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台风雨的形成
台风来临通常会伴随着强降雨,也就是台风雨。那你知道台风雨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小编整理了台风雨的形成,一起来看一下。
台风雨的形成
台风雨,是降雨一种特殊的降雨形式,一般在台风到来时发生。台风的中心风力一般很大,最大可达12级以上!降雨的时间一般根据台风移动的速度而定,短时间内降雨强度非常大,而且伴有强烈的雷电大风。
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来的降雨。这种风暴是由异常强大的海洋湿热气团组成的,台风经过之处暴雨狂泻,一次可达数百毫米,有时可达1000mm以上,极易造成灾害。称为台风雨。台风不但带来大风,而且相伴发生降水。台风云系有一定规律,台风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规律,但是在台风登陆后,由于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么有规律了。风中有上升气流的整个涡旋区,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运动最强的云墙区降水量最大,台风眼区气流下沉,一般没有降水。台风区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台风到来,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强度很大,多属阵性。台风登陆常常产生暴雨,少则200~300毫米,多则在1000以上。中国东南沿海,是台风登陆的主要地区,台风雨所占比重相当大。
台风的同时会带来暴雨,这与台风的结构和台风维持的机理有关,台风能够维持是由于热能转换为动能,热能来源于热带的温度较高的洋面而蒸发的水汽,这一些水汽要释放热能必须进行相态变化,也就是从气态变为液态水,释放大量的能量转换为动能,这动能又抽取更多的高温水汽,水汽再释放热能,这样就形成热机。所以台风就有大量的液态水释放和降落形成暴雨。
台风形成的原因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形成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漩涡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不减?
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速逐渐减小,强度大大削弱。但这时往往会暴雨倾注,造成山洪暴发,冲毁水库,淹没田地等严重的洪水灾害。
以2008年在浙江沿海登陆的台风云娜为例,8月12日晚8点登陆后,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13日凌晨在穿过浙江中部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上午减弱为热带风暴,并进入江西境内。在江西北部共逗留22小时,14日上午移入湖南东北部、湖北东南部地区逐渐减弱成低气压。虽在北上西进的过程中强度减弱,但所经之地都降了暴雨和大暴雨:浙江省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的站点有275个,其中超过200毫米的站点有79个,超过300毫米的站点有36个。高强度的降雨,造成乐清等地发生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温台沿海平原水位暴涨,大面积农田被淹等灾害;江西省赣北永修、赣东东乡等四县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全省大部分地区受此次降雨影响,旱情已大为缓解;湖北11个县市降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全省共有20个县市超过50毫米,6个县市雨量超过100毫米。
那么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却不减?我们知道,台风是围绕低气压中心猛烈旋转的热带大气旋涡,当它登陆后,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响,风力便大大减小,中心气压迅速升高强度减弱。可是在高空,大风仍然围绕着低气压中心吹刮着,来自海洋上高温高湿的空气仍然在上升和凝结,不断制造出雨滴。如果潮湿空气遇到大山,山的迎风坡还会迫使它加速上升和凝结,这样以来那里的暴雨就更凶猛了。
有时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台风登陆以后,已疲惫不堪,风力减小,中心移动缓慢,甚至老是在一个地方停滞徘徊。这样,暴雨一连几天几夜的倾泻在同一个地区,暴雨造成的灾情就更严重了。1975年8月河南省特大的暴雨,就是台风登陆后的低压中心一连几天在那儿停滞所造成的。
什么是台风?
台风,也被称为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上形成并发展的一种强烈天气现象。它们是气象界最具破坏性的气旋风暴之一。由于巨大的风力和暴雨,台风常常造成沿海地区的重大灾害。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台风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海洋中的水温必须达到26°C以上。这样的温暖水域提供了台风形成所需的巨大能量。
接下来,一个初始的气旋扰动在热带气旋活动带中诞生。这个扰动可以来自热带低压或者季风槽等天气系统。当这个扰动遇到适宜的大气条件时,它就有可能演化成台风。
水汽是台风的燃料,而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表面的蒸发。当水温升高时,水汽蒸发增加,为台风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水平风切变。水平风切变指的是高空和地面之间的风向和风速变化。水平风切变较小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因为它有助于将能量有效地输送到台风系统中。
最后,热带地区通常具有稳定的环流环境,如季风环流和副热带高压。这种稳定的环流环境对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非常有利。
为什么只有沿海地区才有台风?
