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

时间:2024-06-08 01:26:52 炜玲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角色,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并且,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知识储备与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等能力的体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

  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准确把握

  新时代教师要担当起“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这些社会角色,体现自身的价值,其“德”必须配“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可见,新时代教师的德性要求是全面而高尚的,而这样的德性素养要基于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准确理解。

  《准则》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作出了完整的表述,以“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表达方式,从政治、法纪、文化、教育、品德五个方面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这是教师进行自我师德修养的基本参照依据。

  在准确理解《准则》内涵的同时,要把握其在师德修养上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引导与禁行相结合。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上采用“应当做什么”的方式表达对师德修养的引导性要求,很少有“不应当做什么”的禁行性告诫,这就容易使教师知晓“应当”具备的品行,而对“不应当”的品行缺乏底线思维。《准则》在内容表述上,每一项都明确“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从而将引导性和禁行性紧密结合起来,既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导向,又划定了不应触碰的行为底线。

  第二,警示与期望相映衬。“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等职业行为底线的划定,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和告诫。与此同时,《准则》希望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等,对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满期待。

  对于教师个体,虽然没有崇高无我师德境界的强迫,但不允许跌破职业行为底线。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具有在确保道德底线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崇高的自觉。

  新时代教师自我师德修养的视野拓展

  新时代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拓展自我师德修养的视野——

  第一,师德修养领域的横向拓展。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品德,但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社会公德、家庭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综合体现为教师个人品德。同时,因为教师职业具有公共性、多角色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的影响不局限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还有一定的社会公共影响。这就意味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不能限于教育职业活动范畴,还应该将视野拓展到社会公共活动、家庭生活领域。比如,《准则》提出教师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从本义上讲,遵循社会公序良俗属于社会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但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尊崇与维护具有了职业道德的含义。所以,师德修养应该拓宽视野,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结合社会公德、家庭道德相关内容,形成综合性德性修养意识。

  第二,师德修养内容的纵向延展。通常,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以“关系”,即教师与社会(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之间等关系为维度展开的,不同时期的师德内容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对稳定性。然而,社会总是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无论多么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都不可能涵盖所有师德要求。因此,新时代教师在系统掌握并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同时,还要把各种新出现的教育现象、教师行为纳入师德审视的对象范畴,以师德基本精神为导向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新时代教师道德尊严的自我塑造与维护

  为师不尊,道亦希形。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庄重感、尊严感,只有有尊严的人才会讲究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形象。人的尊严哪里来?

  人的尊严基于其社会地位、智能素质、道德品质和自我感觉。社会地位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智能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维、视野;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自我感觉包括体面感、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在一定的时期,这些决定人尊严的因素中,社会地位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智能素质是既存的,自我感觉受制于主客观多种条件,唯有道德品质取决于个人自身。因此,人要有尊严,首先得有道德尊严;人要有道德尊严,无疑先得具备良好德性。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个人“立身”“立学”,还是对学生“施教”、为学生“育德”,都要以自身之“德”为基础。

  新时代教师要塑造和维护道德尊严,关键是要把握——

  第一,道德意识的高尚。教师的道德意识不能等同于常人、满足于现实,而必须高于常人、高于现实。不能将教师职业矮化为谋生“匠人”,而应追求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受益终身的人生导师。

  第二,道德情感的纯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能有功利目的,不能计算成本与回报,当师生关系掺杂了功利、教育活动附加了利益,就意味着教师道德尊严的丧失、道德形象的崩塌。

  第三,道德意志的坚定。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教师要有足够的定力抵御住各种诱惑,不能因不当利益和过度的欲望追求而放弃操守。

  第四,道德行为的雅正。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教师终究是人们心目中的德行表率,这种美好的社会角色期待是极其宝贵的,应当倍加珍惜和精心呵护,不可失落。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一、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比较重要的考点,曾经考查过简答题、单选题等,因此需要再备考过程中加强记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老师在道德素养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1.对待事业方面——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要做到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方面——热爱学生

  作为老师,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教师必须做到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总之,要将严和爱有机结合。我们常说作为老师要做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学生。

