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时间:2022-05-12 14:21:13 行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通用6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通用6篇)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1

  【关键词】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急危病人面临生命威胁,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此时,如果做好心理护理,就会缓解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本文结合工作体会进行探讨。

  1对急危病人心理护理存在的误区

  1.1忽视病人的心理护理认为急危病人需要尽快抢救,轻视心理护理。应认识到急危重病人由于病情重、急,发展快,病人完全无心理适应,容易造成紧张、焦虑、恐惧,这样造成后果是病人不愿意合作,还可以导致医患纠纷,所以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1.2忽视非语言信息的作用认为心理护理就是和病人沟通过程中,发现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但在抢救室没有时间或无法进行语言沟通。这样就容易忽视非语言信息的作用。如果这时抚摸病人的手或轻拍肩膀或给病人一个微笑等非语言行为,会使病人心情舒服,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1.3忽视家属的心理需求家属的情绪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家属的心理反应比病人复杂,充分理解家属心情,做好抢救的同时,同时也要稳定家属情绪,使其了解病人的病情,配合医护人员,使抢救顺利进行。

  2心理护理技巧

  由于急重症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2.1使患者有亲切感急重症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感。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2使患者有信任感护士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2.3使患者有安全感护士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对病人要高度同情,周到热情,谨慎地服务。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家属的不同心态,通过安慰、鼓励、解释、疏导,使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消除思想顾虑与紧张状态,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他们的心理上的压力。对急重症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方面的积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2.4增加责任心病人脱离危险后,面临着较长时间的恢复阶段,此期由于病人角色的转换,与社会生活脱离时间较长,病人迫切希望早日康复,脱离医院环境。此期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服务态度好,并着重加强生活护理,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尤其对不能起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其肢体的功能位置和卧位的舒适,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病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或安排替代的办法,改善不良的心境。同时还要保持病室安静、清洁、整齐,减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加上护理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诚恳的笑容,必定会维持病人良好的心境,缩短治疗过程,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总之,在给急危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时应轻重缓急,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解除病人心理负担。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的同时更要全方面地观察了解患者的个人心理状态,及早发现其心理异常,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恢复正常,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2012级高职护理1班学生89人作为实验组,2班93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均为高考后经全国统一招生录取入学,选用统一的教材,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视频导入法,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搜集与题材密切联系的视频资料,如“院外急救”内容用德国医疗救援联动剧《112》导入、“急诊科护理”用美国《MiamiMedical》导入、“重症医学科”用我国著名“三甲”医院ICU宣传片导入等,基本上每个内容均能在互联网上搜到相关视频,也可将视频资料融合在多媒体课件当中。下面以“中毒概述”的教学为例,具体过程如下。环节1,视频播放:播放“4岁儿童吃炸鸡腿后死亡”(3分钟)、“清华女生铊中毒”(7分钟)两个视频片段,护生观看后颇有感触。环节2,提出问题:导致他们中毒的物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中毒的表现各有不同,如何判断?如何快速识别中毒并做好抢救工作?环节3,学习新知:就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同学共同学习,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环节4,总结归纳:再次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点,鼓励护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用专业医务人员的角度重新审视中毒问题,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1.2.2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习导入等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组相同。

  1.3效果评价

  采取学院督导组专家评课和教学对象问卷调查的方式,参照“护理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内容自制调查表,调查护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问卷由班主任在课程结束后集中发放,护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问卷和专家意见表明:在教学效果、方法和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方面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充分说明视频导入法教学质量优于传统教学导入法。

  3、讨论

  现阶段,很多职业学院的教师大胆采用PBL、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而视频导入教学法与此类方法异曲同工,都是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精神。而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更加需要视频导入等方法的灵活应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实践表明,视频导入法虽然优势明显,但使用时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适可而止,避免滥用。视频导入的时间最好在10~15分钟内,过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视频是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媒介,而不是某些教师为逃避授课任务转而依赖的工具。

  第二,充分准备,有效引导。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详尽充分的准备,如视频下载后的截取与拼接,将无关内容删减,并对视频内容深层挖掘、讨论分析。

  第三,教无定法,博采众长。带着视频之中的问题去学习,这与PBL等教学方法异曲同工。因此,视频导入只是一种手段,即将问题、任务等放于其中的一种媒介,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将各种教学法有效融合,博采众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3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60名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名,女58名,年龄为23至25岁。所有学生均参加实验考核。

  2.方法

  (1)分组。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个团队,每队30名,学生自行选出一名总指挥来负责整个实验的组织。再将每个团队分成4组,分别是现场、院前、院内急救,以及重症监护,每组7-8名,并选出一名小组长来负责,小组成员共同查阅、收集资料。每个团队的总指挥及组长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病例进行编写,并制定处理方案。完成病例编写后,组员进行讨论,并交由老师进行角色分配、练习、实施、总结汇报。同时,选派4-5名教师对每个团队进行临床指导。

