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Access数据库的使用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思想;
2、理解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信息和高效检索数据的优势;
3、能够对数据库的一些常见操作技能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
【过程与方法】
体验、认识数据库管理大量的信息资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学习之中;
2、养成乐于助人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
从社会大角度和数据库技术应用角度出发,介绍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
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高效检索的优势。
【教学难点】
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信息为什么有优势。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想、身体以及心理等各方面正趋向于成熟,特别是在学习上正趋向于通过联系的观点以及理性的逻辑判断来进行。因此,针对这个特点,从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Access数据库”的认识不断升华,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以及实现本课教学目的的步步深入、渐渐渗透。
四、教学策略
【教学形式】
在本节课中,依据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树立“以某些实例为先导,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思想。
【教学环境】
网络机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从前面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到:现在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而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已是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应地,作为信息系统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的数据库技术也有了飞速发展,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处在这个时代中的我们来说,有必要学习有关数据库的知识。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Access数据库的使用。
[学生行为]认真聆听,用心体会。
[设计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建立现实世界与数据库的联系,让学生明确学习有关数据库知识的必要。
(二)新课
1、设置任务,展开新课
(1)任务一:了解数据库的组成结构
[教师演示]先启动Access数据库,后打开光盘中的“学生选修课程信息库.db”文件。
[教师提出问题]这两个窗口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行为]分析、讨论并发言:“学生选修课程信息库.db”窗口中多出了3个“信息表”。
[教师小结]Access数据库是由一个或多个表组成。
[设计思路]由于开始时学生对数据库操作较生疏,所以通过对比和迁移来加深对数据库组成结构的理解。
(2)任务二:了解创建数据表
[教师演示]打开“学生选修课程信息库.db”当中的“课程信息表”。
[教师讲解]通过数学的学习,大家比较了解一个表格的制作过程:要么先画行后画列,要么先画列后画行。相应地,在Access数据库中创建数据表的流程有点类似。不过,在创建数据表时,要先确定列(亦称为“字段”),后确定行(亦称为“记录”)。
[教师示范]演示“创建数据表”。
[学生行为]上机操作。
[教师行为]巡视,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思路]通过课程整合,进行知识上的有效迁移。
(3)任务三:了解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和数据库的查询
[教师演示、讲授]建立表间的关系(如教材图7-11)和建立“课程选修信息查询”(见教材图7-15)。
[学生行为]仔细观察,用心体会。
[设计思路]演示建立关系和查询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和领会数据库的工作思想,从而为让学生完成后面的操作做好准备。
2、引导探究,深入讲解
[准备工作]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其中每5人为一小组。
[教师引导、抛出任务]在了解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之后,我们进行一次比赛:完成教材第136页上的实践,时间为15分钟。最后完成得最好的小组为优胜,将获得全班祝贺!
[学生行为]进行小组探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教师行为]巡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指导。
[教师检查]先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检查和做好相关的记录,接着在知识上进行完整性的说明或补充,最后评出获得优胜的小组。
[设计思路]采用“比赛”的形式,力求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自主探讨能力,同时让学生消化课堂上的新知识。
3、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所学的Access数据库,与前面所学的电子表格相比,在管理信息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①通过建立各个表之间的关联,从而将存储在不同表中的相关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②用户可以通过创建查询在一个表或多个数据表中检索、更新和删除记录。但是,与数据库应用系统相比,不够方便与直观。
[设计思路] 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上的认识。
(三)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140页上的综合实践3。
[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加深对Access数据库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本节课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具体体现在:
第一,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在于“操作”。这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此时,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略,相应地,教师们应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因为走下讲台时,一来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了,他们的能力就可以自如地发挥,二来我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及时地指导他们,三来我可以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中得出很多有用的启示。
第三,很巧妙地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数学知识整合起来。由于信息技术本身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即“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比如,在“创建数据表”的教学中,我就是采用一些数学知识来引出新的信息技术知识。
总的说来,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