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你必须学会调整应对策略
现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很多应届毕业生还看不清就业的形势,对工作挑三拣四,以至于最后只能落得“一毕业就失业”的境地。那么,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可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呢?
1、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
大学生学习之余,可以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2、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即“先上车后找座”。打破终身职业的择业就业观,淡化公私、城乡、户口、专业对口等意识。
3、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感等问题。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还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
4、认识自我,找准定位
大学毕业生在了解自己、熟悉市场、分析企业、树立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学会为自己逐步定位,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并提高就业的效率。
5、从基础岗位做起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此外,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听一些关于就业的报告、上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多方位求职、先就业再择业等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方法。
6、顶岗实习期间和离校后,要保持经常与学校联系,了解新的招聘信息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实习了,就要专心于现在的实习工作,跟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都失去联系,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实习策略,我们在实习期间要始终保持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互相沟通各种就业信息。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企业或者岗位就会出现,保持联系就是以免让自己失去一个更好的进行就业选择的机会。
结束语
在就业竞争如此之大的时代,找工作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难。因此,大学生在及时调整应对就业形势策略的同时,也要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等多种服务平台,积极主动地展示和推销自己,才能获得一个更好的就业机会。
拓展
求职认知
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感觉“就业更难”
从整体上看,2017届大学生对我国就业形势的感知呈不乐观态度。
40.8%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很难,形势非常严峻,同比去年上升了4.3%。47.0%的应届毕业生认为有难度,但还可以接受。认为就业形势难度一般或没有难度的,仅有10.2%。
近年来,虽然我国就业环境呈现整体谨慎乐观的形势,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岗匹配错位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加之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的历史新高,无疑将进一步增加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压力。
“深造”热度继续回落,“慢就业”现象兴起
2017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仍然以就业为主,占比为73.5%。相较去年,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出现大幅下降,由2016年的16.5%下降至今年的6.3%。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也出现小幅下降,由4.8%下降至3.4%。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近年来更多毕业生延迟就业的现象,在今年的调研中首次加入“慢就业”的选项,选择这一项的应届生比例高达9.8%。
报告机构认为,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走出校园,他们对就业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也更加青睐工作与兴趣相结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反映出毕业生感知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又不愿屈就不喜欢的工作,因此选择了用慢就业来逃避现实的竞争。
个人成长首次超越待遇,成为理想工作的最重要标准
当被问及“什么是理想工作”时,有55.9%毕业生选择了“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居于首位。其次是“待遇好”和“行业/公司发展有潜力”,比例分别为52.2%和34.9%。这是历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以来,自我成长首次超过对待遇的关注,成为大学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
在“新雇主经济”时代下,新生代员工眼里的好雇主不再简单等同于高收入好福利,谁能引领人才们内心的价值取向和诉求,谁才是众望所归的好雇主。
此外,分别有25.2%和22.8%的应届毕业生关注企业氛围和工作是否符合个人兴趣。
六成毕业生接受的通勤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通勤时间的长短一直是衡量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多数2017年应届毕业生希望能够短距离通勤,有六成大学生对通勤时间的可接受时长在一小时以内,其中11.8%的应届毕业生能够接受的通勤时长为半小时以内。能够接受2小时以上通勤时间的仅有6.4%。
自主不任性,理性看待加班
尽管更强调自我意识,2017年应届毕业生看待加班的态度仍比较理性。最能够被接受的加班情况是“临时性、紧急性事件”,其次是 “分内工作没有完成”和“项目性加班(项目需要)”,占比分别为69.9%、69.1%和68.4%。
此外,也有58.8%的应届毕业生出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考虑,愿意主动加班。最不能接受的是“大家都加班,迫于压力”,占比仅为11.0%。
对于加班的时间,平均每周2-5小时以内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能够接受的加班时长,比例为40.3%,其次有24.5%的毕业生希望每周加班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此外,也有23.1%的应届毕业生能够接受5-8小时的加班时长。
总体而言,2017届毕业生普遍对加班持有较为积极和理解的态度,对于因工作需求的加班能够正确看待。同时,他们也并不希望频繁加班或加班时间过长,反映出他们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之间获得平衡,追求时间的合理分配。
【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你必须学会调整应对策略】相关文章:
考生应对考试的7大策略06-14
生物实验题型的应对策略12-14
客户谈判风格及应对策略分析02-25
自我介绍面试口误的应对策略12-15
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策略10-20
职场打拼中必须学会的技巧12-16
职场上你必须了解的道理12-16
考试面试怯场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12-13
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策略的论文12-14
工商管理教学常见难题及应对策略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