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个人修养

时间:2023-02-27 21:35:10 心灵修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弘扬传统文化个人修养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

一、弘扬传统文化个人修养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整体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三是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四是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五是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六是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二、道德修养

何谓道德?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因此,道德修养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 道德的内涵。道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观念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手段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情感心理方式的总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中国传统文化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认为道就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传统道德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它在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政治的稳定,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主要就是靠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道德来维系和延续的。

道德的特征。道德具有阶级性和功利性。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带有强烈的社会阶级属性,它必须服从并服务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同时,统治阶级看到道德的功利性一面,看重“德治”,常常借用国家力量,把符合自身利益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赋予政治和法律的权威,统治社会,道德是维护统治阶段的重要工具。 道德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道德的产生源于社会秩序的需要。传统道德在维系社会的既有秩序,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维护政治稳定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一点决定了道德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性质。

道德的局限性。道德与法律不同,道德是靠思想统治的力量来达到约束人们

行为的。道德没有强制力,所以在维系社会秩序上,它也常常与统治阶级的目的有所差距。传统文化没有看到道德的局限性,过分夸大道德的作用,所以出现了一些如“存天理、灭人欲”等一些封建礼教道德的糟粕。

三、正确的认识继承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精华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造就了传统道德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道德的历史复杂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承认传统道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等。但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千万不能因为传统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传统道德。我们应该撇开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认识到传统道德中的精华: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

第二,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

第三,强调以义为上,重视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第四,推崇仁爱原则。

第五,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是传统道德的根本追求。

从这五个方面来讲,我们会由于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作为根本追求,从而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今天,我们努力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加强我们的自身道德修养建设,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同时,我们只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方能更好的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又积极意义的精华,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历史上培养了先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这些优秀成果在今天和未来同样具有普遍性、永久性意义。所以,我们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弘扬传统文化个人修养--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无比丰富,是一个蕴藏着许多人生智慧的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孝亲尊师,尊老爱幼,慎独修身,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谦敬礼让,勤劳节俭等等,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世世代代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通的,讲的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诸多元素之间的状态。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园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互相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和合”最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则要算“太极图”了——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天

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这个“太极图”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立足社会达到理想目标,同时也要使有关的人立足达到目标。 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

会自会太平。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维护封建制度,是这些关系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强调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涵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改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淳朴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美德。“孝”被称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孝”还规定了做子女的家庭义务: 首先在生活上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其次在态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悦色、承顺父母之心。父母有过应当劝谏,但要注意态度,不可强违父母之意。这些道德观念对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即强调道德主体在

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养的方法可供借鉴:

立志乐道 立志,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乐道,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其志也。”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克己内省 克己,指一个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养,并能在理智或理性修养的指导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内省,是指一个人能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自觉的做到符合道德规范,这就是具有仁德修养的表现。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自己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断进步。

改过迁善改过,是指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迁善,是指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之为贵”。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志磨砺 , 意志磨砺是指后天的环境对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笃实躬行 笃实躬行是指对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具有忠诚老实的

三、弘扬传统文化学生个人修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立足于我们的实际,切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即修身养性!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知识化为动力,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好的营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风气,在此特向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1、要懂得尊敬师长、知书达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所以同学们要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在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2、从仪态上,穿着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大方得体;与人交谈时要正视对方,保持微笑,语气和蔼;

3、增加个人兴趣爱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实践。

4、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做个有责任、有文化、有素养的学生。


【弘扬传统文化个人修养】相关文章: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08-13

弘扬传统文化的日记12-13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12-28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04-23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12-16

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12-13

弘扬传统文化的句子11-05

弘扬传统文化的作文03-18

弘扬传统文化句子05-23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