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7 12:48:01 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准备工作,请你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样品,不知道你们的收获怎么样?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加水搅拌后沉淀等比较,〕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师:刚才,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老师在学生汇报结论时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得出“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课件出示)板书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师:根据含沙量的不同,人们把土壤分为了三类,你猜一猜这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师: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每种他们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你自己带来的土壤,根据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类的?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动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影响以及时差对动物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法;

  3.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牵牛花的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有的植物白天开花,如郁金香;

  2. 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开花,如昙花;

  3.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猫头鹰.蝙蝠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体会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三、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2.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多植物变化,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白天开花容易看见,但晚上开花是不容易见的。你有没有晚上起来看过昙花.丝瓜等植物开花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白天开花的`植物,很少见过夜里开花的植物,这们能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和从小养成仔细观察。]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4.多媒体展示:猫.蛾.狗.公鸡.蜜蜂.蝙蝠.刺猬.猫头鹰等,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3.情感目标: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演示实物:大米、黄豆、苹果、葡萄、黄瓜、豆角、土豆、草莓、鸡肉、猪肉、鳝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讨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

  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

  2.揭示题目。

  3.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三、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

  2.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A. 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四、观察比较生、熟鸡(猪)肉

  1.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2.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

  (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五、小结: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小学科学课中的运动的快慢如何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酒精灯、火柴、碘酒、瘦肉、熟蛋白、花生、黄瓜。

  2、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都长有一张嘴。嘴有什么用?(说话、吃饭)

  2、人每天都吃东西,一天要三次,这是为什么?(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很多营养)

  (二)学习新课

  1、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知道几个说几个,老师适时加以补充,板书。)

  (2)出示幻灯,小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水、盐、脂肪、淀粉和维生素。

  讲解它们的作用。(同书)

  2、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

  (1)谈话:人们为了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你有办法吗?

  (2)汇报: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来,通过尝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盐。

  (3)检验蛋白质。

  像水、盐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须要用实验方法,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检验蛋白质。

  ①讲要求:检验前要用碘酒消毒。用铁丝插住,直接烧。闻气味。

  ②提问:闻到什么了?

  ③小结:告诉你们,你们闻到的气味就是蛋白质烧焦的气味。用火烧可以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你在什么地方也闻到过?这告诉我们什么?

  羊肉内也有蛋白质,烤羊肉串时能闻到这样的气味。

  (补充)留下的碳状物是盐类,食物中的盐是多种的。

  (4)检验脂肪。

  ①像刚才那样消毒。

  ②放在白纸上压,留下什么?

  ③比较油迹像水迹一样吗?

  ④小结:用手压,油会留花白纸上,这和水不同,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脂肪的存在。

  (5)检验淀粉。

  ①淀粉实验,试管内放的是淀粉,滴入碘酒,观察。

  ②汇报

  (6)小结: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分别检验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你能再说说方法吗?

  (7)综合应用。

  谈话:老师在盘子中准备了很多食物,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步骤方法去检验它们的营养成分。

  学生检验。

  3、营养卫生教育

  (1)(出示幻灯)根据幻灯,根据你刚才的实验,告诉老师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

  (2)你能谈谈你平时吃饭的情况?

  (3)另外还要注意吃饭要适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7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六课,与第五课《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第七课《考查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起组成本单元的第二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

  本课包括三个主要活动:一是“制造污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洗抹布、洗拖把、倒课前收集的污水等活动,感受到清洁的水是很容易变成污水的,污水的产生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二是“认识污水的危害”,旨在通过看图片、小组讨论、阅读资料等活动,啥时候学生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很大。三是“污水的净化处理”,通过组织学生亲自进行污水处理实验和观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意识到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处理后的水能无害地回归环境,但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

  学生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在日常生活中,“饮用水安全”、“五水共治”之类的话题也常会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介让学生有所了解,比如: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通过饮水进入人体会直接威胁身体健康;很多地方的地表水因为污染而不再适合用于农业灌溉;许多地方因污染而导致有河有湖但仍无水可喝的尴尬处境。不过,学生了解到的这些内容大多是零碎的,很多学生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大人们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观察与研究的兴趣也不够浓,因此,本节课中将引领学生在亲自参与的产生污水、处理污水等活动中增强学习动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的危害很大,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沉淀和过滤;污水处理的过程很复杂;处理后的水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的水源。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产生污水、做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了解本地污水处理情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难点:感受污水处理的不易。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

