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学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创业学论文7篇[合集]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业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创业学论文1
摘要:
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首先明确了档案学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在简要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后从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创业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对我国高校的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适合创业教育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档案学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改革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使命和责任。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办学理念,是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创业教育的新理念,给正遇发展瓶颈的档案学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认为,当前加强档案学创业教育,关键是完善档案学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创业人才培养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
1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内容
1.1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标准制定的基本依据,是选择教育内容、明确教育方法、实施教育举措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档案学创业教育的总目标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授实施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由知识型、专才型向复合型、创业型、发展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学生洞察社会发展变化,并根据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的能力的非功利性创业教育。
1.2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与之相对应,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创业意识、熏陶创业心理品质、训练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
1.2.1培养档案创业意识
通过开展档案学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身,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变化对档案人才的新要求,树立起“敬业是前提,就业是目标,创业是贡献”的崭新观念,启发、诱导、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作贡献,使学生的就业观念由被动地求职向主动创业转变。
1.2.2熏陶创业心理品质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实践中对档案工作有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另一种则认为档案工作太神秘,不是一般企业所能从事的工作。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有意创办档案企业的学生应具有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的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
1.2.3训练创业能力
一般来说,创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学生若想具有创业能力,就必须主动接受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敢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1.2.4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
档案创业知识主要包括档案学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具备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能力,形成合理的创业所知识结构。
2档案学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2.1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在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遵循“整合课程内容与围绕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开设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融合、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形成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明确的创业意识、坚强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创业能力。
2.2我国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系统的课程体系是施行档案学创业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形式。目前,为了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需要,我国档案学专业改变了传统的以文史哲和专业课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加大了信息管理及信息技术课程的比例。但大多数院校对创业教育课程还不够重视,主要着眼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等价值层面知识的传授,缺乏关于“怎么样”和“应如何”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相脱节。事实上,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它并不排斥专业教育。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注意如何让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等的结合;在知识的传授中,重点强调形成合理而有序的知识结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2.3我国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档案学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和以公选课、基础理论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环境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式体系。具体而言,档案学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类课程:2.3.1公选课公选课必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的结合。档案学创业教育公选课的基本内容可以划分为: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分析等六个方面,学生必须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学习,否则不允许毕业。因为学科的交融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2.3.2基础理论课程
基础理论课程是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创业理论基础课程。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创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知识技能,是高校对全校学生统一开设的一类强制性课程。学生不论何种专业,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专业必修课是档案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档案工作和研究,都必须掌握这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部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8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列入专业必修课的范围,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创业理论基础课程包括创业心理和技能、企业管理、企业营销、创业风险管理、法律等等。专业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专业课程。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复杂,包含档案学基础理论-76-研究、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等,此外,档案学还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有密切联系,所以应对专业选修课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制定出符合各学校教学需要的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所选修的课程。档案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的学科,为了培养宽口径人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应开设跨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专业知识以外的学科课程进行学习。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选修课包括创业管理、创意激发与评估、商业计划写作等等。
2.3.3活动课程
该课程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学习创造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从做中学”的思想。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举行创业计划竞赛、开设创业论坛、进行专题讲座、参访成功企业等等。
2.3.4实践课程
该课程不同于活动课程,它涉及直接的动手操作。在实践课程中,指导老师可通过模拟创业与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让学生了解创业流程及范式,也可通过实习的方式把学生分配到企业内部进行实战演练。这种课程将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创业有直接指导作用。
2.3.5环境类课程
环境类课程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创业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即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在方案获通过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档案中介机构,负责各院系档案的管理或对其业务进行指导等;还可以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档案中介机构,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学院应成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在学生创业过程中为其提供适当的建议,避免学生盲目创业。
3档案学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课堂是培养创造力的主要阵地。根据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探索性原则。即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形成发现情境,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②综合性原则。强调各学科知识的融通对创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综合各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所学知识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③个性化原则。创业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创新和创造的源泉是人才的个性化。因此,必须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因人施教,秉持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用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成为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④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课堂、社会的密切联系,不再把知识局限于大学课堂之内。
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创业教育。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因此,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不能过于理论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成功创办档案中介机构的经典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把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从案例分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基本素质、能力和心理品质,使学生树立起全新的就业观念。
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可以由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心来承担。创业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和外延拓展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观摩或实习;定期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邀请杰出的创业者到大学校园里来,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分享他们的成功的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档案专业自身的特点,创新档案学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此,笔者建议,教育部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组织有关高校全面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高校建构适用的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彦.浅谈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14).
