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3-01-25 06:13:05 职场健康 我要投稿

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其心理上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性意识觉醒、个性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兴趣激增、自我意识增强等。为了能使初中生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就必须重视初中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1

  初中生是所有青少年中最为特殊的群体。因为初中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少年和成年人的交界处。刚从父母的宠爱中挣脱出的初中生还未处于思想的独立期,有着叛逆的想法,却缺少可以支撑的能力和思维,这样很多初中生走上了歧路。这些问题乍看可能是叛逆的表现,但深层次的是心理问题出现的征兆,严重了会导致初中生自残、自杀,甚至伤害别人,走上不良的道路,影响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么,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导致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作为初中生的教育者和监护人应该如何引导初中生?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教导、优秀同学的对比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几种思绪纷扰着初中生的大脑,让初中生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压力。

  2.人际关系不和谐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娇生惯养,未经历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更不懂与人的相处之道。等他们进入学校和其他学生相处时,就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使他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初中生的期望过高,而且往往将成绩作为评价初中生的唯一标准,偏爱一些学习好、在班里担任一定职务、性格外向的初中生,使一些不是表现很突出的初中生变得非常不自信,进而对心理产生了影响。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养成,这使他们在很多时候会对家长、老师的话语和思想干预产生抵触心情。这样会使得初中生开始产生叛逆心理,此时如果不进行正常的疏导,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刚开始萌生男女意识和对异性的好感,但由于此时的心理还处于稚嫩期,尚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成熟,因此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正处于对新事物的好奇期,容易标新立异,教师往往以顺从为优秀,以逆反为差,这样使得初中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认识淡薄或者欠缺

  在家长眼里,初中生还是小孩子的代名词,往往不将初中生当做独立的个体,抹杀初中生的独立思想和自身看法,对初中生的思想表现冷淡,没有正确认识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长期忽视会导致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初中生的影响

  由于初中生还处于心理建设和人格塑造的阶段,周围的事物对初中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会影响初中生对人生和各类事物的看法。而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在冥冥中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初中生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

  三、如何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

  1.教师和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

  学校应开设具有趣味性、行为化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程,让初中生从兴趣着手,以兴趣引导初中生,让初中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同时要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坚决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而且要对初中生的状况进行各个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治疗。

  2.鼓励初中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要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初中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初中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初中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初中生可以直接与老师面谈,解开心理的难题,也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匿名方式对教师进行传达,教师可利用报纸、黑板报等媒介对初中生进行解答。

  4.创造宽松、轻快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小部分的影响没有大社会的影响来得深刻,作为关注初中生心理的每一位成员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社会环境,让社会中的每一个初中生都感觉到人生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初中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2.5 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3

  近年来,随着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使得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诱惑和压力逐渐增加,但由于他们的承受能力较弱,出现初中学生逃学,离家出走事件、犯罪事件等不断增多。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初中教师敲响了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警钟。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但总起来不外乎分为四种类型:一学习类问题,即负担过重、厌学,考试焦虑;二人际关系问题,即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三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四挫折适应问题等。下面我主要谈谈这四种类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据调查,学习陷入困境的学生约占1/3以上,由此而带来的苦恼是难以诉说的。这些学生在没有丧失信心之前,为了考取好的学习成绩, 想通过“疲劳战”的方法来摆脱学习上的困难,加班加点,“开夜车”,但这种长时间、低效率的“疲劳战”只能加速学习的恶性循环。由于长时间付出劳动却得不到学习上的成功,致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信心,但在各种压力下又不能不学,于是出现了厌学心理,敌视学习,仇恨学校和教师。由此而引发一些心理障碍、心理疾患,还有的'出现品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一批学习和品德的学困生。

  了解了上述问题,掌握一些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的关键,为此学困生应具体做到:

  (一)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目标要有价值,既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标过多过大往往不能实现,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挫折心理,影响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而如果学习目标过小过低,缺乏挑战性,不经过一定努力就非常容易地实现了,就缺乏激励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的学习潜能,会降低学习效率,往往也会造成轻敌现象,因容易做而不做,最后一无所获。

  (二)方法要恰当合理

  合理的方法是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必须遵循有效、省力、省时的原则,防止误入歧途、费力、费时而收获甚微。