  (1)导入环节用:清水1大箱、脏抹布1个、脏拖把2个;

  (2)分组活动用:放有少量干净水的水槽1个,500ml烧杯5只、250ml烧杯每组1只、50ml烧杯每组3只、抹布1块、过滤装置每组1套、记录单1张;明矾及使用说明书1份(后续发)

  (3)中途呈现用:软磁黑板贴12张、拓展阅读资料每人1份、污水处理厂水样2瓶。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表、一瓶生活污水。

  课前活动

  看动画片《水的故事》,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产生污水

  1.今天的课与水有关。实验桌上和水箱里装的都是。(教师舀一杯出示)观察一下:这杯水是怎样的?板书:清洁的水

  2.用水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场景熟悉吧!(课件:学生在学校里搞卫生的照片)这里的哪个活动要用到水?像这样抹布脏了怎么办?(学生演示:洗抹布)你把什么留下水中了?

  3.拖把脏了怎么呢?(学生演示:洗拖把)水中又增加了什么杂质?卫生搞好了,再观察一下:我们的这桶水也变得怎样了?

  这个过程,对于水来说,是被污染的过程。

  4.平时,还有许多行为会造成污水。我们来开个小组交流会把!说说带来的污水是什么行为造成的呢?里面有些什么杂质?(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学生陆续板书小卡片,如:洗衣服、洗碗、淘米、印染、施化肥等))

  5.一起来看这些造成污水的行为吧,有什么发现?(引导:水污染主要是由谁造成的?可以分哪几类?)(生:工业、农业、生活)

  二、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1.有没有关注过:这些污水,后来流向哪里了?

  2.如果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中,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河水变化后又会产生什么后果?每组的水槽中有一些干净的`水,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河流,然后把每人带来的污水都倒入里面,边观察边讨论这个问题。(课件: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后果?)

  3.(学生回答后)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黑水河”由生活污水、养猪场、洗煤厂排放污水造成;“血流成河”由印染造成;

  “牛奶河”由天然乳胶泄漏造成;“泡沫河”由畜禽粪便多年排放造成。“垃圾河”因菜场和饭店垃圾造成。(课件:被污染的河水)

  4.严重的污染会危及水中的生物,连鱼儿也“死不瞑目”;也会危及人类,人们的身体更是深受其害;农作物中的有害残留物质让人难以察觉,长期积累的毒素终究会在某一天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成了“生病之源”!(课件:水污染致病的图片与资料)

  5.怎么样?我们造成的污水,能随意排放到河流中吗?(生:不能)

  6.那么,我们桌上的污水还是快点来倒入这边的收集箱中吧,千万不能直接排入河流啊!(每组把收集的污水汇集到大的污水箱中)

  三、污水处理

  1.课堂上的净化处理

  师:感谢大家用实际行动减少了更大面积的水污染!不过,所有的污水,都只是这样装箱存放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学生谈想法)

  师:的确不行啊!据了解,我们镇上的居民和工厂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就有3万吨之多,如果装在这样的箱子里的话,大概要200万箱!(课件)

  这么多的污水,有什么办法处理吗?(预设学生回答:建造污水处理厂)

  师:污水处理厂是集中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地方。你认为,污水处理厂可能会用什么办法使水变干净?(预设学生回答:过滤、沉淀)

  (教师适时指导)什么是过滤?(出示实验器材)做的时候,污水倒哪里?过滤后的水会在哪里?(课件)什么是沉淀?沉淀最主要的是要能静静地等待,观察有无杂质沉降下来。(课件)

  这些方法是否有用呢?下面,我们自己来开个“污水处理厂”吧!