  3.对待集体方面——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师应该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与同事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身为传道授业的教师,不仅要拥护党的领导,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这部分内容考查几率较小,主要以了解为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作为老师,除了拥有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以后,还需要精通学科专业知识,我们也可称为本体性知识。具体来说是指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例如语文老师要了解语文学科的治本知识、学科体系等。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老师不仅要具有政治理论修养、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老师具有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等。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作为老师,如果想把知识准确无误传递给学生,还需要注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只有了解学生需求、兴趣、年龄特点,才能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养之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要尽量做到表达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同时要注意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确保学生不产生歧义。

  2.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能力,那么就需要老师无论是在制定教学计划,还是组织课堂教学、沟通其他教育力量方面具备相应的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逐步引导学生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要求教师能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不断反思自我,逐步提高自己的修养。

  另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素养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作为老师要具有应对压力、调节自身的能力。

  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老师要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要给学生亲善、和蔼之感。且莫过于严肃,让学生觉得教师严厉,不好接近。交流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和赞赏学生,以便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信力。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有鼓励性的评价。

  2、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这节课,杜老师设计的学生的活动有活力,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是多样的,人人都参与,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3、欲立人,先立己,加强内省  我们要塑造别人的灵魂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古人尚知内省,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努力加强自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把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4、调控自我,时刻保持身心愉悦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身心疲惫,究其原因是自我压力感到过大。如果要想使压力不再成为心灵上的石头,就要能够客观、正确地对待压力。我们是教师,但我们首先是人,是处于社会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因此,教师面临特殊压力是正常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学会压力转化,调控自我,学会以审美的心态看教育、看学生、看自己。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教师,我们需要有态度,更需要提升自己的隐性职业素养。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心态就会坦然,对工作就会充满热情。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辛勤的园丁”、“精神雕塑家”等闪光的词句来形容和赞誉教师,这些美誉也鞭策和鼓励着我们教师努力进取,甘愿吃苦,乐于奉献;让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甘做春蚕,乐当红烛,努力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相关文章:

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06-08

教师应具备的礼仪1篇08-09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12-05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09-09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哪些04-26

新时期教师应具哪些的基本素养01-07

设计师应具备20个基本知识及修养与技能12-01

幼儿教师应具备职业素质基本要求09-06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09-25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角色,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并且,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知识储备与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等能力的体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

  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准确把握

  新时代教师要担当起“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这些社会角色,体现自身的价值,其“德”必须配“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可见,新时代教师的德性要求是全面而高尚的,而这样的德性素养要基于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准确理解。

  《准则》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作出了完整的表述,以“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表达方式,从政治、法纪、文化、教育、品德五个方面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这是教师进行自我师德修养的基本参照依据。

  在准确理解《准则》内涵的同时,要把握其在师德修养上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引导与禁行相结合。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上采用“应当做什么”的方式表达对师德修养的引导性要求,很少有“不应当做什么”的禁行性告诫,这就容易使教师知晓“应当”具备的品行,而对“不应当”的品行缺乏底线思维。《准则》在内容表述上,每一项都明确“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从而将引导性和禁行性紧密结合起来,既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导向,又划定了不应触碰的行为底线。

  第二,警示与期望相映衬。“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等职业行为底线的划定,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和告诫。与此同时,《准则》希望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等,对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满期待。

  对于教师个体,虽然没有崇高无我师德境界的强迫,但不允许跌破职业行为底线。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具有在确保道德底线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崇高的自觉。

  新时代教师自我师德修养的视野拓展

  新时代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拓展自我师德修养的视野——

  第一,师德修养领域的横向拓展。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品德,但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社会公德、家庭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综合体现为教师个人品德。同时,因为教师职业具有公共性、多角色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的影响不局限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还有一定的社会公共影响。这就意味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不能限于教育职业活动范畴,还应该将视野拓展到社会公共活动、家庭生活领域。比如,《准则》提出教师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从本义上讲,遵循社会公序良俗属于社会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但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尊崇与维护具有了职业道德的含义。所以,师德修养应该拓宽视野,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结合社会公德、家庭道德相关内容,形成综合性德性修养意识。

  第二,师德修养内容的纵向延展。通常,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以“关系”,即教师与社会(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之间等关系为维度展开的,不同时期的师德内容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对稳定性。然而,社会总是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无论多么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都不可能涵盖所有师德要求。因此,新时代教师在系统掌握并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同时,还要把各种新出现的教育现象、教师行为纳入师德审视的对象范畴,以师德基本精神为导向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新时代教师道德尊严的自我塑造与维护

  为师不尊,道亦希形。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庄重感、尊严感,只有有尊严的人才会讲究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形象。人的尊严哪里来?

