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建筑的高中散文

时间:2022-06-27 13:20:58 建筑/建材/工程/家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描写建筑的高中散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建筑的高中散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描写建筑的高中散文

  描写建筑的高中散文篇一

  都说流水无痕,岁月却常常用一种平和的,甚至是意兴阑珊的笔触书写指缝间渐渐淡去的流年。

  对于一个喜欢有“历史”的人,会钟爱一切带着古典意味的东西。在金坑村,我所说的历史,是指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大到这一群的建筑,小到这建筑上的一个小小的构建。在这里,所有的景物在缓慢中后退,仿佛是一部慢慢回放的老电影,那些依次出场、退场的人和物的片段,在岁月的印痕里如水印般的逐渐清晰、明朗,从此,那些被淡忘在流年里的岁月过往,就被一个模式固定下来了。

  在金坑的这些明清时代建筑群里,“危宅”和“儒林郎第”是最能体现其建筑艺术精华和风韵。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里,孕育、发展并衍生出的这两座古民居建筑的内部结构和格局,充分体现了当时宗法制度的观念形态。竣工于明崇祯五年的“儒林郎第”,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拥有123间房间,是一座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古民居,屋檐下长条形白底彩绘,历经百年风雨仍鲜艳夺目。那些取材于民间生活场景或官场宴饮礼仪的壁画,或浓墨重彩,或工笔写意,或浩浩长幅,或盈尺小品,所及之物无不栩栩如生。这些颇具匠心的砖雕、石雕、木雕,不仅雕工精美,刀法明快,还融人物、山水、花鸟、故事为一体,意趣动人,寓意深刻。

  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或与一棵树独语,或与一朵花对话,你会忘记身后的方向。这里的建筑都有自己气场,这些看不见的气场就如你正置身于民间的某些生活场景,一些市井的喧嚣声此起彼伏,你会发现它曾经存在的气场的力量如此巨大,如今却随风飘散……

  “危宅”是由五个大小一致,风格接近的大厅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的建筑。大门朝街,门上是青砖雕刻的飞檐,通过工匠们巧妙地组合,动物、花草、藤蔓不仅活灵活现,且形意俱佳。门内正对照壁,宅内不乏精美的木雕图案。在大厅之间,有门互通,前厅是厢房,后厅是耳房,大厅与厢房、耳房之间各有一方天井,若是春日,在阳光充足的日子,在这小小的天井里,置放上一把藤摇椅,窝于其中,慢慢品匝一壶高山绿茶,享受时光的悠闲,一种惬意便会戛然而起。

  庭院有风穿堂而过,将暑热吹薄,院门被斜阳拉长的身形,萧索地罩在光晕里,与静谧面面相觑,思维越过悠长的午后,与苍凉的古意便有了刹那间的融合。

  穿过“危宅”的耳房,一座荒芜的小花园把那些散乱的,扩展的思维裸呈在你的面前,如今房主人虽已将它辟为菜园,但园子西头的一株古梅树仍生机盎然,还保留着对远去生活的记忆。几株挂满果实的桃树和一畦畦蔬菜,规划着岁月里通俗与雅致并存的生活形态,让人在恣肆的绿色中,遐想自然弧线勾勒出的勃勃生机,并把这些生机,藏匿于宅院的每一个角落。

  在山区,人们最为亲切的,永远是脚下裸呈的土地。如今,许多人背井离乡,抛弃土地,去外面的世界寻求更好的发展,对旁观者来说,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的权利,无可厚非,而这也仅仅是时代变迁中的一种过程。

  对于古意,因不同的取向,所以每个人所喜爱的也各不相同。我所喜爱的古意,不是那种用现代材料构筑的仿古建筑,譬如那些影视城、仿古商业街等等,而是那种带着包浆的,洗尽铅华、匠心独具,呈素朴姿态的古意。它可以通过内心的雕刻,细腻地再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吸纳和遗弃,同时也能把思维的`朝向引渡成一种生活中的习惯,让远古的意趣纠结在古典气息的光芒里、掩藏于岁月深处,欲罢不能。

  洗去岁月的包浆,穿梭在理想与现实中,这些古建筑经过年久日深的时光濡染与渗透,在浓缩的一寸寸光影里,一些破损的未被人工休整的遗址里的荒凉,沧桑和遁世的悠远,暴露在光阴里一望无遗的坦然,以及衔接着历史内涵的外在断裂的决然,自然并能够接收到远古信息的空气,会令人有一份说不出的舒适和安宁。用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会让你触及灵魂最深处的柔软和幽古的恬静,听任岁月悠悠,芳草斜阳。