  (2)安排时间。体验式课程安排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一个月,学生此时已完成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所有课程。教师在第三年开学时,将体验式教学的设计及相关要求详细告知学生,并让学生自行到医院对整个的急救流程进行观察,再查阅文献,设计出病例。学生在设计病例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知识与急救技术,并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等完成此项探究性实验。

  (3)体验式教学的内容。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危急重症、内科、外科等护理学科及基础护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方面,会使用简易呼吸器与心电监护仪,会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熟练掌握外伤止血、包扎、搬运,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静脉输液、吸氧等操作。

  (4)总结汇报。结束实验后,以团队为单位写一份实验报告,并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绘制相应的概念图。

  3.效果评价

  采用学校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对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巩固,急救意识增强、急救技能提升等项目,且每个项目均设有帮助很大、较大帮助、不确定及极少帮助4个选项。共发放6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结果

  超过92%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方式在理论知识巩固,急救技能、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方面,具有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论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掌握和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意义。

  1.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急救的综合能力。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并通过合理的优化和演练,学生的急救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同时,增加了对ENSS知识,对急危重症救护技术的训练。通过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急救意识和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了很大提高。

  2.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素质。体验式教学整个流程需要将EMSS进行完整的演练,其中需要涉及到较多的内容,其操作比较复杂,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人员比较多,其教学场所比较广,学生在整个实验的设计、准备、演练以及反思的.环节中,需要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修改,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以便更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扮演到不同的角色,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以团队式的方式进行的,考核的形式也是采用团队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共同的努力,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团结合作素质的提高。

  3.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亲自试验为主,在学生试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查找资料了解试验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等内容,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观察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得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综上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可将学生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在培养其自主学习、综合急救、交流沟通、人文关怀团结协作等能力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校120名2010级英语护理本科(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最大年龄23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21.2±0.5)岁;均属于全国统一招生,且前期均已完成了《基础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临床护理学》、以及《儿科护理学》等课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名与对照组60名。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也就是传统“灌注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教学方法分析如下:

  (1)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设计超过3个的相关案例,并提出大约5个问题,课前2周将问题布置给学生。

  (2)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可分小组进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能够提出2、3个新问题或相关疑点问题,就相关问题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与讨论。

  (3)课堂教学。以急性中毒为例,课堂前15分钟,教师可先不进行知识讲解,可先请1-2名学生讲解几例急性中毒事件,包括事件的来源、护理方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前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深入研究,并且由教师对其进行深化、补充与评价。PBL教学法具体教学流程为确定教学方案、情境病例选择、设置疑问导入学习目标、反馈讨论及总结提高等环节。

  1.3观察指标

  采用学校常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与实验操作能力考核两方面内容。并采用我校自制课堂满意度调查表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课堂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学生护理理论知识掌程度、临床实践能力、课堂气氛等内容,满分为100分,得分为9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得分在80-89分为比较满意;得分为60-79分,表示基本满意;得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学生课堂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学生课堂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学生课堂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学生采用PBL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观察组《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的理论考核成绩与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学生课堂满意率为96.7%,对照组学生课堂满意率为78.3%,两组学生课堂满意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理想。PBL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可利用典型护理案例以及逆向思维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提出危重症护理中的预见性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课前积极进行课堂准备,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分析、研究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5

  当代社会医疗护理需求日益提高,老年急诊护理成为医院护理工作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老年病患更需求高质量的服务,更细致如微的诊疗和护理。2005~2010年我病区共参与108例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与护理,年龄从703~931岁,平均年龄817岁,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塞26例,恶性肿瘤晚期18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8例,酮症酸中毒1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5例。我们在108例老年急危重症病患中推行精细化护理,取得了较满意成效,显著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病患的远期并发症(急救后三个月统计褥疮、吸入性肺炎、静脉炎、尿路感染、医源性感染等)发生率大大降低,后遗症相应减少,病患投诉率降低,医院急救成本下降,同时更能体现急救护理团队的人文关怀及护理高质量水准,相对传统的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救患者更具优势。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具体做法

