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评课稿

时间:2024-06-01 14:37:07 其他 我要投稿

化学评课稿(通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评课稿(通用)

化学评课稿1

  在11月3日的“尤溪县初中化学老师专业素养提升研训”活动中,与会教师观摩了尤溪文公初级中学王成芳老师关于课题“化学式与化学价(第一课时)”的授课。本人的评议如下:

  1、准确确立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式的概念、意义和化学式的读写,这是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化学用语系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影响后阶段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教学重点是化学式的意义和会读、会写常见单质和某些氧化物的化学式。难点是化学式的'意义。

  2、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化学符号的教学是枯燥的、抽象的,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多从宏观角度思考,如何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建立联系,让课堂更加生动丰富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关键。王老师通过组织“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还组织找朋友游戏活动,活动开展有序有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

  3、相信学生。王老师对学情有较好的分析,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该放手时就放手,在“化学式意义、单质化合物概念”的内容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即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环节清晰,有效完成课题知识的教学。教学一开始就有激励性。从写由“H、O、C”组成的熟悉物质的符号开始,比比谁写得多,引导观察这些符号的内容,归纳出化学式的概念。通过目标导学,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在自主探学中完成化学式“H2O”的意义的教学,又以“S2O”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个别展示,了解学生对化学式意义的学习情况,又组织“卡片游戏”活动,检查学生对相关化学符号意义的掌握情况。“化学式读写”“单质和化合物分类”知识的教学在合作研学中进行,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发现规律,及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几道少而精的习题检测了学生对本节知识学习效果,检查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5、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小组中除个别学生外,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合作学习和游戏活动、课堂氛围好。

  6、不足及建议

  (1)卡片找朋友游戏活动虽然能降低难度,让更多学生易于接受,但学生自主表达能力达不到训练,展示面不够,建议以“连线”的方式进行,并让学生表述,这样也能节省一些课堂时间。(2)讨论符号的意义时,增加讨论“H+、2H+”的意义,本人认为这会分散本节教学重点,学生也一定程度上混淆有关知识。(3)建议在化学式意义教学时,要突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并通过分子球棍模型的组装、展示,增进学生对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的理解,建立二者的联系。

化学评课稿2

  张老师设计的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微视频,包括了常用仪器的名称,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还包括了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气体的收集等基本实验技能相结合综合实验,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找出其中的实验操作,通过整节课的听课学习,我发现有以下亮点:

  亮点一:充分利用微视频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及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结合动画演示过程,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亮点二: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亮点三: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由于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必须考虑各种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器材。

  亮点四: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实验,根据学生猜想所提出问题的类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确定实验目的,共同完成实验电路和实验方案的设计,锻炼学生交流思想、分工合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在实验操做阶段,部分学生似乎还有较大问题,教师应该加强个别指导;学生实验后没有及时的实验记录反思,巩固知识阶段,练习的第二题难度稍大,应更换成较简单的,而这道题作为一道思考题,使学生能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可能更好些。

化学评课稿3

  今天听了孙老师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分别设计了〈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和〈某些元素对人体的作用〉两个微视频。首先通过〈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微视频向学生系统全面的介绍组成人体的元素及分类,,并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用元素符号表示人体的主要元素: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2、你认为这些元素的主要来源是什么?为什么氧、碳、氢、氮的`含量较高?

  3.从元素组成的角度说一说节食减肥和饥饿对人体的危害。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进行互动评价。很好的达成了“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讨论交流,知道组成人体的元素及其分类和作用”的教学目标。紧接着通过《某些元素对人体作用》的微视频,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卡通动漫的表现形式,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了常见元素的作用及食物来源。然后通过导学案上的:病例诊断及从化学的视角科学的看待“黄金档搭广告”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完成问题-----组内交流---班级展示的流程,逐步引导老师翻转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达成”用信息技术重塑化学教学“的目的。

化学评课稿4

  其实关于说课的程序,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谙熟。我仅仅是结合我参加市优质课的一些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1、激发潜质,储备能量。

  “惰性乃人之共性”“懒散也是人之性情”,无压力难以产生动力。不是因为晋级需要优质课,而参加优质课需要先说课的话,估计也不会有时间和心情去整理关于说课的材料。当这些逼着自己整理好以后,我感觉说课不再害怕了。当你领会说课的程序和要求时,等于有了模式。只要对教材理解的到位,说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的放矢。所以建议青年教师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也是为自己积蓄能量。有未知到已知需要一个过程,但经历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说课不同于讲课,重在说给同行。需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讲述你的教学设计思路,所以必须要有理论依据,要有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方法,它是你设计的理论根生点。明确了具体目标,他像一颗种子,决定了教学设计是一颗挺拔的白杨,还是成长成一颗婀娜多姿的垂柳。

