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实录

时间:2024-11-02 10:30:38 维泽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草原》教学实录(通用5篇)

  导语:《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草原》教学实录,欢迎各位阅读。

人教版《草原》教学实录(通用5篇)

  《草原》教学实录 1

  师:昨天同学们给我介绍了南宁的美景,让我感到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今天我也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家,到北国内蒙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看看。那里——,不好意思我也没去过,咱们还是随着语言大师老舍一起去那里感受一番吧!

  板书课题:草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读边思考,自由读书吧。

  投影出示:

  提示

  1 请划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

  2 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词语。

  生:我想问迂回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谁能解释一下,远远望见一条带子,弯弯曲曲就是——

  生:迂回。

  生:不明白小丘。

  师:谁来告诉他?

  生:就是小小的山。

  师:谁还有?

  生:我还想知道绮丽。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绮丽就是奇妙美丽。

  师:谁还有?

  生:我不懂鄂温克

  生:鄂温克是内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

  师:还有谁?

  生:我想问一下洒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潇洒。

  生:就是不拘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其实通过读课文你也可以理解这个词。

  生:就是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师:就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里写了草原的什么,谁来看看你的看法?

  生:写了草原风景和风情。

  师:人呢?

  生:非常热情。

  生:介绍了风景怡人的风情,还有热情待客的草原人。

  生:广阔的草原,和热情的人,

  师:老师补充一下还有蒙古人。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景色怡人,非常的美,还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

  板书

  师: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我们骑上奔驰的竣马,快快去寻找美丽的景色吧!快点,你认为哪里景色最美?

  生找。

  生:我认为这句最美“那些小丘……”

  师:读完了吗?注意一个句子要读到最后。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漂亮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谁还有?

  生:“绿毯……”

  师:谁还找到了好句子?

  生:我认为我的句子比他们的都好“那里的天……”

  师:比他们的都美呀,和他感受一样的同学有吗?

  生:我的句子最棒“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师:有跟他一样吗?没有和你一样的。

  生:没关系。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吗?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比唱得好。咱们看一下阅读提示。

  投影出示:

  阅读提示

  1 你欣赏的句子描写了草原的什么美?它让你想象到了哪些景象?

  2 这些句子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

  师:课文说,我们说是不是好句子一读就知道,下面我们就按课文的描写顺序读一下。谁来读一读草原上的天。

  生读。

  师:感觉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好,让我感受到天空的感受,空气的新鲜,不过我也想读一读。

  师:好,你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生:我觉得刚刚那位同学读得太好了。我也让全班同学这样读一读,如果不同很可惜。

  师:好,大家觉得可以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天底下谁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你来说?

  生:他读得不够好,有位同学读得更好,希望他读一下。

  师:好,咱们看看他推荐得怎么样?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真是慧眼识英雄。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请XX读会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已经看到了那种美妙的景色,我才能读出这么美的感觉。

  师:大家想不想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啊!

  生:想!

  师:我们来看,天底下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何等壮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草原上真是绿草千里,那草原上的羊群谁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说说。

  生:我好像看到了羊群,飞来飞去,就像一朵大花一样。

  生:因为小丘是非常矮的山坡,所以用飞比较好。

  师:课文里怎么说的'。

  生:一会……一会……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画面。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把草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一读,想象一下草原的美。读一读,想象一下。

  生读。

  出示两幅画。

  师:这是老师画的两幅画,献丑了。大家比较一下两幅画。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因为第一幅画羊群感觉像小河一样。

  生:我觉得第二幅比第一幅画,小丘画得很矮,显出小丘的线条很柔美。

  师:你能用手势表现一下柔美吗?

  生:第一幅美,第二幅显不出有羊有牛,就像一群群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可惜我画的图上没有骏马啊!

  生:喜欢第二幅,小丘没有用黑色勾边。

  师:看来我画得非常不成功。让同学们看到了骏马小河。大家看看第一幅图。这里用什么颜色?第二幅我用了渲染的手法,绿色显得画面新鲜柔美。看来第二幅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来读给大家听。

  师读。

  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没有把小丘柔美的线条读出来。我来给你示范读一下。

  生读。

  全场鼓掌。

  师:你也可以当个小老师了。你是怎样把柔美读出来的呢?

  生:柔美就像波浪一样,有波浪起伏的感觉。我是这样读的。刚才最后一句没太读好。

  师:那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轻轻流入云际,有流的感觉吗?

  生:有。看不见一点杂色,就像绿色的海洋在流动。

  师:谁还能把柔美读一读。

  生:我觉得我得读得比他更好。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不错,还有吗?

  生:刚才那个同学没有把柔美读出来。我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还有比他更好的吗?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而且他没读出波浪。我觉得应该全班示范一下。

  全班齐读。

  师:大家比老师读得好。面对这样的景象,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呢?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听着,听着,我们感觉到作者——

  生:陶醉了。

  师:陶醉在这(板书陶醉)草原上无边的美景中。我们再读一遍,看陶醉了没有。

  全班读。

  师:无边的美景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和印象,甚至联想到大牛和骏马在回味草原的乐趣,你能想象一下大牛和骏马回味什么乐趣?

  生:我觉得小牛和骏马在回味小时玩水的乐趣。

  生:在回味着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什么景色?

  生:宽阔的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草原上的乐趣是——

  生:无限的,说也说不完。

  师:让我们拿起书美美的读一遍,尽情地游览草原那美丽无边的景色吧!

  放音乐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读要比唱得好。我想通过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差不多背下来了吧,我们来试试好吗?

  生:好。

  生背。

  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羊群(),那些小丘()

  师:我看美丽的草原都给大家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想变成一头牛,躺在美丽的草原上。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鸟,那样我会飞到蒙古大草原去。

  ……

  师:希望大家能继续领略草原的美景。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草原》教学实录 2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歌曲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欣赏视频。

  师:歌曲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生:是美丽的大草原。

  师:谁去过大草原?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草原吗?

  生1:我见过的草原是碧绿辽阔的。

  生2:我去过草原,那里遍地的牛羊吃着青草,非常悠闲,在回味大草原的美丽。

  生3:我感觉草原风景非常优美,人们在那里生活的美好而快乐。

  师:是,同学们对草原的了解可真多,那你知道在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出示“草原分布图”】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我国的草原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草原主要分布在(指大屏幕上出示的中国草原分布图)

  生(齐):内蒙古地区,青海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站,内蒙古大草原。准备好了吗?上课。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谈话导入。

  师: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板书:草原 老舍】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1 草原

  师: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谁来说说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生:我们还学过老舍先生写的《猫》和《母鸡》。

  师:老舍先生还写过很多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师:好,那就让我们赶快来学习课文吧。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渲染 勾勒鄂温克

  天涯 低吟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拘束

  羞涩 摔跤偏西

  师:自己读一读。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一人读一行)

  生1:渲染勾勒 鄂温克

  生2:天涯低吟 襟飘带舞

  生3:马蹄礼貌 拘束

  生4:羞涩摔跤 偏西

  师:真不错,全读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似乎

  师:(指名读词语)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

  【出示“蒙”的三种读音】

  蒙mēng:瞎蒙(胡乱猜测)

