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时间:2024-10-17 11:46:00 偲颖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通用13个)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通用13个)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1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2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3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4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5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齐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6

  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叫人把车转到小巷子里避开,让廉颇的车先经过。

  随从们很不满意蔺相如这种处处忍让的行为,蔺相如解释说:“现在强横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如果我和他闹起来,秦国就可以趁机侵犯赵国了。我所以对廉将军处处避让,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

  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十分惭愧,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杖,步行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见了,亲自为他拿掉荆杖,请他穿上衣服,两人谈得十分畅快,从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这是一则出自“史记”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先顾到国家的利益,忘却私人的怨恨。像蔺相如这种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7

  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与席勒是亲密的朋友。尽管他们在年龄上相差很大、并且性格气质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席勒写《威廉·退尔》的剧本。歌德便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资料全部提供给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写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帮助。席勒英年早逝后,歌德无比悲痛地写道:“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感悟:“益者三友”是说交朋友要交有益的'朋友。如果交到了有益的朋友,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益处。什么是友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淡泊,还是“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壮志?都不是,而是“流水不因石而阻,你我不因远而疏”的思念。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8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他们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马克思遭到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的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他们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9

  傅雷、黄宾虹的交谊始于1943年。此年,他们一个35岁,一个78岁;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平,两人相差43岁,却是一对真正的忘年至交。

  大家也许奇怪,一位翻译大家,一位画坛宗师,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却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但是如果了解到傅雷对美术的热烈感情和渊博修养,那就毫不奇怪了。

  傅雷早年在法国留学时,除攻读巴黎大学文科外,还就读卢浮美术史学校,回国后,一度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美术史,所以两人的志趣相投,真是酒逢知己、相见恨晚。

  从1943年傅雷第一次得到黄宾虹的作品算起,到1955年黄老去世,十三年间,傅雷得到黄宾虹作品并作收藏的共有60多幅,连同册页的页数计算,则在150帧以上,这还不包括傅雷转送他人的黄宾虹作品。一个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如此大量地馈赠于一位友人,这在画史上并不多见。就是这十三年,傅雷给黄宾虹写了121封信(现保存于浙江博物馆),是除了给儿子傅聪的信外,没有比他更多的通信了。

  傅雷对国画的研究一直兴趣很浓,然多为批评与指摘,而对黄宾虹的画,唯独爱之有加。作家施蛰存对黄宾虹晚年的画不以为然,认为太浓太黑,称之为“墨猪”。傅雷一听,把施蛰存训斥了一顿,认为施根本不懂画。

  最为感人的是傅雷还曾在上海为蛰居北平的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黄宾虹总是将自己的画作称之为“拙作”、“习作”,是他攀登绘画高峰过程中的不成熟之作,是至臻前的练习。因此,他从不出自己的画册,也从不举办个人的画展。直到1943年黄宾虹八十岁时,在上海的好友与弟子筹划,为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但一时困难重重。当傅雷得知这一策划后,自告奋勇,投以全力,夜以继日地为黄宾虹的画展辛劳奔走。他还刊印了《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黄宾虹书画展特刊》,精心撰写了《观画答客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深透地介绍黄宾虹画作的特点和超越历史、超越他人的地方,并对看不懂的地方甚至非议等作出引导、解释。为此,他忙碌了数个通宵。画展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开展的五天里,参观有签名者600余人,未签名者约是其三、四倍之多,展出的160件作品全部售罄。画展的收入问题,黄宾虹请傅雷按他的意见作一一处理。

  黄宾虹感激此展中傅雷的鼎力相助,更视傅雷为自己一生中难得的知己。直至1954年,黄宾虹利用华东美协在上海为他举办个人画展的机会,以91岁瘦弱的身躯,拜访傅雷家。而傅雷则更是多次到黄宾虹北平和杭州的家中拜访。1954年,一次傅雷夫妇探望在杭的黄宾虹,在他家看了两天黄宾虹的藏画和作品,畅谈画学,还为黄宾虹拍了照,谁知此相叙后竟成永别。

  1955年3月,92岁的黄宾虹因患胃癌住进医院,在医院病床上他还记挂着傅雷。傅雷得信后也是“一夜没有睡好”。傅雷在黄宾虹逝世后,建纪念室,出《黄宾虹画集》,甚至黄夫人宋若婴的生活补贴等都由傅雷到杭奔走落实。到1961年,他在寄给好朋友侨居新加坡的画家刘抗的信中,还对黄宾虹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与傅雷的忘年之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俗民之交。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励。他们的友谊已经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无请言,死无托词”的最炽烈、最真挚、最高尚的境界。

  感悟:两人的志趣相投,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黄宾虹的个人画展得到好友与弟子的筹划和资助,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的“ 德不孤必有邻”。

