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薪酬管理方面的论文
薪酬是企业必须付出的人力成本,下面的是薪酬管理方面的论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薪酬管理方面的论文
摘要:阐述了传统薪酬管理变迁的几个阶段和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趋势。指出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思路将随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进行调整。
关键词:薪酬管理;薪酬体系;薪酬政策
薪酬是企业必须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是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回报的总和,也就是说薪酬是因员工为企业所作贡献(包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技能、经验等)而获得的直接和间接的货币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工资、分红、福利等。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薪酬制度,在不同的薪酬制度下。员工的薪酬构成不同,薪酬的不同体现了企业对员工不同方面的认可。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也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传统薪酬管理的变迁
从工业革命给早期工厂制度带来冲击开始,发展到今天网络经济对管理变革的全面渗透,传统的薪酬管理也在不断地变迁。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传统薪酬管理的变迁可以归纳为3个阶段。
1.1早期工厂制度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把工资水平维持在最低限度。在前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工人习惯于家庭或农村生活,不喜欢接受工厂的约束,工作时间随意性大,工厂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培养“工业习惯”。当时的工人如果能在4天的时间挣到足够维持7天生活的钱,那么他们就会把剩下的3天作为休息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学家研究的结果是:收入与所提供的劳动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当工资增加时,工人宁可去花掉他们的钱,等钱花光以后,需要更多的钱时再去工作。凶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雇主们认为:最饥饿的工人就是最好的工人。他们尽可能地采用低工资标准,让工资维持在最低水平上,使工人刚刚能够维持生计,希望工人尽快把钱花完,然后不得不回到工厂工作。但是,为了吸引熟练的技术工人,这些雇主又不得不为他们提供稳定的、较高水平的工资。于是,雇主们为了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就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薪酬办法。在这个时期,工厂薪酬的支付沿用了家族制简单的计件付酬办法。
在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里,工资激励使用得相当广泛,那里的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劳动报酬与个人劳动付出紧密相关。
1,2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围绕工作标准和成本节约展开薪酬政策。在科学管理时代,以“高工资提高生产力,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思想得到了发展。当时的观点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劳动报酬与劳动表现联系起来。利润分红能够鼓励工人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因为他们能分享盈利。
现代管理学之父泰罗不赞同当时正在实行的利润分享计划,认为利润分享计划不能促进个人抱负的实现,因为不管人们作出的贡献大小,所有的人都参与分享利润。而且,按照时间接近的心理原则,这种制度获得奖赏的日子太遥远,在一年终了时分享利润并不能激励工人在每天都作出最大的成绩。l9世纪末,他针对工人“偷懒”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度,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把钱付给人而不是职位。泰罗认为,如果采用差别计件工资,一旦工作标准确定下来,差别计件工资制度就能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使得达不到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很低的工资率,同时向确实达到标准的工人支付较高的报酬。在此基础上.甘特发明了“完成任务发给奖金”的制度,来实现泰罗制所无法达到的鼓励工人相互合作的目的。根据这个制度,如果工人某一天完成了分配给他的全部工作,他每天就得到一定数额的奖金。甘特建议,工人如果在规定时间或在少于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除了可得到规定内的报酬外,还能按该时间的百分比获得另外的报酬。此外,甘特采纳了一位同事的意见:一个工人达到标准,工长就可以得到一笔奖金;如果所有的工人都达到标准,工长还会得到额外的奖金。甘特认为,给工长这种额外奖金是为了使能力差的工人达到标准,并使工长把精力放在最需要他们帮助的那些人身上,可以说,这是最早关于管理者薪酬激励的表述。与此同时,利润分享计划也得到了修正和改善。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一个工会领袖斯坎伦针对团体激励提出薪酬计划。当时,他所在的拉角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斯坎伦在同钢铁工人工会职员商量以后,制定了一个工会—管理当局合作提高生产率的计划,该计划在工人节约劳动成本时给予奖金,这项计划使得拉角公司免于破产。斯坎伦计划的核心是建议以计划和生产委员会为主体,寻求节省劳动成本的方法和手段;不对提出建议的个人付给报酬,整个计划的首要原则是以团体为目标,强调的是协作和合作而不是竞争,任何一个人的建议都能使大家得到好处,在整个工厂或整个公司范围内付给报酬,鼓励工会和管理当局进行协作以降低成本和分享利润。斯坎伦计划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提出的建议实行团体付酬,建立讨论和制定节约成本的联合委员会,工人分享的是节约的成本,而不是增加的利润。
从以上薪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完成了从“低薪”到“高薪”刺激理念的根本转变。“最饥饿的工人就是最好的工人”的观点逐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是得到最好报酬的劳动力,正是由于得到最好报酬的劳动力去操纵机器,才保证了相对于资本投入的最多的产品”的观点所替代。当时流行的观点是:如果雇主支付低工资,产量就会下降;但是,如果工人得到了高工资,并且与机器相结合,产量就会提高。为了证实这个结论,舍恩霍夫比较以后发现支付工资最高的国家反而成本最低。当时美国匹兹堡制钉工人的工资收入是英国同类工人的l0倍,而前者铁钉的成本却只有后者的一半。这样,“高工资、低成本”的观点便在企业中得到确立。
l-3行为科学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制定适应员工心理需求的薪酬制度。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工作中的人同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人没有多大差别,他们并不是彻底的理性生物。他们有感情,他们感到自己重要并使自己的工作被人认为重要。当然,他们对自己的工资袋颇感兴趣,但这不是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有时候,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工资能否确切地反映他们所做的不同工作的相对重要性。因此,一些企业为满足个体心理需求而进行不同的尝试。
詹姆斯·林肯尝试并试验了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方法。他认为,对工作的自豪、自力更生以及其他久经考验的品德正在消失,为了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恢复个人“明智的自私自利”。激励人们的主要因素不是金钱和安全,而是对他们技能的承认。林肯计划试图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然后按照他们对公司成功作出的贡献发给奖金。结果表明,与克利夫兰地区其他制造工人的工资水平相比,林肯电气公司没有停工,也几乎没有员工离职现象,个人生产率是整个制造业平均生产率的5倍,股份的平均股息稳定上升,产品价格稳定下降,而工人的奖金保持在高水平上。林肯电气公司的个人刺激计划一直得以延续执行,而企业一如既往地取得成功。这些做法在现在的美国还仍然获得很高的评价。
