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评课稿

时间:2023-08-10 08:41:10 王娟 其他 我要投稿

《集合》评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集合》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合》评课稿 1

  昨天,我听了骨干教师陈xx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这节课。这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陈老师主要采用故事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有以下的优点值得我学习:

  1.陈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用故事“理发师的困惑”来引入“身份的重复”引入课题,接着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然后把呼啦圈印在黑板上,灵活地处理教材,动态生成了集合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而且使学生对自己创造的集合图很有成功感。

  4.在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创设了情境——“花名册里的故事”,已经“社会调查”,注重联系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情绪饱满,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像一个讲故事的大姐姐一样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课堂上,学生也被教师的语言感染,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思维活跃,阳光自信,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

  6.教师“以学定教”,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建议:

  教学例题时,学生的列式来表达式,教师的强调不够,只是问“为什么减1?”“减的1是谁?”尤其在后面的练习中根本没有让学生列式。我认为不仅应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还要知道怎样列式解决问题,以及算式中各个数字与符号代表的含义,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的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和建模的思想,这样才更加具有浓厚的数学味,也是我们数学要达成的终极目标。

  《集合》评课稿 2

  《集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郎老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引入,渗透重叠思想

  郎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时,采用一个有趣情景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时间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为下面的新知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作交流,体验和建构集合图的思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通过出示表格:“请你算一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有几人重复,引导学生整理集合图,动手圈一圈,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集合》评课稿 3

  《集合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因此从教学内容到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下面我从教学效果这一角度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到学生身上。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 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要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必须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即集合图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老师整堂课也就是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韦恩图,通过现场交流、师生辩论、事实确认来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并获得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整堂课学生学得都比较自然和轻松,教学目标达成度较理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教学,而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在学生一次一次排列调整的活动过程中,韦恩图的模型渐渐浮现。林老师在此过程中起了适当的点拔作用。学生经历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对韦恩图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探讨之处:在设计一个活动时,没有想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怎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活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集合》评课稿 4

  本节课教学徐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时,还注意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老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努力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施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营造良好氛围,自主合作学习。在课堂上,能明显的看到老师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和关爱,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指导和激励。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朋友,真心地帮助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很轻松、自然。学生在这样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能独立学习、合作探究、与人交流。

  二、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根据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应用恰当好处。教学中,老师通过演示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理解求排列数、组合数的规律。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集合》评课稿 5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是一句流行语,有思想的课堂,永远是有高度、宽度、厚度的课堂。聆听了冉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更让我感触颇深。本节课,冉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以故事“理发师的困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再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构建了一个生动、活动、主动、能动的数学新课堂。

  1、关注情景创设,构建生动的课堂

  以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感受中年男子“既是…又是…”这一“重复”身份,从而自然巧妙地将学生的关注引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当中。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关注操作实践,构建活动的课堂

  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因此从教学内容到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冉老师设计了低年级孩子喜欢的猜拳、抢座位的游戏活动,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设疑——验证”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喜悦,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开放的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积极的调动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3、关注学习过程,构建主动课堂

  利用呼啦圈回顾参与各种游戏人数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观察、分析、判断的思考空间,当思考遇到困难或有了答案时,再组织学生讨论,在交流中解除困惑,明确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4、关注合作交流,构建能动课堂

  冉老师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小组合作要求,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等方式完成小组活动要求,并及时给予合理评价。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丰富集合思想和利用集合方法解决问题的感受,体会探索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议:在用集合方法解决总数问题时还可凸显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如例题中的3+4—1=6,参加猜拳的4人加上抢椅子的3人减去既参加猜拳又参加抢椅子重复的,还可利用韦恩图思考:还可怎样计算总数。(只参加猜拳的+只参加枪椅子的+既参加猜拳又参加枪椅子的=总人数)。

  《集合》评课稿 6

  20xx年12月11日,我校举行了第四届“禹翼杯”教学竞赛数学专场,每一节都有它的精彩之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雷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

  雷老师对《集合》这一课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本节课伊始,雷老师就问道:体育课上老师喊一声“集合”,你们会怎么做?从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自然而然地由生活中的“集合”转移到数学当中的“集合”。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雷老师的教学并不拘泥于教材上的例题,而是选取20xx年1203班校运会男子50米和男子跳远的名单来进行教学。雷老师抛出“参加这两项运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得出5人和6人这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时候,雷老师并不急着公布正确答案,而是让参加这两项运动的同学上来,用一个呼啦圈来表示男子50米,再用另一个呼啦圈来表示男子跳远,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候问题来了: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男子50米又参加了男子跳远,他应该站在那里呢?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这便是教学中要达到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雷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作业纸,上面显示的是四年级歌舞小组中会唱歌和会跳舞的名单,紧扣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明白“集合”不仅在数学有很大的作用,而且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此外,雷老师在这道题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情况,作出改动:如果蓝色框里表示砂子塘泰禹小学的所有学生,维恩图里表示四年级歌舞小组的学生,你会在哪里?这道题的迁移得非常好,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补集”这一知识。唯一做的不足的就是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这道题目,希望以后能够改进。

