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1
一、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饼干等食品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平均分若干食品的活动中,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3.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要余数比除数小。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课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复习之前学习过的没有余数的除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然后进行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PPT课件)
(三)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从中提出有效的数学信息
请学生举手回答自己在图中看到的信息。
2、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交流:
(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但是不管选用哪种方法,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都是分2个,还余1个)
(4)教师使用PPT演示分配过程,让学生感受,同时让学生说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认识余数。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5)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
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写。
(6)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每人4根,还余1根;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3根,还剩2根;16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刚好分得4个;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刚好分得3个,没有剩余;19个红枣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4个,还剩3个;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瓶,还剩3瓶。
师:同位互相说说算式,独自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7)仔细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可以怎么分;然后教师出示算式,引导学生从算式中观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从而得出: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第1题。
火眼金睛辨对错。请学生观察课件中3个算式正确与否。如果错误的话错在了哪里,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议。)
2、出示生活中的余数习题
练习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在进行计算,感受生活中余数无处不在的场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出示圈一圈、摆一摆、填一填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件,动脑思考,得出计算结果。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那么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说出来听一听。
引导学生动嘴说出本节课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小作业:
出示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同时巩固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认识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说说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包括了让学生体会余数的含义、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写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等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对表内除法竖式有比较稳固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学习,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既可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基础,有机体现了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之前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学了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学生较难理解。再加上学生已有经验不够多,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整合及改动,因此把两课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事实上,知识难度大,课堂容量多,完成起来就需要有学生对旧知识的熟练掌握以及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有力掌控做基础。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和独特生活经验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忽视这个存在,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变。在让学生自主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时,按照我的预设,学生是会出现不同书写情况的,所以在巡视时特别注意典型,讲评时着重强调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引起重视。
这节课我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因方法问题效果不够明显;此外,我还存在着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倾听不够,课堂上不能机智地捕捉到学生的有效信息,而导致引导不到位,浪费时间的现象。今后,还须在实践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3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4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2页──3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他们的联系和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地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过程与方法: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线的特征,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突破: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金色的秋天到了,你们喜欢秋游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吧!(课件出示图片,伴音乐)
2、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的轮廓是一条条曲线,很温柔,很美;乡间的小路,长长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线一样;阳光穿过树林,一缕缕阳光很灿烂,很漂亮)
3、师: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线的.世界,去认识这些神奇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绷紧的弓弦和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谁能用你的小巧手把它们的样子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
(指名到前面画线段,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中有关线条的美丽图片,激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仔细看看,线段长得什么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吗?(如: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等等)
4、量线段。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么细心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你们身边的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5、画线段。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一条线段呀?(课件出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然后展示交流。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教师教学线段的表示方法,强调两个端点,AB=4厘米)
6、反馈练习。完成34页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一共有几条线段,再测量长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画线段,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二)认识射线。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你想是什么结果?你能试着画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教师巡视。
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在黑板上集体画。
让学生观察这条线的特点。学生交流。(只有一个端点,直直的)
教师小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射线。
教给学生画射线: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呢?
学生想,教师演示课件。
师:你能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找出射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手电画面,演示手电光。
认识直线
师: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什么呢?
学生自己试着画。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在黑板上画。
学生观察特点。(直直的,没有端点)
三、巩固深化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你能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吗?
分发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
教师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练习
出示课件:判断哪是线段,哪是射线,哪是直线。(让学生说明理由)
五、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新知。
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生活中找不到标准的线段、直线和射线,而教学过程中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线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不露声色的对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处理:铅笔、拉直的绳子等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重读近似两个字)其实直线是一条理论上的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地直线、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射线吗?学生通过理解体会这些话,结合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的理解,就能自然而然的体会到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真正含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
浙江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小节《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二教时(教材第45---46页)。
学习目标: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120×80%=96(元)
乙商店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价是多少元?
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板书设计:
折扣应用题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底价抢购,八折起中秋特价,一律九折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120×80%=96(元)110×90%=99(元)
反思: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1及练习七1、2、3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引入
[教师:这是小明的家(比较凌乱),你看,小明正在找自己的帽子,可怎么也找不到,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我们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吧。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利用课间帮助小明逐一归类、整理成整洁的房间。
教师:小明再找帽子能很快找到吗?怎么找?
教师:为什么这次很快找到了?]
小结:刚才我们所做的就是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类与整理。师板题分类与整理。
2、感知分类
出示例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师问: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讨论汇报:
[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板演分法。
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当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动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那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成像方式的特点。]
①边数边画;②先分,再数一数;③图和数相结合。
(2)还可以怎么分?
