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导语:一堂好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句语言都需要细心推敲。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通过列举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渡形式,充分说明教师设计有效的环节过渡形式,能够引导学生有效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掌握新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过渡
过渡,是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并转入另一个阶段。课堂教学中的过渡,即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当教学完上一环节后,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让两个环节之间合理紧凑,学生能轻松自如地从前一个知识点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如果教师不太注重教学环节间的过渡,那就可能使某些环节与环节间的转换太突然,令人感觉生硬别扭。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一个知识点上,教师就已经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就不太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一节过渡自然又精彩的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如,偶尔又跌宕起伏,不但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引导前行,也能让听课者感觉整节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过渡,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需要每一位教师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授课得心应手,清晰自然。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怎样设计好各环节间的过渡呢?以下是本人从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种常用也比较有效的过渡方法。
一、巧用教学语言,过渡流畅自然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是双方传递信息的必备手段。教学中,情境的设置、知识的传递、师生的交流、学生的反馈等都必须依据教学语言。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这足以说明,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一堂好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句语言都需要细心推敲。我们在进行教学环节转换的时候,同样可以利用巧妙的教学语言,进行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环节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环节的学习。其实,学生都是很聪明的,遇到难题的时候,教师一句简单的提醒,都会给他们无穷的灵感,帮助他们找到那把解开疑惑的钥匙。当然,在设计过渡语言时,特别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激励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当教学完例1后,学生将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65+45)×5=65×5+45×5,并照样子写出了几个这样的等式,如(3+6)×8=3×8+6×8,(16+36)×7=16×7+36×7等。
师:你能根据等式中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采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等方法来表达。
学生表述自己的方法:
①(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
②(○+△)×□=○×□+△×□
③一个数加另一个数的和乘以第三个数等于一个数乘第三个数加另一个数乘第三个数。
……
从几位学生回答中发现,用文字和图画表达的形式比较多,而用字母a、b、c来表达的却没有。因为还没有学习过用字母来表示数,学生想不到也是意料之中,这时教师就要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想到还可以利用字母来表达这样的等式,继而进行规律的字母简写学习。
师:同学们真不错,想到那么多表达规律的方法。不过,这里边有的等式只有我们中国的小朋友才能看懂,你能想个办法,让外国的小朋友也能看懂咱们这个等式吗?
几位学生举手了。
生:(a+b)×c=a×c+b×c
师:说得真好,我们还可以用字母a、b、c来表达这个规律,这样,外国的小朋友也能读懂啦。
由于用字母表示数学生还没有学过,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学生都没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只是习惯性地用自己比较习惯的方法,甲数、乙数、一个数、另一个数或是○、△这些比较常见的符号。而当老师说到“外国的小朋友”,有的学生马上反应到英语,于是字母a、b、c便从脑海中跳了出来,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又浮出水面,下一环节的教学也顺利开启。
二、突破一般设计,过渡精彩闪亮
突破一般设计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采用一些能够优于常规设计的教学环节,使得教学过程更新颖、更流畅、更精致,学生也学得更加深刻。这是一种比较灵活多样,同时也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过渡方式。与常规的教学方式相比,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活跃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加出色。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时,当在线段的基础上教学完射线和直线的两个概念后,接下来要教学的就是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的区别。一般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三者的区别,这样的过渡方式虽然可行,但形式上过于简单,也无新意,我在处理这两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是这样设计的。
师:认识了线段的两个新朋友——射线和直线,下面它们要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
课件出示:猜猜我是谁?(玩游戏了,学生都非常兴奋。)
课件依次出示三个谜语:
有始无终 ( )
无始无终 ( )
有始有终 ( )
学生根据先后出示的谜语依次猜出谜底,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教师依次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三种线的名称和特征:
射线一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没有端点 无限长
线段两个端点 有限长
师:这三个谜语刚好说明了这三种线各自的不同点,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它们都是直的。
教师顺势将表格出示完整。
师:现在同学们能把它们分清楚了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继而进行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图形判断练习。
相对而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改变以往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而采取猜谜游戏的教学形式,将区别蕴于谜语之中,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便掌握了三者的区别。教学形式新颖活泼,不但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掌握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自己设计出突破一般教学形式的环节进行教学过渡,而且设计得合理、有效、精彩,那必定会是一节课的亮点。
三、智用即时练习,过渡灵活有效
课堂上的即时性巩固练习也是教学中的一种常用形式,即当教学完某一知识点后,先进行知识点的即时训练,再进入下一知识点的教学。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些经过独特设计的练习题来进行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这样的过渡形式,操作简便,层次清晰,环节相扣,过渡分明。教师只要利用一道练习题,一方面对前一个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另一方面利用题目本身蕴含的知识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当然,并不是每一道题目都有这样的作用,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在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和“认识几分之一”的转换时,就是利用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来过渡的。