[2]胡春光.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创业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xx(2).
[3]汤国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xx(6).
[4]刘强,郭丽君.知识转型视角中的高校创业教育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3).
创业学论文2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理路探究
摘要: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内在需要、前认知结构以及学习情境等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对革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针对当前教育过程中过分聚焦创业理论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系统性以及忽视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设等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借鉴建构主义的观点。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从紧扣大学生学习需要,创设主动性实践,契合大学生前认知结构以及建设社会文化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xx(4):56-59.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xx(2):124-126.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xx(3):54-58.
[4]黄兆欣,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xx(12):59-66.
创业学论文3
一、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内涵
(一)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培养特征
社会学类专业以追求社会效益、实现社会公平为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理论和社会调查技能,能够从事社会及区域规划、组织及行政管理,劳动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调查与咨询、发展项目评估等科研、教学及实际工作。人才目标定位与大数据运用密切相关,由于社会学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因而成为近年来各种新兴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里,社会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经济学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种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社会问题将出现,为专门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创造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与社会学相关的产业也必然会进一步完备,从而使社会学的教、学、研、应用密切结合,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现代意义的创业主要是指创业主体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自身需求,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信息与技能等,通过认真思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创造新业绩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及开创型个性人才培养作为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根据教育对象分类实施。
二、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思维活跃,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拥有最优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最具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重要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基于此,正确、合理地发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科学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极为重要。
(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其中最基本的长期制约因素就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实现创业型经济。在我国,小型企业和新型企业为我们贡献了70%左右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则是企业家的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创业人才支撑,而创业教育的宗旨则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就是实现这个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开展创业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又是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推进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
根据地方高校的定位,人才培养应面向区域经济。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高校应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地方院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高等院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系统、正规的创业培训,培养将来创办企业所需具备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和输送高素质的潜在创业主体,这既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也是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培养其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等创业素质,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因此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它更加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现状的重要举措
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毕业生人数的骤增与并无明显增加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必然会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整体专业性不强,就业渠道和途径比较窄,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不高,就业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调查类、营销策划类、人力资源类、咨询文秘类等,而这些就业渠道可替代性较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缓解就业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三、大数据背景下构建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高校实际,针对社会学类专业特点,注重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式、保障机制等因素着手,构建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五化”实践模式。
(一)创业教育目标去功利化
功利化培养是立足于眼前社会需求,培养创办企业的投资人;而非功利化培养是立足长远发展,培养具备创业素质的创业者。创业教育不同于传授技术的职业培训,也不应是直接指向培养企业家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兼顾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精神等创业素质的培养,即非功利性地培养创业者整体素质。创业教育也并不应只适应部分人群,而应是普适的,因为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及所传授的创业知识和创意技能是处在任何岗位的人都需要的,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上应真正回归本位。
(二)创业教育内容的层次化
在地方高校社会学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应围绕创业所需要精神、意识、心理、知识、能力等,构建具有地方和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体现教育内容的层次化。将针对全体学生的理论性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通识性的创业教育、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和针对性讲座,该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质、识别商机等能力;将针对创业愿望强烈学生的实务性课程设置为案例讨论课程、商业计划课程、实践实战课程,该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模拟实训能力,为今后创业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创业师资队伍的本土化
