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04 09:00:18 银凤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通用6篇)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3、背诵这首诗。

  任务情境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参与农事活动是大多数人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生活状态。农事活动固然充满了辛勤劳苦,如李绅笔下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笔下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同时也充溢着美好和喜悦,如唐诗里的“把酒话桑麻”、宋诗中的“百里西风禾黍香”。在诗人的笔下,有些农事之美是静观所见,有些则是亲自参与所感。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体味劳作之美。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作者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走近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pǔ村酤gū闭廪lǐn

  3、把握节奏,再次朗读。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韵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明确

  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诗句理解

  (1)首联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陈谷:陈年的稻谷。赖:幸亏。

  大意:将要收割的麦子正好接上陈年的稻谷,幸亏有外孙们替代我在农忙时节帮忙收割。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质富足,精神满足。

  (2)颔联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一竿:太阳升起的高度。

  大意:连续多年的阴雨浸湿了麦场,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写天气状况。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激动喜悦之情。“舞”形象地展现了乡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3)颈联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讨取,换取;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大意:急忙做好大饼消解外孙们的饥饿和困乏,多多换取农家酒来犒劳他们收割的辛苦。

  颈联侧面烘托收麦的繁忙和辛劳。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外孙们收麦的场面,而是通过做饼、沽酒、饷田从侧面反映劳动的繁忙和辛苦,不仅如此,“急炊”“多博”还表现了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4)尾联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廪:粮仓。

  大意:关上粮仓回到家里完成了收麦事宜后,可爱的外孙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诗作赋中了。

  尾联写外孙们完成收麦后的表现。他们把麦子收进粮仓,回到家后马上投入到吟诗作赋之中。“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笔耕不辍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5、指名翻译诗歌。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6、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补充: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三、品读诗歌,赏析表达技巧

  品,与诗人同行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2、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

  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4、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首联:欲——赖——期盼

  颔联:败——舞——焦虑、欢喜

  颈联:偿——劳——欣慰

  尾联:闭——怜——赞赏

  5、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明确: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四、尽管《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和谐和睦,其乐融融,其中既有对劳动艰辛的强调,更有对美满团圆幸福生活的自足。

  (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五、作业:背诵这首诗。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二、新课。

  (一)《芣苢》的学习

  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

  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

  (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任务驱动: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

  (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小结。

  三、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

  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律诗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背景知识

  (一)关于田园诗

  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别具一格自成一家——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常识1、农事诗“农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礼记·月令》中也有:“孟春之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在《毛诗正义》《孔疏》等文献中都多次提到“农事”一词。“农事”是指耕耘、管理、收获和贮藏等农业事宜。随着文化的不断下移,其作者经历了“宫廷乐师——上层文人——下层文人”的发展阶段。宋朝农技诗的大量出现,表明诗歌这种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形式最终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生产,成为传播、推广农业技术的工具。中国古代农事诗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与《诗经》同时代的或《诗经》之前的古逸诗,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纳的《风雅广逸》及《诗纪》的前集10卷《古逸》里大都收集到了。杜文澜编辑的《古谣谚》收集了3300余首谣谚,其中有许多农事诗。而各个铜器石刻上的诗篇,大都保存在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郭沫若的《金文韵读补遗》及《两周金文辞大系》里。

  2、廪廪是贮藏米谷的仓库。中医指喻指脾胃受纳运化之功能,有时单指胃。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堂任务学习

  1、仔细品味诗中加点字的妙处。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答案:“赖”字展现了精神上的.满足;“舞”形象展现了相邻欢呼雀跃的情景;“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诸孙的怜爱之情。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新麦成熟,外孙们主动帮自己收麦的欣慰喜悦之情。“新麦继陈谷”体现了丰收的喜悦,是物质上的富足;“赖”字展现了精神上的满足。②对外孙们辛苦劳作的怜惜和疼爱之情。作者做饼沽酒饷田,慰劳辛苦忙碌的诸孙,“急炊”“多博”还表现了作者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③对外孙们忙完农事后不顾辛劳迅速投入到吟诗作赋中的怜爱和高兴之情。“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的怜爱之情。