  人的尊严基于其社会地位、智能素质、道德品质和自我感觉。社会地位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智能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维、视野;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自我感觉包括体面感、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在一定的时期,这些决定人尊严的因素中,社会地位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智能素质是既存的,自我感觉受制于主客观多种条件,唯有道德品质取决于个人自身。因此,人要有尊严,首先得有道德尊严;人要有道德尊严,无疑先得具备良好德性。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个人“立身”“立学”,还是对学生“施教”、为学生“育德”,都要以自身之“德”为基础。

  新时代教师要塑造和维护道德尊严,关键是要把握——

  第一,道德意识的高尚。教师的道德意识不能等同于常人、满足于现实,而必须高于常人、高于现实。不能将教师职业矮化为谋生“匠人”,而应追求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受益终身的人生导师。

  第二,道德情感的纯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能有功利目的,不能计算成本与回报,当师生关系掺杂了功利、教育活动附加了利益,就意味着教师道德尊严的丧失、道德形象的崩塌。

  第三,道德意志的坚定。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教师要有足够的定力抵御住各种诱惑,不能因不当利益和过度的欲望追求而放弃操守。

  第四,道德行为的雅正。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教师终究是人们心目中的德行表率,这种美好的社会角色期待是极其宝贵的,应当倍加珍惜和精心呵护,不可失落。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一、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比较重要的考点,曾经考查过简答题、单选题等,因此需要再备考过程中加强记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老师在道德素养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1.对待事业方面——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要做到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方面——热爱学生

  作为老师,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教师必须做到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总之,要将严和爱有机结合。我们常说作为老师要做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学生。

  3.对待集体方面——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师应该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与同事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身为传道授业的教师,不仅要拥护党的领导,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这部分内容考查几率较小,主要以了解为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作为老师,除了拥有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以后,还需要精通学科专业知识,我们也可称为本体性知识。具体来说是指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例如语文老师要了解语文学科的治本知识、学科体系等。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老师不仅要具有政治理论修养、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老师具有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等。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作为老师,如果想把知识准确无误传递给学生,还需要注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只有了解学生需求、兴趣、年龄特点,才能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养之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要尽量做到表达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同时要注意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确保学生不产生歧义。

  2.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能力,那么就需要老师无论是在制定教学计划,还是组织课堂教学、沟通其他教育力量方面具备相应的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逐步引导学生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要求教师能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不断反思自我,逐步提高自己的修养。

  另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素养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作为老师要具有应对压力、调节自身的能力。

  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老师要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要给学生亲善、和蔼之感。且莫过于严肃,让学生觉得教师严厉,不好接近。交流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和赞赏学生,以便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信力。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有鼓励性的评价。

  2、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这节课,杜老师设计的学生的活动有活力,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是多样的,人人都参与,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3、欲立人,先立己,加强内省  我们要塑造别人的灵魂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古人尚知内省,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努力加强自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把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4、调控自我,时刻保持身心愉悦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身心疲惫,究其原因是自我压力感到过大。如果要想使压力不再成为心灵上的石头,就要能够客观、正确地对待压力。我们是教师,但我们首先是人,是处于社会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因此,教师面临特殊压力是正常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学会压力转化,调控自我,学会以审美的心态看教育、看学生、看自己。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教师,我们需要有态度,更需要提升自己的隐性职业素养。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心态就会坦然,对工作就会充满热情。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辛勤的园丁”、“精神雕塑家”等闪光的词句来形容和赞誉教师,这些美誉也鞭策和鼓励着我们教师努力进取,甘愿吃苦,乐于奉献;让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甘做春蚕,乐当红烛,努力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