当学生认识了1/2,并通过一张长方形纸来折一折、涂一涂1/2,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了1/2,接下来是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设计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些图形,你觉得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当题目出示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2个图形和第3个图形能用1/2来表示。
师:第1个图形为什么不能?(学生答没有平均分。)
第4个呢?(学生答平均分成的是4份。)
师:那第4个图形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
生:1/4。
师:除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学生举例。
这一道练习题的设计,不但为上一环节学习的二分之一进行了知识性巩固,而且充分利用第4个图形的判断开启了下一知识的教学,即几分之一。教学过程清晰自然,学生也逐渐从对二分之一的认识转向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这种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点的过渡,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是能够普遍运用的。运用时主要把握一个关键,那就是设计的题目必须蕴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前一个知识点的巩固,另一个层次是能引导学生在思索中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对于一些常态的教学,我们可以欲先设计,精心策划,这样不但能使教学顺利进行,也能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当然有的时候,比如遇到一些未曾预料的情况,那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了。
参考文献:
[1]邓涛。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余文森。名师怎样观察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2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从而生成自己的知识。下面是《7 的乘法口诀》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断,在此进行对比和探讨。
一、片断A
1. 课件演示:七个△拼成了一个小帆船。
师:观察画面,摆一只船用了几个△?生:摆一只船用了7 个△。师:如果摆2 只、3 只……7 只小船,各需要多少个△?请填在表格里。
2. 学生填写表格、汇报反馈
师:你是怎样填写表格的?生:摆一只小船需要7 个△,摆2 只小船需要14 个△……摆7 个小船需要49 个△。(教师完成表格板书)师:表格中的28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1:我是这样算的:前一格中3 个7 相加是21,所以21+7=28。生2(兴奋)喊:我知道,四七二十八,所以填28。师(有些不自然):你很聪明。(意思是我还没教口诀,你怎么就说出来了!)生3:7+7+7+7=28。
二、片断B
1. 情境创设
今天,数学王国举行了乘法发口诀擂台比赛,你想参加吗?
师:比赛的第一关,就是让学生用口诀填空。三五( ),二五( ),二四( ),四五( )……生口答完成填空。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王国里的一部分朋友,今天,我们继续来结交一些新朋友:7 的乘法口诀。(板书)生:老师,我来背给你听,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会的学生也跟着背)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有的同学已经会背7 的乘法口诀,还有一部分学不会或者还不熟练,怎么办呢?生:我会,我来教他们。师:好,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但我们教乘法口诀不能只把口诀告诉他们,还得让他们明白这些口诀是怎么来的,是吗?
现在,给大家时间准备一下,想一想应该怎样帮助这些同学来认识7 的乘法口诀呢?
2. 学生分组活动,准备教口诀的材料,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教7 的乘法口诀的?生:老师,我是这样教的,1 个7 是7,2 个7 是7+7=14,3 个7 是7+7+7=21……然后再编写7 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生2:我是通过课本上的填表格的方法来教的……生3:我是自己画图来教的……
三、反思
片断A 中的教师,其教学方案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教学进程基本上是按他的思路进行的。当那句口诀——四七二十八出现在教师预想之外时,便被教师一句的“你很聪明”打入了“冷宫”。摆平了预设道路上的障碍后,教师便按自己的思路,一帆风顺地把教学进行下去。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按预设的轨道行走,不允许有任何“出轨”的行为,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
在片断B 中,对于一些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的这个问题,教师没有刻意地回避,而是顺应孩子的知识起点,灵活地进行了教学调整,让会的同学想办法来教那些不会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自身掌握的知识老师也有了了解。接着,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有的画图,有的利用连加算式,有的通过填写表格来乘法口诀……活动中,学生对7 的乘法口诀有了深刻理解,而且积极的学习情感也生成了。学习过程中,生生相互合作、启发,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呈现了动态生成的质感。
四、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其所预设的目标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并具有弹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动态生成,而超越预定的目标是最理想的.了。
1. 充分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提
为了教而写教案的陈旧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主要心血应放在预案的设计上。教师要多方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方法要周全。如片断B 中,当教师还没教,已经有学生会背口诀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已经会的学生想办法来教不会的学生。回想起来,教学之所以成功进行,效果之所以良好,课前充分预设起了主要作用。
2. 尊重学生自主性是课堂精彩生成的保证
放任自流,当然不是自主。自主,也是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之下。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学生想办法教学7 的乘法口诀过程中,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地想办法,有了这个自主,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才有了教学口诀时那些真实生动的想法和说法。
3. 有选择地关注生成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所选择,应只关注有效的生成。如片断B 中,教师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有选择地选取了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精彩的生成。这样的生成,对学生思维发展十分有利,教师应该重点予以关注,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论文07-03
情境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论文07-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会论文07-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论文07-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论文07-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论文06-26
灵活设计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论文07-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的论文07-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简述的论文07-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