  3、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颔联。答案:颔联上句写阴雨连绵影响了农事,下句写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收割的大好时机。本联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久雨天晴后激动喜悦之情;“舞”字形象地展现出相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4、解读本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趣。答案:从本诗中可以看出,连日阴雨之后,天气放晴,麦子成熟,正是丰收的大好时节,在农忙季节,外孙们都赶来帮忙收割。此情此景,体现了收获之乐。诗人做饼沽酒,犒劳田间辛苦劳作的诸孙,他享受这样忙碌的快乐,而诸孙在辛勤劳作之后,徜徉于吟诗作赋的乐趣之中,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情趣体现了自足之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 “阴”“炊”“饥乏” 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外孙的疼爱之情,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收麦场景。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细节描写、以乐景写哀情等。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感受其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展示与农村收麦场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场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苏辙,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与苏轼的关系。

  说明本诗的创作背景,当时苏辙退居颍昌,生活较为闲适,恰逢文氏外孙前来帮忙收麦,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适时指导。

  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诗歌描绘了文氏外孙入村帮忙收麦的情景。

  精读诗歌,理解内容(15 分钟)

  逐句分析诗歌。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讲解 “欲”“赖” 等重点字词,让学生理解诗人欲用新麦接续陈谷,幸亏有外孙们来帮忙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外孙的感激之情。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分析 “阴霪”“败”“舞” 等字词,描绘出连续三夜的阴雨毁坏了打谷场,而初升的太阳让邻居们欢欣鼓舞的场景,感受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心情变化。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解释 “炊”“偿”“博” 等字词,理解诗人急忙烙饼给外孙们吃以补偿他们的饥饿困乏,买酒来犒劳他们的辛苦,体会诗人对外孙的疼爱。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说明 “闭廪”“怜” 的含义,展现收麦结束后,诗人关闭粮仓归来,赞赏外孙们精力充沛,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农事结束的欣慰。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与艺术特色(10 分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对外孙帮忙收麦的感激与疼爱,也展现了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细节描写,“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通过具体的行为细节体现诗人对外孙的关怀;以乐景写哀情,“一竿晴日舞比邻” 以邻居因天晴而欢欣鼓舞的乐景,衬托出之前阴雨对农事的影响,更突出收麦的不易。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强调重点字词和诗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劳动、热爱生活。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以 “收麦”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绘自己想象中的收麦场景或分享自己与劳动相关的经历。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小组讨论环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确保讨论效果。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讲解,可结合更多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诗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本诗与其他田园诗的异同,提升学生的诗歌比较分析能力。

  借助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收麦过程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展示几首经典的田园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让学生齐声朗读,回顾田园诗的特点。然后提问:“这些田园诗描绘了美好的乡村生活,那大家想不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辙笔下的乡村收麦场景是怎样的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介绍作者苏辙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的政治生涯。重点提及他与苏轼的兄弟情谊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相互影响。

  详细阐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当时苏辙晚年退居颍昌,家中农事繁忙,文氏外孙前来帮忙收麦,诗人有感而发创作此诗,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奠定基础。

  初读诗歌,扫清障碍(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如 “廪”“霪”“酤” 等,讲解其读音、含义和用法。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共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初步读准、读顺诗歌。

  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5 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教师重点讲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中诗人对收麦的期盼以及对外孙帮忙的依赖;“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中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以及邻居们的不同反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中外孙们的辛苦劳作以及诗人的犒劳之情;“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中收麦结束后的欣慰和对外孙的赞赏。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与手法(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诗人、外孙、邻居等角色,模拟诗歌中的场景,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角色扮演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依据,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开展对比阅读,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与之前展示的田园诗进行对比,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明确本诗的'独特之处,如对劳动场景的细致描绘、对亲情与劳动的融合表达等,以及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增强诗歌表现力。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字词理解、诗意把握、情感体会以及艺术特色分析。