  蒙méng:蒙蒙细雨

  蒙měng:内蒙古

  师:对,同学们来看这个词(指“内蒙古”),“蒙”字还有两个读音,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其他两个读音)

  师:在本课中,这个字读——

  生(齐):měng

  师: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内蒙古。

  师: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

  【出示词语意思】

  同行xíng:同路。例如:携手同行。

  同行háng:同行业,同行业者。

  师:老师通过查字典,了解到了它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相信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两句话就难不倒大家了。自己读一读。

  【出示句子】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

  我和妈妈是同行,我们都是医生。

  生1:我们同行xíng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

  生2:我和妈妈是同行háng,我们都是医生。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风景。第二部分是课文的2、3自然段,写的是蒙古人民迎客的场景。第三部分是课文的4、5自然段,主要写了客人们与蒙古人民联欢的情景。

  师:你总结的很好,老师想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我们可以说是“草原风光图”,谁能像老师这样概括出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生:第二部分可以说成是草原迎客图。

  师:谁来说说第三部分?

  生:第三部分可以说成是草原联欢图。

  【相机板书:风光图迎客图联欢图】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师:好,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自学,师巡视。

  师:真不错,不少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我体会到了草原的空气很好,从“比别处的”“清鲜”和“明朗”体会到的,“比别处的”就是和城市相比,空气更加清鲜,天空更加明朗,我感受到老舍先生也被草原清鲜的空气陶醉了,所以他说“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出示句子】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有同学想给你补充,你来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一句。作者在来之前一定听说过草原的天空湛蓝美丽,来之后亲眼见过感觉比先前听说的还要美,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美,所以作者说“更可爱”,而且“空气是那么清鲜”大家都知道,在城里一般空气都是污浊的,工作有压力,所以作者来到草原之后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师:愿不得作者总想——

  生(齐):高歌一曲。

  师:看来作者当时心情一定是非常——

  生(齐):愉快。

  师: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生1读

  生2读

  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体会到草原非常碧绿,我从“一碧千里”这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体会的真好,草原非常碧绿。谁还想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碧绿】

  生1:我来补充,我还从“一碧千里”这个词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因为老舍先生写到“在天底下”,老舍先生认为在天底下全都是草原,说明草原非常的辽阔。

  生2:我想补充,老舍先生写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可以看出在老舍先生眼里天有多大,草原就有多大。

  师:是呀,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我们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不仅体会到了草原碧绿而且还很辽阔。

  【板书:辽阔】

  师:请大家再看这句话“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师:老师在字典中查的意思和你一样,为什么在这里说“并不茫茫”?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1: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处碧绿的草原也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说“并不茫茫”。

  生2:“一碧千里”说明在千里以内,万里以内草原都是碧绿色的,“而并不茫茫”说明视线清晰,并不模糊。

  师:哦,这里的千里指的是一千里,一万里吗?

  生:不是,指的是“全都”的意思,在老舍先生的眼里草原全部都是绿色的。

  师:是,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的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全班同学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是啊,多么美的草原啊!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找的句子是“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辽阔的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出示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更加突出了草原的辽阔。

  师:大家看,“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这是描写的羊群的动作,后面的句子中作者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哪个字?

  生(齐):“绣”字。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1:这样写把羊群和草原结合在了一起,让人感觉非常轻松愉快。

  生2:在这样的景色中,老舍先生也一定非常高兴。

  生3:在羊群的点缀下,草原也变得更加美丽。

  生4:我还想补充一下,辽阔的草原是静止不动的,而羊群则是活动的,“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这样一动一静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师:体会得多好啊!羊群是动的,作者用“绣”字把这些白色的大花定格在了无边的绿毯上,这样描写好在哪里?

  生: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师:是啊,多么恰当生动的比喻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老舍是多么喜欢这一望无际而又生机勃勃的草原啊!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齐)

  师:谁还想谈谈你画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小丘的线条非常柔美。

  【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是你的体会,不错。同学们看,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

  生(齐):渲染 勾勒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生:“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这里用渲染说明了草原的辽阔,而勾勒就体现不出来了。

  师:真不错,你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知识的?

  生:平时在生活中了解到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生:老师,我是从课文中的注释中理解的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粉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师:看来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词语也是我们学习的好办法。

  【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师: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这句话,你有新的理解吗?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师:是啊!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欲流”的“欲”是“将要、想要”的意思,“想要流入”和“轻轻流入云际”不矛盾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翠欲流”说明草原绿油油的,绿的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而“轻轻流入云际”说明草原的广阔,就像与云天交接一样,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面。

  师:说的真好,刚才你说到了“绿得发亮”,作者是用哪个字体现出来的?

  生:“翠”字。

  生:我还从这里体会到草原的颜色非常富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是一望无际的,远远望去,就像与天交接到了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了云朵里。

  师:你说的真好啊!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自己先试一试。

  生1读

  生2读

  师:因此这种境界……

  《草原》教学实录 3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草原》。

  板书课题:

  草原

  放录音。

  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师: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老师板书:

  高歌一曲 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

  (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

  老师板书:

  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草原》教学实录 4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又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生:文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什么?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在这句话里往前看,有一个词就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你把这个字再加上当时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什么飘了过来?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师:对,会是领会,把你的心意领会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两心相连,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们都知道了。你说这个“会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护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师:你该这么说,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是不是?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这两句能不能调换,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她引用了课文上的一些具体词语,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点得很准。有一个缺点,她只引用了课文的词语,如果她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她认为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把那种情感读出来,就可以省好多话,同学们也明白了确实是这样,你能这么做吗?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师:她忘了说两个很重要的结论。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谁还有补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你说的也很对,但是你说人家读错了是不对的。她没有读前面的兴奋的句子,只读了后面陶醉的句子。你刚才是给她补读了前面兴奋的句子。你们两个加起来,答案就很完整了。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对了,(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对,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开阔”)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大家觉得研究这些问题有意思没有?

  生:有。

  师:那咱们接着研究。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谁再把后面的好好读一次,读到什么情感呢?他先看到草原的整体,后来看到草原的什么?

  生:后来看到草原的部分。

  师:草原的细部,看得非常细,对不对?

  生:对。

  师:(在“整体”下写“细部”)他深入到草原的细部去看了,那么他的情感还是豪放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刚才有同学说作者陶醉了,才要低吟,非常正确。(在“豪放”下写“沉醉”)已经沉醉了,那么什么样的景色能够使他沉醉呢?

  生:是柔美的景色。

  师:对了。(在板书“开阔”下写“柔美”,这时板书为:细部——柔美——沉醉——低吟)说得非常好,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读出来,把作者那种沉醉的情感读出来?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

  师:读得不错,你们沉醉了吗?

