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看不见的好朋友》读后感400字
我想起了我的一件童年趣事,比如:朋友之间的事情、师生之间的事情、人与植物、动物的事情……我的童年趣事是发生在一年级的时候。《看不见的好朋友》读后感400字,欢迎阅读。
初识柴静,是央视的《面对面》,里面的她,一条围巾斜披,与周立波相对而坐,时而蹙眉,时而困惑,十足的一个小女生样式,但你就是走不开,直勾勾的看她采访那么一个人物,不是为了周立波,而是为了柴静,像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柴静的采访充满了对新闻的理解与尊重,也就记住了她,柴静。
然后,就有了《看见》。
我记得去年冬天这本书在北京签售的时候,我坐了两个小时的车,转了几趟地铁,十二点到的,最后在北京图书大厦的地下车库里排了三个小时的队。那队真长,不知道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地下车库里转了几个弯,前后都是柴静的观众。没有焦急,没有躁动,几百人在默默的等待。等到我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钟,柴静很端庄的坐在那儿,一本一本耐心的写。我跟她说,如果单只是看你,我不会跑那么远来,我只是喜欢看你做的事。她微笑的说谢谢。然后,手里就有了《看见》。
我几乎是用一个晚上看完的,说泪流满面是夸张了,但是确实是泪流不止,期间鼻酸含泪,有两次大哭了出来。那会儿觉得这本书写得过于矫情了,记得有人这么说过柴静:“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我那时想,柴静写这本书的基础是自我感动,而且没有抵制这种自我感动。所以,读者才在她的悲情之上心里感动。可是过了那么几个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再翻这本书,再看她的节目,我发现,柴静说的对,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这本书发行之后,对柴静大量的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对所谓的“公知女神”进行批判,无可否认,柴静内心本身就是个小女生,矫情又文艺,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即使她矫情,即使她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女青年,她依然用自己最虔诚的方式,来报道一个最真实的自己,一个最真实的新闻。
《看见》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事件,有我们不为熟知的事件,柴静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她所看见的中国。
我看沉默在尖叫这章时,就明白家暴对人的毁灭性打击有多大。曾经也和几个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打一次就有第二次,必须离婚。其中一个人对此嗤之以鼻,他说,你离婚有那么容易,你有父母子女,总得有个交代吧,你一个人决绝了,剩下的怎么办。我和他争执乃至中途离场,直到那天看到这儿。
看那些女犯人所经历的家暴,忽然就明白,不是她们不决绝,而是放不下,加上内心的恐惧。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以后,里面的人们如何相待,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都说家暴不对,却没有一部真正的法律约束它,那些女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用最后的暴力结束了自己的悲情人生。
我还记得李阳家暴事件,我看柴静采访他。那个时候,李阳刚刚在我的高中母校宣传完疯狂英语,班级里制作有关李阳的宣传画,我画的是他振臂高呼的样子。记得我还得意洋洋的跟班主任说,这幅画最能体现李阳的特点,激情澎湃。
然后相隔不到一个月,李阳家暴就成了头条新闻。
书里说,柴静去采访李阳的美籍妻子Kim,Kim在看了女子监狱调查的节目视频之后,同意接受采访。她说,我不知道在中国有那么多的女人这样活着,如
果我沉默,将来也无法保护我女儿。之前我一直不明白Kim为什么会接受采访,把自己的事情供那么多人去评论。看完这句话后,我知道,沉默之后是伤害。
柴静问Kim,他跟谁最亲近。Kim怔了一下,说,最亲近的吗,不认识的人。他站在台上,他的学生特别爱他,两个小时后他可以走,是安全的,没时间犯错误。我就忽然想到李阳来我高中母校的情形。讲台上的他,确实表现的跟学生最亲近,他高声鼓励我们走上讲台和他互动,显得很平易近人。但是,就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当时我皱皱眉,轻声跟同学说,我不太喜欢李阳了。他明显愣了一下,然后表示理解。
后来发生李阳家暴,他问我,你是不是早想到了,我摇摇头,没说话。李阳当时给我的感觉,无法形容。就是怪,就好像他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有一种极端的自负。
而后看书里的李阳,我就忽然明白,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家暴背后所显示的,是这个男人的软弱。
而家暴,显示的是男人的不满完全由女人承受。这是这个社会意识所赋予的。有人说,Kim状告李阳,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在中国,男人不可以打女人,但是老公可以打老婆。我想,这是数千年所积累的男权意识,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文化不同,但是人是一样的。在社会生活中,人应该关心人。
或许柴静那句话说的很对,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也看到柴静写药家鑫案件。我记得那是2011年,我正好高二。有时间看铺天盖地的新闻,看网络上对药家鑫的口诛笔伐。我和同学都坚定的站在了张妙父母那边,正巧赶上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药家鑫的社论。我咬着笔杆强迫自己写得比其他同学要独特要犀利,我觉得那才是时评。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专门把这个本子翻出来看过,“真的很难想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当一个人冷酷到近乎无情的时候,生命在他眼中就如草芥一般。”“前有马加爵,后有药家鑫,案件不同,性质同样恶劣,这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缺失。”
瞧瞧,多么大言不惭,一句一铿锵的就把一件事情简单的分成黑与白,对着黑色一方毫不留情的随大流扔着石头。我的语文老师在文章下面写了一句评论,凡事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真相的一面。当时我没有细想,只是觉得应当对药家鑫做出愤懑,对张妙要抒情可怜。后来看事件不断扩大,药家鑫的悲情父母,各类人对此事的咄咄逼人,张妙人家反过来索要赔偿金,我才想到最初的那个问题,药家鑫为什么会杀人。
