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奇人物故事-经典睡前故事

时间:2022-06-23 06:45:23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传奇人物故事大全-经典睡前故事

导语:事实上,传奇的人物很多,然而他们的事迹有哪些?下面为小编整理的历史传奇故事。欢迎阅读

历史传奇人物故事大全-经典睡前故事

历史传奇人物故事大全_经典睡前故事

朱元璋智救岳丈郭子兴

元末义军首领郭子兴在起义之初,由于考虑到以自己的鄙薄之力实在难以与强大的元朝军队相抗衡,他就联系了当地的其他几个豪强一同举事。

起初,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四人共襄义举,大敌当前,倒也能同心协力。但自从攻取濠州城后,郭子兴遇事和四人商量,由于出身不同,看待事情的眼光和角度不同。孙德崖等四位元帅都是穷苦农民出身,不通文墨,粗鲁爽直,办事没有板眼,只知道使横蛮干,缺少智谋,整天只会打家劫舍,郭子兴很嫌他们粗里粗气,因而难免有轻视之意。他们也不服郭子兴,便联合起来对付子兴。

每当四人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处理事情的办法时,郭子兴总是连连摇头叹气。而郭子兴有时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性,要讥讽他们几句。这下就惹恼了这四位元帅,他们便联合起来对付郭子兴。两厢相异,虽同居濠州,但明争暗斗所引起的积怨越来越深,郭子兴和其他统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朗化,已经闹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在军粮分摊问题上,这种积怨明显地暴露出来:孙德崖等认为农户连饭都吃不饱,不宜向他们摊派,而应该向四乡的财主摊派;郭子兴却认为四乡财主就那么几十家,派多了吃不消,说不定还是逃跑,而贫民小户虽然不富,但聚腋成裘还是可以汇成大数目。双方为此争得脸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

此后,每每遇事,孙德崖四人总是先商量好了再跟郭子兴说,并且只要是郭子兴出的主意,不论对错,四人一概否定。由不得他依还是不依。郭子兴没有了发言权,只好阴沉着脸直至发怒离开,四人也就自行处理事情了。子兴就更加不高兴,后来发展到了干脆懒得去开会,闭门家中坐,任其发号施令。结果是谬误百出,又得叫郭子兴来擦屁股,弄得郭子兴懊恼不堪,气愤难忍。

由于其他的几个豪强势力比郭子兴的势力大。因此,在指挥权力的问题上,郭子兴有时要受命于人,渐渐地觉得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郭子兴的心目中,偌大的濠州城内的起义军军营中,只有朱元璋才是可以依靠的。不久,朱元璋便被郭子兴任命代替自己领兵出战。

朱元璋自从当上了郭子兴的女婿,也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但不敢贸然相问。郭子兴内心郁闷难免,便将这般现状告诉了朱元璋,向朱元璋讨个补救措施。朱元璋从大局出发,认为这般下去于义军不利,也对郭子兴没有好处,便多次婉言相劝,劝岳翁还是打起精神,照常去和大家一起办公开会,有事和大家一块儿商讨,也许相处时间一多,互相了解也就会深一些,情况自然会有好转。如果真的百事不管,恐怕人家也会逐渐把权力收揽过去,那时一闹翻,局面就更难处理。

朱元璋所说的道理,郭子兴倒也能听得入耳,于是照例去参加会议。但每当郭子兴到公会时,那四人都用眼睛瞪着郭子兴。郭子兴又岂是眼里揉得沙子的人,便以恶言相加,满腹懊恼。

好在大家都明白眼下各自羽翼未丰,势力还小,谁也离不开谁,都还能按捺着,但相互间猜忌提防,已形同水火,只要有根导火线,公开火并便会爆发。

战场上,朱元璋亲自上阵,带头深入敌后,与士兵们一起坚持到战斗结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战果。朱元璋为人仗义,他把所获得的战利品都分给了部下,从而赢得了部下的忠心。士兵们也知道跟着朱元璋打仗,不但能够获胜,还能够得到战利品,人人奋勇当先。因此,朱元璋的实力扩充得非常快,靠着郭子兴的扶植后来居上,几乎要压倒其他豪强。

正在这时,元军以脱脱为丞相统领十万大军攻下徐州,彭大、赵均用率红巾军残部来投奔濠州。郭子兴赶紧打开城门,将他们迎入城中,设宴款待。他们带来的万余兵马,也一一安置在城中驻下。

彭大和赵均用加入濠州城后,由于他们力量强大,反客为主,郭子兴和孙德崖等都得屈居于彭大、赵均用之下。彭大有智谋,有胆略,遇事果断,因此和郭子兴气味相投,相交甚好。而赵均用出身社长,无论胆略与计谋都不及彭大,因此他和孙德崖他们一伙,这样就形成了两派集团明争暗斗的局面,濠州城内的局势更加复杂。