  生:沉醉了。

  师:真沉醉了吗?自己把刚才这一部分轻轻地读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给沉醉了,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

  师:好,停止。课文第一段大家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作者进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变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写的。我们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学习后面的课文。刚才上课时大家说了,后半部分课文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的风情,那就得在读书中抓住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仔细思考。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准备更好的发言。第一次发言时先把后半部分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弄清楚,从整体内容上,把后半部分课文内容把握一下。好,开始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我们现在开始研究后半部分课文的内容层次。

  生:我认为课文后半部分一共写了四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内容。首先是作者他们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欢迎,然后写……

  师:先等一下,我们说了一段说一段,你刚才说的这一段,你能给它起个小标题吗?

  生:可以叫迎接客人。

  师:再简单点。

  生:迎接。

  师:不清楚,迎接什么?

  生:迎客。

  师:很好,简单明确。(板书:“迎客”)下一段。

  生:第二段讲他们互相握手,可以写“握手”

  师:他们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握手?握手也算一件事吗?

  生:迎接。

  师:上一段不是已经迎接了吗?谁知道?

  生:民族团结。

  师:这是整个课文的思想,每个段都表现了民族团结。看来你们真的说不出来了,我们叫它“相见”,两族人在这里停下来,正式会面相见,可以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相见”)

  师:接着说。换一位同学吧,你别把四段都说完。

  生:第三段,第三部分是互相演节目、喝酒。

  师:小标题呢?

  生:联欢。

  师:没有吃饭先联欢?不过这里也有一个蒙族的风俗。我们汉人吃饭、敬酒时,一般都不唱歌。蒙族人不一样,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端上酒杯走过来,举高高的,唱上歌,请你干杯,光敬酒歌,祝酒词就有好几首,所以这里唱歌还不是联欢。但小标题肯定不能叫“吃饭”。(笑声)好好想一想,这是蒙族人对汉族同胞的什么?

  生:款待。

  师:好,非常正确。(板书“款待”)就剩最后一段了。

  生:最后一段可以说是“联欢”。

  师:行,(板书“联欢”)我们开始逐段学习。现在开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们开始讨论。这回发言,我要求你一边说,一边把你所引用的句子很好地读出来。就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又说,又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会说吗?

  生:我在第二小节的这句(读)“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这句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十分好客。有客人来了,到几十里外去迎客人,一般在我们这里,如果到别人家做客,进去就是了,从不到几十里外去迎接。

  师:她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几十里外去迎接,而且看到汽车来了,马上掉转马头给客人带路,咱们给它简化一下,迎客的方式是,(在板书“迎客”后写“几十里外驰马”)骑马好还是驰马好?

  生:驰马好。

  师:驰马好,驰马怎么样啊?

  生:快。

  师:对了,(在“驰马”后写“带路”)驰马带路,是不是蒙族人民的特点?

  生:是。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根据这个“驰”加上蒙古人民的心情,你来回答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飞”。

  生:我想因为蒙古族人很想把客人带回自己的家里,他们非常好客,所以想尽快地让客人到自己的家里。所以他们好像要飞。

  师:对了,所以好像要飞一样,对了,请坐。那么大家看一看,他们刚刚入草原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啊?

  生:(读)“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打断)好,既初入草原是这么一种情景,走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除去忽飞忽落的小鸟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如果突然看到一种奇特的东西,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是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

  师:那么你刚才问我的那个“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除了草原外,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走了许久才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一条河,说明他是激动的。所以用感叹号了。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完全对,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什么要形容成彩虹,他把彩虹和彩带对比了一下说彩虹好,那么你们觉得用彩虹还有什么意思呢?

  生:也就是说,蒙族人民像彩虹一样,骑着马来迎接,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

  师:这个意思你刚才已说了,你看看课文上的描写,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的衣服的前襟和腰带,他们骑在马上,马在疾驰,所以前襟和腰带都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师:对了,这样的五色斑斓的骑马的队伍飞过来了,真好像一条彩虹扑面而来,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再看看相见这一段,连读带说带评,这叫“读说式”看你会用不会用。

  生:在这一小节我勾了(读)“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我勾的句子说明了蒙古族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师:那你建议我写什么呢?从他们的行动和表现上来找,……你没有建议,谁有?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

  师:你挑握手是对的,但能不能整齐一点?上一段是八个字。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不放。

  师:还多一个字。

  生:握手相见,表示愉快。(众笑)

  师:不太合适。

  生:温暖的手握住不放。

  师:后面还有呢?“笑了再笑”你没说呀。握手是表示亲切、热情。还有高兴呢,还笑了呀。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师:再取掉一个字就可以了。

  生:握手再握,笑了再笑。

  师:可以可以。(在板书“相见”后写“握手再握笑了又笑”)这就表现了蒙汉人民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谁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蒙古包外,许多匹马……民族团结互助。”

  师:他为什么要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生:因为他们语言不同。

  师:你说你的,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我也照样说我的,你可能也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因为心里是相通的,虽然不知道具体说的什么,但是所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明白不明白?

  生:明白。

  师:这就很有意思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是都知道彼此的心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呢?

  生:是。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现在再来看第三段,“款待”。

  生:我勾了(读)“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大盘的手抓羊肉。”这里说明了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师:这些东西你知道吗?奶茶知道吗?

  生:奶茶是用牛奶制成的茶。

  师:怎么是用牛奶制成的茶呢?

  生:奶茶是用牛羊的奶,加上藏族和蒙族都喜欢的酥油,就变成奶茶了。

  师:不对,我告诉你们吧。我可喝过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蒙族人喝的茶是那种压成块的像砖头一样的叫砖茶,砍下一块来,掰烂放在锅里面,熬出来以后,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众笑)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奶豆腐知道吗?

  生:奶豆腐是用牛羊马的奶制成的,形状像豆腐一样。

  师: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这手抓羊肉你们吃过吗?

  生:没有。

  师:告诉你们吧,我也吃过。(众笑)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因为块太大,用筷子挟不住,只好用手抓起来吃,所以也叫“手把羊肉”,吃起来非常豪放。蒙族人民的特点就是非常豪放。吃东西,喝东西都是这么豪放的。这是民族的特点,明白了吧?把这些东西端上去,还要喝酒,这酒也是用奶配制的,所以叫奶酒。而且不是喝完就完了,后面写怎么喝酒的?

  生:“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回敬”,这就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情。

  师:对了,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老翁”吗?

  生:一般是指年纪上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村子里最有身份的人。

  师:最重要的一点你没说,你有奶奶吗?

  生:有。

  师:能不能叫奶奶是老翁?(众笑)

  生:不能。

  师:那你刚才说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叫老翁啊!

  生:六七十岁以上的老爷爷叫老翁。

  师:对了,语言要严密。他们端上了奶茶,手抓羊肉,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

  生:我认为是回敬再回敬。

  师:当然也可以这么说,现在我是让你找一个词把不断地举杯描述出来。

  生:可以用相互。

  师:你举一次,我举一次,次数不多。

  生:可以用不断。

  师:不断举杯,好像又不够气氛。

  生:轮番举杯。(众大笑)

  师:大家都排上队,你第一个,我第二个,他第三个,这样敬酒吗?