  活动:

  比一比:哪个污水处理厂能净化成功。请负责材料的“工人”来领取一盒材料,用大杯子到污水箱中取污水,倒出一部分到过滤装置中、一部分到做沉淀实验的杯子中,剩下一部分倒在写有“污水”的杯子中留作对比用。这个写有“过滤后的水”杯子是等会儿收集过滤后的水用的,别忘了记录。(课件)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工人”们!现在,你们的哪个方法已经成功了?(过滤,擦去问号。)沉淀实验需要很长时间,老师这里有一种能加快沉淀的物质,要不要?(课件:明矾)(给发一小包明矾,同时提供使用说明纸条,继续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先请一个小组展示记录单和净化了的水,让其中的两名学生用大杯去收集净化后的水,评价其他的组)

  师:看来,我们的9个污水处理厂都很成功,不过,还存在什么问题吗?(生:速度太慢、时间太长、没有彻底净化)经过我们大家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生:没有)你认为,我们设计的方法还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回答:净化不彻底、太慢了)

  2.工厂里的污水处理

  师:看来,开个工厂没这么简单,净化的方法还需要很多改进。想不想看看真正的污水处理厂是怎么处理呢?那就跟着我校科技兴趣班同学一起出发吧!

  (播放录像)

  思考:他们方法和我们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当然,处理的时候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再来看看流程图:厂内操作需要二十多项,厂外还需要铺设输送污水的管道。怎么样?对这些有什么感受吗?

  说一说: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了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四、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污水和污水处理》,我们先用一两分钟时间把清洁的水把污染了,后来又用十几分钟时间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处理干净了些,无害地回归到了水环境中。整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与想法吗?

  对于我们,应该为保护水环境做点儿什么呢?(引导:我们可以在这里的哪个环节发挥作用?)

  这些是我们家里每天要用到水并产生污水的事情,想一想:怎样做可以减少污水的产生。把你们家的计划写下来,试试能否坚持一周,活动中有什么新的想法或困难就写在上面,请我们的家长来当这项活动的评委。记录表的背面有其他班同学讨论出来的“节水小窍门”,可以参考。为了水环境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板书设计】

  【作业辅导】

  填空:

  1.本地的自来水水源取自

  2.我家常用的节水措施有

  3.连线

  沉淀

  物理方法

  过滤

  化学方法

  消毒

  生物方法

  细菌分解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9

  一、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你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何看法?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 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2、阐述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力:能比较、区别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对它们进行分类;能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能大胆想象进行仿生建筑设计。

  2、知识:认识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认识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仿生建筑中领悟到细细观察各种生物,他们的特点、技能都将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建筑结构的的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记录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

  学生:搜集有关建筑形状和结构的资料;每组白卡纸若干张、象棋若干枚、记录表一份。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老师:课件出示有关建筑物结构的图片。

  观察图片中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想办法将观察到的形状和结构形象的记录下来。

  学生:将教师所示图片尽快的记录在一张白纸上。

  老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比一比谁的观察仔细,谁的`描述形象。

  老师:这些建筑物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你们能不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

  学生:分类,填写“建筑物结构分类卡”。

  汇报:我们是按照**标准进行分类的,属于这一类的建筑物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老师: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

  老师:板书问题,提出要求。

  你们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书上P10的实验项目中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再实验。

  学生:实验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实验结果。

  老师:怎样使自己实验的物体既稳固而且承受力大?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老师:出示各种物体的结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和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老师: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结构?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仿生建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与学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处于单元的中间阶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学生感受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由此对力和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制作过程,初步认识测力计的原理。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测力计的前提。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教材设计是把“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放在课后拓展部分,而本课设计时把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先知道原理,后学会使用,而且学生在使用过橡皮筋测力计后会发现,这样的测力计存在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引出弹簧测力计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学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虽然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进行实验,但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偏向于更直观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但组内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说”“怕说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会依赖于老师或优生的指导,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另外,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存在困难,因此本课对这个难点的教学要有所涉及。

  目标与重难点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通过对比与弹簧测力计的不同来认识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制作测力计的过程,得到成就感,发展持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制作测力计并测量物体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不同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若干,被测量的物体,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纸板,钩码若干。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建立初步概念

  分别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问:

  1、刚刚两位同学谁的力气更大一点?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

  2、如果想把弹簧撑的更长,要怎么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说出做标记、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长的距离来表示力的`大小。

  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二、体验制作——提供探究的载体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纸,回形针,钩码

  提问:你能否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小组研讨两分钟,教师指定由组内2号位置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预设:在橡皮筋上一个一个挂上钩码,用尺子量出刻度,并标记在刻度板上。

  活动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和使用

  用所给材料完成刻度标记,并用自己制作的橡皮筋测力计测量小车,记录下小车重力的大小。

  3、汇报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1)为什么大家测得的数据不太一样,甚至有很大偏差?