创业师资队伍是完成创业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高校整体存在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欠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地方高校表现尤为突出。师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应立足本土,一是鼓励现有专业教师或学工系统教师开展创业理论研究,不断拓宽教师的理论思维和视野。二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发展战略,建设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兼职创业师资队伍,探索建立聘用本地企业主和创业精英人士担任老师、学校专任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的循环机制。三是制定、实施创业教学师资发展规划,在创业师资聘任、薪酬、绩效、职级、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引导、鼓励老师往创业实践型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创业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水平。
(四)创业教育教学的体验化
创业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重在体验。要大胆摒弃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创业课程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头脑风暴法、实地调研法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创业类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通过创业沙龙、金点子交流、创业计划展示、创业体验、沙盘模拟等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验模式,比如KAB课程模式、公共选修模式、强化班模式、科技园模式、创业计划大赛模式等。
(五)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多样化
实践平台是创业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一个具体办法。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校内自身资源和校外资源,搭建多样化创业实践平台,借鉴经验,将校内“实验室”、“创业孵化园”与校外“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紧密结合,促成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紧密合作,建设一批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服务于创业实践的落实,推动高校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成果的转化。
创业学论文4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态学
生态学方法,即指在所有与生命有关的领域应用生态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主要是坚持生态系统各种成分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观点、生态系统物质不断循环和转化的观点,生态系统物质输入和输出平衡的观点。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运用生态学方法就必须坚持整体观和系统观,研究大学生教育成长规律,作为构成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变量相互作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有机整体组织,是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下的子系统,在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国家的科技创新、精神文化发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生态视角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本文认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理论基础不完善
从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还未明确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生态化的教学理念。很多高管理二○一五九社会调查校关注的仍是少数学生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部分高校只开设了一两门创新创业启蒙类公选课,所设课程与专业无关或关联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教育相分离,不存在于常规的生态系统内。即使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体系中也存在制约因素,集中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也不能及时更新,脱离社会经济大环境发展;二是教学方法多为简单灌输式教育,方法单一,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内容也不够新颖,大部分较为浅显。
(二)创新创业传授者缺乏专业性,实践经验不足
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就是专业教师自身的.学识和创业经验。而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的教学老师,都是非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背景,这也与我国此前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有关。很多此类课程的导师,多为参加短期的创新创业类培训而匆匆上岗,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性。在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必须从事过创业或者投资实践,大多为企业董事。此类导师的缺乏,也是学生们对纸上谈兵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创新创业教育不系统,创业实践不够
与创新创业传授者缺乏实践经验问题并存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方面,也存在较大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应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但是在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只是大课式的理论知识教育,鲜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模拟演练基地、创新创业专属的实习基地。只有少数高校为创业学生提供的“创业一条街”、“大学生食堂”等简单贩卖固定区域,并没有给予实践指导,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模式探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一)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生态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将高校、学生及社会看成整个生态系统,通过创新创新的系统教育,使得大学生与社会和经济处于动态平衡中。在全社会倡导“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盐城师范学院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赋予了校园文化新的元素,使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为大学生渴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外部推力,也为其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探索的具体做法有:
1、宣传典型思想引领。通过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多媒体平台、创业故事分享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新举措、新成绩;
2、以学术月为龙头,定期组织校友报告会、企业家论坛、地方行业协会发展论坛、校友报告会,展示创业案例,分享创业成就,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企业家和行业协会发展论坛,让学生完善了知识储备、管理经验,开拓了创业视野。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美国大多数院校都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素质类课程和创业实务操作类课程等。盐城师范学院通过二级学院综合改革试点,明确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对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加入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板块:包括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等基础性课程。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模拟等活动,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科协同。同时,根据每个专业特点,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围绕市场,依托行业,把学生送出去进行专业实训,如旅游管理专业组织学生深入一线宾馆酒店,进行酒店方向全套业务训练;市场营销专业组织学生进入各大卖场,针对某种商品进行市场调研,撰写营销方案;会计专业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代账、财务审计的相关实训等等。在学中做、做中学,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应用水平。
(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与创业实践相结合
