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改革

时间:2022-07-02 03:09:2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文教学改革

  导语: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作文教学改革,欢迎借鉴!

作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在西欧教育史上,“写”曾经和“读”、“算”被称作“三基”(即三种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在探讨语文能力结构及内部因素中,对写作能力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观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改革,审视并解析这些新的写作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对作文教学的改革获得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改革势在必行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在有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就小学作文教学的普遍性矛盾而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仍然缺少应有的魅力,仍然存在诸多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

  缺乏创新的思想写作活动是学生通过口头或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活动。学生习作活动,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进行独立创造的过程。作文教学应该放飞师生的思想,教师应该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学生应该运用自己的思想进行独立地创造。而现实如何呢?教师普遍缺乏自己的思想,有的只是编者和参考书的思想;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只能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模仿,缺乏能动性、主动性,有的只是老师的思想、范文的思想。一位没有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师如何做新课程的主人?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传播新思想、运用新理念呢?一位没有创新学习思想的学生如何能开拓智力、培养社交能力、培育情感进行生活的再创造呢?

  缺乏文学的熏陶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而是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民族文化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也重视作文的文学性,但由于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受假学历文凭的影响,加上当前的继续教育学习流于形式,真正抱有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师太少,真正博览群书、有着扎实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的教师更少,课堂上充满文化底气、文学魅力的语言太少,缺乏充满人文气息的身姿。

  缺乏艺术的绽放写作是一种技能,作文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既是艺术,就有艺术引力的大小、境界的高低。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大多还停留在技术的层面:如何分析文题,如何选材立意,如何谋篇布局,这些似乎已成必讲知识,必须训练的技能。教学过程或一讲到底、完成包办;或放任自流、“自由发展”,而带有探究与指导意义的作文公开课几乎都成了表演课、作秀课。众人一面、千课一律,何谈百花齐放的教学艺术境界呢?

  缺乏个性的发展借用一句话: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各有不同,然而神州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的学生作文竟然惊人地相似。究其原因,旧的写作目标过高,学生望而生畏;在作文教学中随意拔高要求、超纲现象严重;为追求短期效益暗示作假现象极为普遍;忽视多方面、多渠道进行语言积累,学生作文不是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作文教学的低效与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指导——作文——讲评”有很大关系,作文教学过程固步自封,缺乏创造,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其弊端显而易见。深知其因,是否还能戏言:“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呢?

  缺乏真实的生活作文来源于生活。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教师喜欢在户外授课,喜欢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一做,而中国的学生大多是关在教室里,不知走出教室能学习什么。他们会背天数的优美词句,写起作文却愁眉苦脸、生编硬造,忽视从生活中取材。作文内容空洞,一篇篇“鲜活”、“有血有肉”的上乘佳作却取思范文。学生心目中除了装有“完成”二字,实在无更多的东西。这种现状是否能告诫我们的教师: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才是写作之本呢?

  缺乏情感的碰撞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碰撞,是学生与学生情感的碰撞,更应该是学生内心情感与生活的碰撞。实际情况如何呢?学生提起作文就“谈写色变”,对写作充满了无奈与畏惧,宁愿机械“搬运”也不愿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由于种种原因,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缺乏热爱,对写作缺乏兴趣,对生活缺乏关注。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完成习作后感觉不到成功,毫无兴趣可言,哪里还谈得上掌握“知识与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更谈不上课堂情感的碰撞了。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有很强的针对性。“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改变学生的还是情。以往的作文教学之所以显得苍白无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情”,更缺少“碰撞”。文章本是有情物,忘记这一点便是忘记了作文教学的灵魂。

  二、认真学习新课标,躬亲力行———改革有路可寻

  面对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成功地进行改革呢?笔者主要从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几点具体做法来谈作文教学的改革。

  1、写作观念要改革

  “成功的一半在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改变了以往“作文”的说法。体会“习作”,悟其内涵,重在一个“习”字。何谓“习”?“习者,数飞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已把它说得很透了,“习”就是鸟在日头下练飞的意思。它强调的是一个“练”字。小学生的作文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截然有别于“创作”,其要求就不宜过高。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于写作教学目标的叙述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虽是寥寥数语,但可见目前的写作教学大大降低了写作的要求,减缓了难度。而我们看到的许多作文教学是把一些作文集上的所谓优秀作文或是本年级本班几只“带头羊”的作文取来当范文,以此标高,从而完全泯灭了作文教学中的“练”语言基本表达能力的理念。这样的作文教学,就只能是“悬而不实”了。所以改革作文教学必须确立新的理念,才能使之落到实处。

  写作融合了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又触及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人格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解读《语文课堂标准》,能引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以此更好地指导作文教学实践。

  写作即表情古人云:“情动于衷而成千言”。所谓“情”,就是指一个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情感。“披情以入文”。纵观历史上的大家名作,无不浸透作者浓厚的情感。细品好的小学生习作,也无不透出小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表达真情”……无不强调一个“情”字。它让我想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这个“情”,挖掘这个“情”,升华这个“情”。在写作之始我会创设情境以此激情;在写作过程中我会带领学生体会感情,调和学生感情的浓度,即调情;在学生互相交流习作过程中,我也引导学生悟情并尽情抒情。总之,贯穿一个“情”字。

