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
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用:弹簧、直尺、弹簧秤、拉力器、气球、铁架台、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微小形变演示仪、橡皮泥、乒乓球。
学生实验用: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钩码一组、弹簧测力计等。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
(1)撑杆跳高运动员比普通跳高运动员跳得高,撑杆跳高运动员借助了什么力呢?
(2)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这个过程中力是怎样产生的?
(3)蹦极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
(4)拉开的弓箭把箭射出去,什么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呢?
教学过程
一、演示导入
演示1:拉开的弹弓能把小纸团弹出去;
演示2:手压挤吹起来的气球,观察形变情况;
演示3: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能恢复原状。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弹力。
设计说明: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弹力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出弹力的产生、大小等有关问题。
二、推进新课
1、弹力
活动一:探究物体的形变
(1)活动要求:用手对橡皮筋、弹簧、气球、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自身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感悟到弹性与塑性的区别。
实验现象分析: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粗导线用力掰弯,撤去力不恢复原状。
(3)用力使直尺弯曲,撤去力后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如:橡皮筋、气球、海绵、弹簧、钢锯条、格尺、橡皮擦、皮肤等。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学生实验1]将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压弯(几次尺弯的程度不一样),手的感觉如何?
归纳总结:尺子形变后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形变越厉害,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a.物体发生弹性形变;b.物体互相接触。
[学生实验2]用手指按压桌面,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的作用(即压力),同时,桌面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即支持力)。这时同学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是不是这个时候桌面没有发生形变呢?
问题拓展:用手挤压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吗?
讨论与交流:坚硬的物体在很小的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形变吗?如用力压讲台桌或用力跺脚、用力压玻璃瓶等,讲台桌或地板、玻璃瓶发生形变了吗?又属于什么类型的形变?
【学生猜想】没有,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我们怎样来体现微小的形变量?
【学生体验】如图所示,用手挤压扁平瓶子同一载面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可以判断瓶子发生形变。请几个学生上台体验表演,激发学生的积极心、信心,进一步体会自然科学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点评:学生体会和感受其中“放大方法”的精妙之处。
总结: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2.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弹簧不能恢复原状。
弹性和塑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弹性;拉力器、蹦极、跳水跳板、弹弓、弓箭……塑性;揉面、折纸、捏泥人……。.’
例题巩固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解析: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不发生挤压(即没有发生形变)就没有弹力作用。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阻碍它恢复原状的物体产生的力,所以A、C正确;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由于物体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它们都属于弹力,故D也正确;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要对阻碍它恢复原状的物体产生弹力,所以B是错误的。
答案:B
3、弹簧测力计
实验一;把大小不同的重物压在钢锯条上,观察钢锯条弯曲的程度。
现象:重物越重,钢锯条弯曲得越大。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伸长的大小。
现象: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大。
归纳总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根据物体形变的大小可以测定力的大小,根据这个原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
学生活动要求:阅读课本,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构造、工作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的特点;
4.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介绍]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出示演示测力计):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外壳、挂环构成。
2.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是“N”。
3.量程: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最大示数。
最小刻度:从O到1N之间有十个小格,每一小格代表O.lN。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及体验力的大小。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否则要调零。
2.体验。学生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N、5N、10N的力。
3.交流。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①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②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③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实际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的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归纳总结: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首先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就是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2)认清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小刻度值,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测量值。
(3)测量前要把指针调到零点,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4)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一致,不可用力猛拉弹簧或让弹簧测力计长久受力,以免损坏。
温馨提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当外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也会发生塑性形变,即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介绍]为了满足不同的测力需要,人们还制成了其他形式的测力计,如握力计、拉力计、托盘秤等。
同步训练
1.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弹力工作的是()。
A.撑杆跳高B.跳远C.玩具弹簧枪射出子弹D.守门员接住射向球门的足球
答案: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B.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可以用cm、mm等作单位
C.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量各种力
D.能发生形变的弹簧只有拉伸时才能产生弹力
答案:A
3.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在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来测量力。
答案: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4.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弹簧的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解析:任何一个弹簧,它所能承受的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在这个限度内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或压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性质制成的。
答案:大,伸长
5.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个测量范围,被测力应小于这个范围
B.使用前必须先对弹簧测力计校零
C.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放置,测竖直方向的力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不同方向的力
解析:弹簧测力计可以竖直放置,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倾斜放置,但无论怎样放置,所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伸长或压缩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所以选C。
答案:C
教学反思
本节关键是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作太多的要求,只是要让学生知道因为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生活中常见的压力和支持力等都是弹力。工作原理只要知道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伸长越长即可。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通过课堂上的分组实验测量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形式的运用,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
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习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八、板书:
3-2弹力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放大法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接触.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4.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F=kx——胡克定律
X=形变量【伸长量,压缩量】K=劲度系数,单位N/m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习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课本56页问题与练习2、3、4题。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提出塑性、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弹簧的形变程度(伸长)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探究:学生探究弹簧(或橡皮筋)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设计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过程。可以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种弹簧、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并进一步完善。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认识以及在交流评估中老师的一些示范操作,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使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测量范围、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点评: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1)提倡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具体感知了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等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2)重视过程体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具体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3)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的高度开放性既重视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各种实验方案,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思维。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对问题的讨论,还是设计制作,都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发挥的余地,实验室提供的器材也有许多可以互相替代的,并且允许学生自己寻找材料,这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
(4)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与交流。一般教师在布置此类任务时,都对后果不抱太大的希望,往往流于一种仅是说说的口头形式。本教学设计中,特别再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评估和交流活动,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激励学生健康热情的科学情感;二是可以在设计与制作的原理方法的知识层面上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
1、演示一:
(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
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2)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3)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将“皮筋、弹簧、钢尺”抽象为物体;“被拉长、被压缩、被压弯”抽象为发生弹性形变;“手”抽象为使前者发生形变的物体。之后顺势得出弹力的概念。
3、板书弹力的概念,强调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4、巩固记忆弹力的概念。
先介绍记忆的方法,而后让学生叙述,教师做示意动作。
三、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
1、自制测力计
引领学生一起“无意”制作,而后再“意外”发现如此装置能测量力的大小,最后模仿温度计、电流计的命名方法将如此装置命名为弹簧测力计。
2、观察仪器厂家生产的实验室所用的弹簧测力计:观察视频资料:测力计的构造与原理。
3、归纳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先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板书。
4、观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各种测力计。而后总结其共性:都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把力的大小转化为长度或角度。最后再回想温度计、电流计、电压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测量工具的共性:将抽象的大小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大小。
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分组实验:测量头发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学生各自说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到“0”刻度线时放视频资料:0点的校正。
3、归纳板书: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线
正看刻度板
4、拓展:引领学生回想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计的使用要领,从中发现基本测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领。
5、练习读数:条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扇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
五、小结与作业。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教学总结05-18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8-08
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02-28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03-12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03-30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09-27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01-06
202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3-21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