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南京立春的3种饮食习俗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京立春的3种饮食习俗,欢迎大家分享。
南京立春吃什么?
在传统习俗中,立春可是个大日子,民间有“咬春”习俗: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南京立春吃什么。
1、炸春卷
立春到,说到老南京最主要的年俗,就是炸春卷了,这叫“咬春”。“立春”这一天,民间有“咬春”的说法,过去人“咬春”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现在的老南京“咬春”一是尝美食,二是图个吉利。
《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现在的“春卷”。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也有用荠菜做馅,谐音“聚财”。
春卷以薄面皮包馅,用油炸制而成,皮一般用麦面,也有用鸡蛋皮、豆腐皮的,馅料分南北两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丝等,南方多用白菜、肉丝、虾丝、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春卷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除了立春,平时也会经常吃。
2、春饼
每年立春日,南京人有吃春饼的风俗,名曰“咬春”。吃春饼的风俗古已有之,晋代有“五芋盘”即“春盘”,就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式因地而异。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同时要配上时令菜炒制的和菜,如韭黄等切丝炒。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吃时要用春饼将和菜包起来吃,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吃春饼时,每人面前最好放一只干净的平碟子,将春饼置于其上,放上和菜或其他炒菜,卷好,拿着吃。在吃春饼的同时,还可以配些汤水来滋润。春饼宜配绿豆稀饭或红豆小米粥等。但若有一碗酸辣汤,或其他汤类,亦无不可。
3、萝卜
过去“咬春”就是买个萝卜来吃,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那么老南京“咬春”为什么要嚼萝卜呢?根据《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南京人从古到今都爱吃萝卜,气候土壤环境也很适合种萝卜,种出来的萝卜鲜嫩多汁,吃起来十分爽口。不只在立春这天,南京人爱吃萝卜是出了名的,甚至还流行“南京大萝卜”的说法,形容淳朴、热情、保守的南京人,可见南京人和萝卜极有渊源。
立春时,老南京餐桌上还常多些荠菜、大葱、韭黄等春天的时令蔬菜,也有“咬春”的意思,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拓展:介绍立春习俗
打春 立春亦称“打春”,这里的“打春”指的是打春牛。我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坚持不违农时,牛是农事的象征,是生产力的代表。因此中国自古以牛祝春,据说是“周公始定立春土牛”,相沿成俗。所以立春打春牛的习俗也一直延续下来。
古时,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侠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亦称春天之神)圣,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亦称春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是日喜晴厌雨,歌日:‘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说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吃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人牲圈,象征槽头兴旺。据说当天是晴天,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开年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打春牛的意义,不只是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些许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烂,人们争夺春牛,称为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大吉。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之外,各地年画中也会刻春牛图,当做春节期间的吉祥画售卖。
在浙江有些地方迎春牛别具心思。迎春牛时。人们一一向春牛叩头。之后,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打碎,抢的春牛泥回家,撒在牛栏内,意喻促进牛的繁殖。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打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还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打土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春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为春令适中。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等食品于芒神和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此时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圈中,象征槽头兴旺。在山东民间也有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阴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古时立春日,宫廷要举行迎春活动。根据《礼记·孟春之月》中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兆于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意思是说,周朝时立春这一天,天子亲自率领公卿大臣和诸侯、大夫们去东郊迎春。回来还要稿赏大臣们,又让宰相发布德和令,要求全国进行庆祝、给予必要的好处,号召所有百姓参加,这样庆祝、赐赠活动就开展起来,没有不这样做的。后来,历代各州县都要举行迎春活动。那是将一根鸡毛放到竹筒内,将竹筒口朝上埋在地下,州官县官到场祭拜等候。时刻一到,鸡毛便从筒中飞起,人们便欢呼春来了。
山西明清时曾有演春习俗。就是在立春前两天让唱戏、耍把戏的人们扮成庄稼人,农民们也背上劳动工具,一起到塑有春牛的场合,唱农时歌谣,进行农业劳动模仿演出,场面很是热闹。根据清朝乾隆《平定州志》记载:“立春先一日,迎勾芒神、出土牛。”意思是立春前一天要迎接春神勾芒,做一个土牛,举行打春仪式。这勾芒、土牛是泥土做成或纸糊的。到立春这天,官员们举行完祭祀仪式,就让人用鞭子打春牛。第一个人先打三下,接着民众都争着来打,还都捡回一块土。如果是纸的就不捡了。人们把土块带回家,认为撒到自己田里庄稼就会丰收。河北m城市耿村孙胜台讲过《打春牛》的故事,说古代用纸糊春牛,人们打烂之后发现牛肚里有糖果、点心,便争着去吃,谁吃了谁有福气。
看来冀晋两省打春牛的古俗的确曾经存在,但现在基本绝迹了。
【南京立春的3种饮食习俗】相关文章:
立春的饮食习俗03-30
立春习俗04-20
大雪饮食习俗12-08
立春习俗禁忌02-09
北方立春习俗02-10
上海立春的习俗03-30
下元节的饮食习俗05-29
立春的习俗吃什么02-09
圣诞节饮食习俗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