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2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记得曾有位家长问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业都写的很慢,她在旁边督促也不行。孩子呢也总觉得学习很累很吃力,这怎么办?当时不太记得我是怎么具体回答的,但心里却觉得当时自己给的回答是那么苍白无力。如果说我是医生的话,那么我并没有给病人最有效的良药。直到读了他的书以后,我才了解到这时的孩子们的全部经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回答出教师的提问。而他们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才行。
阅读此段,我不禁深受启发,他的这个建议对我们而言何尝不也是深有其效?现在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平时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辅导、写各种各样的总结、反思,我想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那也是应如他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的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书中的第一节给我印象也很深,在书中一开头他就提出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光是说孩子们脑子笨,不知道学习,家长不配合。而是提醒我们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对孩子我们缺少个别对待的态度!虽然平时我们耳熟能详的知道备教材、备学生,但真正说来我们有几个能像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去做?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他们。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庆幸自己拥有了这本书,他的书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中的挚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和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呢?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受到在他的伟大著作中精辟地揭示出了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读完后在这一百条建议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阅读的这两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和“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这两条建议不仅仅是用来教导学生,更是对教师建议。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拥有诗意的人生。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早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听老师提级过前苏联当代非常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但自从工作以来,总是感觉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拜读,寒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一种获至宝、遇知音之感顿上心头。
书中内容大致如此: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部书是他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撰写的。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这样的一本书,所有一线教师应该人手一册。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深有同感,因为它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以下就自己读完后印象最深的一条建议阐述一下感受。
我是一名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大学时也系统的学过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但工作以来却有个疑惑一直缠绕着我:为什么在低年级会出现一些落后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到高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但在现在却一点也没减少。
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普通中学出现了一些新的,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了确保学校生员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我们不得不一再下划入学分数线。生员数增加了,可是学生的素质却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线下生来到了我们学校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在有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近几百分。
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认为他们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这样的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应该就是我们平时所谈到的“个性教育”,即了解学生,尊重事实,灵活教育。
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操作呢?首先,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我们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不管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对差等生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成功的欢乐中找到那遗失的学习力量,从而激发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老师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一旦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计良药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学校里,学生最想看见的可能就是老师那灿烂的笑脸,而不是那阴沉沉的黑脸,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和幸福,他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但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于是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学习肯定会好起来的。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这样: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注重事实。
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总之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其次,要让学生鼓足信心尊重自己。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对老师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
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对老师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尊重学生,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
我还记得文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费加”,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
我们在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
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智慧的殿堂!它会给人力量,改变人生。让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那黄金屋中找到那颜如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暑假看了不少书,印象最深的要数《给教师的建议》。里面一共有100条建议,都是非常经典的。由于篇幅短小,一口气下来,我就看了将近一半。
书中谈到了很多。有关于教育研究的,有关于培养孩子习惯的,有关于家庭教育的,也有关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还有关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非常多。在这众多建议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一致。
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两者都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尤其是育人。一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差距,那么学校教育很可能如同纸房子,经不起风吹,也耐不住雨打。为此,时常和家长保持联系,步调一致的教育孩子是我们不能忽略的。这样一来,和家长沟通变成了一门学问。
几个班级教下来,和我打交道的家长为数不少。每个家长的素质修养和文化层次都不同。对我们的教学工作的认识也不一样。有的家长事事仔细,孩子生病了请假,还不忘托其他同学代为值日。遇上这样的家长,是我们做老师的福气。往往他们的孩子也非常优秀,让人放心的很。有的家长随意就好,只要你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他的孩子,他就够了。有的家长心思慎密,平时只说你好,有什么不快心中放着,你也不知道。一旦他认为你做错了,就来指责你的不是,甚至闹到校长室。以往,我很少碰到这类家长,要是遇上,我的做法是对这样的家长冷处理,能避则避,尽量少接触。