  (三)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在学习目标已确立,学习方法选定后,就要开展学习活动,为学习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了。学习成功与否,在于具体的学习活动。要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必须加强自我控制,安下心来,排除杂念,专注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控制还包括正确运用学习方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科学把握学习进程,集中精力攻克学习难关等。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与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研究人际关系指导的目的在于协调好人际关系。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看,人际关系指导的必要性是由于人际交往的功能所决定的。

  人际交往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注重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应注意优化个人形象,并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优化个人形象

  完善自我意识、树立良好形象。为此,首先要了解自己,其次,完善自我意识,还需要自我悦纳。言谈文明,举止优雅。为此要有适当的人际称呼:对长辈称呼应当有尊重感,对同学可直呼其名,略去其姓;对不太熟悉的人则要用全称,以避免过分亲热。谈话要讲究艺术:谈话开始要有亲切的问候,谈话过程中态度要诚恳,又要避免使人产生虚情假意的感觉;说话时目光要正视,切不可东张西望,说话不要喋喋不休,以示礼貌和谦虚;说话的语音语调要恰当,富于情感的变化,说话用词要准确通俗,不可拖泥带水,也不可滥用词汇,交谈时可配合必要的身段语言,但不可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谈话过程中不要 轻易打断对方,需要插话时应先说“对不起,我插一句”;交谈结束,应当彼此告辞,告别时态度要谦虚、诚挚,不要趾高气扬,临走时说声“再见”、“对不起、先走一步”等均可。

  (二)人际交往要讲究艺术

  同学交往是青少年学生一种主要交往形式,也是学生开始社会交往的“起点”。因此,掌握处理好同学交往的艺术就尤为重要。交往时要做到:交往对象谦虚可亲,切不可骄傲自满,不要瞧不起别人;真诚交往,不能做有损他人的事;与同学交往切不可心胸狭窄。

  师生交往是学生与老师为交往主体的交往,是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另一种形式,掌握师生交往的艺术也非常重要。具体应作到: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解除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正确、公正地处理学生因交往而产生的误会或纠纷;学生应主动与老师合作,尊敬教师,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初中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大多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他们没有过去传统的约束,怀着满腔的热忱去实现自己的梦和理想。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旨在保持和增进青春期健康的教育,它既是知识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和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偏离不正当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挫折适应问题

  近年来,挫折教育已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普遍认可,并成为许多人的实践。我们一定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上提到的四类问题就是现代初中学生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发现、善于疏导就能使初中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就能使青少年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的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4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家庭观念转变。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研究和预防青少年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自私。当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过于溺爱,使他们没有约束,只知接受,不知赋予,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利益。顶撞父母,自私狭隘,斤斤计较,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自卑。一部分学生待人冷漠,常有厌烦、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内心苦闷、忧心忡忡。

  3. 骄傲。一部分学生经常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爱炫耀自己,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总是喜欢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却看不出自己的缺点,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指挥人。

  4. 享乐。一部分学生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逸恶劳,行为懒散,学习上怕吃苦,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爱追新求异。

  5. 嫉妒。一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时,羡慕、恼怒,习惯冷嘲热讽,整天为别人的幸运而烦恼,想法诋毁他人。

  二、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学校教育的缺失。当前,很多学校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教师,教师用分数评价学生,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学习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悲观失望。同时,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情绪对立,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行的认识和纠正,贻误了教育时机。

  2. 家庭教育不当。家长的过高期望,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家长的过分溺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倔强、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只求别人照顾,不知关心他人,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

  3.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使成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缺失,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思想上混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

  三、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 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感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由于考试的失败、恋情的中断、社交的障碍、成人的`不解等原因,他们常感到失望、压抑、沮丧。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遭受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正常现象,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让他们深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的内在含义。

  3. 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与人交往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学生在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相互交往中,认识社会、获取经验、调适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因为,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交往。通过语言、技能、态度等交往实现心灵的沟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好为人师的习性。学会倾听,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会宽容,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才有宽广的胸怀,敞开心扉与人以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7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06-28

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6-27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06-27

心理健康教学论文06-27

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06-27

心理健康的论文模板06-28

心理健康课论文06-28

老年心理健康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