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关懂得感恩的名言警句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下面是品才小编为大家推荐懂得感恩的名言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懂得感恩的名言警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懂得感恩的名言警句
1.感恩亲情
亲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生存,更有精神支撑终生受益的教诲。翠翠祖父的告诫:“做一个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沈从文《边城》)
认识母爱(宽厚仁慈,坚定执着,无私无怨),珍惜母爱(不要到永远失去的时候才想起),回馈母爱。(史铁生《合欢树》)
2.感恩友情
昔日的友情,提起来,一片温馨。干枯的人生旅程中,它将永远供给我们新的慰藉,重燃我们将熄的希望:友情醇厚,它不令人悲,不令人醉,而令人宽慰。珍惜友情吧!(於犁华《亲情旧情友情》
友谊可以调剂人的感情,可以增进人的`智慧,可以获得又一次生命。(培根《论友谊》。)
3.感恩师长
哪怕是用树枝在地上写几个字的问候,也能表达对师长的敬爱,关键是有这颗心。(季羡林《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4.感恩相遇的人
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在墙上画成了永不凋落的叶子,鼓舞、换回了年轻的琼珊的生命。人不能仅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为一切相遇的人,这是责任,是本份。(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5.感恩社会
人首先是社会的,社会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发展与价值,“记住我”的最好方式是用你的善良助人的行动,一个毫无保留献出自己一切的人,便是一个永存的人。(泰斯特《记住我》)。
人的和谐营造了社会的繁荣。爱这个社会,与社会协调,才能共生共荣。(爱因斯坦《社会和个人》)
6.珍惜旧情,润泽人生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王粲《登楼赋》)
柳永亦然。“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
“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对故居的思念,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
感伤离别,思恋旧情,在分离的岁月里,也是一种充实,一种寄托,一种人生的滋味。(柳永《雨铃霖》)
“叶上初阳干宿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久在异乡的人,能够梦人芙蓉浦,对话渔郎,何尝不是一种慰藉,一种解脱,一种人生的眷恋?不忘故友,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周邦彦《苏幕遮》)
懂得感恩的名言警句
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5、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8、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9、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0、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1、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12、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3、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14、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1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7、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18、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19、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2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懂得感恩的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感恩母爱的名言警句07-04
感恩节的名言警句07-06
懂得感恩,学会感恩07-03
懂得感恩的作文02-11
懂得感恩作文02-04
名言警句励志07-03
诚信的名言警句07-03
节俭名言警句07-04
科技的名言警句07-04
名言警句 励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