  《集合》评课稿 7

  《数学广角——集合》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

  集合是数学中基本而又简单的概念之一,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尔曾对集合做出简单的描述:“所谓‘集合’是指把确定的、彼此可以区分的具体的或者想象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现代数学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是:我们把事物或事物间的联系概括成总体或总体间关系的思想方法称为集合思想方法。这里的总体也就是“集合”。

  可能因为集合的概念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数学抽象,因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没有给出集合的`定义,又因编排于数学广角,没有知识技能的目标,但集合思想在各知识领域中却渗透广泛,如认数教学中的集合图、空集,体现并集和差集思想的加减法教学,在科学等教材中也有集合图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设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什么样的数学活动以促进四能的培养、思想的渗透呢?唐己贵老师在区全员赛课的赛场上为我们对集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一、游戏贯穿,激发直接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把一节课上得好玩的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唐老师在课例中以“水果大PK”这个游戏贯穿整个课堂。

  课伊始,唐老师把全体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以游戏PK的形式展开教学,接着通过“拍照模式”、“蛀虫模式”、“拼图模式”、“隐身模式”四关,聚焦游戏比赛自带的问题:“一共多少种?”思路清晰、指向明确。然后在“拍照模式”无重复问题即并集的基础上,让学生不自知而又饶有兴趣的走进老师巧设的”冲突陷阱”——“有水果重复了!”使学生为了赢得胜利,主动产生探究交集的驱动力,韦恩图顺势而生,最后通过“隐身模式”让学生自主表征、探索出集合中相交、包含、相离的三种关系,建立了对集合内部关系的系统认知,促进了整体部分关系的理解。

  二、注重理解,聚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唐老师的教学中,和常规教法不同的是,舍弃了韦恩图的“再创造”过程,着力于让学生认识到解决两个部分求和的问题中可能会有重复的情况,即交集,因为需求,老师给出可以直观、形象的表达两部分求和有重复的这类复杂情况的工具——韦恩图,引导学生看懂、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因数出形,由形释数。

  师:刚刚大伙玩了三关游戏,每次都要求两人一共多少种水果,(指着算式)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的我们只要相加,有的我们加了还要减,为什么呢?(要减去有重复的)对,我们要小心出现重复的情况!

  师:一有重复,这事就麻烦了!写算式,加了还要减,不知道的人理解起来很困难!为了避免重复,我们要挨个找出重复的水果,这也十分麻烦!

  师:于是有人想了好办法!什么办法呢?

  师:用两个圈来表示!把男生拿到的水果放到左边的圈里,把女生拿到的水果放到右边这个圈,我们可以这样(演示:移动两个圈相交),你能看懂吗?

  师:现在是不是一共有8种水果呢?(数)那男生是不是拿5种?(数)女生是拿6种吗?(数)

  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5(手势圈一下)+6(手势圈一下)=8了吧?

  师:这是男生拿到的水果(用手比划出),那这部分表示什么呢?(标出)只被男生拿到的水果,几种?(记录2)那这一部分呢?(标出)只被女生拿到的水果,几种?(记录3)

  师:现在要算一共多少种水果,还可以怎么列式?

  最后,唐老师提供学生自己构图、用图的机会,让集合思想潜移默化的进入学生的心中。

  《集合》评课稿 8

  很高兴于12月27日在德兴一中倾听了黄xx、徐xx、饶xx、杨xx4位名师的讲学。黄老师带给我们的是风趣幽默、充满智慧、师生灵性涌动、守望孩子终身幸福的至美课堂。饶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教态大方,外加旁征博引,幽默诙谐,使学生爱上数学,乐于学习。此外,还有杨泽剑、徐定老师带来的精彩教学,都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饶xx老师的《集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饶老师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104页的内容--《集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并能借助维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渗透用画图或操作法来帮助解决问题的学法思想。

