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命题理念用意

时间:2024-05-22 08:04:55 宇涛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数学命题理念用意

  如果说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有着150分重量的数学,无疑就是那把披荆斩棘的利剑!数学成绩欠佳,就如同在激流中无法掌握航向,早已远离了胜利的彼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数学命题理念用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数学命题理念用意

  高考数学命题理念用意

  一、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具体体现在:把具有发展能力价值的、富有发展潜力的、再生性强的能力、方法和知识作为考查的切入点,从测量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着手,突出能力的要求,淡化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摈弃了许多烦琐公式的记忆、陈旧的“基础知识”,毫无实际意义的思维“体操”,着重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淡化知识覆盖率,强调基本方法、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联系;不求知识点面面俱到,而求能力要求逐到位;不追求试题的知识容量和解题的技巧,而强调试题的思维质量和所用的基本方法。

  二、重点探索四种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来,数学高考在重视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考查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求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进行重点的突破,使数学试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试题中有许多探索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平时对数学能力的积累,做出各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在一些运用联想、类比、推广的手段,提出具有创新结论的试题中,学生可以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广阔平台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锻炼实践和探索能力,培养质疑、求异和创新思维、充分体现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价值。

  (1) 考查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方法

  设计一些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让他们通过阅读理解,并运用它们作进一步的运算和推理,解决问题,测试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

  (2) 考查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设计下列几类问题:

  ①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寻找问题的规律、图形的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

  ② 给出条件,探究相应的结论;

  ③ 给出结论,探究结论成立的条件;

  ④ 探索结论是否成立或符合条件的对象是否存在。

  测试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试验、联想、类比、演绎、归纳、分析、

  综合、猜想等思维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 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测试学生理解问题的背景,分析给出的有关信息,并能提炼加工,找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考查数学创新能力

  设计一些要求运用类比、推广、归纳等方法探索和发现新的数学结论的试题,测试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三、创设测试能力的新题型

  根据能力测试的要求,创设了一系列新题型:

  (1) 开放性试题

  打破条件或结论都是唯一确定的试题模式,思路多角度、解答多元化,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考查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 处理信息试题

  要求学生从试题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对它们进行加工和提炼,在此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3) 判断评价型试题

  给出问题和它的解答过程,让学生自己来判断是否正确,以测试学生的评价能力。

  (4) 追溯条件型试题

  给出问题的结论,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试验、联想、演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寻找结论成立的条件。

  (5)探索存在型试题

  要求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判断满足条件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

  (6)学习理解型试题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以前没有学过的新的数学知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运算、推理和解决问题。

  (7)类比发现型试题

  要求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已知的结论中类推出未知的结论。

  (8)归纳猜测型试题

  要求学生运用归纳推理,从特殊的结论猜测出一般的结论。

  (9)拓展推广型试题

  要求学生运用已知信息,通过延伸和推广,对某些真命题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10)简单应用型试题

  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的数学模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应用问题,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数学建模型试题

  选择一些较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才能解决,以测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12)理解本质型试题

  要求学生能理解某些数学知识的本质,并能用概括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达。

  高考数学各类题型命题趋势

  1.选择题

  高考数学试题中,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以考查“三基”为重点的导向,能否在选择题上获取高分,对高考数学成绩影响重大。

  选择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基本计算的准确、基本方法的运用、考虑问题的严谨、解题速度的快捷等方面。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要充分利用题设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一般说来,能定性判断的,就不再使用复杂的定量计算;能使用特殊值判断的,就不必采用常规解法;能使用间接法解的,就不必采用直接解;对于明显可以否定的选择支应及早排除,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对于具有多种解题思路的,宜选最简解法等。解题时应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初选后认真检验,确保准确。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解选择题只要选对就行,至于用什么“策略”“手段”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人称可以“不择手段”。但平时做题时要尽量弄清每一个选择支正确的理由与错误的原因。另外,在解答一道选择题时,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只有这样,才会在高考时充分利用题目自身提供的信息,化常规为特殊,避免小题大作,真正做到准确和快速。

  总之,解答选择题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原则上都可以指导选择题的解答,但更应该充分挖掘题目的“个性”,寻求简便解法,充分利用选择支的暗示作用,迅速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取正确答案,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为后续解题节省时间。

  2.填空题

  填空题和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有许多共同特点:其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等。

  不过填空题和选择题也有质的区别。首先,表现为填空题没有备选项。因此,解答时既有不受诱误的干扰之好处,又有缺乏提示的帮助之不足,对考生独立思考和求解,在能力要求上会高一些,长期以来,填空题的答对率一直低于选择题的答对率,也许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次,填空题的结构,往往是在一个正确的命题或断言中,抽去其中的一些内容(既可以是条件,也可以是结论),留下空位,让考生独立填上,考查方法比较灵活。在对题目的阅读理解上,较之选择题,有时会显得较为费劲。当然并非常常如此,这将取决于命题者对试题的设计意图。

  数学填空题是一种只要求写出结果,不要求写出解答过程的客观性试题。解题时,要有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要求推理、运算的每一步骤都正确无误,还要求将答案表达得准确、完整。合情推理、优化思路、少算多思将是快速、准确地解答填空题的基本要求。

  数学填空题,绝大多数是计算型(尤其是推理计算型)和概念(性质)判断型的试题,应答时必须按规则进行切实的计算或者合乎逻辑的推演和判断。求解填空题的基本策略是要在“准”“巧”“快”上下功夫。

