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历史教学随笔,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随笔1
经过了近半学期的教学,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兴趣比对历史的兴趣更为浓烈许多。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部分课内课完全转变为探究课,全部由学生主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逐步强大,与外交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更珍惜今天的不易。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随笔2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新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诱发其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促进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策源地。
2.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让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如此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3.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结构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张网,历史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若干节点组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无边的大网,但无论你提起哪个节,都会将这张网提起,高的部分那是与你提起节点联系紧密的,低的部分是联系相对疏远的,但由此我们却可以知道他们之间是绝对有联系的,或远或近而已。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张网,要一节点而知网、一叶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学习历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来研究今天,预言明天,而且现在的学业考试非常注重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考察,从这两个角度讲,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近两年,从黄岩岛、到三沙市的设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那就是海权,而且这个线索更紧密地把若干个节点联系得更紧密,构建围绕海防、海权的知识网。
我们曾经强大,从南宋指南针应用、海船的发达到元朝的空前海运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新航路的开辟,继而英国因为夺得海权而成为霸主,正是因为从明末的闭关、海权的失去,而被迫步入近代,开始以洋务运动为始的近代化探索,这张网还可以再大些。这个线索和知识网警示我们及后人要重视海权,重视海防的建设,这也是知识网格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由此,我们根据不同的线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以这个知识结构让学生逐渐读懂事件背后的真相,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格体系的能力。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握学业考试的动向,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创新理念,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4.与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搭桥铺路”
例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唐诗,使学生立即识记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广袤和荒凉。一曲谭晶演唱的《丝绸之路》把学生带进2000年前黄沙飞舞、驼铃悠悠的漫漫古道,在歌曲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激昂。
5.巧用影视文学作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讲到北宋、西夏、辽的对峙时,我跟学生聊起了《天龙八部》,通过对萧风、段誉等人物的简单回顾,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另外,很多历史穿越剧或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学生追捧,但这些历史剧史实在破绽百出,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课堂上我们要引用正剧,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给同学们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孙中山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6.与时事紧密结合,使历史具有时代感
关心时事、议论时事是很多学生的爱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引出这些话题,既可以理解历史,又可以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我和学生谈到时事热点“中日之争”,一起回顾问题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我又进行追问,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学生义愤填膺,陷入沉思,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7.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络教学日益广泛,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开拓进取,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启迪学生思维,放飞思维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8.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每上完一节课,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并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巩固基础知识,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较好的效果。
9.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当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武则天功过的辩论”等专题进行分组辩论。为了在辩论中获胜,为小组争光,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辩论会上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经过辩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得到了训练,这些活动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