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1 13:24:27 蔼媚 语文 我要投稿

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1、关于庄子。

  2、关于《庄子》。

  3、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4、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

  1、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2、关于《庄子》:

  ⑴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⑵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⑶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3、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4、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3、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3.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比较法。

  3、拓展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时期,有一个人的才学和品质都非常出众,临死时,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

  二、通读课文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 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 》一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于是鸱得腐鼠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

  4)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品读、探究

  1.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四、拓展:美文悦读,说说《庄子》散文的有何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已教过三回了,这次是第四回,这一次我想颠覆一下过去的教法,把课上得简明一些,这就涉及到一个扬弃的问题。那些是该放弃的?我认为,在故事一中,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两个: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而故事二的核心问题也同样只有两个: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至于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提多了反而淹没了文章的教学重点。从实践来看,我的想法是对的。

  当然,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首先,跳跃性大了一些,可能有部分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其次,照顾的面不全,尤其是少数学困生。第三,由于字词障碍上用时好多,学生对重点问题总结消化的时间不够充裕。

  这些遗憾,都只有留待以后去弥补了。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技能:

  ⑴了解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

  ⑵熟读课文,弄懂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方法: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生学情分析】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编入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两则故事来讲,意思较好理解,也较有趣味,学生比较感兴趣。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

  2、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庄子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课文朗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大意。要求学生自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提出来全班讨论。

  2、教师出示要点检查课文大意理解情况。

  3、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⑴第一则故事中惠子表现出怎样的人格特征?可以用一句成语表达出来。

  ⑵庄子讲鹓雏故事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第二则里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师引《庄子徐无鬼》,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庄子其人。

  五、布置作业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及思想主张。

  3、理解文章寓意,学习庄子善用寓言说明事理的方法。

  4、比较庄子和惠子思想、气质、志趣、性格的异同。

  5、正确理解庄子的“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三、疏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划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所提的那些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3、译文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研读课文

  1、庄子去见惠子,惠子却去搜捕他。庄子是怎么做的?

  出乎意料,庄子只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2、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希望惠子不要利欲熏心,要讲义气,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友情;庄子是为了告诉他,自己对宰相的位置没有什么兴趣。

  3、庄子是用什么方法讲这个故事的?这种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庄子用了几个比喻,即鹓,鸱,腐鼠。一个比喻庄子,一个比喻惠子,一个比作功名利禄。

  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讽刺并骂了惠子——庄子用这个故事做了比喻,既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又讽刺了惠子的追求功名利禄。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4、你认为惠子和庄子各是什么样的人?

  5、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呢?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所以作为朋友应该要心胸开阔。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峰呢?

  1)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

  2)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我们要关注一下这个字,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惠子那里,这个叫“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这时候庄子对“安”的理解,他把他理解为哪里。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这里涉及到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能够听懂,庄子靠偷换概念取得了上锋。我们本来关注的焦点是人和鱼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但在庄子那里变成了人是从哪里获得鱼的信息的。

  其实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因为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曹刿论战》。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庄子故事》教学设计07-16

《庄子》故事教学设计01-18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06-19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06-19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范文06-19

《庄子》故事两则优秀教学设计06-19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范文06-19

初中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07-02

课文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06-2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1、关于庄子。

  2、关于《庄子》。

  3、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4、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

  1、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2、关于《庄子》:

  ⑴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⑵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⑶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3、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4、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3、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3.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比较法。

  3、拓展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时期,有一个人的才学和品质都非常出众,临死时,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

  二、通读课文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 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 》一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于是鸱得腐鼠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

  4)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品读、探究

  1.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四、拓展:美文悦读,说说《庄子》散文的有何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已教过三回了,这次是第四回,这一次我想颠覆一下过去的教法,把课上得简明一些,这就涉及到一个扬弃的问题。那些是该放弃的?我认为,在故事一中,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两个: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而故事二的核心问题也同样只有两个: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至于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提多了反而淹没了文章的教学重点。从实践来看,我的想法是对的。

  当然,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首先,跳跃性大了一些,可能有部分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其次,照顾的面不全,尤其是少数学困生。第三,由于字词障碍上用时好多,学生对重点问题总结消化的时间不够充裕。

  这些遗憾,都只有留待以后去弥补了。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技能:

  ⑴了解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

  ⑵熟读课文,弄懂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方法: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生学情分析】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编入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两则故事来讲,意思较好理解,也较有趣味,学生比较感兴趣。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

  2、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庄子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课文朗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大意。要求学生自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提出来全班讨论。

  2、教师出示要点检查课文大意理解情况。

  3、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⑴第一则故事中惠子表现出怎样的人格特征?可以用一句成语表达出来。

  ⑵庄子讲鹓雏故事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第二则里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师引《庄子徐无鬼》,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庄子其人。

  五、布置作业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及思想主张。

  3、理解文章寓意,学习庄子善用寓言说明事理的方法。

  4、比较庄子和惠子思想、气质、志趣、性格的异同。

  5、正确理解庄子的“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三、疏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划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所提的那些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3、译文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研读课文

  1、庄子去见惠子,惠子却去搜捕他。庄子是怎么做的?

  出乎意料,庄子只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2、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希望惠子不要利欲熏心,要讲义气,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友情;庄子是为了告诉他,自己对宰相的位置没有什么兴趣。

  3、庄子是用什么方法讲这个故事的?这种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庄子用了几个比喻,即鹓,鸱,腐鼠。一个比喻庄子,一个比喻惠子,一个比作功名利禄。

  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讽刺并骂了惠子——庄子用这个故事做了比喻,既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又讽刺了惠子的追求功名利禄。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4、你认为惠子和庄子各是什么样的人?

  5、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呢?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所以作为朋友应该要心胸开阔。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峰呢?

  1)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

  2)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我们要关注一下这个字,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惠子那里,这个叫“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这时候庄子对“安”的理解,他把他理解为哪里。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这里涉及到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能够听懂,庄子靠偷换概念取得了上锋。我们本来关注的焦点是人和鱼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但在庄子那里变成了人是从哪里获得鱼的信息的。

  其实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因为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曹刿论战》。

【庄子故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庄子故事》教学设计07-16

《庄子》故事教学设计01-18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06-19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06-19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范文06-19

《庄子》故事两则优秀教学设计06-19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范文06-19

初中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07-02

课文庄子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