创新创业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高校要从生态一体化视角出发,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盐城师范学院为落实教育部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实践平台,投入100多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可以容纳近50个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创业园”,由该校在校大学生组成的40个创业团队,共152人入驻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孵化,主要分为科技服务、广告宣传、教育培训和综合服务等四大类。并且整合校内外资源,寻求多方合作,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把创新创业教育往商业实战阶段推进。通过商业实战运营,不指望盈利,更多的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实现毕业后与社会与经济形成动态平衡,打下基础。
(四)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与创新创业竞赛相结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将企业家、创业导师请进高校,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盐城师范学院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设立“创业学院”,实行导师制教育,结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小挑)、中国大学生软件服务外包大赛等高水平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邀请各类创新创业的专家,聘任为“创业学院”导师,通过对竞赛的指导,为模板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讲座,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学论文5
摘要:茶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对茶文化思想的教育价值做出充分的挖掘与认知,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述,对如何利用新媒体对茶学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以及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茶学思想;高校;创业教育
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茶学思想的挖掘以及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渗透。在新媒体环境下,茶学思想的传播体现出了新的特征,同时也为提升茶学思想挖掘与渗透深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茶学思想传播特点做出认知,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做出探索。
1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茶学思想在创业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礼仪素养、个人修养、诚信水平、吃苦耐劳精神、创业思维等方面,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茶学思想内涵,并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交教育方面来看,唐宋时期,茶宴、茶话会等庄重而活泼的社交方式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大众的社交活动当中,特别是在饮茶流行于宫廷的背景下,“清茶一杯谈国事”的现象也逐渐出现,由此可见,茶学,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宫廷的社交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社会大众之所以爱茶并将茶学运用到社交活动当中,是因为茶学承载着很多传统思想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能够让交际双方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并在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基础上推动交际双方了解程度的深化,继而促使友情或者合作关系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中,社交能力是学生创业能力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基础上,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才能够与他人开展顺畅的沟通并构建和谐的关系,从而为创业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饮茶这种交际方式,并引导学生对茶学中蕴含的礼法文化和传统文化思想做出深入认知,从而有效丰富学生在开展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方式,促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更好的产生文化认同与文化共鸣,继而促使学生更加合理的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交和谐。在礼仪教育方面,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而茶礼仪则是中国礼仪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茶礼仪所涉及到的方面十分广泛,如在饮茶过程中具有泡茶礼仪、敬茶礼仪等,这些利益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虽然看似复杂,但是却是茶人通过饮茶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在饮茶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礼仪不仅没有任何多余成分,并且可以彰显出茶学、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与和谐美。创业活动是劳动方式中的一种形式,创业者要创业成功,不仅需要依赖于运气、思维以及技术,而且需要面临许多复杂且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欠缺资金支撑、经验支撑等,都会制约大学生创业成效的提升,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进行接触,为了能够与他人构建起互相尊重的关系,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礼仪素养。由此可见,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将凝聚传统礼仪文化的茶礼仪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过程当中,从而推动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确保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稳妥的方式方法与他人开展交流与沟通。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举止礼仪、谈吐礼仪,都能够让大学生为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在构建起顺畅的人际沟通关系基础上对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进行有效维护。在个人修养教育方面,茶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而且也能够成为一种提升个人修养的有效手段。在唐朝时期,饮茶已经被社会大众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此同时,许多茶人也通过自身的茶著作,对饮茶之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行做出了论述,如陆羽在《茶经》中提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所提出的这一观点,不仅将饮茶从物质层面升华到了精神层面,而且也是对我国茶学思想中“茶德”的精辟总结。另外,饮茶追求宁静的氛围与心境,从饮茶氛围来看,茶室需要干净、整洁且具有平静的环境,而室外环境则需要体现出亲近自然的特征,从饮茶心境来看,饮茶之人需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大学生所具有的个人修养、人格品质等都是影响创业成功率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强调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而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有效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心态,始终使用冷静的态度对待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水平,并让学生处于宠辱不惊的心境当中,这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消除大学生在开展创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诚信水平方面,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对茶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产生着明显的影响。其中,儒家学者强调修身,提出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信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并将自省自律作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而这种思想在茶文化中的渗透,不仅让茶学思想具有了济世救人的情怀,而且也具有了诚信廉洁的内涵。