  描写建筑的高中散文篇二

  金坑乡,离城区35公里,因境内有两处金矿而得名。

  正午的阳光闷热而潮湿,空气中的水汽似乎也被凝结。在明晃晃的阳光映射下,若不留意,很难让人相信,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偏远乡村,会有如此密集的古民居群,这些古民居始终维系着固定的走向。在金坑村,现保存有50余幢明清时代的民居,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并保留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古村落呈南北走向,依山而建。村落有自己的繁荣史,过去这里曾是由赣入闽的交通要道。据传,明末有一聂姓客商得知环绕该村的金溪中蕴藏金砂,就斥巨资采砂淘金,一夜暴富,被当地人称为聂十万,聂又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宅第,故此成就了这一颇具艺术的精华的建筑群。

  走进金坑村古民居,你时常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在我第一次遭遇这一群古建筑群落的时候,脑海里首先跳出的是两个字:“沧桑”。或许是人届中年的缘故,对那些远古的、陈旧的物件,常常会让我陷入进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面对这一群古民居,沉湎于一种情绪中,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

  有人说,喜欢古旧物的人多是对岁月流逝的一种怀念,也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可我对这些代表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我感觉到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这些古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我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

  在古村落群里,曲曲折折安放着几条深巷,当我第一次踏进这幽深逼仄的小巷时,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巷道自南向北穿过村庄的`一端,在一片散集着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群中,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小街,贯穿整个村落。在偏居一隅的乡村,放逐一条如此幽深的小巷,让你可以目不斜视地穿行于浮生流年,如同光阴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巷道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且悄无生息。

  行走在填满暗影的小巷里,正午的阳光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一些斑驳的阴影忽明忽暗地洒在我身上。我眯着眼睛,慵懒地行走,用旁观者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让记忆抚摸时光深处的沉疴,巷口远处探出一些细微的动静,把一种远去的繁盛衍生并通过这声响延伸到乡村的现在。

  在这幽深的巷道里,触摸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思索的疑问,这布满沧桑的小径,什么是它的载体,是时间吗?那些已然远去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它,我无从得知。我想,那些曾经在小巷里踱出的步子,应该是不疾不徐的,步履轻轻的,就像此时我的脚步声,回响在小巷身后长长的光阴中,回响在四周的墙壁上……这种悠长的宁静,可以把我身上的燥气一点点的退去。

  在小巷的折角处,隐藏着一口古井,环状的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石质的井沿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绳索印迹,记录着悠悠岁月里,多少代人使用的物证。青砖垒成的井壁,砖缝里的青苔和花草见缝就长,没有人为修饰的痕迹。井水早已干涸,一些沾满氤氲之气的枯叶散落在井底,一种古典气息里泼洒出的湿淋淋的水气,依稀可辩。井沿旁卵石铺就的小路,被来往担水的人踩踏,呈现出薄而光滑的圆润,在时光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或因择地重建新房,或因外出务工,故此周围的院落均已荒废,周遭悄无生息,唯此,才会将这条经年不变的深巷,波澜不惊地呈现于我的视野,而未省略其内涵和历史。

  关于小巷,徐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极静极静的书,也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融入其中。” 倘佯于这样的一个被古建筑群包围的小巷里,空气中仿佛蕴含着独特的情感指向,似乎能洞悉人生的坎坷与悲欢。

  这一条小巷,每天都曾上演过一场场人生的悲喜剧,有人曾经哭过,笑过。人的一生中注定能坚守的东西太多,而所谓的灵魂,只能独行。当我们细数时光,在这条幽深的小巷里,做一次神态安然的旅行,在柔软的视线下,朝送暮接时光的匆匆,就会让人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痛感。

  洗净历史沉积在废墟上的尘埃,从巷头到巷尾,从时光的隐密处,把或喜或悲的情绪放生,将世俗的心,沐浴在一片清莹里。这仿佛是一种奇怪的心路历程,当我们置身其间,曾经的迷离,沉重,终不再拘于这偏居一隅的狭小。在小巷,于脚底一寸寸地丈量时光,那份滞留于隔世古典气息里的不舍,直抵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