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被误读的端午作文
导语: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应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绝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新时代我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下面小编整理了被误读的端午作文,欢迎参考借鉴!
被误读的端午作文
刘石林,副研究馆员,普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近20年,致力于屈原在汨罗的研究。刘老先生认为端午节随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它本是祭龙的日子。因为在占代,五月江河涨水,人们不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就以为是龙在操纵,而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主要取决于天气,于是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在五月来祭奠龙,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
开始并不是定于五月初五进行祭奠,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当初有5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就统一了五月的第五个日子为祭祀日;当初还有一个数字崇拜的原固在里面,人们崇拜1、3、5、7、9如正月正(春节)、三月三、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就像现在有些人崇拜6、8一样。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不愿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刘老认为,屈原选择这一天投江,是有几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祭龙的节日,也是楚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是一个吉日。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终生自豪,当然也要选择个言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圆满而辉煌的句号(乘龙升于天国)。节日习俗献给屈原屈原投江以后,原来端午节庆丰收、祭祖先(龙)等最初的意义和挂艾叶、划龙舟的古俗,都渐渐让位于对他的悼念。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个节日和节日里所有的习俗献给了屈原,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赋予了人文的底蕴;也使一个带有强烈原始章味的节日,从此附载了一份沉重的心思。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年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所记载时期。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传说纷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
刘老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在此之前,龙舟只局限于水上交通工具。屈原含恨抱石自沉汨罗江后,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于江上相救,从而形成于帆竞发的场面。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至于端午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的来历,刘老先生认为,古代医药不发达,全靠一些中草药治病救人,而五月刚好是中草药最茂盛、药力最佳的时期,捣艾叶、挂菖蒲、唱雄黄酒又是其中比较普通的,所以一直沿用下来,寄托人们希望一年无病无灾平平安安的`美好心愿。后来之所以与屈原联系起来就得赞叹前人的想象力了,他们把艾叶想象成屈原的打妖鞭、菖蒲想象成屈原的斩妖剑,可以除妖辟邪,说明屈原是正气的化身。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还把端年节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联系起来。粽子本是先民举行祭龙典礼的主要祭品。人们将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棕叶)里,往水里扔,给龙吃,自己也吃。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汩罗江两岸的乡民,为了防止蚊龙和鱼虾吞吃屈原的尸体,便把粽子大量抛入汩罗江中。固传说屈原不愿粽子被蚊龙所食遂托梦提示,人们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被误读的端午作文
