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内容

时间:2022-06-27 07:38:32 其他 我要投稿

古诗词教学内容

  导语:凡事不会不劳而获,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古诗词教学内容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诗词教学内容

  《语文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就做了明确的回答:“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我认为古诗词教学首先应在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内容;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也就是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读、品析、感悟这几个环节上。下面,笔者以教学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实践为例,探究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操作实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诗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反复诵读诗歌,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在悲苦的生活中在艰难的处境下仍心系苍生、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

  对于“歌”这种特殊的诗歌样式,尽管之前曾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但学生还是比较陌生。我设想由“歌行体”诗歌保留了古乐府叙事的这一特点作为本诗教学的起点,围绕这类诗歌“往往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的特点展开教学。导入部分用叙事的方式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从公元759年秋诗人因安史之乱流离入川到760年春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建起茅屋再到761年茅屋为秋风所破,全家遭秋雨浇林,诗人长夜辗转,写下这篇不朽诗作……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背景的介绍,重点突出“安史之乱”时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建造茅屋的不易,一方面是出于知人论世观的考虑,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生活状况之凄惨悲苦,进而更好感悟这位诗中圣哲将“世上疮痍,民间疾苦”化作“笔底波澜”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是为了凸显这首诗歌的叙事味道,以引出接下来要讨论的重要问题:这首诗所叙何事?诗人的此种生活状况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概括?这是教学的起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在齐读课文初步把握所叙之事后即进入诗歌赏析部分。这个环节,我努力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潜入诗中、披文入情,在文字的引领下,积极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在头脑中建构起一系列场景,并通过字、词、句的赏析,更好地走进具体的场景,力求让学生站在诗人的立场上想诗人所想,和诗人发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要情感。这个环节师生双方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起去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描述场景、体味诗情。诗的前三小节分别描述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三个场景,随着事情的一步步发展,诗人的情感从焦灼怨愤到气愤无奈再到痛苦煎熬,这样深重的悲苦之情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场景的渲染和细节描写的方法间接表现出来的。具体操作上,三个场景的赏析是在教师的朗读之后以学生交流的方式逐一展开的。这里我尝试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细细地品,努力还原诗歌所描画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把自己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体验到的点滴独特感受交流出来,在此基础上去感受诗人的痛苦感受,体会诗人的生活状况之苦。事实上,不同学生的交流发言很能反映他们各自的独特感悟。这应该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此外,朗读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同样被放置到了一个极突出的地位上。教学中,每赏析完一个画面之后,都安排了个别朗读,对于不能很好地体会情感、做到“有感情朗读”的情况,就停下来继续体会再次朗读。这样的不厌其烦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但我认为也是很有意义的,主要用意在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有了对于上面三个场景感同身受的真切认识,再联系杜甫其人其事,学生不难理解诗歌最高潮部分所要表达的情感。面对重重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时杜甫最需要什么呢?房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最需要遮风挡雨处所的人,却盼望着有千万间安稳如山的宽广屋宇,不是给自己,而是“大庇天下寒士”。他想得多么周到,他的胸怀多么无私!可是这样的屋宇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啊?安得,是说哪里才能得到;何时,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诗人的愿望是那么强烈那么迫切,但是他又实在没有办法!美好的愿望和无情的现实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诗人发出了绝决的誓言,愿用“吾庐独破受冻死”来换取“眼前突兀见此屋”。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最后一节议论抒情,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而死,换来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幸福生活的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只要巧妙得当,学生通过深情的朗读、深入地品味,自能把握前后两个层次间的递进关系,也能感悟诗人真挚而饱满的情感。至此,“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也明明白白了。他心系苍生、悲悯天下,是一位有着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忧国忧民的动人情怀的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被后人尊为“诗圣”,原因即在于此,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总之,古诗词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诗的意蕴进入诗的情境,进而体悟诗人藏在“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背后的思想情感。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学习古诗词,不仅要念在嘴上更要记在心里,要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和精神的力量。在古诗词的高雅国度里,我将尽我所能地带领我的学生追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迷人境界。

【古诗词教学内容】相关文章:

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操作实践范文07-02

仪表的教学内容07-03

古诗的教学内容精选07-03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06-28

关雎的教学内容设计07-03

老树的故事的教学内容07-02

寒假实践教学内容07-03

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07-03

工程测量教学内容07-03

幼儿音乐教学内容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