曾有一次,有位家长因为孩子生病我作为班主任没有打电话,她觉得我不够关爱孩子,直接告到校长室去。那时年轻气盛的我,也一通电话过去,差点理论起来,不过最终也算是忍住了。当时我极为气愤,孩子两天没到校(这两天期间,我只有前一天上午在校上班,其余时间在外出差),作为家长,首先有责任向我请假,可她却没有。她既然没时间请假,现在怎么就有时间去告状,还是亲自告的?而且离谱的是,一要告我不向她询问为什么孩子不来学校,二要告我不请其他孩子带作业到她家。(以前带过一次作业,由于带作业的孩子出了点状况,结果带丢了,她一定要求赔偿打那以后,我就没让其他同学给她的孩子带过作业了)。这事之后,我知道了这个家长难相处,就用了“冷”处理,尽量不和她接触。
让我诧异的是,上学年轮岗到南门期间,这位家长对我还是有意见。她的孩子作业没完成,她解释的原因就是那次矛盾事件以后,我对孩子带着成见,导致孩子数学兴趣一落千丈。现在完成数学作业没有兴趣了,对数学这门课已经谈不上喜欢,甚至有点讨厌了。可事实上,在我教书的时候,她孩子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孩子还是非常依恋我,就在我在南门期间,她还告诉我,很想我,盼着我早点回去教她。说实话,我是不喜欢这个家长,嘴上一套,背后一套。但是对这个孩子,我还是满欣赏的。她偶尔有点懒惰,但是身上有点灵气,基本上很听话,也算是乖巧的一类。对这个孩子和其他同学我一向是一视同仁。就是不似以前,会时常和家长说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当时听到她妈妈的说法,我真是哭笑不得。既有气愤,也有无语。气她能找出这样的借口,来搪塞自己孩子作业没完成事实。回来之后,该怎样和这样的家长继续相处和沟通呢?在向赖老师请教了之后,她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做了老师,就是要高姿态一点,只要用心教育,家长最后都能接受的。碰上实在不讲理的,不要和家长一把般见识,待人处事,不卑不吭就是了。”“姜还是老的辣”赖老师就是厉害,一句话就把我从愤愤不平的情绪中拉了出来,让我顿时清醒了不少。家长有成见,我没必要去争执。不争执,不意味着是退让,是理曲,是提醒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去面对这样的家长,要心态平和,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不能太情绪化和家长相处,有时就要姿态高一点,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求我们是专业人士。不仅得有专业知识,还要得有专业素养。而且赖老师还提醒,家长有很多类型,有的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对教学方法,或者教育手段有意见,这样的家长,只要能取得她的.认同,那么在与其他家长的沟通时,也会顺心很多。有的家长比较懒惰,喜欢推卸家中的指导和监督职责。这样的家长,必要时,先礼后兵,采用不同方法暗示他,让他担起家长应尽的职责。
这个家长,似乎两者兼而有之。凡是有因才有果,是什么让这位家长一直对我心怀不满呢?想来就是一年级开学的班干部选举事件了。由于班上的孩子优生比较多,而她的孩子相比较而言,只能属于中等。为了培养孩子积极性,我特意为她孩子设置了个岗位——“储物柜”管理员,想培养一下她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可这个职务在这个家长的眼里却成了肉刺。她认为这样的职务不要也罢,说出去不好听,还得让孩子分神管这种事,影响学习,当时她也当面和我反映过这事。说孩子不想当,我也没留意。好在我对这个孩子问心无愧,从不特殊对待。对其他孩子也一样,不会因为孩子淘气,或者家长与我们沟通不顺,就对孩子不管不顾。
既然有了成见,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让她和我坦诚相待呢?我一直以为公正是个办法,对孩子做到一视同仁,家长迟早能认同我的教育方法。可是现在看来这样是不够的。那究竟该怎么办呢?很巧,我在这本书上找到了方法。就是要和家长及时沟通,不仅要聊他们孩子的近期表现,聊孩子的优点。还要聊我为孩子做了什么针对性的工作。我的这些措施,在这个孩子身上,取得了哪些效果。再彼此商讨下一步的做法。相信只要我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即使再遇上像这样的家长,我也可以把他“软化”。孩子喜欢我,我也热心沟通,家长迟早会打开心扉接受我的。
教书用心就能有收获,沟通用心也定会有成果。只要我坚持我的心:真心、耐心和恒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锐意进取,不断地推陈出新:新理念、新手段、新概念、新评价标准层出不穷。为了成功,我们不停歇地向前奔走,不敢停下,不愿转身,生怕被打上“老旧”的印痕。重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却发现成功之路就在身边,就在这本经典中。我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一、迷茫烦躁时指引方向
书中集中了教育家的智慧,把教育科学的研究结果细细梳理,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它像指路的明灯,在迷茫时为我指点迷津,烦躁时让我豁然开朗,需要帮助时给我勇气和力量。
读了此书,眼前经常浮现出一幅让人感动的场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书中没有写他的声音和神态,而我分明看到了这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智者,他是那样的令人仰慕。当我抱怨“某些学生太笨,上课不专心听讲”时,他告诉我:“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通过与大师的对话,我明白了,个别学生学习有困难,他们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总是比别人慢,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不要“一刀切”。了解了这一点,再不会心生厌烦,多了一份宽容。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包括性格、家庭情况、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等,关注他们的每一次微小的成功,从而在课堂上使他们的力量发挥出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当我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筋疲力尽地补课,却发现收效甚微时,这位智者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大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我知道了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明白了前进的方向,我不再做无用功,而是为成绩差的孩子挑选合适的读物,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有时我抱怨没有时间反思备课,没有时间写教学论文,读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我明确了教育技巧的奥秘:不要抱怨,教师要终生为自己的教学做准备,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不断地补充知识的大海。
这是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书,每每读来,总有收获。无论形势发生多大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的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二、阅读促进师生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目中透彻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他指出,作为教师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以前也知道读书重要,但觉得学生才需要每天读课外书。我每天上课、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忙得不亦乐乎,没有时间读书,或者想读的时候说,今天真累呀,明天再读吧!在内心深处,觉得读书是闲暇时才干的事。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我感触很深。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的需要。现在我已经和书籍做了好朋友。不是为了检查,用不着谁逼迫,读书变成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博览群书,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是现在和今后每天都要做的事。阅读促进了我专业的发展,也让我的心灵成长着。
一边阅读,一边实践。我欣然承担了省级“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实验,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发展。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所有的小学教师:“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家长会上,我拿出大段的时间讲读好书的重要性,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使家长们认同我的理念,与我一起关注孩子读书。每天早晨孩子们在学校诵读美文和诗歌,让美丽的语言唤醒每一个黎明。中午开放班级图书角,推荐孩子们读一百多本好书。指导孩子们学会浏览、细读、通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每周写一次周记,及时宣读范文。开展诵读比赛,评出小明星,鼓励孩子们写生活作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通过阅读,我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班级的面貌。心灵在阅读中交汇、沟通,我收获了孩子们的爱。
三、探究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惊叹于大师精妙的教育智慧,其实细细想来,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就是因为他对学生和各种教育问题的探索研究。每一条建议都能看出他长期思索和研究的痕迹。他说:“创造性研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是的,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悉心研究、思考,我们就不会再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就会热情蓬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新课改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在变,学生在变,如何用心地做我们的教育,让和谐高效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每个人深藏在内心的财富。”让我们用心灵发现每个孩子深藏在内心的财富,在探究之路上坚定而行,不做消极应付的教书匠,而做一个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对照大师的建议,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感慨很多,这些触动灵魂的感悟,将伴随我的工作,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教育的经典,与我而言,将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教师的101条建议》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很多的建议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教学的规划、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的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会导致备课不到位、上课效果不好。另外,刚刚工作的我们对于教师的职业精神也没有特别好的理解,所以会出现自己情绪控制不好、与家长沟通不好、不能够很好地随机应变等情况。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在很多案例的分析上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让我们在遇到与之类似的情况时,能够以很好的方法去处理解决。