说端午节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亡(确切地说,应为龙舟竞渡)是一个误解,实际上与周昭王南巡(或周昭王南征)有关。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载:“时东瓯(东越,即荆蛮)献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娱及昭王沦于汉水,二女与王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与水。故江汉之人,到今思之,立祀于江湄。数十年间人于江汉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说的是昭王死后,当地人发现周昭王与两个女人的阴魂不散,常在江面上出现,人们于是在水边立祠祭祀。并演绎成“至暮春上巳之日,褉集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或用金铁之器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上有一撇),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可见,最早向江里投放包裹食品(用植物叶子包裹起来的做法与粽子无异),并非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因为周昭王与二女延娟、延娱,后二女演绎为“汉江女神”。
周昭王,生卒年不详。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系西周第四代国王。(根据“夏商周断代史”考证,周昭王是公元前995年左右的人,在位19年。)在位期间,曾对鄂东南地区的铜矿资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对处在周人南下索铜通道上位于汉水东最大支流涢水流域的巴人所建的方国“虎方”(一说今江西新干)进行了打击。这从北宋年间在湖北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中方鼎》云:“唯王(周昭王)令(命)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艺王居。”铭文可知。大约在伐“虎方”后不久,周昭王又开始“南征楚荆”(亦称楚、荆,族名,即楚蛮,伯爵。后楚通荆,故称荆蛮,故古文献中一般多见荆蛮,泛指长江中游汉水流域一带不服王化的土著方国和部落,和熊绎建立的楚国没有关系)。遗憾的是,周昭王客死汉水。
据《国语。周语》载:“昔周昭王娶于房,曰房后生穆王焉。”意思是说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附体而生下了周穆王。如果此说无误的话,周昭王曾与房人(丹朱所建房国。丹朱为其“胤嗣子”(嫡长子),因出生时全身红彤彤,故名)通婚。《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房国一般人认为在今河南遂平县,一说在今湖北房县。房出自尧子丹朱,为祁姓,子爵,故称房子国。《竹书纪年》载:“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舜的国号)宾。”《郧阳府志》、《房县志》亦载有:“昔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封为房子国”。丹朱死后葬于房陵城西南二郎岗丹朱冢(一说在今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而西周时期,南下有两条线路,一条从丰镐(今陕西西安)出发,沿汉水南下;另一条从成周(今河南洛阳,西周时的`东都)出发,沿随枣走廊南下。
因房后的缘故,周昭王一时兴起去房国巡狩,结果“昭王南巡狩不返”。故《史记·周本纪》载:“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古代帝王死后“密不发丧”最早的记载)。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史墙盘》(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现藏陕西省周原扶风文物管理所)铭文说:“弘鲁昭王,广批荆楚,唯狩南行”,说昭王因巡狩而到南方,铭文中全无“南征不返”之说。但《竹书纪年》却载有昭王巡狩的原因,云“昭王之季,荆人卑词致于王曰:愿献白雉。昭王信之而巡。”以至于屈原在《楚辞.天问》说:“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维何,逢彼白雉。”不料“船人胶舟以进之,昭王渡沔(今汉水),中流而没”(见《水经注》)。
但史籍中更多地记载“昭王南征”。周昭王南征,是西周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事见于《左传》、《吕氏春秋》、《楚辞》、《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主要有二次:
第一次是周昭王十六年,汉水流域的艮(fú)国攻扰周土,昭王亲师南征。达到南疆后,艮国归附,并派使者迎接昭王。当时的南夷(汉水流域诸国)、东夷(淮水流域诸国)的二十六邦国均来朝见,取得南征胜利。据《征人鼎》和《京师畯尊》(通高21厘米)铭文中有“王涉汉伐楚,天君(王后)随行,克楚城斤邑(即麋国,今湖北郧县五峰,一说湖北蕲春)”记其事。
第二次是周昭王十九年,又继续南下攻打荆楚。越汉水后遭到以兕(sī即犀牛)为图腾的部落阻击,周军大败,六师尽丧。昭王亦死于汉水之中。周昭王因轻敌冒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周六师尽丧,更为离谱的是,周昭王竟然在撤退混乱中落入汉水中溺死。更揣测周昭王可能丧于鳄鱼之口,因为当时汉江一带鳄鱼横行。
周昭王是怎么死的?至少有三种说法:
一、《竹书纪年》亦载有:“(周昭王)十九年春……祭公、辛伯,从王伐楚,天大曀,雉兎皆震,丧六师于汉。”意为渡汉水时,由于气候恶劣,雷电交加,山洪爆发,以致于丧六师于汉。
二、《吕氏春秋。音初》云:“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确指桥梁坍塌所致,虽周昭王车右(贴身侍卫)辛余靡(皇甫谧作“辛游靡”)奋力将其救上岸来,然而不幸的是,或许是周昭王惊吓过度,抑或是溺水时间太长,最终仍难逃一死。
三、《史记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说的是周昭王回师时“船人”献胶粘接的新船,行至中流,船只解体,周昭王溺水而死,导致两位陪侍在侧的美女延娟和延娱一起沉江。
有意思的是,“昭王南征而不返”无疑是对周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从此,周人视汉水而为畏途,转而东征淮夷了。正是在这样形势下,蛰伏在荆山之间的楚人才能迅速崛起,并称霸于江汉流域。这是后话。