[按颜色分类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
学生分组活动后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讨论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小结:
[教师: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在汇报第2题时,可让学生回答:“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继续推在同一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与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颜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进行统一标准下的`分类整理,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学生用不同的计数方法进行了统计,我引导学生对计数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而体会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孩子们可以用边数边画、先分再数、图数结合的方式呈现统计的结果,最终学生发现了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分类的结果相同。
第2课时不同标准
【教学内容】教材28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4-8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有大人和孩子、有男有女)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讨论。
[说出自己是按什么分类的,又是怎样记录分类结果的?]
汇报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按大人和小孩分:大人8人,小孩4人。
按性别男和女分:男6人,女6人。
[可以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突出统计表的简洁性。]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完成做一做: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请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2.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先逐步整理完成第(1)小题,然后填在(2)题的表格中。]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3.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学生自选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出来。(①按照行进的方式分为飞行的和爬行的;②按繁殖方式分为胎生的和卵生的等)]
4.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5.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象形统计图或简单统计表中数据所表达的意思:①说说图中呈现的是什么统计结果。②问学生:小乌龟这一项上涂了3个圆圈,表示什么?是学生真正理解象形统计图的含义。]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学生自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认识和理解了简单的统计表,并学会了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最终学生感受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到了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7
教材分析
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只涉及负整数的初步认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请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5℃——3℃
北京:—5℃—5℃
深圳:12℃—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负数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课堂检测,总结延伸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负数,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组短语或句子,让学生用意义相反的量进行表述。例如: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500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表示的数来表示,当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时,原来所学的数无法进行表述,由此引入负数。然后通过不同城市的气温对比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温度计的单位℃和°F,0刻度线表示0℃,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
3、拓展数的范围,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首先把整数的概念拓展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数拓展为正数、0和负数。这样教学利于学生把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进行归类、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感受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体会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道理。
3、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分析归纳的过程,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
2、感受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体会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道理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听过“聚沙成塔”这个成语吗?(一粒粒沙子堆积成塔),这个现象也存在于数学王国中,在数学课堂中总要和图形打交道,所有的图形都开始于一个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线、面、体里的线的部分,一起来学习(线段、射线、直线)。
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969年8月1日,科学家用巨大的激光器向月球发送了一束明亮的光线(激光),这束光走了380000千米到达月球。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认识线段
师:想一想,从地球到月球的这束光在我们数学当中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呀?
生:线段。
师:你说的真好。(板书:线段)
师:线段具体是一种怎么样的图形?我们二年级学过,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
师:(出示在线画板)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画一下,看看我们的画法一样吗?那我们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出示结论)
师:我们再回来观察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师板书:直的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师:再来看一下从地球到月球的这束光是否符合线段的所有特征呢?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把地球和月球看做两个端点,它是直的,这条线段的长度是380000千米。所以这束光可以用线段来表示。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束光可以用线段来表示。(出示课件)如果用大写字母A和B分别表示线段的两个端点,这个线段叫什么?
生:线段AB或线段BA。
2、认识射线
师:现在请大家再回到宇宙中来,闭上眼睛,打开想象的翅膀,如果这束光有无穷的能量,而且没有月球和其他任何东西的阻挡,这束光不断地延长延长,越来越长,越来越远。睁开眼睛,它有没有尽头?(没有)也就是说这条线可以无限延长。像这种现象如果我们用一种数学图形来怎么表示,同桌讨论一下,画到纸上。
同学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频)
所以像这样: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给这条射线起个名字,怎么表示?如果我们用A表示射线端点,B表示射线上的一点,它的名字叫射线AB,能叫射线BA吗?
师:你来说……对,射线取名字时规定,表示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射线AB就是以A为端点,向B的方向无限延长,射线BA就是以B为端点,向A的方向无限延长,所以一定要区分开来。
师:来观察一下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它是直的,一个端点,不能度量。(板书:直的一个端点不能度量)
师:那在生活中看到哪些地方有射线?
