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台州重阳节的民风民俗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台州重阳节的民风民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敬老
敬老,它的来源是与“九”相关的。“九”在个数位中资格最老。另说是重阳节与霜降前后来到或撞日。在古代人们心中,霜降的出现意味着秋残与冬始,对照在人,恍若一生到了头。所以,敬老习俗渐渐成形。其主要活动有请家中长者坐北朝南,子嗣顶礼膜拜,祝贺长寿。对先人的,则在家中庙堂中上香、烧千张、念祷文,祈求平安。后者后来演变成了祭祖。活动与清明扫墓大同小异。
2、赏菊
赏菊是最值得称道的了。菊花,别号“延寿客”,属重阳节节花,古诗“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形容它的。品种有万龄、桃花、木香、金龄、喜容。(见宋《东京楚华录》)“菊”在古与“九”基本谐音。戴复古《洞仙歌》中就写到了赏菊的场景。“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著重阳怎虚过。”而如临海一带,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老者还存留重阳节当天头戴花的习俗(民间也有头戴茱萸之风)。这也为喝酒和登高、吃糕奠定了基础。
3、喝酒和登高、吃糕
喝酒和登高、吃糕几乎同步操作的。酒,即喝菊花酒。登高,包括赏菊、饮酒、看远景和吃重阳糕。有话可证:“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葛洪《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未知其由。”关乎菊花酒的酿造,葛洪也有详谈。他说,菊花酒是采集去岁的含苞即开的菊花和茎叶,并和黍米、酒粬,与一般发酵酿酒工艺差不多,到了重九时熟饮。
4、重阳糕
重阳糕,是值得一提的节物了。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边登高处,饮酒,边以糕点下肚,以寓“高途”。清代著名画家蒲华,在温岭时作诗:“岂堪吹帽无诗作,几欲题糕下笔难。”
重阳糕,俗名糯米糖糕。其之所以能进入重阳节,是取“糕”谐“高”音,祝福前途节节拔高。其做法是在糯米粉中嵌入红糖,周遭嵌板栗,做成九层,有如今天的“糕煎胚”,寓意“九重高上达天庭”。但这种做法今天基本上不存在了。其不存的主要是板栗,取而代之的是红枣等。为了丰富口感,台州重阳糕还有做成各种味道的,如荤的、素的、咸的、甜的,样样都有、样样不缺。有些地方,则干脆不放任何佐物,单色味道,在糕顶嵌个字样,如“福”等即可。
除外,台州有些地方,如临海、黄岩、三门等地还存在重阳节捣麻糍的习俗。据温岭王伯敏《回忆少时学剪纸》描述:当地旧时还有在重阳糕上插三角旗(红黄居多)的。这笔者在孩童时候见过。其出现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庙观等宗教场所里。在温岭石桥头等乡镇,至今还存留一些旧风俗,那就是子女,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儿,会在重阳节当天回到娘家省亲。故今天很多温岭老人还把“重阳节”叫作“囡节”、“女儿节”。
拓展阅读: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一、九月九日重阳节风俗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二、重阳节小故事
1、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2、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3、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4、《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三、重阳节的由来
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重阳节风俗和饮食
重阳节的风俗
1、登高
重九登高,明代罗欣《物原》称始自齐景公。《荆楚岁时记》注中引用《续齐谐记》中的记述:“汝南植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据说世人九九重阳登高饮酒,女子佩带茱萸囊,就是由此开始。这个说法当然十分荒诞,不足以令人相信。
春秋时节晴好的日子,登高远眺.以此愉悦身心,不过是人之常情。即使不在重九之时,古人也常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如石虎《邺中记》以及《隋书·隋文帝本纪》都有正月十五日登高集会的记载。晋代恒溢的参军张望有《正月七日登高诗》,李充有《七日登刻山寺》诗,唐代韩愈有《人日城南登高》诗,元代魏东平王翁有(人日登安仁山铭)。(舆地记》说齐武帝建造层城观,七月七日,宫女多登观远眺。稽舍有《七夕登高》诗,另外《礼记·月令》中“仲夏”一条也有记载:“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入秋天高气爽,人们心情舒畅闲适,加上果实成熟,黄菊乍开,红叶刚刚点缀,行吟载酒,最适宜登高眺望。在重九出行,最是饶有兴味,故而民间也有种种美称。如《风土记》载:“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江苏东台,称之为落帽会,浙江青田称之为九月九会。
