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说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
1、pián cáo lì sù xiàn sì zhǐ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①有时
②它,代千里马
③等同,一样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__通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通____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_____通_____含义:________
①见,现,显露(或表现)
②材,才,才能,食,饲,喂
③邪耶,吗,表疑问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9、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10、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既克,公问其故。
1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1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17、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食马者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
(4)安求其能千里也()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
(1)有时
(2)等同,一样
(3)方法
(4)怎么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_。文学主张上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________;苏轼称他________。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可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
《昌黎先生集杂说》,唐,文学,哲学韩愈,退之,韩昌黎,韩吏部,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杜诗韩笔,“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为了说明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答案:记叙,议论,一个道理,《爱莲说》,《师说》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
答案:《龙说》《医说》《崔山君传》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提示:C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答案:C
2、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提示:B项,文中没有强调“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答案:B
3、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第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接着的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所以说先有马而后有伯乐。
参考答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4、《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
参考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5、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感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来说。
参考答案: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马说》评课稿06-07
《马说》读书笔记01-22
《马说》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12-17
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03-08
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08-19
《鸟的建筑》阅读练习题答案12-13
听《马说》一课有感300字12-17
《寓言四则》课后练习题及答案03-04
《细菌生产新能源》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