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人生的意义是由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一旦我们不断赋予新的意义,让每一天都充满新奇和挑战。通过这本书我懂得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就要有向前迈进的勇气,去改变当下不完美的自己。本文是品才网pincai.com小编精心收集的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 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通过为共同体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没有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即“横向”关系。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该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和所有人的人际关系。反过来讲,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如果是公司组织,职责差异自然也会存在。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从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对我的启发意义很大。
1.世界及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虽然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顿时无比鄙视作者,已经过的很艰难了,不拆穿就算了。还说什么世界及其简单,我们随时可获得幸福,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每天的被一大堆的工作缠的焦头烂额,生活过的一塌糊度,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一点空间。幸福这个词就是天空中的星星一样,遥望而遥不可及。
可是,作者说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透过墨镜看世界,世界会变暗,我们要有勇气面对摘掉墨镜后的世界。
这么一想倒是,每个人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且各不相同。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大都一样,是因为我们都没有真实的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从而产生了各种问题。
2.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 。 “现在”由“过去”决定。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比如我们跑步坚持不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天气状况等各种因素。正是时间紧,天气不好决定了我们跑步坚持不下来。
而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决定论把这些原因归结于目的论。否定心里创伤,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其实我们跑步坚持不下来是我们为自己编造了跑步下来的借口,时间紧,天气原因正是为了“坚持不下来”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看到这些解释,突然想到自己早上睡懒觉拖延,想做的事情迟迟未动都找到了好的借口,这些借口真为了满足赖床,不去行动这些目的而一次又一次用各种不同的理由来搪塞。这样一来,我们是多么荒谬啊,把自己的不幸总是和过去联系在一起,而忘记了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3.不必成为他人,我就是我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我们总是不断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一方面,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有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
也就是说,即使人们又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会更加轻松、更能安心。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无论之间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我们应该学会悦纳目前的自己。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总是一味追求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想要成为心目中的那个“别人”。」
而对于自己拥有的财富却浑然不知,在自己想要成为别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于忘记了原来自己的样子。我们没有好身材,身高颜值都不满意,那就利用我们已有的自身条件来打磨自己,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4.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主观上自卑感终究产生于与他人的比较。」我们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终究还是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自卑感。
小到家庭,班级,公司,团体,大到社会,我们总是被林林总总的人际关系所围绕。而我们总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产生了优越感或者自卑感,到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但是优越情节或者自卑情节就严重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把每次人物都看成是与他人的比赛,一次次较量,苦恼接踵而至。这就是我们不幸福的根源。
5.要学会对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进行课题分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
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6.直面课题的勇气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把他人看出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人只有在能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获得勇气可以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来实现。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他者信赖是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建立深厚的关系的。他者贡献是为了自我价值而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一旦获得了勇气,对于人生遇到的难题就会有相应的办法解决它。
人生的意义是由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一旦我们不断赋予新的意义,让每一天都充满新奇和挑战。通过这本书我懂得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就要有向前迈进的勇气,去改变当下不完美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阅读这本书实际上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但写读后感几乎用了双倍的时间散落在不同的时间点。
这是一本值得不断斟酌的书籍,在读完这本书的将近两周的时间内,我不断的尝试使用哲人教导的智慧,收获颇丰,值得记录加强感受,故有了这些读书笔记。这本书的笔记将分5篇文章在公众号陆续分享,以作自我督促。
今天分享的第一部分,即“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读这部分的时候我和书中的青年的疑虑一样,因为深信“因果论”,即任何事情的演变总是有原因,所以在阅读的开始并不认可阿德勒的思想,总觉得有点“绝对化”。但随着哲人的'逐步阐述,逐渐被折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抱着“因果”不放,即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情,造就现状的自己。大到人生大事,小到约会吃饭......总认为自己有太多的不得已,例如没有美好的童年,没有有钱的上一辈,没有很好的学历,没有演说才能,没有......总之我们会有很多外在的原因,我们总会在每一个“困难”面前想到一个“外因”,甚至这个“外因”是自己过去的无知......我们完全忽略我们可以“改变”,即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改变的能力,但还是喜欢揪着外因,因为这样我们会“更舒服”。
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发现了不如意的现状,我们想解决问题,但我们总是继续抱怨这些所谓的原因,我们总会忽视我们有“选择权”,忽视我们对结果负百分百的责任。
在过去的这两周,每一次我发现了问题,无论是沟通上的问题,还是小孩互动中的问题,事无巨细,当我尝试停下来践行这本书的理论,会先问问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自然的就会放走那些萦绕在脑际的外因,也会逐渐的放下了那些想“彰显的情绪”,当我清晰自己的最终目的的时候,会开始专注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专注在自己有力量去改变的事情上。如此这般,事情逐渐变好,心情也随之趋好,屡试不爽。
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收获,每次遇到问题,会尽力把焦点回到自己身上,把力量集中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Part1.从“原因论”到“目的论”(“You are what your choice”) 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是书中让我震惊的第一个观点,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的原因归结于过去。 比如“原生家庭”,“我小时候缺乏关爱,所以长大没有安全感”“我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常把我关在家里,长大后我变得无法适应社会……” 书中残忍的戳穿这一切谎言,用阿德勒的话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这些人的归因方式只是为自己当下的行为找借口开脱。无法适应社会,只是自己内心不想挣脱,不敢去试着融入社会,却把原因推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样就算做的不好,其他人也不会怪罪。 像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里,富家小姐赫薇香因为结婚当日被未婚夫抛弃,无法走出阴影的她成天穿着破旧的结婚礼服沉浸于悲伤中。她的悲伤已经到上瘾的程度,在心理学上被叫做“赫薇香”效应。而她之所以沉浸于此,真的是因为被抛弃吗? 不,我想如果从目的论分析,她是为了让人们不要过分关注她被抛弃的可怜事实,而把注意力放在“她已如此可怜,不能再嘲笑她”,从而获得人们的关爱。 ②你是真的没时间,还是你觉得忙不过来的那些事不够重要? 世人都太习惯为自己找借口,其实我们应该试着多从“目的论”想想,我们的理由是否成立,我们是否只是为了这么做而找理由呢?