  生:使劲举杯。(众大笑)

  师:他说使劲举杯,有多么大的杯呀?

  生:反复举杯。

  师:不好听。

  生:连续举杯。

  师:不好听,没这么说的。

  生:热情举杯。

  师:不是在讲他的热情,而是不断地连续地举杯。

  生:纷纷举杯。

  师:纷纷指的是大家伙你也举我也举,你举你的,我举我的,举杯的很多。怎么肚里没有这样一个词吗?

  生:一次次。

  师:一次次倒是可以,可我需要两个字,大家看这个字认识不认识,(板书“频”)认不认识?

  生:认识。

  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次数非常多。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个词呢?(众笑)这是一个字,还得再找一个字,是什么?

  生:繁。

  师:频繁吗?

  生:应该是频频。

  师:对了,(在板书“款待”后写“煮茶抓肉

  频频举杯”)有没有民族特色?(生答有)从这一段讨论,也看出了一些缺点:你对一些字和词的意思理解了,但是该用的时候,从你大脑的仓库里取不出来,所以学过的词,懂得的词,要学会运用。到时候就能拿出来了。最后一段,谁来读一下?

  生:(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了套马……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把刚才的这一段也这样来说一遍,连读带说的。

  生:我勾了(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民族舞蹈。”我觉得这句说明了蒙族的人民非常好客。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非常热情,饭后,又表演节目,并且要骑一骑马,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

  师:说得不错,他说了,把蒙古族人的特点找出来了,什么特点?

  生:好客。

  师:什么具体表现呢?

  生:套马、摔跤。

  师:对了,(在板书“联欢”后写“套马摔跤”)咱们要是招待客人,吃完饭后说:“咱们摔一跤吧”行不行?(众大笑)不可能的。大家看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什么叫“何忍别”呢?

  生:怎么忍心分别呢?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就是说他们不忍别离,(在“摔跤”后写“不忍别离”)那么这个“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问一学生)你刚才不是问我这句话怎么讲吗?你现在来讲一讲。

  生:夕阳西下了,我们还在这长满绿草的……天边……说话。

  师:我看看你的课本,嗯,是你自己说的。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

  生:指遥远的地方。

  师: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蒙古的大草原。

  师:对,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呢?这个很好理解,一片什么样的大草原呢?

  生:绿色。

  师:“斜阳”是什么意思?

  生:夕阳。

  师:夕阳西落是不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话”在这儿是话别的意思。

  师:跟夕阳话别?(众笑)

  生:应该是谈论。

  师:谁和谁谈论?

  生:蒙族人民和我们谈论。

  师:那么怎么叫“话斜阳”呢?

  生:我觉得是,在夕阳的照耀下谈话。这个“话”不一定就是“话别”。

  师:对,这是诗句的一种倒装形式,比较特殊。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因为蒙汉情深,怎么能够忍心相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是不是?下面,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们在刚才讨论的时候看到了,他先写的是什么呀?(指板书)

  生:整体。

  师:写的是“景”(板书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么样?

  生:抒发感情。

  师:对,抒情。(在板书“写景”后写“抒情”)再后面呢?通过写什么?

  生:人和事情。

  师:对,写事情。(板书“写事”)通过写事情,还在写什么?

  生:抒情。

  师:对了。(在板书“写事”后写“抒情”)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

  生:共同表达了美的情感。

  师:美的情感。具体一点。

  生:是蒙汉两族的友谊。

  师: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的草原怎么样啊?

  生:爱。

  师:不但爱,而且是什么呀?

  生:热爱。

  师:对了。(板书“热爱”)热爱到什么程度?

  生:不忍别离。

  师:(在板书“热爱”后写“依恋”)一种依恋的情感。那么你们说,这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这些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

  师:什么关系?

  生:它的关系是,第一小节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这两种美结合起来,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依恋草原的感情。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两段的关系讲明了没有?

  生:讲明了。

  师: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说,他在看到草原的时候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对那些骏马和大牛也把它们人格化了,说它们像人一样地高兴。(指一同学)你刚才问我骏马和牛为什么也有乐趣,这回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好吧,咱们课文讲完了。下课。

  《草原》教学实录 5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小学课文《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生:(相互看)没有!

  师:想了解草原吗?

  生:想!(高兴地说)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

  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学习

  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

  (学生微闭双眼)

  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板书:天空、明朗、可爱)

  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地、一碧千里)

  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板书:小丘)

  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板书:马、牛、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

  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

  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流”是什么意思?

  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课文)

  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比赛,个个力争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看来,每位同学都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现在,再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

  (学生默读课文,小声议论。)

  生1: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天空。

  生2: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小丘。

  生3: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羊群。

  生4、生5、生6……

  (同学们争着说自己最留恋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别人,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次机会,自由结合,相互讨论,把你们喜欢的部分设计成一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

  (学生非常高兴,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组汇报:

  1组:游览后,我们觉得草原景色太美了,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清新,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想给大家高歌一曲《蓝蓝的天空》(接着)唱起了歌曲。

  2组:我们知道了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3组:我们知道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找出了与“碧”有关的词语: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毯,绿色渲染,翠流。

  4组:我们知道了那只有草原才具有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我们就画了一幅“只有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那都是绿的,这些深浅起伏的就是柔美的小丘,洁白的羊群不正像无边绿毯上的白色大花吗?(展示图画)

  5组:草原的景色让我们看也看不够,我们像作者那样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6组:如果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接着深情背诵)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美妙的草原风景图。看来,同学们都陶醉于这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绘。(看板书,连线),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了草原的天: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翠滴,小丘柔美,羊群似花,这样的迷人境界(板书:景色迷人)让人留恋,令人陶醉。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大声背诵这一段,看谁背得快。)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学生动笔写片断)

  师:现在进行课堂交流,有勇气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读。

  生1: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这里是“牡丹之乡”,也是“武术之乡”。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牡丹是花中之王,有人说,牡丹象征着富贵,所以,我们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象征着菏泽逐步走向富裕。每年都有五洲四海的朋友来看牡丹,观看花会上的表演。我们曹州武术学校的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朋友,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生2:大家肯定对大蒜有所了解。你知道“大蒜之乡”在哪儿吗?大家肯定有过耳闻──山东金乡。进入金乡境内,一块“中华蒜都”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等大蒜丰收时,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忙了起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蒜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物,它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大蒜之乡”金乡随时欢迎你们来参观。

  生3:我的家乡在哈尔滨,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春天,柳树刚发芽,为春天添了一份新绿;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为夏天添加了浓浓的绿;秋天,树木的叶子大都黄了,松柏还穿着绿衣裳;冬天大雪纷飞,树枝变成了银条,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请到我们家乡冰城来,我们热烈地欢迎您!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当你们走进蒙古包的时候,你们会觉得,内蒙古草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人教版《草原》教学实录(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草原》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理想教学实录01-27

绝品教学实录01-27

风筝教学实录01-27

窦桂梅的教学实录03-06

卖炭翁的教学实录07-01

《颐和园》的教学实录01-27

《画风》教学实录01-28

赵州桥教学实录08-11

斑纹教学实录01-27

《比的认识》教学实录03-02

人教版《草原》教学实录(通用5篇)

  导语:《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草原》教学实录,欢迎各位阅读。

人教版《草原》教学实录(通用5篇)

  《草原》教学实录 1

  师:昨天同学们给我介绍了南宁的美景,让我感到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今天我也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家,到北国内蒙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看看。那里——,不好意思我也没去过,咱们还是随着语言大师老舍一起去那里感受一番吧!

