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教育随笔

时间:2022-06-28 04:13:54 教育 我要投稿

校长教育随笔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核心。那他们会如何写教育随笔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校长教育随笔,希望你喜欢。

校长教育随笔

  校长教育随笔篇一

  一份调查显示,现在在小学里,约有1/4的学生说不出校长的名字;初中和高中学生能说出校长名字的要略多些,但也只有一半左右。

  再从事情的另一面说。据我所知,现在的校长,特别是规模较大学校的校长,工作都很忙。但他们并不完全忙于学生工作,很少主动与学生接触,有些校长甚至不屑与学生接触。因此有学生抱怨说,只是在开校会时才得以“仰望”校长;也有学生说,他们被校长抓过“违纪”,感觉校长总是一张严肃冷峻的面孔。很多学校设立了校长信箱,但那些“摆设”往往早已经锈蚀斑斑了。一些学校的校长室设在办公楼深处,很少有学生光顾,好像也不想让人找到。校长与学生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现在的校长们多数时间在研究如何管理学校,跟副校长们、中层干部们讨论学生问题,却很难走进学生中间直接去了解情况;有的校长被外出开会参观等事务占用了大量时间,而这些似乎反倒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有的校长把应付各种达标检查当作优先考虑的工作;也有的'提出“教师第一”的理念,一切工作围绕“教师发展”而展开。我认为,这些都是认识上与工作上的误区。

  校长是教师的校长,还是学生的校长,抑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呢?我认为,校长首先是学生眼里的智慧长者,其次才是教师的“头儿”,然后才是其他角色。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校长首先应该与学生多接触交流,走到学生中间去,与他们促膝谈心,为他们的成长出谋划策,同时也要扑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这是校长的本职工作。校长应该了解学生校内校外的各种情况,如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师生关系、生活情况、群体与个体的思想动态等,这些才是真正的第一手资料。校长在进行学校工作决策时,应该把调研到的情况当作最重要的依据。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最高管理者,要与学生打成一片,避免“高处不胜寒”。无论事务多忙,都应该拿出一定时间与学生接触,努力创设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校长在学生面前,不光要有严肃,更不能少了慈爱。校长作为学校的权威与优秀教师的代表,自身有丰富的阅历与人格魅力,与学生进行谈话,会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受益,有的话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据调查,多数学生把跟校长的谈话看得很重,如果他们在校期间能和校长推心置腹地谈上一次话,常常会成为一生的记忆。曾经有一位中学老校长说,一位学生从海外回国后,首先看望的人是他。这位学生表示,自己如今能在国外的一所著名大学任教,学术上能有所成就,与上中学时和校长的一次促膝长谈有关:老校长“如何成就人生”的一席话让他终身难忘,成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

  为了真正与学生“亲密接触”,校长应该兼任课程。校长都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有能力教好课,也有能力做教师的标杆。上课是与学生接触的最好机会,等于开启了了解学生的一扇窗口。

  校长应该成为青少年倾诉的对象,为他们的成长解除困扰疑虑。与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少年在一起,应该是校长的工作乐趣,也是校长展示个人魅力的机会。

  其实,校长与学生接触的方式很多,见面打个招呼问个好;到班级中听课,就近观察学生学习与思想状况;在课外时间走到学生中去,教室、宿舍、操场等学生活动的场所都是交流的地方,亲切才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校长还可以开座谈会,与学生展开对话,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也可以设立“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开展问卷调查,等等。网络时代,电子媒介如QQ群、微信、Email等多种工具和方式,互动性强,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有的校长在线上开设“假如我是校长”的主题讨论会,引导学生以书信形式向校长和老师倾诉心声,进行感情沟通和交流,受到学生欢迎。

  话说回来,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给校长松绑,让他们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才能有时间有精力专注于学生,专注于学校管理。在考核校长时,应该把他们与学生的交流接触情况当作一个重要的依据。

  同时,校长们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心做学生的贴心人。

  校长教育随笔篇二

  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儿童文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从学生需要和儿童文化的视角研究教育教学。于是,“儿童友好”的概念应运而生。

  儿童友好,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理解为儿童之间呈现的友好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成长环境对儿童呈现的友好态势,还可以理解为儿童对于其周围世界表现出的友好情绪反应。儿童友好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构建一个多维的、友好的、自然的生态教育环境。

  “儿童友好”融于学科课程,改变儿童学习方式

  “十二五”以来,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成了学校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课程与教学开始了“目中有人(学生)”的探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了现代学校的文化哲学与文化理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友好”理应成为现代学校文化之精神内核。只有当“儿童友好”融入课程文化,才能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儿童友好”融入学科课程,就是要树立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必然要求我们关注课堂与教学,关注新课程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关注新课程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意的积累。