  1、精细化护理大概可以简单概括为“4个字”[1]即:“精、准、严、细”。精就是护理工作要精益求精,追求最好。比如脑血管意外(ACVD)患者早期临床可能有部分偏身感觉和运动障碍,病患不能满足于常规的护理要求,需要护理人员仔细观察判断患者的情况,精确分析现有护理手段是否合适病情,根据疾病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常规护理方案,做好护理记录,支持救治的展开。护理工作细主要表现在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需求,如气管插管、导尿管是否固定稳妥,昏迷老年患者鼻腔有无误吸现象;心电监护仪是否正常工作,患者肢体可否活动,翻身有无障碍,大小便是否失禁,氧管流量是否调试准确等。在病人进行抢救时护理要跟上抢救的步伐,紧急处理护理尤其关键,要仔细检查已有的护理措施是否得当,有无遗漏,护理记录有无补充,病人污染物是否处理妥当,输液瓶及静脉通道是否保持流畅,要加强输液速度的管理和监测,做好护理治疗记录,后续药品和器材是否备齐等;准就是记录和操作过程要准确无误。数据管理是护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准确无误的记录和执行操作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如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的血糖监测十分重要,细小的变化就会导致病情的剧烈波动,早期的GUARDIANRRTCGMS[2]血糖监测和记录对治疗抢救成功十分关键,只有准确无误的监测、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治疗的顺利实现;严就是整个护理治疗过程中不能马虎,要从严把关。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急诊透析时要严格按透析的操作规程执行,严格进行皮肤消毒处理,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因消毒处理不当带来的后发感染;细就是要比平常更加细致,操作细化、服务细化、管理细化。要开展“零差错、零缺陷”护理服务,任何差错和失误都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和不适,增加其痛苦,给后续治疗带来不应该的负担。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工作者要转变粗略护理为细致化护理的思想,端正态度,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高效率[3]、节约成本。

  2、加强护理质量控制,要让数字说话,实现环节监控在急救护理时,任何环节出差错都将是致命的,每个环节的衔接需要我们强化监控,实现数字化管理,具体体现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制度和操作上,比如:护理的强度和效能,我们采取量化考核办法,对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用分数量化,每月进行汇总与奖金制度挂钩,客观准确地记录每位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成绩和护理质量,用数字反映他们的成绩和病患的满意度,从而指导以后的护理急救工作。老年护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光是标准化的护理操作体现,还需要老年病患的护理反馈意见来指导护理工作,老年人更需要精细化护理,他们的心理情感比年轻患者更脆弱、敏感、但身体对病情的反应却在减弱,抗击病魔的能力更差,多种疾病并存,病情更复杂化,更需要科学细致的护理来减轻病痛的折磨,每个护理人员要体谅、关心他们,及时纠正不当护理措施,真正“做病人需要的事”。

  3、更新护理观念,实现精细化护理现代医学高速发展,急救患者不断增加,尤其对老年急救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高质量护理就是保证,传统护理已经不能满足矛盾日益激化的急救护理问题了,在急救治疗展开的同时就已经需要更加细致如微的护理工作。如何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达到患者满意,减少不必要损失和失误是精细化护理的重要内容,其前期护理在急救护理中是开始,中间环节护理是抢救的重要决定因素,后期护理对康复和减少并发症起关键作用。患者需要专业护理人员在对其实施护理时要更加精细化,关注度更高,服务更细致些,标准更高些,质量更精些,即我们常说的精细化护理。以更新活力、增加新鲜内容为特色,拓展护理服务范围为着眼点,以创新护理管理为手段,加强针对性护理的观念意识,真正体现以病患为中心,牢固树立为患者服务就是为家人服务的思想理念,采取“一对一服务”,在护理操作上要求不仅要满足基本护理需要,同时要满足患者对疾病本身反馈的需要,如包括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等)、高血压危象、恶性肿瘤晚期、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突发后,具有突发性、急发性、急性进展、复合伤多、病情复杂、病情重等特点,需要特殊化护理与“一对一”救治。在做好基础护理同时,要采取针对性的特殊化需求护理,如脑血管意外病人大多数肢体出现运动感觉语言等障碍,可能不方便与医务人员及时沟通,不能简单把患者孤立起来而忽略患者自身需求,要根据救治的需求,联系患者本身实际状况,充分考虑患者需求与急救护理矛盾的关系,积极与患者沟通(不能说话除外),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设计有利患者的护理方案,早期采取多种护理形式帮助医疗救治开展,争取预后时间。

  4、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在实施精细化护理同时,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是护理成败的关键和终级任务。光有护理操作没有质量反馈不能更好帮助护理质量提升,急诊科针对护理质量投诉和需要司法介入的`护理问题日渐增加,医院在对护理部门工作和日常护理评价时需要整套相关体系和指标标准指导评定工作,在老年患者急救时,护理质量有时是整个医护工作核心,对患者抢救成功起关键作用,绝不能重医疗轻护理。实现护理质量控制关键在于实现量化考核,通过数字看成绩,通过考核评优秀,并将成绩反馈到每个护理工作人员,定期汇总分析,及时修改不合理的护理流程和护理操作及护理体制,真正体现质量把关,质量第一的护理理念。

