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潮州冬至搓汤圆习俗
冬至,潮汕人称为“冬节”。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潮州冬至搓汤圆习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潮州冬至搓汤圆习俗
潮汕地区,过冬至不得不提的一定就是冬节丸了,冬节丸,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成的,是潮州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在冬节前,农家主妇要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等到冬节节的前一晚,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俗称“冬节丸”。“冬节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节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节丸”还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各家的主妇们都要早早起床,在天亮前把冬节圆煮好,因此又有了“冬节圆未食天銮光”的俗语。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不少家庭也渐渐的摒弃了过去在家里“搓圆”的传统习惯,被之代替的是超市里的一袋袋速冻汤圆,但不管方式如何的改变,人们心里的那份对合家团圆的期冀是从未转变的!
拓展:冬至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冬至吃饺子相传与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潦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勤奋好学,并且酷爱医学。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暴发瘟疫,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相传张仲景老年还乡时,正逢大雪纷飞的冬天。街头很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少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看到这个情况,内心不忍,于是令人在南阳关东边搭起了一个医棚。让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做馅,然后包成饺子。施舍给百姓。这顿饺子把不少乡亲的冻耳朵给治好了。
此后,每逢冬至进九,大家都纷纷争食饺子,有谚语“冬至的饺子不冻耳”。
冬至的习俗
1、吃汤圆
在我国民间南方有吃汤圆习俗,北方有吃饺子习俗,尤其是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2、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3、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这样子喝起来会更加温补暖胃。
冬至吃饺子的意义
寓意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风俗,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在中国北方,一到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寓意二:冬至到,吃饺子,团团圆圆。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这天,一家人就会忙忙碌碌,准备各种饺子皮、饺子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团团圆圆过冬至。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圆圆满满、团团圆圆。
【潮州冬至搓汤圆习俗】相关文章:
冬至搓汤圆作文3篇02-28
冬至搓汤圆作文(3篇)04-18
冬至搓汤圆作文5篇02-19
冬至搓汤圆作文10篇04-27
冬至搓丸子历史习俗07-03
小班冬至搓汤圆主题活动方案11-15
最新冬至搓汤圆朋友圈文案07-04
搓汤圆作文05-23
冬至吃汤圆哪里的习俗06-04
小班冬至搓汤圆主题活动方案(精选11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