  强调诗歌中所展现的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以及亲情和劳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生活,热爱劳动,珍视亲情。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田园诗,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田园诗资料

  六、教学反思

  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比阅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控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对于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

  掌握诗歌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改写,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方法

  意象分析法、改写创作法、问题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农村收麦的音频,包含收割机的轰鸣声、人们的欢声笑语等,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与收麦相关的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单介绍作者苏辙的生平,突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详细说明本诗的创作背景,苏辙晚年退居颍昌,生活中面临着农事的操劳,而文氏外孙的到来为收麦带来了帮助,这一生活场景促使诗人创作了此诗。

  初读诗歌,感知韵律(10 分钟)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语气。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划分诗歌的节奏,如 “欲收 / 新麦 / 继陈谷,赖有 / 诸孙 / 替老人”。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初步读好诗歌。

  精读诗歌,分析意象(15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 “新麦”“陈谷”“阴霪”“晴日”“大饼”“村酤”“廪” 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每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例如,“新麦” 和 “陈谷” 代表着生活的延续和希望;“阴霪” 象征着收麦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晴日” 则带来了收麦的转机和喜悦;“大饼” 和 “村酤” 体现了诗人对外孙的关怀和疼爱;“廪” 象征着劳动的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的诗歌意境,即乡村生活的质朴、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与特色(10 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诗歌按照收麦前、收麦中、收麦后的时间顺序展开,层次清晰。

  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诗歌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收麦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例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诗人对外孙的心疼和犒劳之情。

  组织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明白诗歌不仅描绘了个人家庭的收麦场景,更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珍视。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语言特色,强调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劳动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热爱劳动,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改写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现代文短文,要求保留诗歌的主要情节和情感,可适当发挥想象,丰富细节。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农村收麦音频资料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收麦子作文12-16

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08-02

《文言文》教学设计09-13

教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04-21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集锦02-15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优秀02-25

《千字文》教学设计03-20

初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通用03-19

送给外孙的生日祝福语10-17

外孙女的祝福语10-17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通用6篇)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3、背诵这首诗。

  任务情境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参与农事活动是大多数人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生活状态。农事活动固然充满了辛勤劳苦,如李绅笔下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笔下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同时也充溢着美好和喜悦,如唐诗里的“把酒话桑麻”、宋诗中的“百里西风禾黍香”。在诗人的笔下,有些农事之美是静观所见,有些则是亲自参与所感。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体味劳作之美。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作者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走近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pǔ村酤gū闭廪lǐn

  3、把握节奏,再次朗读。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韵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明确

  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诗句理解

  (1)首联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陈谷:陈年的稻谷。赖:幸亏。

  大意:将要收割的麦子正好接上陈年的稻谷,幸亏有外孙们替代我在农忙时节帮忙收割。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质富足,精神满足。

  (2)颔联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一竿:太阳升起的高度。

  大意:连续多年的阴雨浸湿了麦场,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写天气状况。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激动喜悦之情。“舞”形象地展现了乡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3)颈联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讨取,换取;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大意:急忙做好大饼消解外孙们的饥饿和困乏,多多换取农家酒来犒劳他们收割的辛苦。

  颈联侧面烘托收麦的繁忙和辛劳。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外孙们收麦的场面,而是通过做饼、沽酒、饷田从侧面反映劳动的繁忙和辛苦,不仅如此,“急炊”“多博”还表现了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4)尾联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廪:粮仓。

  大意:关上粮仓回到家里完成了收麦事宜后,可爱的外孙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诗作赋中了。

  尾联写外孙们完成收麦后的表现。他们把麦子收进粮仓,回到家后马上投入到吟诗作赋之中。“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笔耕不辍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5、指名翻译诗歌。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6、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补充: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三、品读诗歌,赏析表达技巧

  品,与诗人同行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2、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

  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4、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首联:欲——赖——期盼

