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学原理和教学心理学资料复习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价值: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
1.联系教育实际,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现代社会培养大批现代化生产工具的人。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字出现之前、文字出现之后、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传递文化。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教育离不开编写教材。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和行成各种观念、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教育者对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素材。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3.教育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室来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2.激励功能,激励着教育工作者按照教育方针的规定去培养人才。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我们培养的人,必然是劳动者、建设者、创造者,这就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5.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全面发展教育具体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体育是指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第五章 老师和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表现。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教师的角色扮演:
1.传道授业者2.朋友3.榜样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研究者6.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7.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该学科发展,第三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整与反思能力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美国学者费朗斯.傅乐的研究。
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要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1.旧中国的学制,壬寅学制,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2.老解放区的学制。3.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第七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主要形式是,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等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教学是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教学能够确保形式全面发展。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
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2.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体作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关键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这是搞好学校课外活动的根本保证。
第八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观察的具体方法,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日记描述法、逸事记录法、频率计数图示法、清单法。
2.调查法,调查法的类别,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3.实验法,分类单组法、等组法、循环法。4.历史法。5.个案法。6.比较法。
教育行动研究法:
1.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老师进行,目的在于改善教育的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2.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确定研究课题、拟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研究、进行总结评价。
第二部分 教学心理学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平衡。2.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即思维具有刻板性,尚未获得问题永恒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以逆转,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永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2.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对绝望期的冲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2.同伴关系,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性4.具体型与抽象型。
智力差异:
智力,也就是一般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以及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范围的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差异,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 认知结构差异:
1.观念的可利用性2.观念的可辨别性3.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
性格的个别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2.性格的类型差异,按心理机能分类、按倾向性分类、按独立与顺从程度分类、两维分类。
性格差异的鉴定:
1.自陈量表式测验,自陈量表式,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PF16),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2.投射测验,罗夏克设计的罗夏克墨迹测验,莫瑞编制的主题统觉测验。3.情境测验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不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速度和质量。第一,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第二,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第三,掌握学生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智。
特殊儿童的教育: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 目标的教育。1.内容,特殊教育的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2.技能3.环境,普通班、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特殊班、特殊学校。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掌握学习,布鲁姆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2.自律学习,班杜拉曾经提出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自我观察,指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观察,自我评价,指个人经过自我观察后,按照自己的行为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指个人按照自定标准评判过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意义:
1.教学设计2.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指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认知学徒教学模式,示范、指导、消退、练习。随机进入教学,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自上而下的教学。3.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及教师的教育,建构主义学习观必然对课程设计带来重大影响。
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康布斯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在教育上被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康布斯认为学习有两种含义,第一学到一种新知识,第二是该知识使个人产生了新意义。康布斯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教育思想。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2.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人性本善,且人人皆有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景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心投入地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知识以外生活能力的学习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涉及到改变对自己看法的学习是由威胁性的,强调要从做中学习。
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1.提出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推崇人性中心课程,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2.建构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学原理和教学心理学资料复习】相关文章: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07-01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07-01
《管理学原理》的复习资料07-01
自考管理学原理的复习资料07-01
关于管理学原理的复习资料07-01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考试必备)08-25
教育学心理学怎么复习06-28
管理学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07-01
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04-14
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的复习资料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