  板书课题:草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读边思考,自由读书吧。

  投影出示:

  提示

  1 请划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

  2 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词语。

  生:我想问迂回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谁能解释一下,远远望见一条带子,弯弯曲曲就是——

  生:迂回。

  生:不明白小丘。

  师:谁来告诉他?

  生:就是小小的山。

  师:谁还有?

  生:我还想知道绮丽。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绮丽就是奇妙美丽。

  师:谁还有?

  生:我不懂鄂温克

  生:鄂温克是内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

  师:还有谁?

  生:我想问一下洒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潇洒。

  生:就是不拘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其实通过读课文你也可以理解这个词。

  生:就是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师:就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里写了草原的什么,谁来看看你的看法?

  生:写了草原风景和风情。

  师:人呢?

  生:非常热情。

  生:介绍了风景怡人的风情,还有热情待客的草原人。

  生:广阔的草原,和热情的人,

  师:老师补充一下还有蒙古人。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景色怡人,非常的美,还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

  板书

  师: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我们骑上奔驰的竣马,快快去寻找美丽的景色吧!快点,你认为哪里景色最美?

  生找。

  生:我认为这句最美“那些小丘……”

  师:读完了吗?注意一个句子要读到最后。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漂亮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谁还有?

  生:“绿毯……”

  师:谁还找到了好句子?

  生:我认为我的句子比他们的都好“那里的天……”

  师:比他们的都美呀,和他感受一样的同学有吗?

  生:我的句子最棒“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师:有跟他一样吗?没有和你一样的。

  生:没关系。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吗?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比唱得好。咱们看一下阅读提示。

  投影出示:

  阅读提示

  1 你欣赏的句子描写了草原的什么美?它让你想象到了哪些景象?

  2 这些句子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

  师:课文说,我们说是不是好句子一读就知道,下面我们就按课文的描写顺序读一下。谁来读一读草原上的天。

  生读。

  师:感觉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好,让我感受到天空的感受,空气的新鲜,不过我也想读一读。

  师:好,你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生:我觉得刚刚那位同学读得太好了。我也让全班同学这样读一读,如果不同很可惜。

  师:好,大家觉得可以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天底下谁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你来说?

  生:他读得不够好,有位同学读得更好,希望他读一下。

  师:好,咱们看看他推荐得怎么样?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真是慧眼识英雄。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请XX读会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已经看到了那种美妙的景色,我才能读出这么美的感觉。

  师:大家想不想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啊!

  生:想!

  师:我们来看,天底下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何等壮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草原上真是绿草千里,那草原上的羊群谁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说说。

  生:我好像看到了羊群,飞来飞去,就像一朵大花一样。

  生:因为小丘是非常矮的山坡,所以用飞比较好。

  师:课文里怎么说的'。

  生:一会……一会……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画面。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把草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一读,想象一下草原的美。读一读,想象一下。

  生读。

  出示两幅画。

  师:这是老师画的两幅画,献丑了。大家比较一下两幅画。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因为第一幅画羊群感觉像小河一样。

  生:我觉得第二幅比第一幅画,小丘画得很矮,显出小丘的线条很柔美。

  师:你能用手势表现一下柔美吗?

  生:第一幅美,第二幅显不出有羊有牛,就像一群群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可惜我画的图上没有骏马啊!

  生:喜欢第二幅,小丘没有用黑色勾边。

  师:看来我画得非常不成功。让同学们看到了骏马小河。大家看看第一幅图。这里用什么颜色?第二幅我用了渲染的手法,绿色显得画面新鲜柔美。看来第二幅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来读给大家听。

  师读。

  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没有把小丘柔美的线条读出来。我来给你示范读一下。

  生读。

  全场鼓掌。

  师:你也可以当个小老师了。你是怎样把柔美读出来的呢?

  生:柔美就像波浪一样,有波浪起伏的感觉。我是这样读的。刚才最后一句没太读好。

  师:那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轻轻流入云际,有流的感觉吗?

  生:有。看不见一点杂色,就像绿色的海洋在流动。

  师:谁还能把柔美读一读。

  生:我觉得我得读得比他更好。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不错,还有吗?

  生:刚才那个同学没有把柔美读出来。我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还有比他更好的吗?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而且他没读出波浪。我觉得应该全班示范一下。

  全班齐读。

  师:大家比老师读得好。面对这样的景象,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呢?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听着,听着,我们感觉到作者——

  生:陶醉了。

  师:陶醉在这(板书陶醉)草原上无边的美景中。我们再读一遍,看陶醉了没有。

  全班读。

  师:无边的美景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和印象,甚至联想到大牛和骏马在回味草原的乐趣,你能想象一下大牛和骏马回味什么乐趣?

  生:我觉得小牛和骏马在回味小时玩水的乐趣。

  生:在回味着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什么景色?

  生:宽阔的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草原上的乐趣是——

  生:无限的,说也说不完。

  师:让我们拿起书美美的读一遍,尽情地游览草原那美丽无边的景色吧!

  放音乐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读要比唱得好。我想通过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差不多背下来了吧,我们来试试好吗?

  生:好。

  生背。

  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羊群(),那些小丘()

  师:我看美丽的草原都给大家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想变成一头牛,躺在美丽的草原上。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鸟,那样我会飞到蒙古大草原去。

  ……

  师:希望大家能继续领略草原的美景。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草原》教学实录 2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歌曲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欣赏视频。

  师:歌曲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生:是美丽的大草原。

  师:谁去过大草原?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草原吗?

