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

时间:2022-06-23 08:38:26 金融/投资/银行/保险/财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

  导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

  一、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不断增强,但其内部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原有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相对滞后,已跟不上高校发展的步伐。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及现象大部分集中在基建、后勤、招生、采购等领域,犯罪主体多为分管领域的领导,并呈现出窝案、串案、集体的特点。这种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这对于依法治校、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预防和促进惩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表达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和结论,造成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

  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带来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懂业务、管理、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将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审计评价结论,就会给审计带来风险。

  2.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带来的风险

  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步骤,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的工具。目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尚没有规范的审计程序和系统的方法指导。一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仍没有跳出“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就账查账,侧重点不明确,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有目的和行为方式,切入点和落脚点不明确。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与财务审计的没有多大差异,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格化”特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并未完全体现。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软件等的广泛运用,使管理信息、经济业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的记录方式和处理程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高校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这对采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也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相对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讲,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层次。

  3.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的审计风险

  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但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随着打假治乱的深入,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也更为隐蔽,造假的技能、技巧、手段更加高明,虚假的会计资料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所以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对应审项目主要事实没有查清,重大问题发现不了,特别是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不实,资产、负债、损益不实即使揭露了也反映不出事物本来的面目,最终导致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结论。

  4.“离任必审”和“先审后离”的原则并没有完全贯彻实行

  高校的领导在干部任期届满或者调任、辞职等变动发生时,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部分高校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审计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只是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审计对象范围。调查数据表明,只有部分高校确定了“离任必审”的原则,并利用有限资源集中力量对委托部门关注的重点单位的领导进行审计,还有少部分高校平时不进行审计或没有年度审计计划,只对那些被人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领导进行审计。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在一些高校并没有作为常规的经济监督形式。另外,存在“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部分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经济责任人的离职、调任、转任等已经作出决定,审计不过是一种形式,对经济责任人并没有多大影响。“先审后离”由于被审计领导还未离位,知情人也不敢揭露事实真相,这无疑会提高审计的难度,增加审计的风险。

  5.内部控制缺乏 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或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造成管理混乱、信息失真,无疑会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近年来财务信息失真已司空见惯,“无账不假、无假不账”已不是个别单位的现象,经济活动中违纪违法及各种造假行为花样百出。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虚假资料或现象所蒙蔽,难以查明事实真相,其审计结论可能与客观实际相反,甚至会为虚假数据或现象撑起“保护伞”。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深入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提是高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时间不长,许多人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需认真学习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贯彻两办《规定》,要深刻领会审计署、教育部和内部审计协会的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增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树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高校健康发展而服务的理念;高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等中层领导要认识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监督手段,并不是针对某个领导,要克服消极合作和抵触心理,自觉接受监督。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汇报,认真研究审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帮助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从而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审计热情。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标准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对象是高校领导人员个人,而不仅仅是高校的财务会计报告,因此,若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很难正确区分其中涉及的各种责任。如除涉及财务收支情况外,还有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领导人员对社会的责任等情况。所以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量化和质量关系对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履行审计权限,避免审计内容上的随意性

  干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可能是多方面的,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至于其它的诸如领导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等都不在审计评价范围。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审到位,使审计评价既全面又客观实际,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的监督管理职能作用。

  4.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努力提高审计评价水平

  国家应尽快出台一些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和法规,统一、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工作业绩应该成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业绩完成好坏需要参照一些权威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国家下达的经济发展计划、上级下达的任期经济目标、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经济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等,只有将任期内实际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与这些参考指标进行对比,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5.加强后续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有利于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高校领导人员要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有计划地定期安排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并保障内审人员具有充足的时间、机会和经费去参加后续教育,以便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也要加强对教育管理、内部控制、基建维修等方面知识和审计软件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后续教育,不断拓展内审人员的知识面,提升专业胜任能力,注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求。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相关文章:

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03-29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06-25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大全06-26

银行柜员风险防范心得07-07

债券投资需要防范的风险07-03

风险投资防范口号09-23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模板参考07-05

HR如何防范人才招聘风险07-13

离职管理及辞退员工的风险防范07-12

离职管理 及辞退员工的风险防范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