台风之所以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是因为台风需要大量的水汽和热量来维持其强度和活动。沿海地区邻近温暖的海洋,为台风形成所需的条件提供了保障。然而,位于陆地上的地区由于缺乏水汽和热量的补充,很少会有台风形成。
台风形成条件
1、大范围的暖海水
台风可以说是一个“移动的热能机器”。有人估算说,一个台风的能量相当于好多颗原子弹的能量。
那它的能量哪里来呢?简单点来说,来自于高海温。
在低纬度的高海温背景下,湿空气上升时水汽凝结而释放的巨大潜热是能量之源。发生台风的时候,海温一般高于26.5℃。
1822号“山竹”大家还记得吗?
“山竹”不远万里从太平洋深处一路西行,然后登陆江门时中心附近观测到最大风速达45米每秒,这是14级风速,陆上绝少见到。
而它之所以这么强,是因为它经过的海域海温基本在30℃以上,高海温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能量,而这个长途跋涉的过程,也是它能量积聚成为超强台风的过程。
2、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台风喜欢暖海水,而赤道,想想也是很暖的,那么台风会在赤道上出现吗?
答案是:不能!
我们在台风的定义中强调了它是一种“强烈气旋性涡旋”。
下图里面2013年的这只“海燕”,就这么疯狂地边旋转,边西行,给很多地区,尤其是菲律宾造成了巨大伤害,也因此台风家族再无“海燕”,而被“白鹿”代替。
台风是低压,如果只考虑气压梯度力,是这样的:
这是典型的直来直去,不带拐弯的。那怎么才能转圈呢?靠的是一个重要的“力”:科氏力。
还记得高中时常问的河道问题吗?比如:北半球自西向东的河流,哪岸侵蚀厉害?
这个问题考虑的力就是“科氏力”,也称作地转偏向力。
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的左侧。
再回到台风问题上,刚刚说如果只考虑气压梯度力,那么是典型的直来直去,而考虑了地转偏向力后,就从直来直去变成了这样:
转!起!来!了!
当然更严格地说,除了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实际上还存在摩擦力,以及转起来之后还有一个“惯性离心力”,最终才有了台风旋转的真实样子。然而不得不说,地转偏向力是台风起转的关键力。
所以,赤道上为什么没有台风?因为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啊,直来直去就还是直来直去。
台风也很少在南北纬5°以内的近赤道地区生成。(小Tips:近赤道的台风,有两个很近的,一个是0.7°N附近生成的Agni,一个1.5°N附近生成的Vamei)
3、热带扰动
在台风形成之前,一般我们都可以清楚从云图上看到一些热带扰动“云团”,这些扰动我们还通常称之为“台风胚胎”。
比如1916号“琵琶”在生成之前,在海洋上就有这样的三个扰动:
广义的热带扰动通常包括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等。
热带辐合带包括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西北太平洋上的很多台风是在季风辐合带,也就是季风槽上生成的。
简单点说,在北半球夏季,气流从南半球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逐渐转为西南风,西南风与东北信风在赤道以北相遇,就使得热带辐合带偏离赤道了,这样的赤道辐合带还称作是“静风带”。
季风槽上由于气流的辐合,且偏离赤道有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通常会生成一串逆时针旋转的气流漩涡,就是台风胚胎。
暖洋面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扰动使得水汽辐合上升,凝结潜热释放,地转偏向力使它转动,这样就能形成台风了吗?
还差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4、弱的垂直风切变
什么是弱的垂直风切变?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高低空之间的风差别要小。
有了热带扰动后,假设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很小,那么上下空气柱的行动一致,能量更加容易积聚。
假设低层风小,上层风却很大,或者方向不一致,那么能量就会被“吹散”,从而热带扰动就止步于扰动,无法形成台风了。
【台风雨的形成】相关文章: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台风的形成原因06-26
台风飓风的形成06-26
台风的形成视频08-04
囊肿是怎么形成的06-21
学是怎么形成的07-02
台风是怎么形成08-04
双胞胎是怎样形成的-双胞胎形成的原因06-22
刚性工资的形成原因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