  傅雷与黄宾虹的交谊,不仅仅是则画坛“佳话”,它更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宝山。他们的论画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弥久弥深知之不尽的文献经典。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10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感悟:“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意思是说有的人可以跟他一起学习,未必可以同他一起追求真理。人的思想或品质不同,是很难在一块儿共事的.。也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11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感悟:“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患难之中见真情。在坎坷和磨难中,友情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前程。真正的友情所产生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12

  李白与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是中国诗歌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李白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一度被称为神童。少年时代,李白仗义豪爽,好剑术,好交友,喜欢结交四方豪雄,执剑游历天下。二十岁时,李白只身出川,开始了遍游天下的旅游生涯。他南到洞庭湘江,东到吴越。广交朋友、拜谒名流,希望能得到引荐一步登上高位以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诗歌理想和政治抱负。在游历途中,李白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还成就了一门如意婚姻,李白成了前朝宰相的外孙女婿。

  公元742年,李白到长安,经由贺知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见。李白出口成章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玄宗不仅赏赐了美食,还下诏令他供奉翰林。之后,李白过上了一段诗酒风流的日子。由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他又自请重归山林。

  而此时,正是公元744年的草长莺飞的三月,李白带着皇帝赏赐的金子,离开了长安,从此不再奢望仕途,重新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命历程。

  正是杏花满天飞的人间四月天,李白途径洛阳,而此时杜甫也正在洛阳,因了一个机缘巧合,这两位中国诗歌史上的巨擘相识在杜甫的父亲杜闲家中。

  杜甫出身名门,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时任奉天令。其时杜甫33岁,正是意气风发之际。他7岁学诗,15岁诗名远扬。除了25岁应试举人时失利之外,还未经历过人生的挫折。

  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两个相差十一岁的男人,因为诗歌一见倾心,从此成了忘年交。对于李杜的这一次见面,先贤闻一多先生曾经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饱蘸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两个人的相遇,是在夏天。秋天,两人同游了今天的开封、商丘,登吹台琴台,一起渡过黄河,共游王屋山,前去拜谒道士华盖君,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华盖君已经作古。从许多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此两位都喜欢通过四处漫游来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们不仅是诗友还是驴友。在旅途中他们常常“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他们同吃同眠同行,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对于这段时光,杜甫曾经这样深情地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李白和杜甫又结伴把足迹踏遍了齐鲁的山山水水。不久之后,另一位大诗人高适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星夜,三位诗人常常一起把酒言欢,畅读诗词,醉了,共卧一塌共盖一被,直睡到东方既白;白日他们携手同行,赏沿途风光,踏歌而行。这次旅行,李白和杜甫感情剧增,情同兄弟。后来,杜甫屡次在诗歌中不胜留恋地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点点滴滴。至今,开封禹王台公园内据说还保存有纪念这三位大诗人登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

  从杜甫的许多诗词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对李白的感情,是像兄弟一样的真挚。然而杜甫为什么会佩服李白呢?仔细分析他们两人的性格,杜甫为人老实,规规矩矩,敬圣尊贤,终生不改其志。而李白是何等的狂人,他恣意纵酒,口出狂言,不为亲近所容,为权贵嫉恨,正处在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境地。可以说,李白和杜甫性情相去甚远,而且自古文人相轻。但是杜甫偏偏能欣赏李白,甚至不惜笔墨,对李白给予高度评价,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一个文人对另一个文人至高的赞美和歌颂了。

  李白在当时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诗界小辈,但是性格孤傲的李白偏偏能和杜甫投缘,相伴相行,醉酒当歌,形同兄弟,这不能说是一种千古奇缘。

  然而他们的交往是那么的短暂,两个人在兖州洒泪作别,李白举起杯中酒,依依不舍却又强作洒脱“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杜甫却是无限深情地期待着下次的重逢:何时石门路,重在金樽开。然后,他们却再也没有重逢,这成为了他们生命中唯一的一次相遇,也是唯一的一次诀别。

  李杜分别之后,各自都踏上了坎坷的人生之路。李白继续着自己的飘零和落魄,而从未尝过人生艰辛的杜甫,也开始进入了风雨飘摇的`颠沛流离之中。

  虽是各自飘零,思念却一直都在各自心中。尤其是杜甫,留下了大量的对李白的思念之作。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等。不仅如此,杜甫还时常牵挂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着他被贬之后的安全,万水千山,远隔天涯,对李白的这份思念一直追随着杜甫从没间断。直到杜甫晚年,杜甫依旧在日日盼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而李白又何尝不是在思念着这份兄弟之情,多年以后,当李白重游齐鲁时,忆往昔思今朝他动情地写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孤傲如李白,面对没有杜甫同行的齐鲁之行,忍不住黯然神伤,齐歌鲁酒再也提不起李白的诗兴和酒兴,思友之情如同永不停息的汶河之水,滔滔流淌过来,淹没了这个伟大的诗人。

  感悟:李白和杜甫,在中国文化历史上都具有无上的位置,他们深厚的友谊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曾子所说的“以文会友”就是对这种友谊的描述。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 13

  王刚和聂卫平是相交多年的好朋友。1991年5月,聂卫平与王刚的妹妹王静结婚,王刚拿出积蓄,为他们购买真皮沙发、高级音响。聂卫平很过意不去,王刚大度地说:“我们是好朋友,现在你又成了我妹夫,简直就是亲上加亲,买点东西不应该吗?”