  3、思路清晰,过程详实。

  在说课之前,要让被听课人熟知你的.教学思路。要明白你在说什么,比如一般分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在这几个环节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此处占用的时间至少要过半,否则有些喧宾夺主之嫌,也不利于你把课说清楚,说透彻。

  4、合理分配,浑然一体。

  把时间细化和具体化,让一节课时间分配合理,使其自然浑成。

  总之,自己的这次说课在和教研室的周老师交流时,说课的设计较迎合周老师的要求罢了。其实并非自己真的很优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准备充分,方能有的放矢。套用卖油翁的一句话“无非圣贤,唯手熟而。”所以我感觉“无非优秀,唯稿熟而。”

化学评课稿5

  陈老师这一节课的课题是“化学反应的限度”,主要内容为“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状态”。在简短而又精炼的导入之后,老师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了以上两个内容,即老师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接着老师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老师给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陈老师今天就从全方位展示了一节新课程下较成功的公开课。

  一、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这节课条理性强,教态自然,情绪饱满,节奏准确,语速适中,讲解透彻,讲课从容不迫,富于启发性。陈老师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亦步亦趋的紧跟老师的思路,因此学生思路非常顺畅,接受情况良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真正做到了小坡度密台阶。

  二是授课过程思路清晰明了,富于逻辑性。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精讲点拨。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教材,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发言积极,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是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具,实验操作成功熟练,实验现象明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二、从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陈老师就准确地把握了这点。通过英国工厂加高烟囱事例引入,然后在教学设计上紧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展开,通过现实与现有知识不一致,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加强了质疑,更全身心地投入了新课的各个环节中。

  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也不断地体现着“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个想法。组织学生自行预习新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视频播放和生活的经验,并创设了几个不同的实验情境,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思索并归纳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这节课分配了适当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总结等教学环节,教师也从学生即时的反馈中调整教学步调,作到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和谐统一。

  整堂课中围绕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设计层次清晰,结构安排紧凑合理。纵向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横向联系前后专题内容,做到了承前起后,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四、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双边活动较多。大部分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此外,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陈老师的课没有明显的不足,提一点建议:课堂活动模式是否可以尝试改为: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如先提供实验现象开始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然后教师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提供有关实验材料,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原理。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化学评课稿6

  首先,欢迎大家百忙之中来到实验学校参加本次全市化学教研课!借用一句行家的话来说:“张xx是天生做老师的料。”在常规的教学中,张老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都很强,而且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课堂语言教学不但简洁、精炼,而且诙谐、风趣、幽默(尽管这堂课不能全部展示,但我想大家也略窥一斑了吧!)

  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张老师在名师工作室孙老师的极力举荐下,在教研员杨路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并在我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采用我校的“导读探究,先议后练”的教学模式,成功的为我们呈现了这节复习课——《物质的鉴别》。

  张老师的这节课是物质鉴别的第二课时,在本节课前,已经复习了物质鉴别的原则、步骤和常见的题型,本节课是对这部分的拓展和深化,意在使学生了解物质鉴别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鉴别方案设计及探究技能,使学生怀着兴奋和愉悦的心情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继而将之内化为能力,并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说白了,就是去应对中考出现的一些会让一部分学生头痛的题目,如除杂、推断、实验探究等。如果深入挖掘,后续还会有物质的除杂、分离和提纯等与之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归纳为一系列(利用3-4课时),进行专题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将学生总结的几组离子鉴别(学生回答出六组),与学生一起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尽可能使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找准恰当时机,指导他们去应用到实际的中考解题中,使学生融会贯通,进而学以致用,这是张老师设想呈现给大家的,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这节课张老师准备充分,设计精心,环节安排合理,组织形式较科学,教学整体结构严谨,节奏较为得当。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老师一直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寻方法;感悟方法、反思改进;设计并完成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能力。本节课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题地位的思想。张老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思维,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集体讨论,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即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整节课时,张老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如同抛给了学生渔具,让学生自己去捕鱼,捕自己想捕的鱼,捕自己能捕到的鱼,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方法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如检验变质的NaOH是否存在时,要加过量的CaCl2溶液,一女生在展示设计方案时,说得是适量的CaCl2溶液,教师并没有给予纠正,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检验已经完全变质的NaOH中是否含有NaOH,通过有的组滴加酚酞变红的现象让学生动脑思考,查找原因,从而得出要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结论,学生记得更牢,并以此导出如有干扰的离子,要加过量的试剂以排除干扰……可谓用心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本节课在内容处理上也详略得当。比如六大离子的检验再回顾,为后面的鉴别五种白色粉末搭了梯子,减小了坡度;小组活动有设计、讨论、展示和修改,动手操作,知识迁移加大了复习的力度,在师生、生生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提高了复习的深度;而且还特别追加了对含杂质的物质检验的归纳,如同样的试剂为什么5组的结果变红而7组的结果不变红,引发学生思考,之后,结合NaOH变质、一模的探究题、最后的关于五种白色粉末的推断题使得本节课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张老师来说,上课很辛苦,准备课的过程很艰辛,但回过来看,收获也是很丰厚的,首先是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有认可才会有举荐,然后是非常难得的悉心指导,多位校领导的关注、关心与大力支持,同组伙伴们的默契配合,班主任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通力合作,都为这节课的成功增添了砝码。虽然张老师的课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上升的空间很大。