生举例说明。你们可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路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这些射线(出示课件)(展示激光灯——线段和射线)
3、认识直线。
(出示课件)师:现在呢,让我们再回归这条线段,如果把这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且没有任何东西的阻挡,它会无限延长,这样得到一个图形叫什么。
生:直线。
师:因为直线两端都是无限延长的,所以在数学上规定,用直线的一部分来表示整条直线。(板书:直线并画一条直线。)我们来读一下什么叫直线,齐读。
师:继续观察,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它是直的,没有端点,不能测量。(板书:直的没有端点不能测量)
师:如果直线上任取两点用A和B表示,它叫直线AB或直线BA。他还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因为直线的英文名字line,还可以用它的首字母小写l来表示。
4、比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刚才我们总结的特征,三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直的。不同点是: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度量,射线和直线不能度量。
(师:快看,奥特曼要去攻打小怪兽了,可它不知道选择什么光线武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它先选取了直线,看看发生了什么?生:两方都失败了。师:为什么?生:因为直线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会让双方都被攻击到。
师:我们来看线段可以吗?生:两方还是都失败了。师:为什么?生:因为线段有距离,可能出现没有攻打到对方。师:看来还是不行
师:最后看看射线行吗?生:成功了。师:为什么?生:射线一端延长,可以保护发射者,另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打到对方。师:看来大家已经帮助它选好了武器,那就让奥特曼带着武器去保护世界吧)
我们回归课堂,路老师为了考验大家学的如何,想随机挑选一位同学来进行挑战,我们一起来看屏幕,你们说停我就停。Xxx你来试试吧,帮助这些线条分分类。(大家可真是火眼金睛啊!)
5、过点画直线和射线
师:现在让我们拿出练习本,动动手,一起来画一画吧
(1)从A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试着画一下。计时30秒。你有什么发现?
(2)过一点P可以画多少条射线?还是30秒计时,再试着画一画吧
(3)过M、N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先想一想再画出来吧。
我们来总结一下,一起回答。
6、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对直线、射线、线段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起观察一下,线段、射线、直线三线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
生: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我们试着用三线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小组合作要求:
(共3分钟)
1、组长主持,把握好时间。
2、说一说、画一画、数一数。
3、小组派代表汇报成果。
三、课堂总结,知识梳理。
这节课我们的知识已经学完了,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握时长,挑选学生说说)
四、趣味练习,巩固深化。
看来这节课我们学到的可真不少,现在带着我们所学的知识男女PK一下吧!
评价一下男女生表现,说:猜猜这几个词语,答一我们今天学的图形
五、情感升华,数学育人
1、做事,要像线段一样有始有终,踏踏实实。
2、学习,要像射线一样有始无终,学无止境。
3、思维,要像直线一样无始无终,追根溯源。
教后反思
本以为这节课教材内容不多,可能处理起来会简单点可当静下心来备课时,却发现这节课要处理的内容较多,因为本节内容是学生研究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为此我想虽然很多东西都很重要,但不能在一节课中全部都讲。所以设计这节课我比较全面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三位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等认识直线、射线,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联系与区别,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猜谜语的故事情景复习线段的知识,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射线。接着由射线引入直线,井比较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
1、概念的抽象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射线引入时,以往是以生活现象引入,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由线段引入、
2、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3、本节课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操作,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1、但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总觉得上的和设想的差距很大:
前面直线、射线、线段讲的太多,过于重复。
2、课堂语言不够精炼,这是我心头大重病,课前我也想过课堂语言,可一上课就有点控制不了。
3、总觉得还是没有放开让学生讲,可能不是自己的学生,心里没个底,而这又是节公开课,心里总有点担心着,很多时候还没有让学生发表自己足够的想法。
4、因为是概念课,知识点比较多,课觉得有些零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最大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十l=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提问:不用摆,你能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出哪些数吗?]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摆一个圆片表示2个数,2个圆片表示3个数,3个圆片表示4个数......摆9个圆片表示了10个数,那么摆10个圆片能表示几个数?学生猜测,教师: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请学生课外去进行探索。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几个圆片和一个数位表,但却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索,如果让大家给这节课起个名字,你们打算叫xx的'圆片。其实,这节课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
四、课堂作业
[在○里填上””、“/SPAN”或“=”。
35○5378○6913○31
70+9○7963-3○701+80○81
65○65+537○37-1100○90+9]
四、课外实践作业
每个同学回家后分别拿9个和10个小圆片,摆出不同的数给爸爸、妈妈看,看谁摆的又快又对。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不用摆,你能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出哪些数吗?”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 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4页至第5页)。继上一节课“数一数”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去玩,你们想去吗?(板书:儿童乐园)
师: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
(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4×2=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每人选择一道连加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
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指着算式1+2+3=6)这个算式谁会用乘法表示?
师: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三、巩固应用。
p4试一试。读图、列式计算。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总结:
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2+2+2=8(人)4×2=8(人)或2×4=8(人)
:
乘乘乘积
数号数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3+3+3=9(人)3×3=9(人)或3×3=9(人)
1+2+3=6(人)
教学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1-17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通用25篇)03-25
体育教学设计案例07-0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经典】05-30
案例:反思教育教学实践10-12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8篇)06-19
咏柳教学设计反思案例一等奖12-12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5-29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