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学的正确态度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文学教育主要不在于读多少文学作品,而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正确态度和鉴赏文学的能力,即通过文学教育让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一、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
语文是学习的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第二.语文教育要强调阅读的自我体悟。
“书读十遍其意自见”,“不看教参不备课”,都是强调了通过诵读来走进文本,触摸文本,形成富有个性的认识和体悟。在学习文本时,不妨多问问学生“读了之后是什么感受?”“再次读了之后,又有了什么感受?”,教师不妨跟学生说说“我被这篇文章击倒了”,跟学生谈谈自己的体悟和感受,因为很多优秀的老师都是以自己的读书经验来教书的。如果能够把文本对自己的震撼也能够传达给学生以类似强度的震撼,那么,文本的力量将会传达给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没有自己的悟,所有被灌输的结论往往都会显得扁平而空洞。没有对语言的品味,将会使文学教育走向漫无边际的泛人文主义教育;没有文学教育,又将会使语文教育陷入只重分析不重体悟的泥淖。
第三.语文教师有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
什么是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思考、顿悟而形成富有个性、正确的认识。没有教师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就难以形成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没有学生独立文本解读能力的养成,文学教育终究是水中之月、雾中之花。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更多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上,但多元解读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所有的结论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对文本意义进行建构和重构,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并具有不同层次合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诚如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日记》中说的:“有一些书,我们是可以轻快地一览而过的,当我们翻到下一页的时候,已经淡忘了前一页的内容;有一些书,我们是需要恭恭敬敬地阅读的,不敢对其中的内容妄加评论;有一些书,仅仅为我们提供信息,也并不需要我们对它们加以评头论足;然而还有一些书,我们是如此长久而深情地挚爱着它们,因此,是可以从最最真实的意义上,运用心灵的力量逐字逐句地重温它们的,因为我们理解它们”。文学教育,就是要我们恭恭敬敬的阅读,运用心灵的力量逐字逐句的重温它们,挚爱它们,理解它们,
第四、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只有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也只有在文学中学习文学。通过设计精品的语文或文学活动,使学生身心浸泡在文学情境之中,从而获取养料,陶冶心灵。
文学教育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无穷的机遇,但也是一个挑战。只有以“文学的内容进行教育;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教育;以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就能迎来文学教育的春天,也就能迎来语文教育的春天。
【文学的正确态度和鉴赏文学的能力】相关文章:
文学的希望和悲哀06-28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技巧06-28
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06-28
古代文学考研文学常识06-28
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06-08
文学的虚幻和现实的不真切随笔06-28
文学艺术常识和答案07-02
结合文学艺术现象理解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参考06-29
文学概论考点讲解之文学的文化意义06-28
文学领域的网络营销工作需要哪些职业能力?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