是些没有的东西!”
杨叔贤说着,拿出纸笔,奋笔疾书,写下一篇《虎戒文》。写完之后,交给差人,差人不解,杨便骂道:
“真是些没用的东西!且看我写的这文章就可以把老虎轰走。”
文章对老虎出没乡里、不守规矩、且屡屡伤人的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且斥责老虎:从此以后,不准这样不仁不义,要爱护百姓,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这是一篇声讨老虎的檄文,他命手下的人将文章张贴于老虎出没的山上。
过了几天,果然没有再听说谁受到老虎的伤害,杨老爷洋洋得意,对周围的人说:
“怎么样?还是我的文章有神效吧,如此犀利的文章,量它老虎也不敢不思量。”
其实,偏巧那些日子老虎到别的地方打食去了。
后来,杨老爷又被调任到郁林地区做官,这里倒是没有老虎,但这里的百姓可不像荆州那儿的百姓那么老实。他们常常给杨老爷出难题,弄得杨老爷整日烦躁不乐。
无计可施的'杨老爷又想起当年在荆州一篇文章就镇住了老虎的英雄业绩,可是,一时又写不出有分量的告民众书。忽然想到,何不把那篇《虎戒文》抄来镇一镇这里的百姓,便派人去荆州抄《虎戒文》。
几日之后,派去的人仍不见回来,又派另外一人去打听,回来报告:抄文之人不幸落入虎口。
历史的寓言故事 7
晏子是齐国宰相,他辅佐齐王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晏子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缭的,为官三年,从没做过什么错事,可是有一天,晏子却把高缭给免职了。晏子左右的人感到奇怪,觉得晏子这样做未免不合情理,于是,他们劝阻晏子。有的说:“高缭侍奉先生三年,对先生向来都是言听计从,并没出过什么差错呀。”有的说:“按常理,高缭做满三年,又没有过错,先生理当给他一定的爵位才是,怎么反而把他辞掉呢?这好像说不过去吧!”
晏子对左右劝阻的人说:“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料,必须用规矩来定方圆,要用斧子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造就一件好的'器具。我手下的人,就应像这些规、矩、斧子、刨子,帮我去掉那些不能成器的地方,以利我更好地帮齐王治国。可是高缭和我一起做事已经整3年了,对于我的缺点、过错,从来没提出过任何批评意见,也没作过任何纠正。我并非圣贤,平时工作中难免有失误,可是高缭只是一味顺从我、称赞我,这对我更好地为齐王工作又有什么好处呢?非但没有,反而有害。所以我决定辞退高缭,原因就正是你们所说的‘高缭无过’。”
晏子真是一个有见地的贤相,他的用人标准是反对圆滑处世、一味讨好上司。这个用人标准,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启发的。
历史的寓言故事 8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历史的寓言故事 9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历史的寓言故事 10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要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历史的寓言故事 11
王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在秦王嬴政打算出兵灭楚时,已是老将的王翦一口咬定非 60万大军不可。这几乎是当时秦国兵力的总和。另一位年轻将军李信则表示,灭楚只需20万兵马。嬴政听后,非常欣赏李信,当即命他率兵攻打楚国。王翦因建议未被采纳而告老还乡。
不料,李信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归。嬴政大怒,这才想起王翦,便亲自前去请他出山。王翦答应率兵出征,但提出了新的`条件——除了60万兵马外,还要赏赐他大片良田、屋宅。“作为大王的部下,我虽立过赫赫战功,却没有资格封侯,所以要趁大王用得着我的时候,多为子孙讨取赏赐以置家业呀。”嬴政笑了,满口答应。
数日后,王翦出征楚国。一路上,他先后5次派人回京向嬴政讨要赏赐土地和房产。嬴政一一答应下来,心想:“王翦这老贼还真贪,不过只要他能打胜仗,就满足他吧。”王翦领到了赏赐,这才全力出战,历经两年终于消灭了楚国。
事后,有同僚问王翦:“您都这把年纪了,还讨要那么多东西干啥?它们只能损坏您的名声呀!”王翦笑了:“这60万兵马可是秦国的全部军队,大王能放心让我率兵出征吗?我只有多讨些赏赐,且讨来的这些土地和房产都在秦国,这样才能消除大王的疑虑啊!”同僚恍然大悟,原来王翦是有意增加秦王控制自己的砝码,以消除对他拥兵叛乱的怀疑。王翦多次“讨赏”的做法虽不值得借鉴,但他为了顾全大局,巧妙地将自己受制于人以安定人心,却不失为智慧的谋略。
历史的寓言故事 12
明朝的海瑞为官清正,不畏权势,敢于“为民请命”。人称“海青天”。
嘉靖年间,全国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连中小地主也纷纷破产。闹得民怨沸腾,天下不安。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还很厌恶进谏。朝中大臣大多明哲保身,也不敢规劝皇帝。
有一天,海瑞与嘉靖皇帝对弈。他惦记着民间的疾苦,无心下棋,没走几步,就处于劣势。
“将军!”嘉靖皇帝得意地喊道,海瑞这才注意到自己的棋子已经非常 被动了。接着他力挽被动,很快就占了上风。轮到海瑞“将军”了,他突然灵机一动喊道:“‘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嘉靖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管注意自己的棋。过了一会儿,海瑞又找到“将军”的机会了。这一回,他一字一板地喝道:“ ‘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这一回皇帝听清楚了,但仍然不明白他这没头没脑的话,反倒觉得有趣,念着顺口、好听。所以,等到嘉靖“将军”的时候,他也学着海瑞的腔调高声喊道:“‘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
皇帝的话音刚落,只见海瑞弃棋离座,趴在地上说:“微臣领旨!”