  预设:刻度不够精确;橡皮筋松紧程度不同;人为操作误差……

  (2)科学家为了测量更精确,设计了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三、实践运用——发展核心概念

  活动二:观察弹簧测力计

  1、这个测力计与我们自制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2、重点引导研讨以下问题:

  (1)测力计的单位是什么?

  (2)测力计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出示微视频,讲解如何使用测力计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每个小组分别有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请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集体研讨。

  预设:

  (1)原珠笔会出现0牛的现象,追问这是怎么回事?

  (2)3种测力计都可以测量电池盒的重力,哪一种最合适?

  四、课后拓展——概念的延伸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用拉力器引出本课主题,用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概念。

  先让学生体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对学生理解本课核心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大有裨益,这也是本课对教材的优化处理。

  指定人员汇报能促进学生参与组内研讨,平时不敢说和不会说的学生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一人汇报完再由组员补充,实现小组合作。

  学生在经历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后,会明白这样测量的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由此引出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的。

  用微视频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简洁明了,解决学生使用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存在困难,该记录单的设计旨在希望学生能关注到不同的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往学生拿到新的测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测,直接使用,而这样的记录单能让学生做到按顺序先估测再选择最后测量,不会盲目地使用。

  课外是学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内。

  作业设计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长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本课内容属于“生命世界”领域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生物的繁殖”范畴。具体要求如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知道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在教材中,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六课《动物的卵》的一个课时——鸡卵的研究。一至五课重点探究植物的繁殖,而本课是探究动物繁殖的第一课,与第七课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一期的学生,经历过凤仙花的种植及观察,对植物的繁殖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植物的根向下生长并长有根毛,能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并得到新知识,并能对一些结构的功能做出合理的推测。

  关于本节课的研究对象——鸡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如:鸡蛋含有营养物质,鸡蛋可以孵出小鸡,鸡蛋里有蛋白和蛋黄等。但没有将鸡卵作为繁殖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也不知道鸡卵的结构与新生命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宏观上来看,本课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是一节典型的观察课。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历以观察为主、解剖为辅的学习过程,对鸡卵结构的知识进行内化,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及推测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鸡卵的结构由外到内主要包括卵壳、气室、卵壳膜,卵白、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它们在鸡卵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作用。

  2.小鸡由鸡卵发育而来;

  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2.根据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相关功能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2.即使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为所知的秘密,养成主动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愿意解决问题的习惯;

  3.初步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以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为依据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教学课件、视频《鸡卵内的21天》、实物投影仪。

  2.演示材料:培养皿一套,煮熟的鸡卵一枚,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一把。

  3.分组材料:每组培养皿一套,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三把、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观察任务

  1.由母鸡孵卵的图片引出小鸡由鸡卵孵化而来这一事实,进而提出问题:鸡卵在孵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对鸡卵结构与功能的初步思考。

  2.播放视频《鸡卵内的21天》。通过鸡卵内胚胎变化的视频,让学生熟悉的食物鸡蛋变成陌生的研究对象鸡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感性认识,即鸡卵逐步变成小鸡的过程中鸡卵的内部结构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引出鸡卵结构与繁殖功能之间有所联系,为本节课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指导观察方法分组观察鸡卵

  1.讨论交流观察的顺序、内容和方法

  以“可以观察鸡卵的哪些特征?”“怎样来观察?”以及“观察时要注意什么?”三个提问为主线,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不同感官对鸡卵进行有序的、有目的的观察,养成保持材料完整的观察习惯。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解剖鸡卵的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由于讨论与交流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前,再次梳理注意事项,并提出新的要求:思考这些结构可能有什么作用。

  2.分组观察。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教师查看每一组的观察情况,适时进行指导,提高观察效率。

  (三)汇报鸡卵结构推测功能作用

  1.投影仪展示小组的.观察结果,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结构,加以简单的板书。要求学生由外到内进行汇报,不得重复。当学生的观察与事实不符时,带领学生进行进一步观察。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到之前没有观察到的结构,如卵黄膜、胚盘等,教师解释部分鸡卵胚盘不明显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准确描述观察结构的能力。

  2.PPT示展示真实的鸡卵胚胎变化过程图片。其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鸡卵变化的初始位置推断胚盘的作用,根据卵黄卵白含量的变化推断其作用。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打部分猜测是符合事实的,肯定之余再次渗透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四)总结延伸