  祝愿张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突破。

化学评课稿7

  对这堂课的基本位置分析:本章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章节,学到好于坏关系到第六册知识的学习,关系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大学化学的学习。且比较难,要理解基础上多巩固、多反复。张老师及时在学完化学进行归纳复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归类进行专题复习是很一必要的。

  一、张老师的这堂课中的几个亮点:

  1、整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学生真正是用脑在学在想。

  2、教师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从课件的制作到材料的收集,再到上课的安排,都十分严密有序,有条不紊。结构紧凑,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有方。

  3、与学生沟通很融洽,师生互动轻松自然。学生紧紧围绕着老师穿插的主线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怕出错,错了及时订正。

  4、对推断题目的讲解思路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易接受。看来老师很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学学的好。教会了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们这道题的答案。

  5、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下课前五分钟结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自学时间。

  6、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科学地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合理,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值得改进的地方

  1、题目难度偏大,以学生的基础而言,大多数学生尚不能独立完成这几个题的解答。所以建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相应的问题。

  2、题目有点偏多,他们解决一道加上讲解需要大约10分钟时间,4道题目稍微多了点。

  3、题目不够新颖,是几年前的老题目,要与时俱进,选结合当前状况的题目。

  4、个别题目讲解知识点有小错误,如硫酸银并不是白色沉淀,氯化铜不是蓝色是绿色。

  三、总评

  张老师这堂课应该是一堂高质高效高密度的课,该传达给学生的传授了,该学生思考训练的训练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使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化学评课稿8

  听了《化学能与电能》,收获颇多。

  本节课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环节完整,过渡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注重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在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置切合学生实际,要求明确具体,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节课应掌握哪些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值得借鉴。通过课堂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落实“三讲三不讲”,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积极,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教学。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观察对比现象和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并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神七发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flash动画演示,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最后的趣味实验——水果电池可以是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引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也略有不足:

  教师在课前根据试讲情况调整了学案上小部分内容,由于时间仓促,未做到尽善尽美,出现了一些偏差,另外学案和课件中化学式上下脚标有些地方不规范。

  个别环节教师应做一下评价。如学生通过flash分析原电池原理后,教师应用准确的语言将原理总结一下或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在学生做完水果电池实验后,教师应点评一下。

  总之,本节课从最初试讲到最后上课,前后调整较大,如果准备的时间再充足一些,会更加完善。

化学评课稿9

  张老师的课思路非常清晰,过渡的非常巧妙,印象最深的就是过渡语:

  1、从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过渡到可燃性的过渡语: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那么我们也知道碳能够在氧气中燃烧,这两点有没有矛盾?这样的过渡语可以让学生直接从中找到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性质较活泼条件的不同之处,又能很巧妙地过渡到碳的另一种性质。

  2、从碳的可燃性到碳的还原性的过渡语: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的微观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碳原子结合两个氧原子,碳和氧气不充分反应的微观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碳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碳不仅能结合氧气中的氧原子,还能结合其他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即碳与氧化铜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非常巧妙地过渡到碳的还原性。

  一个计划:以后无论我们组谁上研讨课,张老师都可以来点评过渡语,李老师老师点评引入,黄老师点评语言逻辑,我点评整体思路,这样我们分工合作,一定能让我们的评课越来越有效,讲课人评课人双丰收,我们的课一定会越来越好!

  张老师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三个知识目标设计成分三个版快梳理、总结,将枯燥的复习课教学以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进行,不但异曲同工,而且效果更好!体现目标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的新颖理念,设计上颇具匠心!