  生1:我见过的草原是碧绿辽阔的。

  生2:我去过草原,那里遍地的牛羊吃着青草,非常悠闲,在回味大草原的美丽。

  生3:我感觉草原风景非常优美,人们在那里生活的美好而快乐。

  师:是,同学们对草原的了解可真多,那你知道在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出示“草原分布图”】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我国的草原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草原主要分布在(指大屏幕上出示的中国草原分布图)

  生(齐):内蒙古地区,青海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站,内蒙古大草原。准备好了吗?上课。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谈话导入。

  师: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板书:草原 老舍】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1 草原

  师: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谁来说说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生:我们还学过老舍先生写的《猫》和《母鸡》。

  师:老舍先生还写过很多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师:好,那就让我们赶快来学习课文吧。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渲染 勾勒鄂温克

  天涯 低吟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拘束

  羞涩 摔跤偏西

  师:自己读一读。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一人读一行)

  生1:渲染勾勒 鄂温克

  生2:天涯低吟 襟飘带舞

  生3:马蹄礼貌 拘束

  生4:羞涩摔跤 偏西

  师:真不错,全读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似乎

  师:(指名读词语)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

  【出示“蒙”的三种读音】

  蒙mēng:瞎蒙(胡乱猜测)

  蒙méng:蒙蒙细雨

  蒙měng:内蒙古

  师:对,同学们来看这个词(指“内蒙古”),“蒙”字还有两个读音,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其他两个读音)

  师:在本课中,这个字读——

  生(齐):měng

  师: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内蒙古。

  师: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

  【出示词语意思】

  同行xíng:同路。例如:携手同行。

  同行háng:同行业,同行业者。

  师:老师通过查字典,了解到了它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相信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两句话就难不倒大家了。自己读一读。

  【出示句子】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

  我和妈妈是同行,我们都是医生。

  生1:我们同行xíng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

  生2:我和妈妈是同行háng,我们都是医生。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风景。第二部分是课文的2、3自然段,写的是蒙古人民迎客的场景。第三部分是课文的4、5自然段,主要写了客人们与蒙古人民联欢的情景。

  师:你总结的很好,老师想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我们可以说是“草原风光图”,谁能像老师这样概括出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生:第二部分可以说成是草原迎客图。

  师:谁来说说第三部分?

  生:第三部分可以说成是草原联欢图。

  【相机板书:风光图迎客图联欢图】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师:好,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自学,师巡视。

  师:真不错,不少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我体会到了草原的空气很好,从“比别处的”“清鲜”和“明朗”体会到的,“比别处的”就是和城市相比,空气更加清鲜,天空更加明朗,我感受到老舍先生也被草原清鲜的空气陶醉了,所以他说“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出示句子】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有同学想给你补充,你来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一句。作者在来之前一定听说过草原的天空湛蓝美丽,来之后亲眼见过感觉比先前听说的还要美,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美,所以作者说“更可爱”,而且“空气是那么清鲜”大家都知道,在城里一般空气都是污浊的,工作有压力,所以作者来到草原之后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师:愿不得作者总想——

  生(齐):高歌一曲。

  师:看来作者当时心情一定是非常——

  生(齐):愉快。

  师: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生1读

  生2读

  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体会到草原非常碧绿,我从“一碧千里”这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体会的真好,草原非常碧绿。谁还想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碧绿】

  生1:我来补充,我还从“一碧千里”这个词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因为老舍先生写到“在天底下”,老舍先生认为在天底下全都是草原,说明草原非常的辽阔。

  生2:我想补充,老舍先生写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可以看出在老舍先生眼里天有多大,草原就有多大。

  师:是呀,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我们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不仅体会到了草原碧绿而且还很辽阔。

  【板书:辽阔】

  师:请大家再看这句话“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师:老师在字典中查的意思和你一样,为什么在这里说“并不茫茫”?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1: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处碧绿的草原也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说“并不茫茫”。

  生2:“一碧千里”说明在千里以内,万里以内草原都是碧绿色的,“而并不茫茫”说明视线清晰,并不模糊。

  师:哦,这里的千里指的是一千里,一万里吗?

  生:不是,指的是“全都”的意思,在老舍先生的眼里草原全部都是绿色的。

  师:是,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的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全班同学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是啊,多么美的草原啊!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找的句子是“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辽阔的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出示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更加突出了草原的辽阔。

  师:大家看,“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这是描写的羊群的动作,后面的句子中作者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哪个字?

  生(齐):“绣”字。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1:这样写把羊群和草原结合在了一起,让人感觉非常轻松愉快。

  生2:在这样的景色中,老舍先生也一定非常高兴。

  生3:在羊群的点缀下,草原也变得更加美丽。

  生4:我还想补充一下,辽阔的草原是静止不动的,而羊群则是活动的,“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这样一动一静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师:体会得多好啊!羊群是动的,作者用“绣”字把这些白色的大花定格在了无边的绿毯上,这样描写好在哪里?

  生: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师:是啊,多么恰当生动的比喻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老舍是多么喜欢这一望无际而又生机勃勃的草原啊!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齐)

  师:谁还想谈谈你画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小丘的线条非常柔美。

  【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是你的体会,不错。同学们看,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

  生(齐):渲染 勾勒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生:“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这里用渲染说明了草原的辽阔,而勾勒就体现不出来了。

  师:真不错,你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知识的?

  生:平时在生活中了解到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生:老师,我是从课文中的注释中理解的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粉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师:看来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词语也是我们学习的好办法。

  【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师: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这句话,你有新的理解吗?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师:是啊!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欲流”的“欲”是“将要、想要”的意思,“想要流入”和“轻轻流入云际”不矛盾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翠欲流”说明草原绿油油的,绿的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而“轻轻流入云际”说明草原的广阔,就像与云天交接一样,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面。

  师:说的真好,刚才你说到了“绿得发亮”,作者是用哪个字体现出来的?

  生:“翠”字。

  生:我还从这里体会到草原的颜色非常富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是一望无际的,远远望去,就像与天交接到了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了云朵里。

  师:你说的真好啊!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自己先试一试。

  生1读

  生2读

  师:因此这种境界……

  《草原》教学实录 3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草原》。

  板书课题:

  草原

  放录音。

  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师: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老师板书:

  高歌一曲 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

  (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

  老师板书:

  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草原》教学实录 4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又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生:文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什么?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在这句话里往前看,有一个词就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你把这个字再加上当时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什么飘了过来?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师:对,会是领会,把你的心意领会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两心相连,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们都知道了。你说这个“会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护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师:你该这么说,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是不是?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这两句能不能调换,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她引用了课文上的一些具体词语,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点得很准。有一个缺点,她只引用了课文的词语,如果她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她认为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把那种情感读出来,就可以省好多话,同学们也明白了确实是这样,你能这么做吗?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师:她忘了说两个很重要的结论。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谁还有补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你说的也很对,但是你说人家读错了是不对的。她没有读前面的兴奋的句子,只读了后面陶醉的句子。你刚才是给她补读了前面兴奋的句子。你们两个加起来,答案就很完整了。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对了,(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对,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开阔”)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大家觉得研究这些问题有意思没有?

  生:有。

  师:那咱们接着研究。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谁再把后面的好好读一次,读到什么情感呢?他先看到草原的整体,后来看到草原的什么?

  生:后来看到草原的部分。

  师:草原的细部,看得非常细,对不对?

  生:对。

  师:(在“整体”下写“细部”)他深入到草原的细部去看了,那么他的情感还是豪放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刚才有同学说作者陶醉了,才要低吟,非常正确。(在“豪放”下写“沉醉”)已经沉醉了,那么什么样的景色能够使他沉醉呢?

  生:是柔美的景色。

  师:对了。(在板书“开阔”下写“柔美”,这时板书为:细部——柔美——沉醉——低吟)说得非常好,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读出来,把作者那种沉醉的情感读出来?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

  师:读得不错,你们沉醉了吗?

