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

时间:2025-02-17 16:59:59 小英 中秋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是宋代京镗创作的诗词。下面给大家分享《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

  原文

  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谁料得、狂风作崇,浮云为孽。孤负阑干凝望眼,不教宝鉴悬银阙。但筵前、依旧舞腰斜,歌喉咽。

  阴与霁,圆并缺。难指准,休分别。况赏心乐事,从来磨折。常把一尊陪笑语,也胜虚度佳时节。怪坡仙、底事太愁生,惊华发。

  翻译

  满心欢喜迎来中秋佳节,急忙备好美酒,登上高楼邀请明月共赏。谁能料到,狂风肆意捣乱,浮云也来作恶。白白辜负了我倚着栏杆凝望的双眼,明月不肯高悬在那银色的月宫。但筵席前,舞女依旧扭动着曼妙的腰肢,歌女的歌声依旧婉转。

  天气的阴晴,月亮的圆缺,实在难以准确预料,就不要再去区分计较了。何况那些赏心乐事,向来都会经历波折。常常手持酒杯,与友人相伴欢笑,也胜过虚度这美好的时节。真奇怪,坡仙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忧愁,以至于惊见头发变白。

  赏析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是南宋词人京镗所作。整首词围绕中秋赏月展开,却因风云变幻而不得见月,情感跌宕起伏,意蕴深远。

  开篇 “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直白地描绘出词人在中秋佳节满怀期待,迅速备酒登楼,欲邀明月共饮的欢快场景,那种对中秋赏月的热切期盼跃然纸上 。“谁料得、狂风作崇,浮云为孽”,笔锋陡然一转,意外突起,狂风肆虐、浮云蔽月,破坏了词人美好的赏月计划,尽显世事无常。“孤负阑干凝望眼,不教宝鉴悬银阙”,词人倚栏凝望,却不见明月高悬,失落之感油然而生,“孤负” 一词将其内心的失望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尽管如此,筵席上 “依旧舞腰斜,歌喉咽”,歌舞仍在继续,可这歌舞中却夹杂着一丝因无月而产生的遗憾与惆怅 。

  下阕 “阴与霁,圆并缺。难指准,休分别”,以自然的阴晴圆缺起兴,抒发人生境遇难以捉摸,不必过分计较得失的感慨,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况赏心乐事,从来磨折”,进一步深化主题,表明人生中美好的事物往往历经波折,充满了哲理 。“常把一尊陪笑语,也胜虚度佳时节”,即便无月,词人仍选择与友人举杯欢笑,珍惜相聚时刻,展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结尾 “怪坡仙、底事太愁生,惊华发”,借用苏轼的典故,表达对其因忧愁而早生华发的不解,从侧面烘托出词人自己豁达超脱的心境 。

  从艺术特色来看,此词语言质朴自然,却又饱含深情。词人巧妙地将中秋无月的遗憾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上阕以景衬情,通过对狂风浮云阻碍赏月的描写,烘托出内心的失落;下阕则以情驭景,借自然现象抒发人生哲理,使整首词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同时,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赏月的期望与现实的落空对比,体现出情感的落差;豁达的态度与苏轼的忧愁对比,凸显出词人独特的心境 。

  这首《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不仅是一首关于中秋赏月的词,更是一首蕴含人生智慧的佳作,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

  作者简介

  京镗(1138 —1200)字仲远,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金人吊高宗丧,镗为报谢使。还,除权工部侍郎。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召为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宁宗庆元元年,除知枢密院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丞相,六年进左丞相,封翼国公。与韩侂胄共执国柄,申党人之禁。六年卒,年六十三。卒后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有诗集七卷、词集《松坡居士乐府》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相关文章:

中秋邀友共赏月作文05-31

举杯邀月寄相思作文12-11

《念奴娇 中秋对月》原文及翻译08-04

中秋茶文案01-06

《中秋》原文02-23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07-2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及赏析02-2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3篇09-03

中秋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0-10

中秋茶礼广告语01-06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是宋代京镗创作的诗词。下面给大家分享《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原文

  原文

  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谁料得、狂风作崇,浮云为孽。孤负阑干凝望眼,不教宝鉴悬银阙。但筵前、依旧舞腰斜,歌喉咽。

  阴与霁,圆并缺。难指准,休分别。况赏心乐事,从来磨折。常把一尊陪笑语,也胜虚度佳时节。怪坡仙、底事太愁生,惊华发。

  翻译

  满心欢喜迎来中秋佳节,急忙备好美酒,登上高楼邀请明月共赏。谁能料到,狂风肆意捣乱,浮云也来作恶。白白辜负了我倚着栏杆凝望的双眼,明月不肯高悬在那银色的月宫。但筵席前,舞女依旧扭动着曼妙的腰肢,歌女的歌声依旧婉转。

  天气的阴晴,月亮的圆缺,实在难以准确预料,就不要再去区分计较了。何况那些赏心乐事,向来都会经历波折。常常手持酒杯,与友人相伴欢笑,也胜过虚度这美好的时节。真奇怪,坡仙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忧愁,以至于惊见头发变白。

  赏析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是南宋词人京镗所作。整首词围绕中秋赏月展开,却因风云变幻而不得见月,情感跌宕起伏,意蕴深远。

  开篇 “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直白地描绘出词人在中秋佳节满怀期待,迅速备酒登楼,欲邀明月共饮的欢快场景,那种对中秋赏月的热切期盼跃然纸上 。“谁料得、狂风作崇,浮云为孽”,笔锋陡然一转,意外突起,狂风肆虐、浮云蔽月,破坏了词人美好的赏月计划,尽显世事无常。“孤负阑干凝望眼,不教宝鉴悬银阙”,词人倚栏凝望,却不见明月高悬,失落之感油然而生,“孤负” 一词将其内心的失望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尽管如此,筵席上 “依旧舞腰斜,歌喉咽”,歌舞仍在继续,可这歌舞中却夹杂着一丝因无月而产生的遗憾与惆怅 。

  下阕 “阴与霁,圆并缺。难指准,休分别”,以自然的阴晴圆缺起兴,抒发人生境遇难以捉摸,不必过分计较得失的感慨,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况赏心乐事,从来磨折”,进一步深化主题,表明人生中美好的事物往往历经波折,充满了哲理 。“常把一尊陪笑语,也胜虚度佳时节”,即便无月,词人仍选择与友人举杯欢笑,珍惜相聚时刻,展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结尾 “怪坡仙、底事太愁生,惊华发”,借用苏轼的典故,表达对其因忧愁而早生华发的不解,从侧面烘托出词人自己豁达超脱的心境 。

  从艺术特色来看,此词语言质朴自然,却又饱含深情。词人巧妙地将中秋无月的遗憾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上阕以景衬情,通过对狂风浮云阻碍赏月的描写,烘托出内心的失落;下阕则以情驭景,借自然现象抒发人生哲理,使整首词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同时,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赏月的期望与现实的落空对比,体现出情感的落差;豁达的态度与苏轼的忧愁对比,凸显出词人独特的心境 。

  这首《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不仅是一首关于中秋赏月的词,更是一首蕴含人生智慧的佳作,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

  作者简介

  京镗(1138 —1200)字仲远,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金人吊高宗丧,镗为报谢使。还,除权工部侍郎。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召为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宁宗庆元元年,除知枢密院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丞相,六年进左丞相,封翼国公。与韩侂胄共执国柄,申党人之禁。六年卒,年六十三。卒后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有诗集七卷、词集《松坡居士乐府》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