  朋友加亲戚,原本应该让王刚和聂卫平来往更加密切。但事与愿违,婚后,聂卫平与王静时常磕磕绊绊,先是争吵,后来演变成了冷战,两人关系越来越恶化。王刚心里很不好受。有次见到聂卫平,他劝解说:“你们孩子都有了,吵什么呢?”聂卫平幽幽地说:“我和王静个性都很强,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我们在一起只怕不会到老……”他的话激怒了王刚:“那当初你为什么要和她结婚?不行,你得对她负责!”两人不欢而散,隔阂渐生。1996年。做了四年多“全职太太”的王静重返歌坛,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个人演唱会,王刚亲自担当主持人,聂卫平却没有前来捧场、这让王刚心里感到很不痛快。

  1999年6月的一天,聂卫平一脸沉郁地找到王刚,面有难色地说:“我想……与王静分开……”王刚颤声问:“没有一点儿挽回的余地了吗?”聂卫平点了点头。王刚声色俱厉地说:“你不像个男人,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就这样,王刚和聂卫平恩断义绝,断了亲情,也断了友情。此后,两人没有任何来注。有媒体记者采访王刚,希望他就聂卫平与王静离婚一事谈谈看法,王刚直言不讳地说:“这场婚姻时我妹妹伤害很大,她是最大的受害者。我认为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2001年4月,王刚与成方圆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得知两人离婚的消息,聂卫平鼓足勇气拔通王刚的电话,劝慰说:“刚哥,别难过,一段感情的逝去,也许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聂卫平的安慰,让王刚百感交集。那天晚上,他辗转难眠,自己与成方圆走到这一步,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那么当初聂卫平与王静分开呢?责任也应该不全在聂卫平这一方啊!自己把感情的天平完全偏向妹妹,实在是错怪了聂卫平啊!

  几天后,王刚主动约聂卫平出来喝酒,聂卫平爽快地答应了。在和平门附近的一家酒楼里,两人袒露肺腑,一切过往恩怨随风而逝……王刚与聂卫平一度中断的友情链条再度连接。

  2001年冬天,聂卫平与贵州女孩兰莉娅结婚。这时候的王刚,对聂卫平与妹妹分道扬镳早已释怀,他带着鲜花和礼金亲自登门表示祝贺。王刚真诚地对聂卫平说:“老弟,过去的事既往不咎。我觉得小兰很不错,你一定要好好珍惜,我希望这是你的‘收官’婚姻。”王刚的坦荡和挚诚让聂卫平非常感动。

  现实生活中艾朋结友需要真心真情,像冯小刚一样“非诚勿扰”,以“诚”相待:像潘石屹一样“吵而不散”,以“知”相交;像王刚一样“既往不咎”,以“度”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交到自己心仪神往的好朋友,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收获人生的美丽和精彩。

  冯小刚交友“非诚勿扰”

  2009年1月6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在北京为贺岁片《非诚勿扰》一周票房过三亿举行盛大庆功宴。至此,冯小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个人作品票房破十亿的电影导演。庆功宴现场,有记者问冯小刚与葛优合作“没完没了”的缘由,冯小刚幽默地说:“电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需要葛优。与‘大腕’葛爷合作十多年,我们不是‘一声叹息’,而是‘不见不散’,原因是,我做到了非诚勿扰’!”

  1988年,电影《顽主》在国上映,冯小刚被片中葛优滑稽的外型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当时他正和王朔编写剧本《编辑部的故事》,看过《顽土》后,当即想到让葛优出演李冬宝。冯小刚在圈内打听了很久,却没有谁知道葛优的详细住址。一天,冯小刚向王朔说起了这“烦心事儿”,度想到王朔不仅认识葛优,而且还有交情。冯小刚喜出望外,当即就让王朔带他去见葛优。王朔笑呵呵。指着窗外说:“正下雨呢,急啥。”“怕什么,走吧,雨中拜访心更诚呀!”