皇帝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海瑞这是怎么回事?海瑞回答说:“万岁不是说天下钱粮减三分么?臣一定照办!”
那时,皇上的`一句话就是圣旨,就得照办。嘉靖无奈,只好下令减轻全国的赋税。
历史的寓言故事 13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 "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 "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 "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穷到了夏天也换不起衣服:终日披裘打柴为生,也不去拾取路边造金,这确实表现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种人,虽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贫如洗,其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见劝其拾取遗金,受到严词批驳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劳动者的美德,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为后人所赞叹景仰和发扬光大。
历史的寓言故事 14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陷害忠良。大臣张俭得罪了中常侍郎侯览,侯览等人便找到一个机会,将张俭判为死罪。
张俭预先知道了消息,趁机逃跑。于是朝中下了一旨,有藏匿留宿张俭者,罪当连坐,即也要获死罪。
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十分要好,便跑到孔褒家去躲藏。可是刚好孔褒外出没有归来,他的弟弟孔融在家,孔融刚刚 16 岁,知道张俭是逃难而来,便说道:“兄虽外出,难道我就不能为君做主吗?”于是留张俭住了几宿。
不想张俭留宿孔家的消息被官府闻知,官吏到孔府追捕,这时张俭已经走了。官吏无法报命,就把孔融及刚刚回家的.孔褒抓了去。
在公堂上,孔融首先站出来说:“张俭留宿我家确有其事,今已他去,不知何往。只是吾兄没在家,是我留的张俭,要判死罪,我去承当好了,与兄长无关。”
此话刚落,孔褒也站了出来说:“张俭本与我交厚,他是来投我的。而我的弟弟年少不懂事,与弟弟无关,有罪我去承当,把弟弟放了吧。”
不一会儿,大门口又进来一个老妇人,原来是孔母。孔母对官吏说:“妾夫已死,吾是一家之主,家事都由我承担。所以留宿张俭的罪过,应该只是我一个人,而与他们兄弟无关。”
这一下把官员弄懵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得把供辞申报朝廷。最后,朝中下了批文,把孔褒连坐问斩,孔母及孔融释放回家。
历史的寓言故事 15
秦青是战国时有名的歌唱家。有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投到他的门下拜师学艺。在他的学生中,有个名叫薛谭的人长得很帅,也很有唱歌的天赋。他在秦青这儿学了几年,歌唱水平大大提高,于是,他产生了自满的情绪,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快要赶上老师,没有必要再向老师学习了。
有一天,他就向老师提出回家的要求。秦青很喜爱薛谭,有心要把他培养成为出名的歌唱家。这时,他见薛谭前来辞行,知道他有点骄傲自满,但他也没有当面批评和挽留薛谭,只是说:“哪好吧!明天我在大路口为你设宴送行。
第二天,秦青带着其他学生,备了酒菜,在大路口设下酒宴为薛谭送行。席间,秦青对薛谭说:“你就要走了,我唱首歌给你留作纪念吧!”秦青说完,就一面打着节拍,一面唱了起来。这是一首专为送行而作的歌,歌声雄浑悲壮,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秦青唱得很投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那些树木仿佛被他的歌声震动了,连天上飘浮的云朵也好像被他的歌声所吸引,止住了脚步聆听着,不再飘动。薛谭听了老师的'歌,感到非常惭愧。他这时才知道,自己的歌唱水平根本无法与老师相比。他跪在秦青的面前,诚恳地请求老师的原谅,表示自己还想继续跟老师学习,不回家了。秦青见薛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非常高兴,就让他留了下来。
从此以后,薛谭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成为一名很有造诣的歌唱家。
【历史的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寓言故事03-24
赵王选马历史寓言故事06-27
中国历史寓言故事三则06-23
中国历史寓言故事大全06-23
中国历史上的寓言故事06-23
中国历史寓言故事3篇06-23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07-21
寓言故事的成语07-03
儿童寓言故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