  生:沉醉了。

  师:真沉醉了吗?自己把刚才这一部分轻轻地读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给沉醉了,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

  师:好,停止。课文第一段大家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作者进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变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写的。我们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学习后面的课文。刚才上课时大家说了,后半部分课文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的风情,那就得在读书中抓住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仔细思考。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准备更好的发言。第一次发言时先把后半部分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弄清楚,从整体内容上,把后半部分课文内容把握一下。好,开始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我们现在开始研究后半部分课文的内容层次。

  生:我认为课文后半部分一共写了四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内容。首先是作者他们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欢迎,然后写……

  师:先等一下,我们说了一段说一段,你刚才说的这一段,你能给它起个小标题吗?

  生:可以叫迎接客人。

  师:再简单点。

  生:迎接。

  师:不清楚,迎接什么?

  生:迎客。

  师:很好,简单明确。(板书:“迎客”)下一段。

  生:第二段讲他们互相握手,可以写“握手”

  师:他们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握手?握手也算一件事吗?

  生:迎接。

  师:上一段不是已经迎接了吗?谁知道?

  生:民族团结。

  师:这是整个课文的思想,每个段都表现了民族团结。看来你们真的说不出来了,我们叫它“相见”,两族人在这里停下来,正式会面相见,可以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相见”)

  师:接着说。换一位同学吧,你别把四段都说完。

  生:第三段,第三部分是互相演节目、喝酒。

  师:小标题呢?

  生:联欢。

  师:没有吃饭先联欢?不过这里也有一个蒙族的风俗。我们汉人吃饭、敬酒时,一般都不唱歌。蒙族人不一样,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端上酒杯走过来,举高高的,唱上歌,请你干杯,光敬酒歌,祝酒词就有好几首,所以这里唱歌还不是联欢。但小标题肯定不能叫“吃饭”。(笑声)好好想一想,这是蒙族人对汉族同胞的什么?

  生:款待。

  师:好,非常正确。(板书“款待”)就剩最后一段了。

  生:最后一段可以说是“联欢”。

  师:行,(板书“联欢”)我们开始逐段学习。现在开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们开始讨论。这回发言,我要求你一边说,一边把你所引用的句子很好地读出来。就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又说,又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会说吗?

  生:我在第二小节的这句(读)“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这句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十分好客。有客人来了,到几十里外去迎客人,一般在我们这里,如果到别人家做客,进去就是了,从不到几十里外去迎接。

  师:她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几十里外去迎接,而且看到汽车来了,马上掉转马头给客人带路,咱们给它简化一下,迎客的方式是,(在板书“迎客”后写“几十里外驰马”)骑马好还是驰马好?

  生:驰马好。

  师:驰马好,驰马怎么样啊?

  生:快。

  师:对了,(在“驰马”后写“带路”)驰马带路,是不是蒙族人民的特点?

  生:是。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根据这个“驰”加上蒙古人民的心情,你来回答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飞”。

  生:我想因为蒙古族人很想把客人带回自己的家里,他们非常好客,所以想尽快地让客人到自己的家里。所以他们好像要飞。

  师:对了,所以好像要飞一样,对了,请坐。那么大家看一看,他们刚刚入草原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啊?

  生:(读)“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打断)好,既初入草原是这么一种情景,走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除去忽飞忽落的小鸟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如果突然看到一种奇特的东西,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是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

  师:那么你刚才问我的那个“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除了草原外,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走了许久才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一条河,说明他是激动的。所以用感叹号了。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完全对,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什么要形容成彩虹,他把彩虹和彩带对比了一下说彩虹好,那么你们觉得用彩虹还有什么意思呢?

  生:也就是说,蒙族人民像彩虹一样,骑着马来迎接,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

  师:这个意思你刚才已说了,你看看课文上的描写,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的衣服的前襟和腰带,他们骑在马上,马在疾驰,所以前襟和腰带都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师:对了,这样的五色斑斓的骑马的队伍飞过来了,真好像一条彩虹扑面而来,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再看看相见这一段,连读带说带评,这叫“读说式”看你会用不会用。

  生:在这一小节我勾了(读)“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我勾的句子说明了蒙古族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师:那你建议我写什么呢?从他们的行动和表现上来找,……你没有建议,谁有?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

  师:你挑握手是对的,但能不能整齐一点?上一段是八个字。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不放。

  师:还多一个字。

  生:握手相见,表示愉快。(众笑)

  师:不太合适。

  生:温暖的手握住不放。

  师:后面还有呢?“笑了再笑”你没说呀。握手是表示亲切、热情。还有高兴呢,还笑了呀。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师:再取掉一个字就可以了。

  生:握手再握,笑了再笑。

  师:可以可以。(在板书“相见”后写“握手再握笑了又笑”)这就表现了蒙汉人民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谁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蒙古包外,许多匹马……民族团结互助。”

  师:他为什么要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生:因为他们语言不同。

  师:你说你的,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我也照样说我的,你可能也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因为心里是相通的,虽然不知道具体说的什么,但是所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明白不明白?

  生:明白。

  师:这就很有意思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是都知道彼此的心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呢?

  生:是。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现在再来看第三段,“款待”。

  生:我勾了(读)“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大盘的手抓羊肉。”这里说明了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师:这些东西你知道吗?奶茶知道吗?

  生:奶茶是用牛奶制成的茶。

  师:怎么是用牛奶制成的茶呢?

  生:奶茶是用牛羊的奶,加上藏族和蒙族都喜欢的酥油,就变成奶茶了。

  师:不对,我告诉你们吧。我可喝过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蒙族人喝的茶是那种压成块的像砖头一样的叫砖茶,砍下一块来,掰烂放在锅里面,熬出来以后,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众笑)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奶豆腐知道吗?

  生:奶豆腐是用牛羊马的奶制成的,形状像豆腐一样。

  师: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这手抓羊肉你们吃过吗?

  生:没有。

  师:告诉你们吧,我也吃过。(众笑)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因为块太大,用筷子挟不住,只好用手抓起来吃,所以也叫“手把羊肉”,吃起来非常豪放。蒙族人民的特点就是非常豪放。吃东西,喝东西都是这么豪放的。这是民族的特点,明白了吧?把这些东西端上去,还要喝酒,这酒也是用奶配制的,所以叫奶酒。而且不是喝完就完了,后面写怎么喝酒的?

  生:“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回敬”,这就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情。

  师:对了,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老翁”吗?

  生:一般是指年纪上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村子里最有身份的人。

  师:最重要的一点你没说,你有奶奶吗?

  生:有。

  师:能不能叫奶奶是老翁?(众笑)

  生:不能。

  师:那你刚才说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叫老翁啊!

  生:六七十岁以上的老爷爷叫老翁。

  师:对了,语言要严密。他们端上了奶茶,手抓羊肉,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

  生:我认为是回敬再回敬。

  师:当然也可以这么说,现在我是让你找一个词把不断地举杯描述出来。

  生:可以用相互。

  师:你举一次,我举一次,次数不多。

  生:可以用不断。

  师:不断举杯,好像又不够气氛。

  生:轮番举杯。(众大笑)

  师:大家都排上队,你第一个,我第二个,他第三个,这样敬酒吗?

