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那么心理学与文学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篇1:
最近的阅读虽然有其他的书目,但明显以小说为主。从暑假到目前,先后读完了《发条橙》、《1984》、《三国演义》、《The Great Gatsby》和《霍乱时期的爱情》。
读完这些小说之后,更能体会到Eric R. Kandel 在《The Age of Insight》中所表达过一个观点:神经科学可揭示心理或情绪状态时的大脑活动,但是艺术可以直接展示这种活动本身。
《发条橙》和《1984》展现了自由意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失去自由意志是怎样的,不管是失去了当一个坏人的自由意志,还是做一个有自己想法公民的自由意志。与小说家们相似的是,心理学家们和神经科学家们也在通过实验来探索自由意志的本质(比如自由意志是否存在:Libet早期的一系列实验)以及自由意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最近新兴的实验伦理学,就在用实证的方法来探索一些伦理学问题。看这些实验研究的论文和看小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一般而言,在论文的前言和讨论中总会有一些涉及到自由意志对人类意义的文字,但是,你绝不会切身体会到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想法,一个所有“不好”想法都从脑中和身体上都被彻底清除的人的感受。《发条橙》可以,在小说家的文字描述中,你完全可以看到一个恶少在改造之后变成了一个懦弱之人,一个一旦有任何“邪恶”想法就开始有身体上恶心和头痛等剧烈生理反应的人,以及最终一个完全放弃任何自己的想法的人。阅读论文,你同样不可能(可能部分可以)体会到思想受到外界最严格的监控之后的生活,《1984》则正是告诉这样的生活是怎样,这个小说让我想起了《V字份杀队》,但《V字》有着更加积极的结局。
《The Great Gatsby》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是展现爱情,可能不那么完美的爱情。《Gatsby》是讲一个人爱情,或者如一些人说的,是一个diao丝逆袭未成功的故事。当时看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同名的电影很火,而当时我的又没有去看电影,所以看小说来赶一下潮流。以生吞大量生词的方式将小说读完后,我大约看到了Gatsby的爱情,挺同情这生前豪宅里夜夜笙歌、热闹非凡,但去世后却无人悼念的年轻diao丝。可能正如一个影评所说,Gatsby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天真地以为金钱可以带来一切,但女神Daisy和任何女性一样,需要有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Gatsby就杯具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了很多爱情故事,一群在霍乱时期的男人和女人的爱情。此时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的场景:在海边,一艘挂有霍乱标志黄色旗帜的轮船,调头驶向茫茫沼泽地,而甲板上是两位在暮年重新获得爱情的老人和一位船长。这就是主角阿里萨和其女神费尔米纳最终的结局。看到结局时,已经完全为作者的安排所折服。书中描绘了年轻人的爱情、结婚后的爱情、单身男子长期混乱的生活、年老之后更加纯粹的爱情,从广度上完全超越了《Gatsby》。当然,马尔克斯不会只告诉你关于爱情的故事,透过那些主角的眼睛和耳朵,他向你展现了拉美的社会,带来了让人震憾的事实。
心理学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爱情这一主题的`研究,从Sternberg的爱情三成分理论(亲密、激情和信任),到目前各种忠诚、出轨、恋情之中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见果壳和松鼠会上相关的科普文),都是心理学家对这个人类亘古不变主题的尝试。阅读这些研究确实让人增进对亲密关系建立和维持的理解,但无论这些论文写得多少精巧,永远都无法让读者(如果有的话)感受到一种全身心的参与感,更无法将爱情放在一个更加宏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
作为心理学界一名普通的搬砖工,绝无意贬低自己所在的领域,只是强调一下心理学家与艺术(文学也是其一)之间的共同之处。非常巧合的是,在我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很快看到Science上有一则研究(见:这里),其结论是阅读文学小说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能力。心理理论是一个拙劣但直接的翻译,指的是人理解他人心理活动(动机、情绪、推理等)的能力。这个结论应该是非常符合人们的直觉,因为一个三流的写手绝对无法将真实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和纠结付诸纸上,而能够理解那些经典小说的人,也会在阅读之中学会站在不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是一种心理理论的能力。视觉科学家Zeki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艺术家都优秀的视觉科学家,那么这个研究正好从另一个艺术的领域印证了这个观点:文学家是优秀的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理论的大师。当然,文学艺术与心理学之间应该是早就有交汇,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问世之后,受该学派影响最大的,应该不是心理学,而是文学和艺术,大量突出无意识内容的作品问世可以算是一些证据。