  2、体会

  精细化护理对老年急危重患者来说,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急救护理工作中,更体现急救护理高质量、高效率上,相对传统护理模式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我们对108例老年急危重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取得了较满意成效,对基层急救单位的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应掌握掌握“RZJ原则”即:“人性化、专业化、精细化”原则。人性化是指对病情严重尤其如恶性肿瘤晚期或尿毒症晚期的患者要本着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病情不支持的护理尽量少用,尽量减轻病患的痛苦,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个体化护理方案,选取对患者有利、有力的医疗护理手段,必要时采取姑息治疗方法。专业化是指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重症疾病护理的知识要点,熟悉各种护理操作规程和流程,手法果断、简练、准确。精细化是指要把每个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护理做到家、做到位,在专业基础上更加精细,减少失误,创造生命奇迹。这三个原则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细化护理原则,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三者的统一,才能将老年急危重患者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到新的高度,护患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协调统一,医院的急救工作才能更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6

  摘要:目的是观察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处理情况,分析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是资料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急危重症患者108例,对患者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制定有效急救管理措施。结果108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96例,成功率达88.89%,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平均为(42.6±4.6)min,抢救效率有所提高。结论对急危重症患者采取院前及时抢救、提前介入及完善各种检查等管理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缩短患者停留急诊室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危重症;急救;管理

  医院急诊室是开展急症救治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场所,加强急诊室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医院急救技能的同时展现医院的诊治水平[1]。本文主要对急危重症患者行急救管理的相关措施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108例急危重症患者行急救措施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女比例52:56,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6.3±4.2)岁;其中包括休克36例,脑外伤35例,心肌梗死28,多发伤9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急危重症患者;患者家属均在知情并同意情况下参与研究调查[2]。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资料不完全者。

  1.3管理方法

  1.3.1院前急救工作

  120急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及时处理出车,同时随车出诊医护人员需全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了解患者病情基本情况,及时联系急症室做好接诊人员及药物准备。患者在未到达医院之前,急诊室最好各种抢救物品、人员及设备的准备,确保患者一入院即刻开始救治行为。

  1.3.2抢救人员工作

  急症室护理人员在抢救患者时需明确分配好工作内容,负责患者呼吸道、循环系统及对外联系管理工作,保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做好患者术前准备工作,专科医师的接到急救指令后协调工作人员的分配,联系专业医师做好接诊准备,必要时需准备好相应的抢救器械并参与患者的抢救工作中。

  1.3.3绿色通道协调

  医院在处理急危病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时需本着抢救患者为主的原则,即接受到急危病症患者时可在急诊医师的申请向使用"绿色通道"专用章进行抢救治疗及用药检查等工作,各相关科室需优先处理此类病患以保证最短时间内完成救治工作,保证救治效率。

  2、结果

  2.1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为30~120min,平均停留时间为(42.6±4.6)min;其中创伤性疾病患者的停留时间为30~120min,平均停留时间为(48.6±4.8)min,非创伤性疾病患者的停留时间为30~100min,平均停留时间为(37.6±3.7)min。见表1。

  2.2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情况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108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96例,成功率达88.89%,其中2例放弃治疗,放弃率为1.85%;死亡12例,死亡率为11.11%,其中2例死亡发生于住院24h内。

  3、讨论

  通过加强医院急诊救治工作中的管理可以完善救治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分配工作,同时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在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和解决的是时间问题,可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安排医护人员全程负责。如在急救出车过程中参与的医护人员在患者进入医院急诊室进行急救处理过程中的需全程参与,减少交接过程中出现的浪费时间问题出现[3]。医护人员必须尽力减少患者在急诊室停留的时间。患者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强调黄金1h和白金10min的科学理念。

  在研究资料中显示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为30~120min,平均停留时间为(42.6±4.6)min,即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中就联系急诊室准备相关的物品,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患者到达医院后准备急救时间。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工作,各科室的优先处理配合工作能够缩短患者的急诊室的停留时间。创伤性的患者相关停留时间为30~120min,平均的停留时间为(48.6±4.8)min,非创伤性患者的停留时间为30~100min,平均的停留时间为(37.6±3.7)min,两类急危重症停留时间差别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病情具体情况不同引起的。在处理创伤性病症过程中需要进行消毒处理等一系列繁琐程序,相应的工作量会较大,所以时间会长一些。据调查资料显示108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96例,成功率达88.89%,其中2例放弃治疗,放弃率为1.85%;死亡12例,死亡率为11.11%,其中2例死亡发生于住院24h内。这说明在缩短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的同时,医护人员进一步排除急危重症患者的漏诊及误诊率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综上所述,在医院急诊室建立系统的救治管理程序,通过缩短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有效的加快患者直接进入救治状态,且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医院完善急救管理工作,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水电站急预案10-22

护理学专业简历08-02

护理学专业学生简历08-05

护理学自我介绍08-04

护理学自我鉴定08-10

护理学求职信12-06

护理学生自我介绍06-15

护理学生实习个人总结06-14

护理学会工作总结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