2、插茱萸
茱萸性辛温,气味芳香,颇为辛烈。能温肝降逆,开郁化滞,下气止痛;祛除湿热,逐辟风邪;开膝理,利五脏。医家常用作驱风、发汗的药物。
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两种。食茱萸宜供食用,人药功效与吴茱萸相同,只是效力略差。吴茱萸三月开花,红紫色,七八月结实。嫩时微黄,到成熟的时候则为深紫。古时称九月九日为上九。茱萸到此时,气味浓烈,颜色赤红,可以带果实折下插戴在头上。因此古人都在此时采茱萸,把它当做重九消灾之物。《岁时杂记》记载,卢公范每到重阳节时,都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淮南万毕术》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人。”陕西西乡重阳日,妇女用口采茱萸,据说可治心痛。湖北居民则将茱萸加人苦里.称之为茱萸酱。
我国利用茱萸,远在汉代之前就开始了。《礼记·内则》中载:“三牲用藙。”郑玄注日:“藙,煎茱萸也。汉律,会稚献焉。”《尔雅》中称茱萸为极。贺氏为《礼记》作疏日:“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青,名为藙也。”
自从汉宫中九月九日佩戴茱萸以及汉武帝赐茱萸囊以来,此风即绵延后世,盛行于南北。人们或者以茱萸插头,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无比尊崇,将其尊为辟邪翁。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以御初寒。”五代徐桩曾奉御命赋(茱萸诗),有“万物庆西成,茱黄独植名”的句子。孙思邀《千金月令》载:“重阳之日,酒必采茱萸、甘菊泛之,既醉而还。”从这些晋唐时期的诗中可见,茱萸已被公认为一种民间保健药物,家家必备。盛唐的重阳诗中。歌咏茱萸的更多,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会饮》诗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黄仔细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写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在众多重阳诗中尤其著名。
宋时《成都古今记》说,蜀地人每次喝酒,都投人一粒艾子。不一会儿,香气便滋满杯盏。艾子,就是食茱萸。宋朝时的辽地风俗,据《辽史礼志》记载,重九要制作茱萸酒,以洒门户,用以消灾祛邪。近代各地,每至重阳节,还多有以茱黄泡酒以及替插茱萸的人。如同端午节用菖蒲、雄黄泡酒一样,取其祛风健胃杀虫辟恶的特效。
3、放纸条
重九之时,已人深秋,天高气爽,因此旧俗中,儿童有放纸条、竖重阳旗的游戏。用五色纸连接成条,长侧二丈,粘在长竿顶端,播在庭院里,或者携着登到塔顶山端,放开纸条,最长的可达五十余丈,五彩缤纷,随风飘舞,人们将其称为放纸条。
重阳旗是把五色纸剪成斜角式,连缀成旗,竖在院中。清风吹来,彩旗随风招展,绚烂夺目。也有的人像《金陇岁时记》中记载的那样.把五色纸镂刻出花纹,中间嵌上“令”字,或者插在门前,或者当做儿童玩具。以示庆贺重阳。
4、插重阳旗
《江南志书》说,常熟县“九月九日,儿童以五色纸接为条,长一二丈,粘竿首,植于庭户间,曰放纸条。若登浮图、山颠,有携至五十余丈者。”这种放纸条的节俗也被称之为“插重阳旗”,意义当是志庆。五彩缤纷的纸条,凌空挂起,随风飘舞,又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5、纵牧
隆冬炎夏,凡是家畜,以在畜舍内的时候为多。因为夏日草木茂盛,各种植物都欣欣向荣,此时放牧,最易践踏损伤草地,使牧草难以生长。严冬则草木凋零,畜类无食可觅。这是原因之一。夏天林深木茂的地方,畜类藏匿其中,牧人难以搜寻,人冬则遇风霜雨雪,又无处可避,此为原因之二。烈日熏蒸以及寒风侵袭,抵抗力薄弱的家畜容易生病,这是原因之三。
春秋两季,天气温暖,不仅流弊少,而且食料多,因此一般都在此时放牧,以寻觅野食。我国的旧俗,如安徽怀宁、广西隆安、甘肃平凉等地,从重阳日起,便开始放牧。有民谚道:“九月重阳,散放牛羊。”又道:“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6、做夜作
自本日起,日著中的日影将逐渐变短,因此,店家照例要在重阳节稿赏伙计,以鼓励伙计准备晚上加班工作,吴地一般称之为做夜作。清代蔡云《吴欲》一诗写道:“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江苏丹徒的谚语道:“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
至于做夜工的时间,要一直到清明为止。《金陵岁时记》载:“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稿店伙,佐以咸鸭。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
重阳节的饮食
