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时间:2023-11-07 09:05:55 诗琳 报告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在需要进行古代文学的研究时,需要写好开题报告,那么开题报告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1

  论文题目:

  魏晋南北朝歌辞研究

  学生姓名:

  吴xx

  学科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所在院系:

  文学院

  一、论文选题意义:

  1、 论文题目的由来:进校前就知道扬州大学的音乐文学研究在目前古代文学研究界很有特色,本人也很感兴趣。进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第一年,较系统地阅读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音乐文学的第一手资料,初步完成约五十万字的《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资料汇编》工作。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学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仍有进一部深入研究的余地。因此与导师协商后,就定了现在的这个论文题目。

  2、 已有的相关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学研究,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兴盛,到现在,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韵文学在该时期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从体式言,五言,七言在此期开始形成,并成为主要形式;从创作主体言,此期中国文学开始自觉;从辞乐关系言,此期开始出现歌诗与徒诗并行发展,相互交叉渗透,并由歌诗到徒诗的转移的趋势。总之,中国韵文发展史上的很多关键性问题,都与此期间的音乐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音乐的视域去研究探讨。从这一意义言,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学对象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与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学与贫民文学有关。在这样的时代里,才有二三十年代的乐府文学研究热潮。也形成乐府文学研究的第一座高峰。其研究特点是全面,既有作品笺释,也有系统论著,既有文学分析,也有音乐考察。成就也很高。第二个时期为六七十年代乐府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以分析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为主),于乐府诗研究不得要领。第三期为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学研究,其特点是通过乐府作品考察汉魏六朝社会文化问题,以当时的社会文化透析乐府诗,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文学理论来研究乐府诗。如系统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都曾用来分析过乐府诗。第四个时期就是近几年对乐府诗研究的新进展。即强调从音乐的角度研究乐府诗。如张永鑫《汉乐府研究》、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等就很重视乐府诗的音乐背景。近两年还有几篇硕士论文也开始从音乐角度研究乐府诗。如首都师大的《魏晋文人乐府》、安徽大学《魏晋乐府诗的音乐文学特点及其文化学阐释》等。扬州大学孙尚勇《乐府史研究》、许继起《秦汉乐府制度研究》、刘旭青《汉代歌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等几篇博士学位论文,是近期从音乐角度对乐府诗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 有待深入之处:第一、三十年代的研究很全面,从音乐文学的视角提出了很多命题,但有些缺乏相关论证,大有深入研究的余地;第二、近几年,一些学人再次关注音乐文化背景,但缺乏深度,没有具体就某个问题展开论述;第三、有的学者对其中诸多问题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但多为静态的分析,没

  有从当时的音乐文学生成、消费、传播等实际生存状况进行考察。第四、对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尚待深入研究。诸如曹魏集团乐府创作对音乐文学发展的影响;歌辞传播方式的变化对歌辞文化功能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否存在依调填词;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古诗与乐府混杂难分的现象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中国韵文发展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五言诗与七言诗如何兴起;乐歌、徒歌的分与合;歌诗观念与徒诗观念的形成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基础。本论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4、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着力从当时的音乐文化背景入手,探讨文人歌辞生成、消费、传播等基本的生存状况,从而对中国韵文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新特征作合理的阐释;第二、着力从乐种与文人歌辞使用的曲调考证辨析入手,探讨文人歌辞的文化功能,文学特征的音乐基础。第三、本文将始终围绕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展开,着力探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 文献资料掌握情况:

  1、《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资料汇编》(五十万字);

  2、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专著和论文。

  三、 论文研究方法:

  历史学与文化学相结合;事实的考辨与学理分析相结合。

  四、 论文总体设计:(提纲)

  上编:魏晋南北朝歌辞的'音乐文化背景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民间音乐的发展变迁

  一、魏晋清商乐曲及其流变;

  二、南朝吴声、西曲的音乐系统及其流变;

  三、北朝民间音乐及其流变;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及其对歌辞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考论

  二、魏晋南北朝胡乐的乐种与乐类:

  三、魏晋南北朝华胡音乐交流及其运行机制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建构及其变迁

  一、魏晋宫廷音乐;

  二、南朝宫廷音乐;

  三、北朝宫廷音乐;

  中编: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生存状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

  一、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的音乐来源;

  二、魏晋南北朝文人音乐文化习尚与歌辞创作

  三、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方式

  1、魏晋南北朝文人依调填词及其运作机制

  2、魏晋南北朝依调填词的史料依据

  3、魏晋南北朝辞乐配合的几种类型;