被误读的端午作文
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是一年端午时,情浓粽飘香,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
起源叫法众多,习俗不断演变
端午节是我们当代最常用的叫法,但实际上,统计显示的端午节叫法多达20多个,比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叫法?因为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历朝历代节日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比较广泛的起源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和龙的节日说等等。
在不同的时代,端午节的习俗也不禁相同。战国时,人们会在这天沐浴,魏晋南北朝时把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形状做成长命缕,宋代时讲究贴天师符,明代把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家家都极力打扮小女儿。
不仅如此,中国各地过节也有很多不相同的习俗,包括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曹煜:习俗的话,好像全国各地有很多习惯习俗,好像我们家乡(陕西)那边的习俗就是吃粽子,然后会在手脚上绑一些五色花绳,这个好像是防止蛇来咬,然后还会抹一些叫艾灸还是什么。
肖梓梁:前几年的话端午节也会有赛龙舟比赛,至于粽子么,这个中国人传统的小吃,也是从小到大都非常喜欢。其他的`,还有香囊小时候做了会戴,当护身符用,挂在我们的胸前。
百里不同俗,各地粽子大不同
这么多的习俗,这么丰富的节日项目,其实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大都市已经不多见了,吃粽子倒仍是人们必不可少的过节方式,被不断发扬光大,并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曹煜:小时候就是吃粽子,印象主要是吃粽子,家里奶奶会自己包粽子,会买一些粽叶。
李相如:吃粽子啊,我姥姥她们家会包一些粽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各地的粽子也是形状各异、独具特色,近年来来,互联网上还曾兴起粽子口味的甜咸之争。
北方粽子个头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南方粽子个头略小,粽叶包裹着糯米、咸蛋黄、冬菇、花生、五花肉等。不少地方也有独特口味,例如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
肖梓梁:我们那边(南方)比较常见的就是糯米粽,还有里面夹各种肉啊,蛋黄啊,比较有特色的是,温州地区有一个叫猫咪粽的。因为这个其他地区都没有,非常好吃。(介绍一下猫咪粽?)它其实就相当于普通的炒饭,做成粽子的那种形状,里面有五香、五花肉、鸡蛋之类的东西,外表看上去是白色的,所以跟糯米粽看上去不太一样,但是口感非常好。
陆俊超:粽子我们那边一般是鲜肉的,蛋黄鲜肉,还会有红豆沙的。
杰森:好吃,我喜欢。
汉森:好吃。
端午节不应变成“粽子节”
虽然粽子的味道很丰富,但这种味道仍不能代表端午节的“文化味”。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原来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等九大类主要习俗,而现如今,似乎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其他民俗渐渐淡化,越来越难觅踪影了。缭绕着端午节的,不该只有粽叶与糯米的香气,端午节也不该过成“粽子节”。
肖梓梁:小时候的话,感觉节日的氛围不是很重,因为那时候好像没有端午节放假的这种(习惯),到了端午嘛,就是包粽子,然后现在国家比较重视,有三天假期,感觉节日氛围好像有浓重起来。
民俗学者蔡飞飞指出,民俗活动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应提倡和引导民众参与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弘扬端午文化,唤醒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蔡飞飞:尤其是这种节日的民俗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已经沦为,大家一到民俗节日,是剩下食品了,只剩下吃,我们想说真正把传统民俗节日中的很多这种寓意以及先人对我们这种节日所赐予的一些特殊的含义,把它挖掘整理出来,然后传承下去。
端午,不忘文化血脉,莫说“节日快乐”
今年的端午节适逢周末,3天假期又与父亲节、夏至日重合。家人团聚、大快朵颐、外出游玩,成为许多人度假的选择。但这些,并不是国家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的初衷,龙舟竞渡所追求的是强健体魄,艾草香囊所体现的是健康生活,还有那些因为都市生活渐渐淡化、消逝的传承千年的宝贵习俗,都是端午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屈原,历经亨达、被谗、流放,几经辗转,始终不改对家国的赤诚之心。节日,总是为纪念些什么而存在。反过来说,也只有珍贵的东西才值得用节日来纪念。说到底,不趁此追根溯源、尚友古人、反思生活、反省内心,这样的过节未免有些可惜前人的苦心。在这样一个节日,也许我们不应只以一句“节日快乐”轻松带过。
【被误读的端午作文】相关文章:
被误读的求职面试怪题07-12
企业切不可误读了品牌营销策划07-02
端午的作文02-18
端午作文60007-01
端午粽子作文07-01
端午 英语作文07-01
端午英语作文07-01
话说端午作文02-22
端午情作文02-22
端午见闻作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