诚信廉洁是一种修养、一种风格,更是创业者立身处世、开展创业实践的根基,诚信廉洁要求社会大众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并肩负责任,也要求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做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一诺千金、始终不渝,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也才能够为自身企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将茶学思想渗透到茶学教学当中,能够让引导学生将自身自律当作自身习惯,并对自身行为做出严格规范。为此,教师有必要对茶学思想中的诚信文化做出充分挖掘,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及经典案例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从而充分发挥出茶学思想在强化学生诚信素养方面的作用。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方面,茶人精神是茶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吃苦耐劳的品质则是茶人精神中重要的体现。在千年茶马古道上,脚夫行走于几寸宽的悬崖、身负上百斤的茶包,将茶叶送到千家万户当中。正是这些劳动人民的脚印,在“世界屋脊”上描绘了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最为雄伟的篇章。当然,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存在于茶马古道之上,而且也存在于每一个茶农身上,这种精神的代代传承,为我国茶文化、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或者家庭中仅有两个孩子,因此,家人对孩子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宠爱,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了坐享其成的思想,而欠缺努力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神是学生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这是大学生在面临诸多困难时仍旧能够努力实现目标的重要动力。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能够引导学生对茶人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精神做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这对于提升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推动学生在未来的创业中能够坚持努力前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方面,茶学思想同样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茶具有质朴无华、自然醇和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彰显着茶的中和之美,而且对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之道做出了反映。中庸和谐之道,引导着社会大众使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式实现自我提升,以“中和”作为标准对自身价值、自身行为做出衡量。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认为中庸之道难以发挥出推动创业教育成效提升的作用,但是事实上,中庸之道不等于平均主义,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具有中庸思维的大学生能够对创业环境和自身所面临的整体局面做出细微观察,并能够对不同利益主体所具有的需求做出考虑与平衡,从而实现创业工作的和谐发展。另外,中庸之道属于一种整合性思维,强调在了解矛盾的基础上利用折中方式对矛盾进行缓解,因此,中庸之道对于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中,能够促使学生对茶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做出更好的理解,从而在掌握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推动自身创业能力的提升。
2新媒体环境下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2.1新媒体环境下的茶学思想传播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展现出了更多的优势。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形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特点。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广播以及纸媒等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形式相对单一,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实现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元化形式的融合与交叉,同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完成多样化的传播。对于信息受众而言,多元化信息传播形式不仅优化了信息受众的信息接受体验,而且不同信息传播形式之间的互补关系也有利于更好的展现信息内容所具有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对于降低大学生对茶学思想的接受门槛、提升茶学思想在高校中的传播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内容呈现出了全面性的特征。相对于传统媒体平台而言,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容量方面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学生的信息阅读视角可以突破特定媒体的束缚,通过超链接对茶学思想以及茶学思想对自身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认知。与此同时,新媒体中的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等传播形式,也强化了茶学思想传播所具有的立体感、冲击感和张力,这对于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茶学思想以及满足大学生对茶学思想做出深入了解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2利用新媒体挖掘与传播茶学思想,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成效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可以通过设置茶学课程的方式,推动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渗透。在开展茶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升茶文化思想呈现效果的立体化、直观化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茶艺文化引入创业教育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近距离的接触与体验,深化学生对茶学思想的了解。另外,在课堂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建茶文化社团以及开展茶文化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对茶学思想做出认知的机会;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需要重视使用互联网对茶文化、茶学思想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找出茶文化、茶学思想中与高校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挖掘这些内容中的创业教育价值,确保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后,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运用新媒体拓展自身的茶文化视野、提升自身的茶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满足高校创业教育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通过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其他教师或者茶文化学者开展交流与互动,从而丰富自身的茶文化知识、深化自身对茶学思想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重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茶学思想传播,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围绕茶学思想以及创业教育构建QQ群、微信群组等,并在微博中发表与茶学思想和创业教育相关的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升茶学思想传播成效、彰显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3结语
茶学思想对于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与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茶学思想的挖掘,并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学当中。在此过程中,高校与教师需要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茶学思想传播中的优势,从而有效促使大学生对茶学思想做出深入的认知与了解,继而对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成效的提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黄扬.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研究[J].福建茶叶,20xx(9):167.
[2]刘莹,徐文杰.关于大学生茶文化创业项目的思考[J].福建茶叶,20xx(9):244-245.
[3]何祖润.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分析[J].福建茶叶,20xx(8):203-204.
[4]陈丽敏.对中等职业学校茶文化专业学生创业的探讨[J].广东茶业,20xx(4):28-30.