  我先说说饶老师这节课的亮点。首先饶老师的导入可谓是一箭双雕,她在课前先定位好师生关系,与新学生交流情感,在预先准备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方便认识。当然,这个小卡片在后面的教学中还有妙用。然后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非常有意思的脑筋急转弯: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趣味问答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情趣,还暗藏了本课所要学的一个重难点,重叠问题,题中的爸爸包含了两个角色,一个爷爷的儿子另一个是儿子的爸爸。学生的精彩回答也为课堂增色不少,博得台下听课的教师阵阵掌声,其次饶老师的提问定向明确,聚焦了学习主题。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饶老师结合即将来临的元旦”诵经典,迎新春”微型诵读比赛,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句贺岁诗,叫4名学生来朗诵,接着又叫3名学生来诗句接力,这一环节它整合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当然它的妙处不光在此,饶老师在此峰回路转,突然给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刚才参加老师提问的同学有多少人?”在坐的每一位听课的教师无不佩服饶老师的这个提问,原来以为饶老师的这个环节只是为了穿插语文教学,原来她真正的目的`在此,从而发现有两个学生两个问题都参加了,顺势引导学生画出我“维恩图”。第三饶老师很注重捕捉课堂资源,比如说,在学生将自己的名字贴在各项节目的下面画出“维恩图”的时候,饶老师提问参加两项活动的总共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减去的是项目,不是人,因为有的同学参加了两项活动,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一次,从而减去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我就饶老师的这节课提点建议:饶老师整堂课都是借助古诗来说事。我觉得不妥,虽然借助古诗给这堂课增色很多,整合了各学科之间的教学。但是我觉得饶老师在出示开篇诵读和诗句接龙这两环节就该打住,因为她已经达到了让学生“维恩图”的产生过程,如果后面再出现古诗,就会让人觉得这有点不像数学课,而是语文课了。所以在后面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可以采用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来教学,这样整堂课的效果会更佳。

  以上就是我就饶xx老师的这堂课提出的几点看法,不合理之处还望各同仁们指出!

  《集合》评课稿 9

  一、教学策略的选择: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为理论基础。根据《集合》这节课在高中教材的基础地位,也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课。首先,主要内容虽是对集合及创始人的一点材料。但在这里创始人康托,年青,开创,受挫,患病,科研,最后被认可。这曲折的一生与伟大的成就不得不令我们对他产生崇敬之情。尤其是在患精神病发作的间歇还能从事研究。他的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能激发出对集合这个要学习的内容求知欲。集合是什么令康托如此执着。然后,再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集合在数学中的基础地位。让同学们感到学好这堂课的重要性。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总结规律的能力。

  (举例子、总结)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觉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功能主要依靠过过去的经验。因此,在学习集合的概念的时候,首先,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常理,让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近而再举出数学中这样的例子,一是为总结集合的做前提,二是让同学们能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然后,自然而然的结合这些能组成集合的例子对集合这个概念进行理解。

  3、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师生互动,举例子,实际操作) 本节课的内容,多而杂。一些简单的,一看就能明白的,需要记忆的,就由同学们来自学。例如:集合的表示方法,数集的记法,元素的概念,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分类。都要求学生来自学。而对于元素的.确定性这一难点,就设计“跳绳比较的同学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讨论。而对于互异性这个难点,通过对学生对“互异”的理解,先做解释,然后,举出在使用电脑时,在同一个地址下不能保存两个完全相同的文件。又解决如果有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怎么办?通过举例子“把1、1、0,三个数字组成的集合是什么样的呢?”再动手操作,把一个苹果,三个桔子,四个大枣归入一个集合(放到一个盒子里)。

  4、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多角度,多层次的选择练习题。(口答,笔答,判断,选择,解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选择了问答接龙,抢答等形式。

  二、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的驭的能力还要加强练习。上课时,胆怯,口误经常出现,对课堂的语言组织能力更有待提高。

  2、对于学生也要加强心理素质培训,不要出现在课上很简单的问题也解答不上来的局面。

  3、数学教学不要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同时也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是不分的。

  《集合》评课稿 10

  集合这章内容,教学参考书上安排的课时为五课时,我们的导学案也是安排五课时,实际教学时,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第一课时的导学案用了两课时才完成。集合这一章的特点是概念不多,但这章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不仅要理解本章的概念,还要理解与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有初中学习过的内容、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再加上高中学习方法与初中不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感觉学起来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际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如:集合的`元素具有三个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的关系、运算等都是从元素的角度定义的,所以解集合问题时,教会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进行分析,反复训练,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这三个性质。

  第二,掌握相关的符号语言、venn图,正确使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特别要注意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这是一个教学难点。第二个难点是集合的运算—交集和并集。突破难点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借助图形思考,可以使各集合间的关系直观明了,使抽象的集合运算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使解题思路清晰明朗,直观简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灵活准确地进行语言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集合问题涉及到的其他内容,遇到了讲透,不拓展。

【《集合》评课稿】相关文章:

《集合》评课稿05-12

美术评课稿集合03-03

《坐井观天》评课稿集合03-09

坐井观天评课稿集合12-17

《比意义》评课稿集合03-16

数学评课稿集合05-20

《太阳》评课稿集合06-23

《长城》评课稿集合03-27

《统计》评课稿集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