  颔联:败——舞——焦虑、欢喜

  颈联:偿——劳——欣慰

  尾联:闭——怜——赞赏

  5、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明确: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四、尽管《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和谐和睦,其乐融融,其中既有对劳动艰辛的强调,更有对美满团圆幸福生活的自足。

  (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五、作业:背诵这首诗。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二、新课。

  (一)《芣苢》的学习

  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

  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

  (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任务驱动: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

  (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小结。

  三、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

  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律诗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背景知识

  (一)关于田园诗

  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别具一格自成一家——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常识1、农事诗“农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礼记·月令》中也有:“孟春之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在《毛诗正义》《孔疏》等文献中都多次提到“农事”一词。“农事”是指耕耘、管理、收获和贮藏等农业事宜。随着文化的不断下移,其作者经历了“宫廷乐师——上层文人——下层文人”的发展阶段。宋朝农技诗的大量出现,表明诗歌这种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形式最终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生产,成为传播、推广农业技术的工具。中国古代农事诗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与《诗经》同时代的或《诗经》之前的古逸诗,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纳的《风雅广逸》及《诗纪》的前集10卷《古逸》里大都收集到了。杜文澜编辑的《古谣谚》收集了3300余首谣谚,其中有许多农事诗。而各个铜器石刻上的诗篇,大都保存在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郭沫若的《金文韵读补遗》及《两周金文辞大系》里。

  2、廪廪是贮藏米谷的仓库。中医指喻指脾胃受纳运化之功能,有时单指胃。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堂任务学习

  1、仔细品味诗中加点字的妙处。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答案:“赖”字展现了精神上的.满足;“舞”形象展现了相邻欢呼雀跃的情景;“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诸孙的怜爱之情。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新麦成熟,外孙们主动帮自己收麦的欣慰喜悦之情。“新麦继陈谷”体现了丰收的喜悦,是物质上的富足;“赖”字展现了精神上的满足。②对外孙们辛苦劳作的怜惜和疼爱之情。作者做饼沽酒饷田,慰劳辛苦忙碌的诸孙,“急炊”“多博”还表现了作者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③对外孙们忙完农事后不顾辛劳迅速投入到吟诗作赋中的怜爱和高兴之情。“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的怜爱之情。

  3、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颔联。答案:颔联上句写阴雨连绵影响了农事,下句写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收割的大好时机。本联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久雨天晴后激动喜悦之情;“舞”字形象地展现出相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4、解读本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趣。答案:从本诗中可以看出,连日阴雨之后,天气放晴,麦子成熟,正是丰收的大好时节,在农忙季节,外孙们都赶来帮忙收割。此情此景,体现了收获之乐。诗人做饼沽酒,犒劳田间辛苦劳作的诸孙,他享受这样忙碌的快乐,而诸孙在辛勤劳作之后,徜徉于吟诗作赋的乐趣之中,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情趣体现了自足之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 “阴”“炊”“饥乏” 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外孙的疼爱之情,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收麦场景。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细节描写、以乐景写哀情等。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感受其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展示与农村收麦场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场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苏辙,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与苏轼的关系。

  说明本诗的创作背景,当时苏辙退居颍昌,生活较为闲适,恰逢文氏外孙前来帮忙收麦,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适时指导。

  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诗歌描绘了文氏外孙入村帮忙收麦的情景。

  精读诗歌,理解内容(15 分钟)

