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育儿理论经验:把我们的需要告诉孩子
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小孩。她经常因为觉得对孩子没有耐心而沮丧。后来,她决定以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状态。
她开始是这样说的:“我现在的耐心和西瓜一样大。”过了一会,“我现在的耐心和葡萄一样大。”到最后,她会宣布:“现在,我的耐心只有豌豆那么大了。我们最好在它爆发之前停止。”
她知道孩子们把她的话当真了。有一天晚上,儿子对她说:“妈妈,你现在的耐心是多大?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个故事?”
在我们心情不佳的时候,可能什么事也不愿意做,不愿意和孩子说话,对任何事都缺乏耐心。很多父母此时还在努力让自己扮演一个耐心的家长,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最后把自己的状态搞得更加差,情绪爆发,让孩子感到委屈。
事实上,每时每刻都对孩子保持耐心,对于普通人简直是不可能的,与其忍不住了向孩子发脾气,不妨如实告诉孩子自己的需要。孩子无法接受妈妈小题大做的迁怒,但一定可以理解妈妈需要安静和关心,他们会调整自己来适应当前特殊状态下的妈妈。
而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如实地把我们的需要告诉孩子,请相信孩子是非常通情达理的,孩子做错事不是他们不讲道理,而是他们遵循的道理不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训斥、禁止,而是了解和纠正孩子的“道理”。
情境:
孩子正在和他的同学通电话,已经很长时间了,看样子孩子聊得很开心,但是你有个电话要回,已经等了孩子一会儿了,可他就是不挂。这时候,妈妈可能有两种做法:
做法A 怎么聊起来没完了!打电话不花钱的呀!马上把电话挂了!我要用电话!
做法B 孩子,我现在要打个电话。
显然,我们提倡的是做法B。做法A中,“怎么聊起来没完了!”是一个不当的指责,因为谁都会难免煲一下电话粥,小孩子更是这样,只要不是习惯性天天如此就没什么;“打电话不花钱的呀!”有点不公正,因为妈妈马上也要打电话,孩子会自然的反应“为什么不让我打,你却打?”“马上把电话挂了!”是一种命令的语气。这样对待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曾被父母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做,实际上又把这种模式传递给了孩子。我曾经亲眼看到一个男孩子对一个比他弱小的孩子说:我爸爸是我的皇帝,我就是你的皇帝,你就是我的臣民。这种关系上的暴力、情绪上的暴力,虽然有可能暂时让孩子顺从,却给孩子示范了暴力、蛮横的人际模式。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以及滋生孩子的暴力倾向,从而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和个人成功。
如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
除了一些具体需要外,其实情绪上被了解和体谅的需要,也是很客观。
情境:
孩子洗完澡后,把湿湿的浴巾扔到你床上,换好衣服就去玩了。你看到浴巾已经把床弄湿了。这时候,你会对孩子怎么做呢?
做法A 怎么搞的你!床被你弄得这么湿,你想让我睡到地上去吗?太不像话了!
做法B 我的床被弄湿了,这让我很生气!
孩子的行为的确给大人带来了麻烦,我想很多父母朋友都会采取做法A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样做没什么不对,但是效果却不如做法B好。两者都表达了愤怒,但是前者带有指责性和攻击性,后者只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强的指责色彩,即便孩子做错了,也很容易激起他的自我保护和辩白,比如他可能会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干嘛发那么大的火。事实证明,不带攻击性的表达愤怒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并获得积极回应的。当然,对于这件事情,我们除了让孩子了解他做得不妥外,还应该要求用自己的行为来弥补,除了把浴巾拿开外,还要把床上弄湿的东西换掉,如果孩子太小,自己不能独立完成,我们可以帮忙,但一定要孩子参与,因为这是他的责任,他要承担。
有一个经验就是,当我们用“你”开头的时候难免就会陷入指责,而用“我”开头的时候,则更容易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不同的人称表达出的含义大有不同,比如当你在和客人说一件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孩子突然过来喊你,你可以说“别打扰我,妈妈正在说事情!”,也可以说“我不喜欢别人打断我”或者“说话被打断,会让我很生气”。前者虽然没有出现“你”字,但实际上还是用第二人称,明显就带有指责色彩。后者同样表达了自己感受,却没有指责色彩。这是一个简单而神奇的经验,我们不妨在生活多加观察和运用。
明确说出自己的期望
说出自己的期望,有时候是对孩子的提醒,比如我们对孩子说“我希望别人进我的房间前征得我的同意”,实际上是提示了孩子要敲门;再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希望我想看我的书的时候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实际上提醒了孩子看完书后放回原处。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更多地避免了冲突和对立。有些孩子对家长的反对意见非常敏感。他们可能承受不了,诸如“我生气了”或者“那样做,我不高兴”的表达。他们可能会反过来回答你:“那好,我也生你的气。”这时候,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期望是一种最可取的做法,比如:“我希望你能善待小动物。”显然比“你揪猫尾巴,让我很生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真实自然很重要
一位妈妈讲过这样一个小经验:
记得第一次在家里运用沟通技巧的时候,让我很惊讶。那天,我开完会回到家,在门厅里被我女儿的溜冰鞋绊了一下,我温和地对女儿说:“溜冰鞋应该放在鞋柜里。”我自认为做得很好。但女儿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接着就回自己房间读书去了。我当时真想揍她。
于是,我从中学到,真实很重要。我生气的时候还装出很有耐心的样子,会适得其反。我不仅没有诚实地和她沟通,而且也显得很不真实。我还是会在以后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的。倒不如,我大吼“溜冰鞋是应该放在鞋柜里”,那样的话可能会引起女儿的注意。
的确,无论面对孩子还是别人,真实自然都很重要。任何“尊重、平等、民主”的姿态都不应该是刻意而来,如果刻意,那么说明自己内心还不是这么想的,只是觉得自己原来的做法可能不好,这种内外的不一致,其实很难维持,且容易被孩子看穿。
“能够怎样”永远比“应该怎样”重要,科学的观念、高明的技巧也可以成为一些不善学习的人的枷锁,就好比邯郸学步。在我们没有真正地吸收精髓,从内部改变自己之前,按照想当然的“应该”来要求自己,就是“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顺便说一句,应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方法不是克制,而是寻找负面情绪的来源,让它不再产生。
【育儿理论经验:把我们的需要告诉孩子】相关文章:
学会倾听孩子的梦育儿理论06-28
育儿经验开发孩子右脑06-28
给孩子自信的理由育儿经验06-28
育儿经验:要让孩子学会输得起06-28
如何培养孩子的包容心育儿经验06-28
育儿经验分享06-28
家长可以偶尔在孩子面前装糊涂育儿经验06-28
60秒法则教出来好孩子育儿经验06-28
育儿反思:今天,我们拿什么教育孩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