  总结今天的学习方法,并以“其它动物的卵与鸡卵的结构和功能都相同吗?”“所有的动物都是用卵来繁殖的吗?”“它们的繁殖又有什么奇妙之处呢?”三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考:个例能否代表普遍情况?动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动物的繁殖,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潜移默化的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思考。

  七、授课效果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利用鸡卵孵化的视频,让平时作为食物的鸡蛋变成较为陌生的繁殖结构,较好的激发学生对鸡卵结构的探究欲望,试教时更有孩子在视频结束后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同时,也达到了直入主题的目的。

  观察鸡卵的环节,首先通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梳理出较为完善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为接下来的观察活动打好基础。试教发现,学生能够较为完善的梳理出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能提出合理利用看、摸、闻的方法进行观察,会提出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同时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还会提出如何验证气孔存在的实验方法等,我首先对孩子们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一些无法在本堂课内完成的想法,鼓励他们课后进行探究。

  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与中,要求边观察边思考鸡卵的这些结构特点在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同时教师到各组查看了解观察情况并适时指导,提高效率。

  汇报交流环节,记录单在投影仪的帮助下一目了然,要求学生按观察的顺序进行汇报,补充时不重复汇报,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效率。试教发现,所有小组都能观察到卵壳、卵壳膜、卵黄、卵白几个结构,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且一致的推测;部分小组能够观察到系带、卵黄膜、胚盘、气室等结构,对这几个结构的描述偶尔出现困难或是不精准,对功能的推测也不尽相同,如不能确定气室位于鸡卵的哪一端,胚盘将来会发育成小鸡的眼睛等。对于结构上的疑问,由于实验材料已回收,我利用投影仪再此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与确认,利用熟鸡蛋的固定行辨别气室的实际位置;对于功能上的推测,暂不予肯定或否定,只要能给出合理解释就行。然后通过一组真实的鸡卵孵化图片,观察卵黄、胚盘的动态变化,分析两者的功能。通过此环节,重点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总结延伸部分,进一步提出三个与动物繁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再带着疑问离开课堂走进更广阔的生物世界。在后续的学习中,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学生将继续运用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研究,由渗透到内化再到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准备

  1、白纸、放大镜每人一份

  2、书写纸、卡纸、挂历纸、报纸等每组一份。

  3、每组准备两本不同的厚薄的书。

  二、教学目的: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各种白纸不同和相同特点的能力。

  3、培养探究纸的兴趣。

  4、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三、教学重点: 观察纸的纤维。

  四、教学难点: 探究观察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方法。

  五、教学活动过程

  ㈠观察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1、(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纸,它是什么颜色?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2、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并根据需要记录关于这张白纸的特点。

  3、小组交流每个人观察到的关于白纸的特点。

  4、全班交流归纳:关于这张白纸我们观察到了它的哪些特点?

  5、评价要求:能观察到关于一张白纸的10个以上的外部特征。

  ㈡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观察一下你们桌上的纸主要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观察并作记录。

  3、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特点的?

  4、学生汇报交流。

  5、比较两张纸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得出各种方法。

  7、试着你们说的方法比较生字卡片与科学纸张的厚薄。

  8、怎样观察比较两本不同书的厚薄?

  9、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测量、计算等方法。

  10、学生用尺来测量两本书纸张的厚薄,并交流观察测量结果。

  1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并经历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观测手段或方法。

  ㈢观察纸的纤维。

  1、这些外形不同的纸,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2、引导学生将小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

  3、学生观察,并作交流。

  4、全班交流: ①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师归纳:这是纤维。

  5、纸面上能观察到纸的纤维吗?引导学生将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6、学生试验之后:①报纸,餐巾纸可以观察到。 ②书写的白纸、书本的纸张不能观察到。

  7、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总结: ①在观察中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 ②产生了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什么想法?

  9、学生讨论得出: ①发现: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②问题:纸的纤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纸的纤维粗,有些细?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

  10、评价要求: 能够观察到纸的纤维,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㈣课堂延伸。

  1、课后针对这些问题去搜有关纸的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2、分析下节课的内容:我们来造一张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5-2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1-01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21篇)09-2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20篇)06-1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06-29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11-14

科学领域教学设计11-02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