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生物复习方法
无论是高考理科综合生物学试题,还是历次模拟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都是: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和应用,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生普遍反映做题容易,自我感觉良好。但从阅卷情况来看,并非如此。针对考生在答卷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上高考在即,考生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建议考生将时间分为两部分,前期是“练”,后期是“看”。
模拟考试学生存在的5个问题
(一)基础不牢
例如:市模拟Ⅱ卷中的第24题,请学生根据温度、呼吸强度、蒸腾量变化的曲线分析11月份收获的大白菜,外部叶片含钙量比内部叶片高的原因。学生基本上都能分析出外部叶片生长时温度较高,其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较强,而对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钙的吸收和运输的,不能准确表达。这实际表明学生对矿质元素吸收与运输的动力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矿质元素吸收的动力是呼吸作用,而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二)审题不细
例如:市模拟Ⅱ卷中第23题的玉米杂交实验,题目中已经限定用M和m分别表示显、隐性基因,请学生写出植株b和实验三的子代中糯玉米胚乳的基因型。有些考生则在考试中将本已分析正确的答案习惯性地用字母A或B等表示基因型,造成了不必要的丢分。
(三)表达不准
例如:市模拟Ⅱ卷中第25题的第(3)题,利用乳酸合成高分子材料,对于环境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只需回答:用乳酸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回归自然,从而实现碳和水的循环,利于环境保护。对此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用精练、准确的生物学术语说到要点上。
(四)分析不透
例如:市模拟Ⅰ卷中的第7题,请学生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如下表)判断细胞生长过程中,由阶段Ⅰ过渡到阶段Ⅱ时是否吸收水分、合成纤维素和蛋白质。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意到了由上表中变化的数字而表明的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当看到表中表述细胞壁厚度的数字没有变化时,则习惯性认为,细胞壁没有变化,构成它的纤维素也就没有合成,而忽略了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壁的面积也会随之增大,这样细胞必然会合成更多的纤维素去构建细胞壁。这表明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不强
本次模拟试题未涉及实验设计题型,所以主要反映出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不强。如Ⅱ卷中第23题玉米杂交实验中,某些学生就对“测交是杂交的一种,可以产生更大、更多的变异,提高后代对环境的适应性,长期进行对植物有利”分析不出。从历年高考阅卷中也反映出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不准,实验方法不当,原理不明,设计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问题。
独立完成作业环节
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有些学生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其实,做好作业有以下意义:
1.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2.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做完作业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审题。审题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应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已知条件是什么?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还能挖掘出什么条件?它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要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子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地方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示出来,而隐含在题目中的其他形式条件,即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2.寻找解题途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由因导果”,可以表述为:“已知→可知→可知……”,最后到达结论。第二种是“执果索因”,即结论←需知←需知←……”。这样一层一层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全部有了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种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就需要我们用前两种的综合办法,以尽量缩短条件与结论的距离。即一方面从已知条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间结果,另一方面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间结果。需知与已知一旦统一,则可得到解题的途径。
在寻找解题途径中,要广泛联想与这些条件和结论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和方法等。联想过去是否解过和与此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那时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即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原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脑海中,使解题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越广,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题效果也越佳。
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加工,思路明了,解题捷径就会出现在眼前。
3.正确解题,经过①②两个步骤,已经寻得解题的途径,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要做到这点,解题的步骤必须按部就班,一步步演算。书写规范化,格式明了,表达准确。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在解题中,重要的知识点应写出来,繁题要简写,简题要详写。
4.注意检查。就是回过头来再检查一遍,看看是否题目要求的解都求出来了,有没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错解。检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环。检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检查法。即从审题开始,一步步检查。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③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时,还要注意锻炼一题多解、一题多想。比较归类的解题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以最佳状态应对高考
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某些平时很好的同学在中败得很惨,而一些平时一般的同学却发挥出色。这种“冷门”爆出常令人惊诧不已。
易迈步(IMAP)潜能调查与研究表明,这与考生的状态是否稳定有关。
心理稳定的考生无论何时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考前阶段,他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备考活动中,不焦不躁,对即将到来的考试不感到过分担忧和恐惧。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各种干扰能用意志力加以排除。进入考场后,能做到头脑冷静,活跃,能真实表现出自己的水平,甚至还可能超水平发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或爆出冷门也就不奇怪了。
心理不稳定的考生经常处在一种紧张恐惧、烦躁不安之中 学习方法。有的表现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失败的后果(如丢面子、受责骂)想得过多;有的表现为考前拼命背书、解题,夜以继日,导致严重失眠、头昏脑胀,越是想记越记不住。有的表现为坐立不安,经常问周围同学,“你复习得怎样?” 如别人说“差不多了”,一想起自己还差很远,心中愈加慌乱。进入考场后,这些人似乎生怕时间不够用,往往不等交待问题就匆忙答卷,结果,有改动题目的地方,有对题目附加说明的地方统统没听见,影响答题。一遇困难的题或未复习好的题就惊慌失措,内心直说“完了,这下完了”。有时,连平时熟悉的也想不起来了。
可以说心理不稳定的考生实际上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心理调整(目的是使自己心理稳定)的重要性。下面介绍三种把自己调整到最佳考试状态:
1、考试不过是自己真实水平的展现
在一般同学心里,作业和考试的“比重”是不同的。做作业轻轻松松,没有压力,而考试时如临大敌,感到紧张恐惧。实际上,作业和考试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为了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所不同的是,作业时可以讨论,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考试要求在限定时问内独立完成。如此所已。
我们可以暗示自己:“考试不过是对我真实水平的检验,如果我都掌握了,任他怎么考,又何惧之有?如果我没有掌握,害怕又有什么用?”这样一想,就能起到镇定的作用。
2、对自己说: “我能行”
信心和勇气有着令人惊异的魄力。同样一个人,缺乏信心还是充满信心,其表现和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考前心理对考试的影响也与此相似。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人的脑海里充满这种恐惧不安的阴影,头脑的功能自然就会陷于混乱,无法对事物作出客观的正确判断。所以考试之前,要多想有把握考好的条件。让好的的心像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坚信我平时学得扎实,复习方法对头,一定能考好。这样就可以使在考试中呈现良好的状态,有利于脑力的良好发挥。
3、考前养精蓄锐有助于心理稳定
造成考生对考试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外,还与参考者的体质有关,考试前过分紧张地复习,大量做题、背诵、熬夜,难免造成脑力和体力极度疲劳,引发各种病症,如神经衰弱、头昏、失眠、疲倦、乏力、胃疼等,这些病症都可以加剧对考试的紧张恐惧,削弱对考试的信心,导致拿到考卷之后,头昏眼花、心跳加快、手足发颤、出冷汗甚至昏厥。要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考试之前的养精蓄锐,临考之前几天中的复习不可过度疲劳,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八个小时的睡眠,同时要加强营养,使自己精力充沛、精神振奋地投入考试。
克服紧张恐惧心理,除了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外,平时还可以进行一些调节大脑功能的训练,静坐放松,按摩提神。
【高考生物复习方法】相关文章:
高考生物复习方法总结12-09
高考生物复习方法总结(3篇)05-05
高考生物复习方法总结3篇03-18
高考成语题的解题复习方法06-23
北京四中生物生物考前复习方法07-04
初中生物复习方法07-03
高考语文古诗歌复习方法大全07-03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复习方法06-27
高考高三数学复习方法技巧12-09
关于高一生物复习方法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