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鲁迅祝福课文分析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鲁迅祝福课文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祝福课文分析
《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主题。阅读本文应注意领会下列问题:
1、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⑴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⑵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⑶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⑷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说明如下: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2、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果将倒叙还原为顺叙,祥林嫂的故事有四个片段:第一次到鲁镇做工;被嫁到贺家墺;第二次到鲁镇做工;临死问魂灵的有无。在情节的发展中,祥林嫂的性格逐步地而又反复地表现出来。
祥林嫂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对生活要求极低,然而不幸却向她一个接一个地袭来。第一次到鲁镇,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工钱全存在主人家,虽才二十六七岁,无家、无爱、无幸福,当一名女工,她就满足。被婆婆抓回卖到贺家,夫死儿亡,堂伯收屋又被从贺家赶出,重回鲁镇,此时境况更不如前。为了摆脱厄运,她也曾一次次抗争,不甘于任人宰割。
第一次,她瞒着婆婆逃出来,为自身的独立显出了勇气。
第二次,被婆婆强嫁,闹得异乎寻常,不惜一死。
第三次,她硬着头皮,第二次到鲁镇求老主人收留。
第四次,捐门槛,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赎一世的“罪名”,只求别人把自己当人看待,争得一个做奴隶的资格,死后免受酷刑。
第五次,临死,怀疑魂灵的有无,她苦了一世,但求死后安息,对神权提出了怀疑。
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命运竟至如此悲惨。她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一步一步展现出来的。
3、赏析语言:
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⑴叙事、写景充满情感,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情调。
⑵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小说中的“我”、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祥林嫂,各讲各的话,格调迥异,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课文内容简介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鲁迅的《祝福》的含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
(2)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意在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3)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被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读者一般把《祝福》的主题归结为以下两种:
1、《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 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
读者这样理解《祝福》的主题,与毛主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这段话不无关系:“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基于这种理解的分析,有的读者甚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
2、《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有的读者的观点:“《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从中可以见到鲁迅这个伟大的现代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巨大身影。”比如支克坚认为:“《祝福》属于‘为人生’的作品,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的主题。旧道德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它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祝福》便是在揭露旧道德本质的同时,揭露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了中国的人生。” 而作家刘心武则表达了他对《祝福》主题的一种全新理解,他认为《祝福》的主题,就是表现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就是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他说:“我认为《祝福》的最可贵之处,还并不在于‘反封建’、‘反礼教’、或‘控诉旧社会’等层面上。《祝福》的深刻处在于表现了人性中的倾诉欲望,并沉痛地呼吁:人类应当懂得他人的倾诉,在相互承接倾诉中,逐步达到人类大同。”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祝福课文分析】相关文章:
鲁迅《祝福》的人物分析03-24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04-26
鲁迅《祝福》04-02
《祝福》鲁迅04-23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12-30
鲁迅祝福经典语句05-06
鲁迅祝福的含义08-12
鲁迅《祝福》提问04-13
鲁迅祝福的线索04-28
鲁迅《祝福》的叙述方式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