  生:使劲举杯。(众大笑)

  师:他说使劲举杯,有多么大的杯呀?

  生:反复举杯。

  师:不好听。

  生:连续举杯。

  师:不好听,没这么说的。

  生:热情举杯。

  师:不是在讲他的热情,而是不断地连续地举杯。

  生:纷纷举杯。

  师:纷纷指的是大家伙你也举我也举,你举你的,我举我的,举杯的很多。怎么肚里没有这样一个词吗?

  生:一次次。

  师:一次次倒是可以,可我需要两个字,大家看这个字认识不认识,(板书“频”)认不认识?

  生:认识。

  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次数非常多。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个词呢?(众笑)这是一个字,还得再找一个字,是什么?

  生:繁。

  师:频繁吗?

  生:应该是频频。

  师:对了,(在板书“款待”后写“煮茶抓肉

  频频举杯”)有没有民族特色?(生答有)从这一段讨论,也看出了一些缺点:你对一些字和词的意思理解了,但是该用的时候,从你大脑的仓库里取不出来,所以学过的词,懂得的词,要学会运用。到时候就能拿出来了。最后一段,谁来读一下?

  生:(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了套马……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把刚才的这一段也这样来说一遍,连读带说的。

  生:我勾了(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民族舞蹈。”我觉得这句说明了蒙族的人民非常好客。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非常热情,饭后,又表演节目,并且要骑一骑马,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

  师:说得不错,他说了,把蒙古族人的特点找出来了,什么特点?

  生:好客。

  师:什么具体表现呢?

  生:套马、摔跤。

  师:对了,(在板书“联欢”后写“套马摔跤”)咱们要是招待客人,吃完饭后说:“咱们摔一跤吧”行不行?(众大笑)不可能的。大家看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什么叫“何忍别”呢?

  生:怎么忍心分别呢?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就是说他们不忍别离,(在“摔跤”后写“不忍别离”)那么这个“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问一学生)你刚才不是问我这句话怎么讲吗?你现在来讲一讲。

  生:夕阳西下了,我们还在这长满绿草的……天边……说话。

  师:我看看你的课本,嗯,是你自己说的。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

  生:指遥远的地方。

  师: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蒙古的大草原。

  师:对,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呢?这个很好理解,一片什么样的大草原呢?

  生:绿色。

  师:“斜阳”是什么意思?

  生:夕阳。

  师:夕阳西落是不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话”在这儿是话别的意思。

  师:跟夕阳话别?(众笑)

  生:应该是谈论。

  师:谁和谁谈论?

  生:蒙族人民和我们谈论。

  师:那么怎么叫“话斜阳”呢?

  生:我觉得是,在夕阳的照耀下谈话。这个“话”不一定就是“话别”。

  师:对,这是诗句的一种倒装形式,比较特殊。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因为蒙汉情深,怎么能够忍心相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是不是?下面,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们在刚才讨论的时候看到了,他先写的是什么呀?(指板书)

  生:整体。

  师:写的是“景”(板书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么样?

  生:抒发感情。

  师:对,抒情。(在板书“写景”后写“抒情”)再后面呢?通过写什么?

  生:人和事情。

  师:对,写事情。(板书“写事”)通过写事情,还在写什么?

  生:抒情。

  师:对了。(在板书“写事”后写“抒情”)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

  生:共同表达了美的情感。

  师:美的情感。具体一点。

  生:是蒙汉两族的友谊。

  师: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的草原怎么样啊?

  生:爱。

  师:不但爱,而且是什么呀?

  生:热爱。

  师:对了。(板书“热爱”)热爱到什么程度?

  生:不忍别离。

  师:(在板书“热爱”后写“依恋”)一种依恋的情感。那么你们说,这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这些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

  师:什么关系?

  生:它的关系是,第一小节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这两种美结合起来,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依恋草原的感情。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两段的关系讲明了没有?

  生:讲明了。

  师: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说,他在看到草原的时候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对那些骏马和大牛也把它们人格化了,说它们像人一样地高兴。(指一同学)你刚才问我骏马和牛为什么也有乐趣,这回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好吧,咱们课文讲完了。下课。

  《草原》教学实录 5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小学课文《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生:(相互看)没有!

  师:想了解草原吗?

  生:想!(高兴地说)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

  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学习

  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

  (学生微闭双眼)

  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板书:天空、明朗、可爱)

  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地、一碧千里)

  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板书:小丘)

  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板书:马、牛、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

  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

  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流”是什么意思?

  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课文)

  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比赛,个个力争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看来,每位同学都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现在,再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

  (学生默读课文,小声议论。)

  生1: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天空。

  生2: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小丘。

  生3: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羊群。

  生4、生5、生6……

  (同学们争着说自己最留恋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别人,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次机会,自由结合,相互讨论,把你们喜欢的部分设计成一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

  (学生非常高兴,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组汇报:

  1组:游览后,我们觉得草原景色太美了,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清新,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想给大家高歌一曲《蓝蓝的天空》(接着)唱起了歌曲。

  2组:我们知道了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3组:我们知道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找出了与“碧”有关的词语: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毯,绿色渲染,翠流。

  4组:我们知道了那只有草原才具有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我们就画了一幅“只有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那都是绿的,这些深浅起伏的就是柔美的小丘,洁白的羊群不正像无边绿毯上的白色大花吗?(展示图画)

  5组:草原的景色让我们看也看不够,我们像作者那样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6组:如果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接着深情背诵)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美妙的草原风景图。看来,同学们都陶醉于这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绘。(看板书,连线),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了草原的天: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翠滴,小丘柔美,羊群似花,这样的迷人境界(板书:景色迷人)让人留恋,令人陶醉。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大声背诵这一段,看谁背得快。)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学生动笔写片断)

  师:现在进行课堂交流,有勇气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读。

  生1: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这里是“牡丹之乡”,也是“武术之乡”。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牡丹是花中之王,有人说,牡丹象征着富贵,所以,我们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象征着菏泽逐步走向富裕。每年都有五洲四海的朋友来看牡丹,观看花会上的表演。我们曹州武术学校的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朋友,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生2:大家肯定对大蒜有所了解。你知道“大蒜之乡”在哪儿吗?大家肯定有过耳闻──山东金乡。进入金乡境内,一块“中华蒜都”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等大蒜丰收时,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忙了起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蒜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物,它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大蒜之乡”金乡随时欢迎你们来参观。

  生3:我的家乡在哈尔滨,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春天,柳树刚发芽,为春天添了一份新绿;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为夏天添加了浓浓的绿;秋天,树木的叶子大都黄了,松柏还穿着绿衣裳;冬天大雪纷飞,树枝变成了银条,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请到我们家乡冰城来,我们热烈地欢迎您!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当你们走进蒙古包的时候,你们会觉得,内蒙古草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