  由于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对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低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张老师将元素符号的复习做了“略”的处理。以快答完成,为后面的重点、难点教学减小坡度。在后面两个部分中将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以动一动、找一找、写一写、练一练的方式设计成小组活动,加大了复习的力度,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参与思索、探讨的同时提升学习的能力,较好的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本节课张老师在学生的充分配合下,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中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重点、难点。如难点“找一找”、写一写环节采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结果,扩展知识深度、难度!效果非常突出,起到了总结、归纳的'目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活动既有表面的语言、行为的活跃、更有深层次的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深度的思索,又有广泛的参与!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以自然大方的形象,洪亮的声音,清晰、流利的语言运筹帷幄,课堂活而不乱,并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鼓励、总结和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复习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旧知识的重复,让熟悉的更熟悉、陌生的依然陌生,而是温故而知新。

  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温故,必然能最大限度的解决长期困绕学生的化学用语运用不熟的问题,必然能使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学生在新的起点上运用化学用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给化学方程式“会诊病因”、写一写、练一练三个环节得到了实践和验证!我认为这节课中全体学生都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完全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和目的!

化学评课稿10

  听了老师的《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这节课,感觉老师对课堂的把握比较好,在课上先用了刘翔的跨栏,蜗牛的爬行充分进行比较说明物质运动有快有慢,吸引学生,同时让学生知道今天大家探讨的是速率问题,直接点题,紧接着让大家“说一说”化学反应是不是也有快有慢,举出大家知道的例子,学生能够用生活中、生产中的事实,感觉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再讨论是否化学反应都是越快越好?对我们有利的反应越快越好,不利的当然越慢越好。后面的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感觉化学反应有快有慢,这一步也是我所不敢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钠与水反应、镁与水的反应,在课上老师也可能怕学生出问题,让学生先仔细想想后再动手,老师把要做的实验以图画的形式打在屏幕上,比较直观,比文字的效果要好,实验结束后又点了两个反应速度不同的原因是金属的活泼性不同,我认为更可以指出因反应物的性质不同,而决定了化学反应速率的不同。

  后面老师又做了一个碳酸钠、碳酸钙与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反应吹气球的实验,虽然实验很精彩,但我认为这个实验可以不做,感觉为同一目的.做两个类似的实验,累赘,同时浪费时间,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体验不是重点,花的时间过长了,概念的处理过于简单,只邀请一位同学读了一下,得出公式、单位。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老师选择了三道计算题,这三道计算题层层深入、第一题简单代公式,第二题让学生注意公式中的是浓度变化,而非物质的量变化,第三题得出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速率时数值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其比值是它们的系数比,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都已经到位了这节课也圆满结束了。老师在这堂课上一直保持着亲切的笑容,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她,上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效果明显,不愧是得一等奖的课。

化学评课稿11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化学评课稿12

  xxxx年11月12日,教科培和工作室联合进行了课题为“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同课异构,参加上课的是九中的宋志昭老师和十一中的张晓欢老师。

  宋xx老师提前做好课堂的预习微课,让学生在家里先学习,收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当堂展示,让学会的教不会的,让练习完成正确的教有错误的,通过生生讨论交流和师生交流,解决了书写原则、简单观察配平等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宋老师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强化,课堂学生活动充分,练习量大,教学效果好。

  张xx老师由计量数为“1”的化学方程式入手,引出化学方程式需要配平、需要体现客观事实的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利用粤教云电子平台当堂点评学生的练习答案,整节课学生练习充分,动手动脑积极,体现了学生为主的课堂特色。

  两个老师的课堂上都充分让学生回归课本,在看书自学时引导学生做笔记,突出教材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在所有的教学中l都应该重视的。

  我认为需要改进的有以下几点:宋老师的课堂练习选题较难,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拿出那么多没有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书写和配平,容易造成学生压力大,从学习可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从保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本节课的练习难度不用过大。张老师本节课选取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没有展示其他类型的配平,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可以夯实基础,但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能力拓展不够。

  一家之言,不到之处,请大家拍砖。

化学评课稿13

  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那么是空气中的哪种物质在起作用呢?很好,大家都知道,是氧气。在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氧气的化学性质。