  逐句分析诗歌。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讲解 “欲”“赖” 等重点字词,让学生理解诗人欲用新麦接续陈谷,幸亏有外孙们来帮忙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外孙的感激之情。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分析 “阴霪”“败”“舞” 等字词,描绘出连续三夜的阴雨毁坏了打谷场,而初升的太阳让邻居们欢欣鼓舞的场景,感受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心情变化。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解释 “炊”“偿”“博” 等字词,理解诗人急忙烙饼给外孙们吃以补偿他们的饥饿困乏,买酒来犒劳他们的辛苦,体会诗人对外孙的疼爱。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说明 “闭廪”“怜” 的含义,展现收麦结束后,诗人关闭粮仓归来,赞赏外孙们精力充沛,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农事结束的欣慰。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与艺术特色(10 分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对外孙帮忙收麦的感激与疼爱,也展现了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细节描写,“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通过具体的行为细节体现诗人对外孙的关怀;以乐景写哀情,“一竿晴日舞比邻” 以邻居因天晴而欢欣鼓舞的乐景,衬托出之前阴雨对农事的影响,更突出收麦的不易。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强调重点字词和诗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劳动、热爱生活。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以 “收麦”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绘自己想象中的收麦场景或分享自己与劳动相关的经历。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小组讨论环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确保讨论效果。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讲解,可结合更多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诗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本诗与其他田园诗的异同,提升学生的诗歌比较分析能力。

  借助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收麦过程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展示几首经典的田园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让学生齐声朗读,回顾田园诗的特点。然后提问:“这些田园诗描绘了美好的乡村生活,那大家想不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辙笔下的乡村收麦场景是怎样的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介绍作者苏辙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的政治生涯。重点提及他与苏轼的兄弟情谊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相互影响。

  详细阐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当时苏辙晚年退居颍昌,家中农事繁忙,文氏外孙前来帮忙收麦,诗人有感而发创作此诗,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奠定基础。

  初读诗歌,扫清障碍(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如 “廪”“霪”“酤” 等,讲解其读音、含义和用法。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共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初步读准、读顺诗歌。

  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5 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教师重点讲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中诗人对收麦的期盼以及对外孙帮忙的依赖;“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中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以及邻居们的不同反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中外孙们的辛苦劳作以及诗人的犒劳之情;“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中收麦结束后的欣慰和对外孙的赞赏。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与手法(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诗人、外孙、邻居等角色,模拟诗歌中的场景,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角色扮演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依据,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开展对比阅读,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与之前展示的田园诗进行对比,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明确本诗的'独特之处,如对劳动场景的细致描绘、对亲情与劳动的融合表达等,以及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增强诗歌表现力。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字词理解、诗意把握、情感体会以及艺术特色分析。

  强调诗歌中所展现的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以及亲情和劳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生活,热爱劳动,珍视亲情。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田园诗,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田园诗资料

  六、教学反思

  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比阅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控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对于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

  掌握诗歌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改写,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方法

  意象分析法、改写创作法、问题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农村收麦的音频,包含收割机的轰鸣声、人们的欢声笑语等,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与收麦相关的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单介绍作者苏辙的生平,突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详细说明本诗的创作背景,苏辙晚年退居颍昌,生活中面临着农事的操劳,而文氏外孙的到来为收麦带来了帮助,这一生活场景促使诗人创作了此诗。

  初读诗歌,感知韵律(10 分钟)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语气。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划分诗歌的节奏,如 “欲收 / 新麦 / 继陈谷,赖有 / 诸孙 / 替老人”。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初步读好诗歌。

  精读诗歌,分析意象(15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 “新麦”“陈谷”“阴霪”“晴日”“大饼”“村酤”“廪” 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每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例如,“新麦” 和 “陈谷” 代表着生活的延续和希望;“阴霪” 象征着收麦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晴日” 则带来了收麦的转机和喜悦;“大饼” 和 “村酤” 体现了诗人对外孙的关怀和疼爱;“廪” 象征着劳动的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的诗歌意境,即乡村生活的质朴、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与特色(10 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诗歌按照收麦前、收麦中、收麦后的时间顺序展开,层次清晰。

  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诗歌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收麦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例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诗人对外孙的心疼和犒劳之情。

  组织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明白诗歌不仅描绘了个人家庭的收麦场景,更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珍视。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语言特色,强调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劳动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热爱劳动,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改写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现代文短文,要求保留诗歌的主要情节和情感,可适当发挥想象,丰富细节。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农村收麦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