也许,心理学家在搬砖的建构自己理论大厦的时候,偶尔可以抬头看看其他领域的人用他们独到的方法,已经建起了关于人类大脑和心理的大厦,只是我们认为这些大厦不属于“科学”这个院子。但是否“科学”并非判断一个工作对人类贡献的唯一标准,想要在人类知识前沿上有所建树的科学家们,不妨吸收一点文学和艺术的灵气,将自己的理论与文学和艺术互为补充。
哦,似乎忘记了《三国》,这个小说似乎没什么艺术的成分。
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篇2:
从人文的角度重新释义心理学
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跳出“文学评论”这个“庐山”,以一种内观的或者更深层的思想来重新看待我们称之为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
文学创作或艺术创造的过程,不仅受人的生理过程影响,更主要的是一切作品的产生也是像人们的梦境一样,它的潜在内容和本质性的价值,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来看破。因此文学作品的分析如同梦的解析一样,精神分析学的知识起着“解剖刀”的作用。
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人类永远共同的梦。
精神分析使我们对梦、神经症、绘画、诗歌、音乐、小说等进行深入地理解,从中发现共通的深层心理因素,而艺术家们提供给研究人员众多的与临床案例研究相匹配的.内心体验和素材,这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或文学批评爱好者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从精神分析学观点来看,人的的心理活动过程,或者说是人的精神世界展示的过程。所有的文学作品,很欲求不满及内心挫折,到后来往往成为个人艺术创造的动力。个人在生活中受到内外阻碍,在本能及欲求得不到满足(例如爱情问题、性的苦恼等)的情况下,会通过艺术或文学创作来升华,将内心的价值转移到文学作品中去,因此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能欲求的代偿品。
文学艺术,将个人在生活中被剥夺的东西,作为代偿品又还给了个人。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如果一个艺术家在生活中没有欲求的挫折或精神的外伤,其文学才华往往难以开花结果。
文学创作对个人的精神冲突和生活挫折起到了补偿作用。遭遇痛苦的人们,如果没有艺术创造才能,他会加倍感受到艺术享受的必要性,文学作品给他的印象和感动,能起到同文学艺术创作同样的心理安慰作用;受到痛苦生涯袭击的个人,即使缺乏伟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将其压抑的本能释放出来,也会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始、朴素的艺术作品。
但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么这种痛苦将催生出杰作。中国历史上的 屈原和曹雪芹等,就是极好的例子。因此精神痛苦的因素,经常给艺术创造以灵感,并且与人对艺术的享受欲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有二重性,一是以原始的姿态、以冲动的倾向或攻击的倾向出现,所以需要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来加以约束和管制。另一是对潜意识的压抑, 或对冲动的禁止,这一般是通过超自我的检阅倾向使之走向社会化。但这本能的二重性 ,常常会发生冲突,文学作品使这种冲突升华,起到补偿的作用。
一般来说,正常的成人在他们的本能冲动中,有三分之一被压抑到潜意识,三分之一得到升华,三分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但如果过度的压抑或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将这种均衡的比率破坏了,人就会产生重大的欲求挫折,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患,或者变得疯狂。
本能过剩的人或神经症患者所显示的精神冲突倾向特别强烈的人,其补偿欲求的倾向也会特别强烈。而个人的升华和补偿常常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宗教,另一个是文学艺术。
【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心理学与文学阅读理解及答案06-28
《心理学》读书笔记07-05
心理学读书笔记06-20
《心理学》读书笔记11-08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03-05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06-29
文学类读书笔记06-28
《教育心理学》的读书笔记06-28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01-30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