这天,郭子兴单独出了帅府,一个人在街上闲逛,被赵均用侦知,点起几十名亲兵,在大街上将郭子兴截住,绑至孙德崖的帅府中,关押在地窖里。

这时候朱元璋没有在郭子兴身边,正在淮北与官军作战,濠州传来急报,说城里出事了,郭帅遭到扣押。朱元璋一听报告,非常焦急。郭子兴不仅仅是他的上级,还是他的恩人兼岳父。是郭子兴让他成为军官,使他有了家,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不能不管。

因此他闻讯后,急忙往濠州赶。等赶到濠州郭子兴的府中,府中早已乱作一团,剩下的妇孺老小看到元帅被抓都惊慌失措,没了主意。朱元璋了解到郭子兴是被赵均用和孙德崖他们那一帮人掳走的,但是倘若他一人前去要人,孙德崖他们肯定不给,于是他就去央求一向与郭子兴私交甚好的彭大。

走至彭大军中,说明郭子兴被抓的原委,彭大顿时大怒说军中有他坐镇,岂容他人胡来。于是二人就带兵来孙德崖府中将郭子兴救出,因彭大有兵权有实力,赵均用和孙德兴也只能忍气吞声,将此事作罢。此时被救出的郭子兴已是被打得血肉模糊,失去意识,只得抬回府中调养。

朱元璋遇事不乱,有勇有谋,通过这件事郭氏家族和士卒更佩服他的才能了,他在军中树立起的威信进一步得到巩固。朱元璋敢于担当的行为方式是成事者必备的良好品质,聪明的他找到能解救郭子兴的彭大,说明他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解救郭子兴赢得了郭家的人心,更成功地提高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李世民砸毁魏征墓碑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房屋。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李世民多次亲临魏府看他,给他送药,并将公主许给魏征的儿子。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死后李世民罢朝五天致哀,诏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碑石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貌似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

然而,就在魏征死后半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虽然已经去世,也有失教之嫌。更要命的是,魏征生前曾经极力举荐的两个具备宰相之才的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牵涉了进来,杜正伦因为获罪被免官,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

李世民非常生气,认为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是在误导自己,说白了这是和奸人串通在一起害他,于是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内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李世民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交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更加气愤,久久不能释怀。

于是李世民自践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不解气,竟气冲冲地来到魏征的墓地,推倒了亲手为魏征写的墓碑。

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在后人看来是明君与贤臣的楷模,为什么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难道仅仅是上面两件事情的叠加?事情应该不会这么简单。

其实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关系,很难说得上有多么密切。虽然后来魏征因为善于进谏看上去日益得势、受宠,但他与李世民之间决非是好友关系,更谈不上有什么战友情谊。他们之间仅仅存在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而已。

因为,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一点,那就是,他们俩曾经是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而玄武门政变后,是魏征免死重用事件洗净了李世民身上的血迹,澄清了李世民逼父让位、杀死兄弟、侄子、纳室弟媳的诸种污名。李世民通过对魏征的重用不杀和纳谏晋职,在向世人证明自己具有宽容之心,是不忍心杀死自己的同胞兄弟的,实在是自己这二位兄弟做事太绝,天谴当死。

反过来,又是李世民成全了魏征的地位和声望,澄清了魏征先后事奉多个主子不是忠贞之臣的污名。魏征通过对李世民貌似死谏的做法在向世人证明,不是我魏征反复无常事奉多主,实在是我以前的主子昏庸不听我的忠言而已。李世民与魏征,一对相互利用的政客,一对假人而已。

而在魏征的貌似死谏中,有时也确曾忘了自己的.过往,毫无顾忌地进谏、批评和干预,时间久了,明智如李世民也不能不起逆反心理。尽管魏征的许多君臣理论和治国见解都是高明的,但是说得过多也会让人产生反感,特别是使皇帝不能尽情享受皇家的特权及愉悦,让本性不羁的李世民积怨已久。

对于魏征的许多谏言、谏条,李世民并非发自内心喜好和接受,可他为什么基本接受呢,这不能不说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姿态和做秀手段。他要以对魏征的容纳来衬托自己的开明并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

李世民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魏征,他对魏征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李世民忍到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查资料编史书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眼前的清净。实际上,这点从他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不再理会魏征就可以看出,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

同样,为了使自己有好的口碑与形象,他又不得不忍受魏征的进谏。以至于李世民多次忍无可忍,曾经在长孙皇后面前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

后来李世民东征高丽失利,据说想起了魏征,后悔莫及地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我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立刻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并派人去祭奠魏征,重新将魏征的碑立好。

李世民通过为魏征重修墓碑一事,从而为自己和魏征二人的政敌君臣关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也成为李世民最后一次从对方身上博取青名、澄清自身污名的行为。再返回去看,李世民砸毁魏征的墓碑,才是真正表达了他曾经深藏不露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