  4、魏晋南北朝依调填词的机制

  5、魏晋南北朝文人依调填词与唐宋文人移调填词的异同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人音乐文化活动与歌辞的演唱传播

  一、文人歌辞的两种类型:乐歌;徒歌;

  二、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空间及其功能

  1)配合宫廷仪式音乐的演唱及其功能;

  2)士夫娱乐中的演唱及其功能;

  三、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传播方式

  1、口头传唱与歌辞记录;

  2、歌辞记录与文人歌辞功能的转移;

  下编: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专题研究

  第七章、曹魏时期的文人歌辞

  一、汉代采诗传统与曹魏歌辞创作;

  二、曹魏歌辞创作的政治背景;

  三、“曹氏三祖”的歌辞创作与曹魏礼乐文化;

  四、曹植歌辞的文化功能及其对歌辞创作的影响;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

  一、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念的历史演化过程;

  二、刘勰《文心雕龙》的歌诗观与徒诗观;

  三、徒诗观与歌诗观的确立及其理论意义。

  五、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班 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范 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4、陈 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5、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6、沈 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7、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8、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9、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10、魏 收《魏书》中华书局 ,1974年版;

  11、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 ,1972年版;

  12、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13、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4、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魏 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6、杜 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 ,1996年版;

  18、许 嵩《建康实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9、《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0、《二十五别史》之华阳国志、九家旧晋书辑本,齐鲁书社2000年出版;

  21、尚恒元《二十五史谣谚通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3、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唐佛经中的音乐史料》,巴蜀书社2002年出版;

  2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2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6、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27、吉联抗《秦汉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8、吉联抗《魏晋南北朝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9、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3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曹 旭 《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2、李善等《六臣注文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3、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2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xx 年5月 8日

  课题内容(包括课题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的重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等)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小说,电视或电影都选用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如《画皮》、《婴宁》、《倩女幽魂》等,为广大民众所津津乐道。正是由于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借助了现代的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再一次把《聊斋志异》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

  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一文言小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分析,向读者浅显的阐述《聊斋志异》的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本人研究的是《聊斋志异》思想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的创新方面取得的超越性成就。通过调查研究,《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在十八世纪中期就开始向国外流传,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

  巨大,是迄今为止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翻译成外文语种最多的一部小说。可以说,《聊斋志异》所取得的成就是其他古典小说无法比拟的。从这些成就中,可以对这部小说的价值进行研究。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通过查阅文献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2、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人们对《聊斋志异》的熟悉程度及为什么喜爱这部作品,作出分析。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近30年来,很多学者对《聊斋志异》价值的研究,无论是从它的思想价值方面,还是小说理论价值方面及其传播价值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的成就。本次课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打破人们对《聊斋志异》的传统认识,只认为它纯粹是一部“鬼书”,满篇的鬼故事,要引导读者从《聊斋志异》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创新方面去认识这部小说的真正含义。这也是我探究的主题,我希望自己能通过此次的探究学习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功底。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2。20xx年4月撰写初稿。

  3。20xx年5月修改完成。

  六、论文的`写作提纲: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超越:

  1、追求一种讲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揭露封建吏治的黑暗,统治者的无耻,讴歌人们的反抗精神。

  2、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强烈抨击这种制度的弊端就在于不注重实效,导致颠倒黑白。

  3、在爱情观上,热情赞扬争取婚姻自主的女子。

  4、《聊斋志异》中不时出现的哲理性警句,表达的理想、情感、哲理和实想。

  二、艺术手法的开拓创新:

  1、在人物描写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把小说的故事体发展为人物体。

  2、加强并发展了环境描写。

  3、刻画人物开始注重个性和细节的描述,出现了传神的心理描写。

  4、《聊斋志异》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对日常生活素材“化平淡为神奇”的处理技巧。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黄祖民。 《聊斋志异 》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

  [2] 施国 海童 《蒲松龄》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3] 罗宗强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4]游国恩。 《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3

  一、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还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发展,尊重女性,人人平等。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股新兴的奋斗集团,正如曹禺笔下的'女性,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抗争,敢于反对一切就得,过时的,束缚人思想的文化。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论述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研究:

  第一部分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说,繁漪,金子,愫芳是作者正面歌颂,肯定的人物,她们大胆,叛逆,想自己主宰和控制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不畏净胜。第二部分从曹禺的女性观的形成及其成因来说,又可分为两小点。一是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性意识,压抑了性观念,女性尤其丧失了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生儿育女的工具。二是个人的原因。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集专制,黑暗,虚伪,丑陋于一体的恶之网。在这个网中,曹禺早就目睹了人欲横流道德的沦丧。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从曹禺笔下先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曹禺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唤起现代人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骸,以此来警示人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女权,提倡人人平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一、确定论文题目:介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初步选定了研究方向;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经导师指导研究,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二、制定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撰写论文初稿: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构思论文提纲,开始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及措施:

  文献资料法: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查找相关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比较研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三、课题研究工作进度:

  1、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2010年10月25日----2010年11月25日

  2、文献调研与综述: 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2日

  3、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31日

  4、深入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2011年1月1日---2011年2月20日

  5、形成论文初稿(设计雏形): 2011年2月21日----2011年4月18日

  6、论文(设计)修改、定稿、打印: 2011年4月19日---2011年5月22日

  7、提交论文与参加答辩:2011年5月23日----2011年5月26日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曹禺.日出;田本相,曹禺文集(1)[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曹禺.雷雨.序[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乐轹.中国现代女创作及其社会性别[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

  [5]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J].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6]曹禺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4

  一、选题根据

  通过《百家讲坛》中王立群读《史记》,把《史记》这部历史上的史学巨著搬上了大众文化的舞台,使我对《史记》中那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读了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后,引发我对作者在撰写《史记》过程中何才能做到人物形象鲜明完整,且又结构紧凑的深刻思考,经查阅资料了解到“互见法”作为其重要的叙史手段,是联系《史记》全书中总体结构内在纽带。虽然学术界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史记》“互见法”中的有独到的研究,例如宋代较有代表性的苏洵和当代的张大可先生。但我作为一个初学者,仍愿意站在这些巨人上,做一点自己对“互见法”的分析。本论文概括了“互见法”在《史记》中使用的原因,以及对“互见法”的重新分类。意在通过此次研究,丰富自己对“互见法”的认识。

  参考文献[1][2][3][4][5][6][7][8][9][10][11][12]司马迁梁绍辉标点.《史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刘知几黄寿成标点.《史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苏洵曾枣庄等笺注.《嘉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张大可.《史记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周斌.《史记》“互见法”新论.喀什师范学报[J],1995.杨起燕.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C],1986.孙以昭.司马迁的“互见法”及其渊源.安徽大学学报[J],199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杨树增.《史记艺术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博德岷.《史记鉴赏》[M].四川:崇文书局,2005.过常宝.论《史记》的.“太史公曰“和“互见法”.唐都学刊[I],2006.司马迁姚祖恩选评.《史记菁华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

  本论文拟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利用图书馆和搜索中国期刊网等传统与现代方式,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生成基本观点。然后在基本观点的指导下,有目的性地进行阅读、补充与自己论点相关的材料,并不断深化论题。在此基础上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形成论文的初稿。

  三、论文的框架结构

  <一>引论:《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文学史上的一部雄文巨著。“互见法”作为一种科学叙事手段,融入于史料当中,解决了编写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既可以客观真实的记叙历史,塑造人物形象,又不影响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意愿。这也是司马迁本人对文学史上的独特(网学)贡献。

  <二>本论:

  1.互补互见:在一篇传记中集中表现人物或事件的某些方面,而另一些方面则在别的传记中写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人物形象或历史事件。

  2.详略互见:作者在处理同一内容或同一见事情在多篇中都需要出现时,往往是一篇传记详细记述,而在其他多篇传记中则略叙或者不叙,避免了累赘,重复。

  3.存疑互见:存疑互见是指同一历史事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作者又不能辨其真伪,故本着“信则传信,疑则传疑”的原则,将不同几种说法并叙于不同的几篇传记中。

  4.传赞互见:给后人展现比较客观、真实的人物,客观评价。避免偏颇之见。<三>结论:“互见法”的使用实质上就是能够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多方面、多角度的加以表现。从而可以在不违背政治冲突下,秉笔直书,能够全面真实的继续这些历史人物。

  四、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

  1.准备阶段:2007年6月——2007年12月确定选题,与指导老师沟通,查阅文献资料

  2.起草阶段:20xx年1月起草论文初稿,并交于指导老师

  3.修改阶段:20xx年1月中旬——20xx年4月修改论文

  4.定稿阶段:20xx年5月初定稿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07-03

教育开题报告05-12

音乐开题报告07-01

本科开题报告10-18

开题报告答辩07-02

开题报告的格式07-02

护理开题报告07-02

物流开题报告07-19

建筑开题报告07-19

课题开题报告格式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