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10个)
周朝“三母”是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性,她们是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母仪天下的典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基业的几位君王。她们是太姜、太姬和太姒。以下是周朝历史人物故事,欢迎阅读。
1、太姜的贞顺之德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王季的母亲。太王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古公亶父。古公广积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不忍心看到人们受到外族的侵掠,决定迁徙。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追随他迁居到岐下。太王带领人民建设家园,定立了官员制度,人们作诗作乐来歌颂他的德政。
太姜,是有邰氏的女儿,她端庄美丽,性情贞静柔顺。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儿子,她能够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太王钟爱王季的儿子姬昌,太伯和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弟王季,以便传位於姬昌,兄弟俩一起逃到荆蛮之地,这成为了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这一切无不归功於母亲太姜,对儿子的良好的教育。
太姜是丈夫贤明的辅佐,她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业之时的贤德的妇人。
2、太姬端良的胎教
周朝以仁德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姬,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太姬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太姬的夫君王季具有父亲的仁德风范,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王季的事业,得力於太姬的辅佐。太姬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使得宫廷上下有着一派肃穆祥和的正气。
太姬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圣德卓著。人们赞叹说,这都是太姬的胎教做得好。
现在人们讲胎教,看来太姬应该是胎教的先驱。所不同的是,现在人们在怀孕期间给胎儿听轻音乐、流行音乐,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和技能的培养和开发;而太任则是身体力行,对孩子以至於胎儿教之以德,重视道德的培养。
据《尚书》记载,文王姬昌出生后不久,有一只“赤雀”,嘴里衔着丹书,飞到了文王的屋子里。丹书上说:“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这是文王出生时的瑞兆。由於他自幼就与众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爱,继承了王业的大统,并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这与母亲太任给予端良母教的不无关系。
3、仁慈贤德的太姒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国姒姓的女儿,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太姒仁爱和顺,贤德而深明大义。在娘家时,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连结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
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贤德,继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极尽妇道。她遵守媳妇应尽的礼数,从未有过失礼和过失,还极尽子女之孝道,经常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被人们尊称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内。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敬老爱幼,对贤者谦虚礼敬,为了接待他们,自己常常都顾不上吃饭,很多贤德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历史上有名的长者伯夷、叔齐,听说文王对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来归顺於他。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争夺土地,争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於是就想去找文王来主持公道。他们来到周国边境,看到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来到城镇,看到男女分开走路,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负重上路(表示尊老)。来到朝廷,看到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於是就很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羞耻的。像我们这样的小人,怎麼能来践踏君子的厅堂呢?”於是他们把土地全都让了出来。这一美谈,体现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远影响。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包括讨伐商纣的周武王,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儿子长大之后,文王继续教导他们,从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圣德。
4、文王拉车
周文王姬昌求贤若渴,听说姜子牙是位大贤,便亲自去请他出山相助。姜子牙为考验文王的诚意,让文王为他拉车。文王毫不犹豫地套上牛绳,拉着车走了八百一十八步,累得气喘吁吁。姜子牙被文王的诚意打动,发誓要帮周朝稳八百一十八年,后来周朝从建立到东周结束,刚好约八百年,留下了“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的美谈.
5、姜子牙封神
商朝末年,姜子牙下山辅佐周王朝。他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后,元始天尊将封神重任交给姜子牙。姜子牙登上封神台,逐个封神,一共封了365路神仙,却因一时疏忽,被张本忍钻了空子,错失玉皇大帝之位。不过元始天尊给了他执掌封神榜和打神鞭的特权,故而民间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避位”的说法.
6、周公吐哺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史记》中记载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意思是他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身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7、三监之乱
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和霍叔等王室贵族对此不满,认为周公旦野心勃勃,意图篡夺王位,于是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周公旦展现出卓越的智谋和决断力,他先稳定朝局,安抚官员情绪,又调动军队,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还根据叛军部署和地形特点制定作战计划,亲自指挥作战,最终成功平定叛乱,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8、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宠爱褒姒,但褒姒不爱笑。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们看到烽火以为有敌军来犯,纷纷率军赶来救援,到了之后却发现没有敌情,褒姒看到诸侯们失望的样子哈哈大笑。周幽王见褒姒笑了,很高兴,之后又多次点燃烽火,诸侯们渐渐不再相信,便不再发兵救援。后来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无人救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9、周厉王止谤
周厉王暴虐无道,百姓对他的暴政多有怨言。他为了压制百姓的言论,派人监视百姓,一旦发现有人议论朝政,就抓起来处死。结果百姓们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示意,不敢交谈。大臣召公劝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周厉王不听,最终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出逃。
10、郑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想帮助共叔段夺取郑庄公的君位。郑庄公打败共叔段后,对母亲武姜的行为感到痛心和失望,将她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不久之后,郑庄公就后悔了。后来,在颍考叔的建议下,郑庄公命人挖了一条地道,与母亲在地道中相见,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故事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6-25
历史人物的故事07-08
历史人物的故事10-29
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06-03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06-20
【优秀】历史人物的故事06-04
历史人物的故事(必备)06-05
历史人物的故事(必备)06-05
历史人物故事04-13
(通用)历史人物的故事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