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书上说如果你不做计划,那你就是在计划失败,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初三的体育教学来说,在初三体育教学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首先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其次,学生准备考试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每堂课之前我都是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既能够让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参与,又能够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得到较好的提高。以跳远为例,有部分同学能够轻松的跳过2米3满分线,所以他们在进行立定跳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性很差,不愿意参与到练习中,如果放任他们的话,就会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心里有干扰,不能够很好的参与到练习当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思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材料,不断的摸索,在课上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找到一个效果很好的练习方法:我让同学们玩包剪锤的游戏,赢一次的同学向前立定跳远一次,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包剪锤,赢的同学再跳一次,这样看谁先到终点,先到为赢,输的同学蛙跳到终点之后,再把赢的同学背回起点,这样的游戏,让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在玩了一次之后还要再玩第二次,有的不仅上课玩,下课了他们也会自己玩玩这样的小游戏。在这样的练习之后,再把成绩较差的同学留下来单独进行辅导。而前面的游戏效果就是我们平时备课需要的,通过一两个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验,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对于部分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同学,我通过摸底考试逐个进行谈心,必要的时候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也参与到教育当中来,逐步的让他们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起来,特别是到了第二学期,离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们整个初三的体育备课组,给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家长都发了通知书,然后每个周的五天给他们选择哪一天来进行补课,我们四位体育老师轮流值班,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在中考当中考出了很理想的成绩,学生口碑也很好。
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家长沟通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法来解决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书中所谈的每一个问题,不仅配有生动的实例,而且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娓娓道来的教育教学实例,让读过此书的教师们,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平。在这本书当中,苏霍姆林斯基一共谈及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并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古往今来,“书籍”一直都被誉为人类的朋友,因为它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坦率来说,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给教师的建议》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为什么同时的教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有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把知识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好好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备课,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各有所获。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使有些学生无法学有所获。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经常都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昼夜确实也只有24小时,而我们每天一来到就给满满的工作给包围了,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宝贵的建议,迫切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他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
抱怨时间不够的老师们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却并没有真正抓紧时间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只是人品时间溜走,而并没有好好的储存这是时间里面的能量。对于那些经常读书积累只是能量的老师来说,时间每过去一年 ,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积累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但是经常我就在哪里想着这些事情,而时间真如流水一样溜走了。
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教学反思的能力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对已有的教学经验产生怀疑,从而促使自己重新建构教学经验,进入新教师的成长良性循环。我想: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日记的素材。通过积累事实,我们会从具体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这对于培养和训练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一个教育家,能够写出那样大量的、出色的教育着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经验,仅教育日记就坚持写了三十多年。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个人近期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突然有一种相见恨晚、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苦恼、困惑有了答案。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下面,我就阅读时印象深刻的几个点谈谈个人感受:
感受一: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多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应该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积累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积少成多,必有收获。
感受二:教师要善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应当向老师指明这个方向。”,“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这样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能力水平不足,没有什么东西好讲老师,学生也感觉出他是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我们必须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这样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我们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
感受三::教师要引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其实,他所讲的是与我们的教育培养方针是一致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教育就是要全面的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要善于引领学习,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我们在讲题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好老师决不会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尽管我们今天的教育形势、教育方法、教育要求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9-15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14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8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5-24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