创业学论文6
摘要:在分析创新与创业的异同点以及创业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并指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论文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同时,社会各界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途径。而此过程是个不断深入和系统化的过程。经过大学生就业创业转型和发展,已经在提供多元就业岗位、为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平台等方面呈现出了蓬勃生机。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难题,迫切需要改进当前的学校教育方式,而加强创业教育正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新理念的今天,创业教育与实践将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美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在探索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教育特色。高校设置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和促进地区、国家经济发展,这一点已经在国际教育界达成了共识。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在美国,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得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从中学时期就向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前教育”。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展开了创业教育,设立了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或向企业及时转移教师和学生研究成果的创业中心。不仅如此,美国高校还与工商业保持密切联系,聘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为在职教授。同时,印度、日本、法国等国的创业教育对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学生的范围。
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行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一元”治理向“多元协同”的社会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成长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与管理体制及运作方式也必将受其影响。不能单靠政府主导,而是要逐渐向“政府引导、高校教育、市场推动、社会协同”的社会创业新格局转变。在此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中国式的“烦恼”和问题。大学生创业观念模糊、创业定位不清、运作资金紧缺、管理机制僵化、项目设计缺乏创新等问题逐渐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行动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超越发展障碍,成为高校教育者、政府及实务界人士的关注焦点。
显然,实践中所出现的“瓶颈”,特别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创业观,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开始探讨并寻求突破。正是在这种实践与时代诉求的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应积极转变更新就业观念,促进从“安于现状”到积极创业的角色转变。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即量力而行,规避风险,避免盲目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不仅要具有理论性,还要具有实践性。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划分为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编写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培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师资、组建创业教育科研团队、搭建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的平台、扩大与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示范与激励效应。
(一)开发创业教育课程
首先,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的原则,根据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目的,建立合理的课程计划。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学、创业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风险管理等。
(二)编写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
在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应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以辅助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教材及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需求,利于培养学生创业的激情、创业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要设置一些其他创业教育辅助课程,使教材多样化,以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整合。
(三)培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师资
高校开设的课程应由关注和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组织教学。应积极招聘、培养一定数量的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首先要有教师,教师需要培养。学校必须首先招聘或培养一批可以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由于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当前专门从事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很少,所以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师资比较稀缺。如果不能够招聘到充足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高校就应该从现有教师中选取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并聘请国内外相关教授对其进行培训,或是选派教师去国外大学深造、去企业挂职锻炼等。
(四)组建创业教育科研团队
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实践指导技能等。教师的教学模式应更多地倾向于积极讨论式、实践指导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手法。面对这种必要的转变,应对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进行调整,组建创业教育科研团队。
(五)搭建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的平台
创业教育不仅应建立在理论层面上,更应建立在实践层面上。因此,应积极搭建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的平台。如创办创业学院、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实验园、科技园、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协会等机构,为创业教育搭建起一个立体的实践平台,提供必要的场地、空间及设施。
(六)扩大与企业的联系
在高校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不能仅限于本学校的创业教育教师,而是应该在本校教师开设课堂之外开设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创业成功人士,举行各种相关创业教育的讲座。开辟第二课堂可以及时沟通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信息、学习创业人士的已有经验。从而,提高本校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并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兴趣。
(七)为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示范与激励效应
通过宣传毕业之后已走上创业之路的成功毕业生,对在校大学生产生最有效的示范与激励效应。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报刊、校园网站和校园广播等各种媒体,对创业思想、创业精神、创业政策、创业成功案例等广泛宣传,对创业优秀的大学生个人及集体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四、结论
总之,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加强思想指导,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教育体系。从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编写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培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师资、组建创业教育科研团队、搭建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的平台、扩大与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示范与激励效应七个方面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该模式不仅符合了当前高校的现实,而且适应了创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明确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实施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创业观,规避风险,避免盲目创业,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创业学论文7
摘要 在广告学专业实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在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实战教学 创业能力
一、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背景
1 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背景
创业教育是2l世纪的重要教育课题。早在1998年1O月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强调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风生水起,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竞赛(他们称之为商业计划竞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全国举行首届“桃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教育开始在我国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研究渐成大观。在广告学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2 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经济背景
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才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创业活动,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萌发的,迎合了产业发展转向“知识经济”的趋势。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创新的本质为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先决条件。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经济增长的差异化,又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它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是金融危机促进了创业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相关部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救助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金融危机加速了创业的社会认同。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形势的低迷使得人们对创业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人们不再认定创业是一种冒险行为,更把它看成一种寻求生存出路的最佳方式。三是金融危机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为创业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