  两人找到葛优住所,结果“铁将军”把门。找邻居打听,恰巧那人是葛优的妻嫂,她邀请两人进屋坐会儿。但冯小刚执意要到楼下去等。他们俩在楼下找了一个车棚,边避雨边等葛优。大约过了40多分钟,葛优回来了。见两人在车棚里呆着,赶忙请他们进屋。一进屋。冯小刚就开始不停地说剧本的容、人物和情节,希望葛优去演男主角李冬宝。葛优不好意思地说:“前段时间,我已经答应张小敏导演,在她的影片《大冲撞》中演一个角色,这怎么好意思反悔呢?”冯小刚仍热情不减:“张导的影片里请你演的是一个配角儿,我们却是请你演主角儿!再说,王朔编剧本的时候可就是按你的模样来写的,你不妨掂量下哪边轻哪边重。”葛优有点心动了:“要不,我两边都演,来回跑跑’”冯小刚摇摇头,说:“这边你是绝对主角儿,开拍就离不开了,没去跨着演。”最后,冯小刚留下了剧本,请葛优慎重考虑。两人走后,葛优的`嫂子告诉他:“人家早就来了,外面下着大雨喊他们进屋都不进,一直在楼下的车棚里等你。”葛优听后,十分感动。

  当晚,葛优仔细地看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剧本,发现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发人深省。他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这李冬宝不就是我吗?”第二天,葛优硬着头皮退了张小敏的邀请。从此一发不可收。葛优开始了与冯小刚长达20年的亲密合作,两人结下的兄弟情谊,使他后来成了冯小刚贺岁电影中雷打不动的“男一号”,被人戏称为“铁打的葛优”。两人每逢聊起第一次合作的事,冯小刚就会对葛优感叹:“如果那天我们走了,不等你回来,也就错过了。我俩还真是有缘分!”而葛优则调侃道:“我们俩的缘分,是你的诚心换来的。说句大实话,你给我带来的荣誉,我没敢惦记,但你的诚心,我没敢忘记,我还要感谢我家楼下那个破车棚呢,它是你精诚所至的见证啊!”

  潘石屹交友“吵而不散”

  1993年,潘石屹在海南掘得第一桶金,随即转战北京,以万通地产总经理的身份与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第一次接触。当时的万通地产急需开发的是土地,而华远集团急需发展的是美金。双方达成了用“资金换土地”的合作协议。但那次与任志强的谈判,让潘石屹并不愉快。在他向任志强请教一些房地产的有关问题时,任志强毫不留情面地指责潘石屹:“你连什么叫‘七通一平’都不懂,还做什么房地产?”为确保项目的完成,华远保留了5%的股权,并派专业人员进入合资公司。两人的第一次合作,创造了北京城房地产销售的奇迹,在任志强手中算不上好项目的万通斯世界,固潘石屹的包装而一举成名。初次相识,潘石屹领教了任志强的犀利和倔强,也看到了他的智慧和坦诚。就这样,两个处事风格完全不同的人,由此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对手加朋友”式的交往。

  2000年,潘石屹用“在家办公”这一概念玩活了SOHO现代城。事受着成功喜悦的潘石屹不忘向老朋友任志强炫耀自己的成果。2月20日,他们请任志强到SOHO现代城参观。任志强从专业角度询问了许多细节问题,并当面提出了一大堆意见和建议,然后离开了现代城。

  让潘石屹没有想到的是,任志强就此次参观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朋友之间的交流――潘总请我看现代城样板间》,称SOHO这种物业奥型“办公不像办公、居住不像居住,属于非牛非马的怪胎”。任志强在信中把自己比作“菜农”,说潘石屹就像个精明的“二道贩子”,总能把本来是蔬菜的西红柿卖个水果的价钱,潘石屹看完任志强的公开批评信后,马上给任志强写了回信,题目叫《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二道贩子”给“菜农”的回信》。信中除了对任志强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技术方面的答复外,大谈创新问题。这次“争吵”没有让潘石屹与任志强“反目”,相反,两个房产大腕又于2004年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被媒体称为“鸡蛋(钱)换粮票(合法土地)”的合作。这次合作项目潘石屹定名为带有统一标识的“SOHO尚都”,交易金额近十亿元人民币。其实,当时拿着“粮票”想换潘石屹手中“鸡蛋”的人不在少,而潘石屹之所以选择了任志强,原固是潘石屹“佩服任志强的胆识,喜欢他的直言不讳”。

  当外界对他们这种“相见即吵,吵而不散”的合作关系感到惊讶时,潘石屹表示:“任总是个诚信商人,只是不会委婉地表达问题,但我喜欢他的不委婉。交朋友,我就认他这样的人!”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相关文章:

古代名人交友的故事02-28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05-14

交友的名人名言警句(精选350句)04-12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07-07

历史名人的故事素材_名人故事素材07-06

名人雕塑的故事11-02

名人求职故事07-01

名人故事作文01-19

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