威廉斯最先提出工资权益理论。他认为,从工人的角度看,工资是相对的,也就是说,重要的并不在于一个人所得到的绝对工资,而在于他所得到的相对工资。到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的公平激励理论发展了这种观点,即工资分配的公正是社会比较的结果。他们认为,一个人对薪金的感觉至少基于两种比率:一种是所得工资相对于他人工资的比率,另一种是其“投入”(即所付出的努力、受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培训、经验)相对于“产出”(薪金)的比率。也就是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并不是指一味的“高薪”,而是追求公平、合理,对员工有最佳激励效果的薪酬制度。因此,他们强调了薪酬调查在薪酬决策中的地位。
从薪酬管理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在传统的薪酬管理思想中,薪酬政策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多维度的。证据表明:工资刺激的效力是如此依赖于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至于不能将它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衡量效果。
2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趋势
传统薪酬管理思想关注的基本点是一般员工的工作效率,支付薪酬是为了降低员工的“偷懒”程度。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员工持股运动持续了将近l0年时间,“员工可以拥有公司所有权”的思想逐步为许多企业所接受。特别是在委托代理理论提出后,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将这种思路用于解决管理者报酬问题,提出把经理人报酬与企业业绩捆绑在一起,使经理分担部分经营风险,并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使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理的目标趋于一致。这样,经理人报酬中与股票价值相联系的长期报酬比重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界开始关心薪酬如何与新出现的管理变革,如柔性化、团队管理、流程再造等情况相适应,使得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制度推广得更为普遍,并从广义的薪酬含义出发,提出了相对柔性的新型薪酬制度。
这个时期的薪酬管理强调的是员工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传统的对“偷懒”行为的约束。一般认为,薪酬并不是简单对员工贡献的承认和回报,更应该成为公司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的具体行动方案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管理流程。大量案例表明,企业开始尝试可变薪酬制度,倾向于按业绩和竞争优势付酬,薪酬的概念已经突破“金钱”与物质的范畴,问接收入(福利)和一些非经济性报酬(心理收入)在薪酬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对员工的需求又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员工既重视工资和收益,同时又在意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无论任职的形式如何,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在为自己工作。因此,除了各种形式的收益分享计划外,薪酬制度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2.1宽带薪酬制度
这种薪酬体系将原来报酬各不相同的多个职位进行大致归类,每类的报酬相同,使同一水平工资的人员类别增加,—些下属甚至可以享受与主管一样的工资待遇,同时薪酬幅度加大,激励作用加强。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薪酬模式突破了行政职务与薪酬的联系,有利于职业发展管理的改善,建立一种集体凝聚力,适应组织扁平化造成晋升机会减少的客观现实。当然,由于操作性问题,这种薪酬体系还在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2.2以技能与业绩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的技能工资体系和收益分享体系发展迅速。正如美国学者莱芭·尼尔斯1998年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的那样,面对技术人才的独立性,美国各公司的对策就是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计划来同其他公司竞争,吸引更多人才。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一些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根据职务或工作价值确定报酬的做法,采用以“投入”(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为衡量依据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自觉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这种做法适应了知识经济的本质与特征。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大量的企业也采用了以业绩为基础的收益分享薪酬体系。据调查,美国有70%的大型企业采用了这种制度,英国的不少企业也正在改善和尝试与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为高级主管提供奖金和股票期权。这种政策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多的是为了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2.3泛化的薪酬政策
美国学者约翰·E·特鲁普曼提出定制性和多样性整体薪酬计划。他提出应该把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作用品补贴、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人、生活质量和个人因索等统一起来,作为整体薪酬体系来考虑。而且,这种方法的背后必须把“以业绩为主”的薪酬理念作为基础.在投资和奖励之间实现合理平衡,以满足员工对非现金薪酬成分的要求。这种非常规的薪酬模式刚提出时,没有企业敢进行尝试,后来为“美国薪酬协会”所接受,并逐步得到推广。这说明,非货币薪酬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西方企业的重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企业薪酬管理基本思路将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进行调整。但是。薪酬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比如,l9世纪末,巴比奇就提出了利润分享计划;1938年斯坎伦对之进行了完善以实现其团队激励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采用与股票价值相联系的权益分享计划来解决长期激励问题,利用员工持股计划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只是当初利润分享计划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基于管理实践需要的利润分享理论要比经济学家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理论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因此,在薪酬管理领域中,往往实务先于理论,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
【薪酬管理方面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论文06-29
企业管理中绩效薪酬管理的设计与应用论文06-30
交通方面的论文07-02
薪酬管理下绩效考核发挥分析论文07-03
职工薪酬核算论文07-02
应付职工薪酬论文07-05
求轮机管理方面的论文?航海实习报告用07-03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福利管理论文06-30
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07-01
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