3 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就业背景
就广告行业而言,广告公司规模小,接纳的毕业生有限,未来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将日趋分化。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继续提高,毕业生也必将相应增加。预计到20xx年我国适龄人口入学率将接近15%,届时,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问题,一是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我国的就业需求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二是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同时,在政府减员增效、高校继续扩招、非国有经济形式发展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造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教育与就业的矛盾。出现“知识失业”。因此,依靠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来解决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短期内可能性不大。自主创业,将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中,应注重锻炼和提高公共能力、职场能力和专业能力三种不同层次的创业能力。
1、公共能力。公共能力是所有社会人员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一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接受、转化和应用。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它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技能,而且也被心理学家列为创造能力之一,是人的内在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反映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性格、风度。其三是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保持协调、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其实质是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一个创业者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从而协同工作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四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亦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一个具备良好创业素质的人需要很强的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其五是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是个体对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进行调节的能力,是健康心理乃至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人们在变化莫测的激烈竞争面前,迅速、正确地解决问题和矛盾,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生活。
2 职场能力。职场能力是指职场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其一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活动,其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创造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源于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创业者一定要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新颖性、灵感性、敏锐性等创造性思维的人格特质。其二是组织能力。组织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创业者往往也是一个领导者,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包括合理选择下属的能力、粘合能力、架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激励下属的能力、授权能力、应变能力和合理分配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能力。其三是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主要包括决策、经营、管理、用人、理财等方面的能力。其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项职场必备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计算机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尤其是第二种能力。它包括对各种流行应用软件的使用、优劣判断乃至软件开发的能力。其五是市场洞察和营销能力。创业者必须学会调查分析市场,随时掌握商机所在。对市场洞察和营销的能力,包括发现和识别市场需求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迅速回应的能力以及业务拓展的能力。其六是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光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单凭个人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来经营企业。 3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它是一种最基本的创业能力。广告是一个多工种、多环节合作的行业,涉及市场调研、创意策划、表现设计、媒介选择、后期制作、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广告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广告基础能力、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表现能力、广告创意能力、广告文案能力。广告基础能力是从事广告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广告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广告调查能力、广告提案能力、广告专业软件的操作能力、广告制作设备的使用能力、广告活动的统筹能力。广告策划能力是指科学、合理地安排广告的构思能力,广告策划能力的形成是和长期的行业关注,市场调查、社会洞察、谋略思维分不开的。广告创意能力是最为根本的广告专业能力。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广告创业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智力素质,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广告表现是将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的过程,它是实现广告目标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广告活动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而,广告表现能力反映了广告创作者的基本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广告专业能力。广告文案是广告作品中传达广告信息的全部语育文字符号,是广告创意策略和表现策略的执行和深化。任何广告作品都离不开用语言文字符号来传达产品和劳务信息,所以,广告文案能力也是广告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通透的观察力、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策略性思维能力、组织事实与思想的能力。
三、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举措
1 调整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创业人才为己任
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了知识、技能领域外,还应包括自信心、动机和态度。因此,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这样的要求:一是以全面素质打造和能力培养为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二是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三是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2 科学安排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一是立足于思维训练和操作需要,开设科学和创业方法论课程。现代广告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创新思维、技术运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业务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行业的能力。二是在“大广告”的观念下,实现实践教学从专业化转向综合化。一般的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条块分割,只注重某项专业化内容的训练,忽视广告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造成人才技能的单一化和肤浅化,难以在创业实践中有大的作为。综合化的实践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今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三是打破专业边界。实践教学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换。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整齐划一,目标单纯,学生视野只局限于广告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领域,难以有新突破。而现代社会,广告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同时,广告学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等专业同属新闻传播学科,学科基础一致。因此,实施多样化实践教学,既体现了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又适应了创业对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依赖。
3 合理设计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
创业教育条件下,教育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做出,对学生来说。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因此,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采用单项竞赛系列、综合竞赛系列、创业实战系列等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坚持基础知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广告作业素质。加强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单项竞赛系列来完成,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主要通过综合竞赛系列来完成。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实战系列完成。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积极采用指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建立创业能力实践训练平台
一是将原有实习基地改造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了解企业经营活动,感受创业经历,体悟创业精神。二是定期举办创业设计竞赛,由创业专家、指导教师和企业一线人员对学生提交的创业计划书进行评审,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设计水平。三是成立创业实训中心,围绕创业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项训练。四是开放实验室、资料室和各类研究中心,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服务平台。五是组织好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学科竞赛中磨砺创业能力。六是引导学生进入校内外的创业园区,创办创业企业。七是设立创业论坛,开展创业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学论文】相关文章:
创业学论文05-24
就业创业论文11-11
关于创业的感想论文06-27
创业资源与任用论文06-28
金融学论文05-15
建筑学论文精选5篇论文07-02
创业心理学论文06-27
就业创业论文15篇11-11
大学生创业论文05-16
【精选】大学生创业论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