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理健康知识问题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指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心理健康知识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总称,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也就是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指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它年轻,是指心理学最初包含在哲学中,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尽管年轻,但科学的心理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当前,心理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二、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1996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0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0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0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0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201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201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三、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五、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六、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七、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八、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碍”程度也就越深。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
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
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九、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
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
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
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
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
第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
第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十、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一)、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
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
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
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
(二)、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
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
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
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十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学习动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
2、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
3、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又可将之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它较为持久,且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状态。学习的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十二、什么是学习动机障碍?引起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的新生,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松一口气,因此没有在中学时的那股学习劲头;有些新生因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十三、什么是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境界的内在推动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高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如下特点:
1、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
2、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
3、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
4、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
5、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
十四、成就动机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吗?
心理学家巴顿(K.Borton,1972)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但是,需指出的是,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不同影响。过弱的成就动机当然无助于学习,但过强的成就动机也会造成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抑制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根据耶尔克斯一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law),适度(中等强度)的成就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十五、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使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表现在心理上,感觉器官活动的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等。学习疲劳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可能造成神经衰弱,但一般的学习疲劳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十六、怎样消除学习疲劳?
1、科学用脑。大脑有左右两半球,两半球的主要功能不同,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象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
2、劳逸结合。学习过程要有间隙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文娱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交替进行,这样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同时,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顺应生物钟的节律。按照人体生物活动的规律,上午7—10时机体的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的状态,10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与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后逐渐下降,至下午5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学习时间的安排应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变化。但这一变化规律会因地区与个人而有所不同,应研究自己身体机能工作的规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的目标而保持坚强的意志,有始有终、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克服学习意志上的软弱和动摇是保证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
十七、如何面对抑郁症?
要预防情绪低落,陷入失控,最佳方法是及早认知初期的抑郁症症状,加以提防。在有需要时,尽早寻求协助。倘若症状轻微,你可以尝试以下的自救方法:
1、自觉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可通过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接受心理卫生教育,并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去。
2、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多参加社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意志,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包括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
3、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学会情绪控制,提高适应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写日记、倾诉、哭泣、宣泄、转移等。
4、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除了重视自我调节外,还应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心理负荷较重,自己不易调节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请记着:当你苦恼不堪的时候,切勿压抑自己的情绪,尝试向别人表达你的感受。倘若你的情绪比平常低落,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便应向医护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寻求援助。
十八、什么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约有45%的成人患有失眠。失眠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违反生物钟引起失眠。这种失眠通常是短暂的状态。
2、突然受到重大事件的冲击造成情绪不稳、失落、惊慌,以致夜夜难眠。但通常一两个月就会恢复,是短期的失眠,但少数也会演变成慢性失眠。
3、原发性失眠。此类失眠者并无特殊内科疾病或精神疾病,平时有时睡眠质量也不好,遇到重大压力、精神负荷增大时,就更睡不着。久而久之,就成了慢性失眠。
4、一些精神疾病如忧郁症常伴有失眠,其它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精神分裂症病人,都可能时常睡不着。
5、药物作用。药物如类固醇,有些人服少量会失眠,大量则精神异常。
6、刺激性饮料: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食品扰乱正常睡眠。
7、医源性引起的失眠。医生给病人或病人自己服用,日久成习,最后也失效了,渐渐增加药量或联合几种药物服用也无法入睡,只好夜夜失眠。
十九、怎样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失眠?
1、生活作息要规律,养成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的习惯;
2、每天有规律的运动,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三十分钟以上;
3、避免在吵闹环境中睡觉;
4、太冷、太热的环境会影响入睡;
5、睡前勿喝酒、咖啡、茶、吃大餐等;
6、睡前避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电影、报纸,如凶杀案、绑架案等,造成心理不安而影响入睡;
7、辗转难眠几刻后仍不能入睡,干脆起床做些轻松活动,继续躺在床上只会使你更加紧张,更难入睡。
二十、什么是心理咨询(或称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员致力与来访者建立一个具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其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十一、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吗?
不全是。来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
二十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差异吗?
心理咨询(Counseling)与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或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却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
二十三、心理咨询对你有哪些帮助?
心理咨询过程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是劝慰人或开导人,也非少数人理解的仅仅是处理心理障碍,心理咨询过程,实际上是“人格重构”的过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帮助你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任务。具体地讲,心理咨询可以在八个方面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
1、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你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罹患各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症、躁狂症、歇斯底里症等。
2、帮助你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使你拥有完善的认知体系,避免因为错误归因而导致种种失败。
3、帮助你恢复爱的能力,使你学会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去爱。
4、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摆脱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5、帮助你摆脱因失业、失恋、离异造成的痛苦,教会你应付生活中种种挫折的方法。
6、矫治各种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7、为你提供职业咨询指导,帮助你在人生重大问题上正确独立地抉择。
8、帮助你度过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种种危机,平安地完成人生的发展任务。
二十四、心理咨询是怎样进行的?
心理咨询主要是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在咨询过程中,采用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心理咨询员向来访者就一般或特定的个人问题提供建议或辅导,即心理帮助。
二十五、心理咨询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每次咨询面谈的时间约为50分钟。要想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必须以一定的咨询次数作保证。就一般的心理问题而言,通常4—5的咨询次数,较为有效果。
二十六、心理咨询前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1、勇敢地接受现实,面对自己的困难。
2、对自己充满信心。愿意为自己的改变付出一定的代价,相信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3、打消顾虑,对心理咨询员要有充分的信任。心理咨询员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
4、预先理顺自己的思路。将自己的心理困惑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认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倾诉要有所节制。因为一次咨询时间为50分钟左右,来询者的倾诉在10至30分钟即可。
6、你和心理咨询员是平等关系。可将咨询员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尽可能地敞开心扉。
7、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咨询员不关心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心理问题。
8、不要希望心理咨询员给你“决策”。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员帮助你看清问题,启发、疏导你的症结。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在你自己的手中。
9、不要对一次咨询抱有太高的期望。大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有一个过程,并且主要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
10、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心理咨询员。
此外,从效果出发,一次咨询,以面谈一个问题为好。因此,在咨询前,当事人可“梳理”一下自己的问题,找出一个问题作为首选咨询目标。通常以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或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第一次咨询的问题。
如果自己不能“梳理”问题,也可以在第一次咨询时,和咨询员一起探讨,找出咨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心理健康知识问题】相关文章:
年龄问题(核心知识)07-09
心理健康知识总结12-22
心理健康知识资料07-11
《赤壁》凸现编导知识底蕴问题07-03
经济利润问题知识点06-27
职场心理健康知识大全07-12
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08-04
著名的数学问题科普知识07-0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介绍06-28
心理健康知识的手抄报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