答案本身体现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并不能笼统地概括。但往往大部分人的思想是紧跟社会舆论导向的,并没有精力甚至没有机会了解到所有当事人的概述,一家之言是最听不得的。这是我看这本书时的最大感受,也就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的语文老师会写那么一句话给我,我所写的,只是我看事情的一面,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我用自己的武断活生生的将它了结。
看《看见》时,这是令我最难受的地方。每当有什么大事发生,我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批判,但是我自己对于事情的真相知道的可怜,很容易产生一种偏激的情绪。也就明白,一件事情的判断,是基于你了解并且清楚事实的基础之上。所以,柴静说,把对事情的判断权利移交给大众,媒体和记者要对报道的准确性负责。
其实,新闻是一件挺严肃的事儿。
柴静刚进中央电视台的时候,受到多方打击,她的采访方式不被认可和接纳,20出头的年轻人总是执拗了一些,带她进来的陈虻扔给她一句话: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如果不期待,就别问了。”
这句话就好像银针落地,脆生生的扎在我的心上,说的真狠。
我想起的,是初中时我在学校广播站做记者和主播,初二采访校长。那期节目设计得很用心,向全校范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话题,然后经过我整理修改出来,交到校长手上。结果被校长拿去一修改,几乎否定了我们大部分的提问,换上的譬如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些大面儿上的话题,跟我们平常的生活几乎没有关系。
于是那期节目宣传得沸沸扬扬,最后却做得令人兴致寡淡。
再看陈虻这句话,想想就觉得挺难过的。
《看见》让我改变了许多对CCTV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看这本书,你会有很多的思想冒出。不论这思想是否正确,我们都会觉得,我们必会有所改善。我跟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我说,不论你有多不喜欢柴静,她的书你要看看。
这本书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柴静博客里面的,不过重新梳理了一遍。她把自己曾经的思想,冲动,感受,汇合成最后的语言。
她曾跟陈虻说,我关心新闻中的人。“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柴静的这份工作着实不易,但走上了这条路,就无法回头。我相信,她甘之如饴。
或许很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本书,由柴静心腹深处而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时候危险的,但是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如此,就是看见。
《看不见的好朋友》读后感400字
每个人都会有一件童年趣事,比如:朋友之间的事情、师生之间的事情、人与植物、动物的事情……我的童年趣事是发生在一年级的时候。 我的一年级生涯是那样的孤独、寂寞,那时候,我所有的思想都涌出来了,我总是想着:为什么他们那么开心,而我,却总是孤独一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终于有一天,我的人生开始转折有一天,我看见同学要去跳皮筋,便也跟着下去了,她们是那样的开心,小脸蛋有着深深的'酒窝,活泼的笑容在她们脸上绽开,好似一朵朵红艳欲滴的花朵!他们轻巧的身体在空中舞动着,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让我陶醉了,好想加入她们的活动,试了一次又一次,我最终还是放弃了,我没有这个勇气,“我是不可能变成他们这样开心的!”我心中自恼的想:“我没有资格”随后,我正转身扬长而去时,一个声音吓到了我,“小伟同学,你要不要一起和我们玩耍?”其中一位同学疑惑的问我:“一起来玩吧,正好我们缺一个人。“好我很乐意”我当然乐意啊,只不过我心中十分紧张,就结巴了。于是,我也加入了活动,我想:“太开心了”我简直喜出望外了“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和同学打交道嘛!”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真实的笑容,不是虚假的,而是最纯洁,最天真无邪的笑容! 现在,我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女孩,我是一个大胆、每天被快乐包围着的女孩、不半途而废女孩!我变了,改变了!虽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快乐是人类宗旨之一,做好了这一项,就等于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人!我是一个“完美”的人!
《看不见的好朋友》读后感400字
西方的人常说:天主会保佑你。东方的人相信菩萨会显灵。人们都相信命运可以主宰一切,没有人能摆脱命运的控制。但我却认为:人定胜天,做命运的朋友的人才是自我的人。且莎士比亚说: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象我的这种人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
古人常说:良师益友。一个很好的朋友既可以分享你的快乐、痛苦,又可以及时纠正你的错误,使你不再继续错下去。命运也有这种力量,当你犯错误,他会让你吃点儿苦头,小小惩罚你一下,可如你执迷不悟,不听这位朋友的劝告,他将会离你远去。
做命运的朋友,你会得到许多启示与感悟。有位因癌症而去世的朋友曾说过:不要为我伤心,命运只是与我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不要避讳我的病情,我希望我的朋友经常来麻烦我。他便是做命运朋友的人。命运给他的启示便是:生与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花开必有花落,日出必有日落。人生匆匆,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充实地过每一天。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诗人我十分欣赏,他也是做命运的朋友的.人苏轼。当初他被贬黄州,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白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命运这位朋友使他感悟到: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苏东坡这种自省是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命运赐予了他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有许多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怎样才能做命运的朋友?
命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不必仰头瞻望,也不必俯身寻找,他就在你身边,在你身体中,心灵里。乐观地对待他,使心灵接受一次次地洗礼,你就是命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