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4-08-10 15:20:05 诗琳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

  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 1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百年沧桑,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在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闪耀璀璨的光芒。”这是“感动中国”中给巴金的颁奖词,也是人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由衷的赞美。他,是中国的“卢梭”,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和曹禺并称为中国的文学泰斗。对巴老一直有着从心底的崇敬,但第一次读他的书是高考后的长假,解脱了所有压力的那两个月。

  很多人对巴老都有自己的崇敬吧,对他的大智大悟,对他的淡泊宁静,对他的真心真爱。他对我们的意义就像他对冰心的赠言一样:有你在,灯亮着。简单的六个字是他对冰心的评价,也是我们对他的赞美。他有着我们所欠缺的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在前行的道路上他会不时停下反省自己的过错,懂得思考甚至是忏悔。他心中最美好、最真实的愿望是让每个人都得着春天,他的作品大都是反帝反封建,呼求自由与和平的,在《雾》中,他所描绘的爱情色彩最重,也表现了五四青年对革命的热情,对信仰的偏执,在磨练中不断摸索、不断成长的经历。

  初读它时,对其中的革命精神理解的并不深,更多关注的是周如水个人的性格品质,看到的只是一个胆小如鼠而又自大虚伪的`五四青年。不欣赏他对待爱情的态度,面对张若兰这个革命女性,他被心中可笑的道德感、责任感压着,不敢追求,却又为自己找着借口去接近她。对张若兰的感情让他痛苦,可在我看来这种痛苦是他自找的。在张若兰抛开所有女性矜持跟他告白时,他的心里是高兴的,可随之而来的责任感又压倒他的狂喜。她说:“有没有妻子不重要,真正的爱是超越一切的。我爱你,我知道你也爱我,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了。”面对着张若兰,面对这份爱他逃了,落荒而逃,伤了一个自己爱也爱自己的伟大女性。我对张若兰是敬佩的,她对周如水的爱没有杂质,正因为有相同的信仰、追求她才会为爱抛开一切,可是周如水却让她失望了。她的爱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现在的我们功利了太多,什么都有目的,甚至爱情也成了一种手段,一种为达目的而牺牲的东西。我喜欢张若兰的大胆,对周如水的虚伪讨厌到极点。最后的结局,她嫁人了,在他想回头的时候,他的痛苦我只觉得可笑,他那可笑的道德感、责任感又有什么用呢。想到网络上看的一句话:不会永远有人在原地等你,是人就会累,别仗着我的爱伤害我。

  记住《雾》,记住这个故事是因为对张若兰的敬佩,对周如水的不理解,在我看来他的悲剧人生是必然的,他性格的懦弱、内心的虚伪都让我不能苟同。他的自杀也像个闹剧,像在证明自己的勇气,像是被李佩珠的“拒绝”所伤,巴老写周如水写的是一个时代的青年吧,是他们的浮夸、自大、虚伪的性格,表现的是一种现象。可触动每个人的点不同,我有的是对爱情的自我理解,或许浅薄,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利波特”呐。

  只读了巴老的“爱情三部曲”,希望假期可以读完“激流三部曲”,读出我心中的“家”。就像王火在对巴老的寿词中写的那样:时光如水,巴金是金。”希望巴老在每个人心中如金子般的发光点永不消逝,让巴老的精神影响现在的我们,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多的反省和思考。

  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 2

  《雾》,作为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家》的序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风貌,特别是青年一代在新旧思想交锋中的觉醒与挣扎。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读来让人深思,引人入胜。

  开篇的迷雾与觉醒

  小说以周如水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心中怀揣着改革社会的理想,却在现实的重压下显得迷茫与无力。巴金巧妙地用“雾”作为象征,既描绘了自然界的雾气,也隐喻了社会的混沌与个人内心的困惑。周如水的内心挣扎,正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写照——他们渴望挣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与真理,却又被传统观念、家庭责任和个人情感所束缚,处于理想与现实、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

  人物的内心世界

  周如水的形象深刻而复杂,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渴望变革,追求真爱;另一方面,他又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对旧有的家庭责任感到难以割舍。这种内心的挣扎,在他对待爱情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对李佩珠有着真挚的感情,却因为自身的软弱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迟迟不敢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李佩珠则是一个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勇敢、独立,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的形象为周如水乃至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社会的缩影

  通过周如水等人的故事,巴金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新旧文化的冲突、个人与家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积极投身社会改革的青年,还是沉浸在旧日梦魇中的长辈,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巴金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思想觉醒的艰难过程以及对光明未来的不懈追求。

  思想的启迪

  阅读《雾》,不仅是一次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在历史变革时期,个体如何在新旧价值观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周如水的挣扎与成长,提醒我们面对困境时需要勇气与决心,同时也需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结语

  总之,《雾》是巴金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理想与牺牲的故事,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思与记录。通过对周如水等人物命运的描绘,巴金向我们展示了在迷雾中探索光明的艰难与必要,鼓励着每一个时代的青年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信念,勇于追求,最终冲破迷雾,迎接属于自己的曙光。这部作品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追求自由、真理的勇气,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 3

  巴金的《雾》作为其“激流三部曲”之一《家》的前传,以其深邃的情感、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时代风云的深刻把握,展现了一幅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生动画卷。虽然《雾》并非实际存在的单独作品,但我们可以将这一提问理解为对巴金文学作品中“雾”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家》等作品中的体现进行探讨,这样的解读同样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

  雾的象征意义

  在巴金的笔下,“雾”往往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简单描绘,它更深层次地象征着社会的混沌、个人内心的迷茫以及变革前夕的不确定氛围。《家》作为一部反映封建家庭矛盾与青年觉醒的小说,其中“雾”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隐喻,也是对主人公们内心世界复杂情感的映射。

  社会的混沌与转型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家》中的“雾”,正是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迷惘与混沌状态的象征。家族制度的衰落、新思想的涌动、个体意识的觉醒,在这层“雾”中若隐若现,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风暴。巴金通过“雾”的`意象,巧妙地捕捉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旧秩序的质疑。

  个人内心的挣扎

  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巴金深入挖掘了青年一代面对传统束缚时的挣扎与反抗。以觉慧、琴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心灵如同被雾笼罩,既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与真爱,又时常感到困惑与无助。雾象征着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家庭、爱情与责任之间的徘徊与抉择。觉慧对梅、瑞珏的情感纠葛,琴对教育和婚姻自主的追求,都展现了在传统观念与个人觉醒之间徘徊的复杂心态。

  觉醒与希望

  尽管“雾”带来的是迷茫和不确定性,但它同时也孕育着变革的种子和新生的希望。随着故事的推进,一些角色开始尝试穿透迷雾,寻找自己的道路。觉慧最终决定离家出走,勇敢地迈向新生活,象征着年轻一代对自由和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不仅是个人的觉醒,也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呼唤。

  总结

  通过对巴金作品中“雾”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意象不仅富有诗意,更是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家》不仅仅是一部家庭小说,它是时代风云的缩影,是人性探索的深刻记录,更是对光明未来无限憧憬的抒发。巴金以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在“雾”中看到了希望的光芒,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与个体生命力的顽强。

【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心中的巴金作文06-07

巴金的家读后感11-04

巴金《秋》读后感12-22

巴金《家》读后感02-25

巴金《家》读后感05-28

巴金的家的读书笔记04-12

巴金家的读后感04-29

巴金的家的读后感04-01

巴金家读后感02-04

巴金家读后感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