  我校立足于语文学科创设的个性表达课程,对过去语文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状态进行彻底改变。个性表达课程引导儿童通过经典诵读和课内外阅读,自主吸纳和积累语言文化,通过生本作文、主题演讲实现儿童的个性表达。阅读课上,儿童学在前,教师教在后,教师备课资料夹里不仅仅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还增添了学生的课前学习单;作文课上,没有教师灌输的好词好句,没有机械不变的层次结构分析,只有学生充分经历过课前的生活体验、源自生活的个性描述与倾诉;演讲课上,学生因为有阅读的底气、思辨的习惯而不再胆怯、羞涩,不再语无伦次,他们常常围绕一个主题各抒己见、唇枪舌剑。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儿童友好”从微观的课堂教学切入,融入学科课程,效果明显。教师行为的改变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日常的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显现出更为积极的倾向。

  “儿童友好”融于活动课程,催生儿童民主意识

  “蹲下身来看儿童”,本来想表达的是成人走近儿童、走进儿童世界的希望。但有研究者指出,“蹲下”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居高临下”的意思,已经反映了成人与儿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新课程实施中,为扼制和限制成人和教育的霸权,提出了“守护儿童”“保护儿童”甚至“捍卫儿童”的口号,虽有矫枉过正、过分激烈之嫌,却也彰显出新的课程文化中的民主平等内涵。“儿童友好”融入活动课程,就是要为儿童成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环境,催生儿童作为成长主体的民主意识。

  儿童民主课程是我校活动课程之一。立足“儿童友好”,本着“民主、开放、包容、尊重”的课程理念,我们把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让位给儿童自主主持的“金叶讲坛”。在那里,小主持人利用校长信箱广泛征集学生关于成长的话题——每个月信箱都能收到学生来信十来封,每一个话题都源自儿童的生活,发自学生的内心。比如:诚信需要奖证吗?岗位竞选要拉票吗?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动跟校园礼仪小天使打招呼?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增加阅读量……学校利用“金叶讲坛”广开言路,把这些话题抛给同学们自己去讨论。同学们既可以借助金叶讲坛公开发表看法,也可以利用班队会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

  言论平台的转让其实也预示着话语权的转让。“儿童友好”融于活动课程,让儿童作为学校这个社会团体里的小公民,学会观察、思考,并能够敞开心扉勇敢表达,增强了儿童的民主意识。

  “儿童友好”融于环境课程,构建儿童主体道德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包含了学校全方位的建设。学校课程文化不仅包含了促进儿童主体成长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还有为儿童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的环境课程。“儿童友好”融于环境课程,让儿童成长的外在环境充分发挥教育与影响作用,促进儿童道德的自我构建。

  我校家长志工课程是家长志愿工作者多角度、多层次参与教育、管理和服务,密切家校教育合力的课程。家长志工队伍自2013年3月建立以来,秉持“儿童友好”的服务理念,经过不断扩编、增容,从驻校办公、爱心护犊、社团辅导、课堂观学、膳食管理、图书管理、网站建设7个方面融入学校管理,为儿童差异发展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志工的志愿精神深深感染了教师和学生:年轻教师们成立了春风行动小组,负责护送乘坐公交车的学生到站台有序乘车;低年级小朋友们成了班级的小小志愿者,负责组织同学们课间文明游戏;高年级同学们成立了小小志愿者帮扶团,每逢节假日走进社区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里的杭行同学与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割肾救子的“跑步妈妈”结成了帮扶对子,他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和变卖废品获得的钱资助“跑步妈妈”进行了4次手术;李佳俊同学用自己10岁生日时亲戚送的礼金和自己的零花钱资助山区的姐姐完成两年的学业……“儿童友好”融于环境课程,即是为儿童成长的外在环境播种善的种子,用善德去唤醒善心,构建儿童的主体道德。

  “儿童友好”是学校课程文化之根,是现代学校文化之精神内核。立足儿童友好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方能改变儿童学习方式,树立儿童民主意识,构建儿童主体道德,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社会小公民。

【校长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校长教育随笔:新课改教学的几点反思06-28

初中校长教育工作随笔10-22

教育随笔 随笔作文06-29

教育随笔07-02

教育的随笔04-03

教育的随笔05-07

[小班教育随笔]小班随笔05-24

教育随笔:感恩教育06-29

教育随笔:鼓励教育05-14

教育随笔:爱的教育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