拿健身来说,很多人最常说的是,我一天都要工作,回到家已经很累了,哪有时间。可真正把健身放在生活优先级的人,会安排好时间。明晚如果要加班,那明早就晨跑。甚至有些人去出差,都要到酒店的健身房锻炼。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坚持跑步很久了,就算出去旅游,她都早起在陌生的地方跑上几圈再开始第二天的.旅程。这种态度和毅力简直让我佩服。 像我所崇拜的潇洒姐说的,没时间是最大的借口,说自己连20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就像一个男的一整天都说自己因为太忙没空和你打电话一样,特别禁不住推敲。 还有一些人总爱说,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去学习一项新技能、完成一个梦想。可实际上,很多人都只是拿“忙”作为借口,来保留一种”如果我去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 我们都喜欢用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包装内在理由,试着勇敢地揭开面具,想想你做一件事情真正的原因。这样才能寻得你真正的所爱,你才知道你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你才能真正面对哪些事情是你看重的,哪些是想逃避的。 ③“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情绪是你的手段” 我承认自己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一旦做事认真起来喜欢皱眉。好像一开始是觉得事情很多很烦恼才皱眉,后面似乎不自觉成了习惯。自我剖析大概因为发现当我表情严肃,别人也就知道我在忙,不会打扰了。这种情绪和表情只是我想安静做事的保护网。(努力改掉这个坏习惯!) 很多不懂得如何沟通的人,往往习惯用吵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在争论时表现出愤怒的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如此一来可以让自己和别人都觉得他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夸张的愤怒表演,只是为了让他赢得争论的手段。正如“赫薇香”效应,也是将悲伤作为了一种手段。 下次当你觉得情绪失控时,冷静下来理性地想一想,你是真的在生气,还是只是想表现出生气的状态?
Part2. 做好你自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④“没人这么关注你”书中提及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这里其实又涉及到目的论,很多时候你自卑的东西只是你的一个借口。“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所以我拼搏起来很费力”。可是你看看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白手起家呢?你强调的自卑感,或许只是想为自己的不成功站住脚,博取同情与原谅而已。
有些人总执着于自己的身材不好,感到自卑。我的闺蜜常常告诉我,没这么多人会关注你的!是啊,大家都很忙。你拼命想遮掩想躲避一些弱点,但其实没有必要。面对缺点,“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你应该做的是认清现实,接纳它,然后试着做出改变。 ⑤“宇宙的资源如此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书中提到,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而不是立体空间。在同一平面内,大家奔向不同的方向,没有高低之分。所以没必要与别人竞争,像海明威所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哲学家陈嘉映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跑的、跳的、采花的,在西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
很多人把高考看做集体过独木桥,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过程。经历过高考,每个人都有通往各种可能的康庄大道。不必局限于这条出路,人生本就有无限可能。也不必与别人竞争,因为每个人实现梦想的可能性都是平等的 Part3. 学会课题分离 ⑥“何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想过好自己的一生,阿德勒认为必须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是要自立,即“我有能力”;另一方面是与社会和谐相处,即“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父母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因为孩子如何选择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我们也无法要求不爱我们的人爱我们,每个人都有去爱的权利,但别人爱不爱我们是对方的课题。 就像有句话说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或许才是最佳的状态吧。不依赖于他人,你的快乐来源于你自己的感受。不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因为那是别人的课题。 当面对人生烦恼的时候,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或许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许多。 还有一些人常常把自己的人生交付于父母,让父母替自己做决定。这时候,用目的论想想,将决定权交付于别人,其实是一种逃避人生责任的做法。当这个选择不尽如人意时,你或许就能怪罪:没办法啊,是我爸妈让我这么选的。 认清自己的课题,不再推卸责任,也不再强求他人。Part4. 从“自我执著”到“对他人关心”(self interest to social interest) ⑦“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有想要的未来的确很重要,但不能为了尚未抵达的美好,就忽视当下每分每秒的意义。 如书中所言,我们要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不要狂奔,不要错过风景,慢下来脚踏实地。 这才是理想的人生状态。
⑧“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整本书看下来,作者给了我们一个生活指南—— 寻找“共同体感觉”,也就是一种归属感,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 要获取这种共同体感觉,我们要通过三条路径: 一是“自我接纳”,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把身边人当做伙伴;二是“他者信赖”,无条件相信别人,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课题,我们要做的只是去相信;三是“他者贡献”,获得贡献感,作者直言“幸福即贡献感”,用这个原则指引自己做事就能获得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1-02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1-10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4篇11-26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4篇)12-05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5篇12-01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5篇)12-13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集锦15篇12-13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集合15篇)12-21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11-20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