中国古代文化中,九为阳数,而日月数皆为九,故称重阳。重阳节,我觉得带有浓厚的道家学说的色彩,不论从节日的起源还是民俗的含义。
据学者杨琳考证,重阳节产生于东汉。东汉文献《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被视为关于重阳节最早的记录。
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记录了重阳节的宫廷的重阳节俗,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如果以此为依据,亦可说重阳节源于西汉。但是,《西京杂记》并不是刘歆写的,而是晋代葛洪假托刘歆之名编撰的书籍。所以《西京杂记》记录的重阳节的活动,可见在晋代,重阳节的民俗就已经成型了。佩茱萸,饮菊花酒,在两千年的时光之水中,仍然是重阳节流散的韵味。
九同久谐音,九月九为瑞阳,不论帝王,还是草民,对生命的诉求是一致的,平安长久。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这些节日的活动,在古人看来,令人长寿。清代康乾盛世,皇家要在这一天举办千叟宴。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由此延伸。
登高宴饮,折茱萸插于头边,都是辟邪之举。唐代帝王在重阳节这天,都要登高游览,给群臣赐宴,喝着菊花酒,欣赏着美景,诗兴大发。于是,皇帝搞诗歌大赛。有的小官靠着登高赋诗,可以封官加爵。
中国传统的节日,似乎到了最后,都演变成美食节。美食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糕让重阳节变得可以品尝。糕类食品是古人重要的面食,用水将米粉或者面粉拌和成面团蒸熟,黏性较大。
糕的比重阳节还要早。古人称之为“饵”。在东晋,人们在重阳节这天食蓬饵。一为消灾辟邪,一为求长寿。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介绍蓬饵的制作方法:制作蓬饵时,把鲜嫩的白蓬煮烂捣细,搀和上米粉,加入糖,然后上锅蒸,当香气扑鼻时,就熟透了。在民俗的观念中,“蓬是御乱之草”,蓬草具有抵御灾乱的作用,所以以蓬子和米粉做糕食用。
重阳登高,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中国传统节日的食品,不仅好吃,名字也富有内涵,将讨口彩之风,发扬光大。
在六朝之前,中国古典文献中还没有出现“糕”字。唐时,因为刘禹锡在做诗的时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叫做“题糕”。《邵氏闻见后录》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这样,才被宋祁开玩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
唐代重阳食糕非常流行,因为重阳节在唐代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刘宾客嘉话录》中,还记录了一个不敢食糕的故事。有个叫袁德师的人,他的父亲名叫袁高。九月九日,袁德师参加一个重阳宴会,当热气腾腾、香气喷喷的重阳糕上席之后,同宴席之人,分而食之。面对大家热情地招呼“品尝一块”,袁德师连连摆手拒绝,他说:“我不敢吃,诸位全都吃了吧。”别人不解,他告诉大家,因为父亲名“高”,因避讳,不敢吃“糕”。古代人真是有原则。幸好他的父亲不是名“范”,否则,他会被活活饿死。
到了宋代,重阳节吃重阳糕,成为节日的重头戏。“面夹双层多枣粟”,“佳果嵌来枣作泥”,有的加入桂花,有的加入菊花,重阳糕的做法和花样繁多。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今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秋高气爽之日,遍插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看秋水共长天一色,赏落霞与孤鹜齐飞,可谓赏心乐事。诚如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描写:“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菊花具有五种美德,其中之一,它是神仙的食品,盛开在霜雪来临的凡间。
佳节又重阳。今天,人们秋游,登高远眺,眼看千秋落叶随风走,谁也不会有长寿成仙之想,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美好愿望,古今相同。重阳糕伴菊花酒,活在尘世亦风流。
【台州重阳节的民风民俗】相关文章:
民风民俗的作文02-03
民风民俗作文01-11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02-18
民风民俗作文【热门】03-12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15篇)01-16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15篇01-21
中国民风民俗作文02-03
民风民俗作文15篇01-11
民风民俗作文(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