  3.解答题

  解答题虽然灵活多变,但所考查数学知识、方法、基本数学思想是不变的,题目形式的设置是相对稳定的,突出特点是稳定,继续强化双基,考查能力,突出主干,考查全面。

  解答题的解法灵活多样,入口宽,得部分分易,得满分难,几乎每题都有梯度,层层设关卡,能较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层次。运算与推理互相渗透,推理证明与计算紧密结合,运算能力强弱对解题的成败有很大影响。在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时,常常与运算能力结合考查,推导与证明问题的结论,往往要通过具体的运算;在计算题中,也较多地掺进了逻辑推理的成分,边推理边计算.注重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探索性试题是考查这种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在试卷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高考数学各类题型答题策略

  1.选择题——“不择手段”。解题策略如下:

  (1) 注意审题。

  把题目多读几遍,弄清这个题目求什么,已知什么,求、知之间有什么关系,把题目搞清楚了再动手答题。

  (2)答题顺序不一定按题号进行。

  可先从自己熟悉的题目答起,从有把握的题目入手,使自己尽快进入到解题状态,产生解题的激情和欲望,再解答陌生或不太熟悉的题目。若有时间,再去拼那些把握不大或无从下手的题。这样也许能超水平发挥。

  (3)挖掘隐含条件,注意易错易混点

  例如集合中的空集、函数的定义域、应用性问题的限制条件等。

  (4)方法多样,不择手段。

  高考试题凸现能力,小题要小做,注意巧解,善于使用数形结合、特值(含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排除、验证、转化、分析、估算、极限等方法,一旦思路清晰,就迅速作答。不要在一两个小题上纠缠,杜绝小题大做,如果确实没有思路,也要坚定信心,“题可以不会,但是要做对”,即使是“蒙”也有25%的胜率。

  (5)控制时间。一般不要超过40分钟,最好是25分钟左右完成选择题,争取又快又准,为后面的解答题留下充裕的时间,防止“超时失分”。

  2.填空题——“直扑结果”。解题策略如下:

  填空题和选择题有相似之处,有些解题策略是可以共用的,在此不再多讲,只针对不同的特征给几条建议:

  (1)作答的结果必须是数值准确,形式规范,例如集合形式的表示、函数表达式的完整等,结果稍有毛病便是零分;

  (2)解答填空题要做到“正确、合理、迅速”。解答的基本策略是:快——运算要快,力戒小题大做;稳——变形要稳,防止操之过急;全——答案要全,避免对而不全;活——解题要活,不要生搬硬套;细——审题要细,不能粗心大意。

  3.解答题——“步步为营”

  数学高考阅卷评分实行懂多少知识给多少分的评分办法,叫做“分段评分”。而考生“分段得分”的基本策略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会做的题目若不注意准确表达和规范书写,常常会被“分段扣分”,有阅卷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们,解答立体几何题时,用向量方法处理的往往扣分少。

  解答题阅卷的评分原则一般是:第一问,错或未做,而第二问对,则第二问得分全给;前面错引起后面方法用对但结果出错,则后面给一半分。解题策略如下:

  (1)常见失分因素:

  ①对题意缺乏正确的理解,应做到慢审题快做题;

  ②公式记忆不牢,考前一定要熟悉公式、定理、性质等;

  ③思维不严谨,不要忽视易错点;

  ④解题步骤不规范,一定要按课本要求,否则会因不规范答题失分,避免“对而不全”如解概率题,要给出适当的文字说明,不能只列几个式子或单纯的结论;

  ⑤计算能力差失分多,会做的一定不能放过,不能一味求快,例如平面解析中的圆锥曲线问题就要求较强的运算能力;

  ⑥轻易放弃试题,难题不会做,可分解成小问题,分步解决,如最起码能将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设应用题未知数、设轨迹的动点坐标等,都能拿分。也许随着这些小步骤的罗列,还能悟出解题的灵感。

  (2)何为“分段得分”:

  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把你解题的真实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是“分段得分”的全部秘密。

  ①缺步解答: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

  ②跳步答题: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如果来不及了,就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③辅助解答:一道题目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等。答卷中要做到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成功,提高成功率。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所写字母与题中图形上的是否一致,格式是否规范,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抄错,在确信万无一失后方可交卷。

  (3)能力不同,要求有变:

  针对基础较差的考生而言要“以稳取胜”——这类考生除了知识方面的缺陷外,“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这类考生的致命伤。丢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审题失误和计算失误。考试时要克服急躁心态,如果发现做不下去,就尽早放弃,把时间用于检查已做的题,或回头再做前面没做的题。记住,只要把你会做的题都做对,你就是最成功的人!

  针对成绩中等的考生而言要“以准取胜”——他们基础比较扎实,但也会犯低级错误,所以,考试时要做到准确无误(指会做的题目),除了最后两题的第三问不一定能做出,其他题目大都在“火力范围”内。但前面可能遇到“拦路虎”,要敢于放弃,把会做的题做得准确无误,再回来“打虎”。

  针对基础扎实的考生而言要“以新取胜”——这些考生的主攻方向是能力型试题,在快速、正确做好常规试题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做好能力题。这些试题往往思考强度大,运算要求高,解题需要新的思想和方法,要灵活把握,见机行事。如果遇到不顺手的试题,也不必恐慌,可能是试题较难,大家都一样,此时,使会做的题不丢分就是上策。

【高考数学命题理念用意】相关文章:

高考数学命题规律06-25

高考命题预测: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06-25

2017高考:高考命题“内幕”曝光!06-25

高考名师预测高考命题06-24

高考语文命题被质疑06-25

高考语文命题规律06-25

高考语文命题反思06-25

被质疑高考的语文命题06-25

语文高考命题的反思总结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