  首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的是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大家在观看的时候注意观察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在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有什么变化。好的,视频播放完了,谁来回答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呢?嗯,你来说,请坐。他说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是发出白光,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震荡变浑浊。观察的很仔细啊。那现在我们就发现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其实是二氧化碳,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文字表达式表示木炭与氧气的反应(板书: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氧气不仅可以与非金属发生反应,还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下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把一段细铁丝绕在一根火柴棍上,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燃烧过程中也会对细铁丝加热,之后缓慢的深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在集气瓶底部已经实现放了一层水。大家注意观看实验现象!好哒,视频播放完了,大家看到什么了呢,谁来告诉老师。好的,你来说。好的,请坐。这位同学说他看到火星四射好像放烟花一样,描述的很形象啊,还有没有其他现象呢,有谁要补充一下呢。好的.,你来。嗯好,你还看到了有黑色物质生成溅落下来,观察的很仔细啊,请坐。那么这种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四氧化三铁,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的,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就是(板书: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那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呢?对,可以增加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那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事先在集气瓶底放一些水呢?老师看到大家都很疑惑,那现在老师解释一下,大家认真听,这是由于铁丝与氧气会生成高温的四氧化三铁,直接落在瓶底的话可能会引起瓶子炸裂,所以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需要预先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者放一些水。

  金属、非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其他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判断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大家在看完视频之后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5分钟之后老师请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好的,时间到了,哪个小组代表愿意回答呢?好的,第一小组,嗯请坐。他说石蜡与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产物中有水,因为石蜡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候瓶子内壁上有水珠出现。那么其他学生有什么补充的呢?好的,你来,嗯请坐。他说反应完后,在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产物中有二氧化碳。那么现在我们综合两个小组的结果就知道了石蜡和氧气反应的产物,现在谁能写一下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呢?(板书:)现在大家不仅能够仔细的观察实验现象了,也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产物了,很好啊。

  那现在我们对比一下这三个实验现象:三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呢。很好,大家都发现了,这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更加剧烈。由此就知道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气体,那么大家再来看一下这三个表达式,看反应物有什么相同点呢。没错,都有氧气。我们就把这样的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在这里氧气显示出来的就是氧化性。大家在看一下生成物的种类有什么不同点呢,好的,你来,请坐。他说呀,第一、二个的生成物只有一种,第三个的生成物有2种。像这样的(手势:指示第一、二个)由两种或者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我们就给他叫做化合反应。那现在老师问大家:已知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那么大家判断这是一个化合反应吗。并不是,看来大家一下子就能抓住化合反应的特点:生成物只有一种。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哪位同学说一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来,你来说。好,请坐。他说到他学到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并且是具有氧化性的,还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化合反应,总结的很全面啊。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根据我们本节课学到的氧气的性质,它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回家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化学评课稿14

  观看了郑老师执教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优质课视频。 郑老师这节课非常精彩,让我收获颇多。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层层深入

  教学知识 按照先 从 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部分知识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如何更准确测定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最后运用金属性质解决证明铝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铝的问题。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注重方法指导

  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证明。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 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 、课堂体现学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不但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 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中,知识的落实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设计,学生汇报,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方式正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学习运用 郑老师 课堂优点。

化学评课稿15

  今天有幸听取了高一化学课《物质的量》受益匪浅,感受良多。下面是我对潘老师的课进行的点评:

  潘老师这节课为物质的量第二课时,即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在本节课中,将计算题很好地进行分类,将计算分为过量计算和混合物计算,习题过程中由易到难,将难度进行分割,使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反映良好。

  在潘老师板书上,将例题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练习和思考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习体会。学生紧能够紧跟跟老师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这堂对高一新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化学习题课,一堂课下来,学生反应热烈,课堂练习完成良好。

  首先,而李老师利用“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哪段又是具体描写他的发现的?”这两个问题,不仅将课文串了起来,还让学生懂得在文中找到答案,另外李老师口头解释补充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再次在课堂上,李老师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李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来对课题发出质疑,然后又让他们在文中自己找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也学生要懂得发现问题,然后再努力解决问题。总之,李老师的课堂过渡语真是非常精彩。我们知道,适合的课堂过渡语不仅能理清学生的思路,也能让学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当然,这么精彩的过渡语离不开老师课前的辛苦准备,真努力。

  1、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3、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4、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5、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6、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7、 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8、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人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9、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爱想点子。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

  10、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11、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12、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13、老师的课堂中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14.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15、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

  16、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7、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8、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19、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20、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结论。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全面是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策略、文化策略等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参见课标);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担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学技法,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①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或殴打能够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般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④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⑤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题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还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看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富有艺术性(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等)

  (2)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化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评课稿03-22

化学评课稿05-27

《化学平衡》评课稿06-30

化学评课稿15篇03-22

化学评课稿(15篇)03-22

化学评课稿18篇06-15

化学评课稿[精选5篇]07-16

化学与能源开发的评课稿06-21

化学《分子和原子》评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