  写作即生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作的素材取源于生活;另一方面,作文已经成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组成部分。夏丐尊先生在《文心之辑》中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一节中指出,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阶段目标”一节中对这一观点也有描述:“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些描述阐明了“习作即生活”的观念。再综观新教材中关于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的编排,写作的内容都是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所想和亲身经历,又多以日记、书信、书稿这类生活化的形式表述出来,这是大语文教学观下产生的“大作文教学观”。

  写作即创造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取材、构思、起草、加工到成文,都需要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传统的《教学大纲》强调的是思维能力的创造,而《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创造、人格的创造、情感的创造、人文精神的创造,同时更加重视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习作过程中,我们主张淡化立意、淡化形式,让学生不受中心、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充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独到的见解、看法,塑造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做到畅所欲言,展现真实自我。

  写作即做人《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出要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评价”一节中同样提出要注重对“表达真情实感”、“占有真实的材料”的评价。这与做人追求真、善、美的目标是一致的。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重要的育人功能。习作的内容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未真正形成确定,教师更应重视习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引导。要“先学做人,后学作文”,做到“文如其人”。

  要做到“作文育人”,提倡表达真情实感,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辨析对所见、所闻、所感的人和事的认识,而绝不能“放任自流”,以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不分皂白,甚至在认识上造成误导。“真”与“实”的前提就是“正确”与“光明”,而不是“错误”与“阴暗”。虽不能说教,却应渗透在“言情”之中。

  2、走立体式多元并呈的教学模式

  崔峦老师说:“习作课,低年级叫写话,中年级叫习作。低年级重在乐于表达,愿意写话;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高年级重在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崔峦老师的话清楚准确地分析了写作教学各阶段的目标,它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互相联系。从树立整合的大作文教学观看,要超越阶段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同时教学目标又呈螺旋上升状,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需要分年段有计划地实施。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立体式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低段走以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为核心的“观察指导模式”,中段走以发展学生创造力,发挥学生个性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指导模式”,高段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真实表达、提倡走以培养学生的自我人格为核心的“自由写作模式”。三种模式的指导目标明确,教给学生有效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具备独特的写作体验,从中得到写作的乐趣。

  观察指导模式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低段的观察活动分看图和实际观察两种。看图作文时,看到一幅图或多幅图,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单幅图,再由单幅图到多幅图。观察单幅图的顺序有从上往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由人及景等。告诉学生观察时不要乱看,除了按一定顺序看,还要有重点地观察,抓住特点观察。实际观察时,应该赋予观察新的内涵;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嘴巴尝,用手脚触。在观察中,有时是某一感官的单独使用,更多的时候是多种感官的协调运用,同时伴随思考、记忆等活动。低段小学生的观察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同时学生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融入大自然,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写话。

  日常生活指导模式又称“生活体验型”教学模式。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但仅仅贴近生活是不够的。生活不会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生活的观察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文章成功的关键还在于贴近自己的心灵,把生活的特点与自我心灵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创造。我的做法是“记录生活”,就是体验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真实地写下来。我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中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辛苦;我组织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如拔河、扳手劲、赛歌、朗诵会、写字比赛、做游戏等等,体验生活的乐趣;我布置学生秋游、观云,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我针对某一普遍现象,让学生各抒已见,写自己的看法;我发动学生读书看报写读后感……这些生活片断的记录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发展了创造力,还教会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时间一长,学生便思如泉涌,再没有人在习作课上抓耳挠腮了。何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师生均乐也。

  自由写作模式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理解。我不但尊重它的存在,而且鼓励学生内心独白的个性写真,鼓励学生走自由表达之路。我的做法是:鼓励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鼓励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引导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爱护体现个性化的话语倾向,提倡使用个性化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的语言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张扬,让学生的个体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题为《我的妈妈》一文中,我允许学生用日记、书信、诗的形式,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表述。

  3、走易于操作的改革之路——改革作文评语,关注人的发展过程

  评语是作文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具有易操作性,对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意义与作用是重大的。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小学生作文不仅是其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反映。所以教师的作文批语不但要在写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引导;同时要改变评语的方式,变理论说教为情感交流,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

  充分鼓励——肯定型评语激励性语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儿童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评改作文过程中,遇到选材精当、开头结尾出色、遣词造句能力强等具有类似长处的习作,我通常采用肯定型评语。例如:“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争先恐后这个词能准确表达自己当时迫切的心情,用得好!”学生阅读这样的评语,一定能从中感受写作后某一方面的成功,从而激发写作的兴趣。

  充分赏识——欣赏型评语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快乐,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我的笔尖下藏着无数顶“高帽子”。碰到通篇文采飞扬的优等生习作,我会批注:“不久的将来,你参加作文大赛肯定榜上有名。”碰到中等生的习作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妙语佳词,我一定会写:“你可真棒,连‘弱不禁风’也学会了!”碰到后进生的习作干干净净,错字少,语句比较通畅,我也会毫不吝啬地写上一长串“写字进步了!错字变少了!句子变通顺了!我该说‘了不起’了!”这样充满赏识的评语。

  充分尊重——协商型评语我经常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的形式,而在于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不讥笑、不挖苦;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扭曲。如学生某个词用得不准确时,我会适当点拔,批上:“换成‘×’,你看是否更好呢?”当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打架,没什么!”,反倒“很好玩”时,我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而去任意修改,我这样引导:“你看能把自己的力气用在别的事上吗?例如放学后帮忙同学摆桌椅。这样别人就不会批评你不团结了,还要表扬你爱集体呢!”

  充分期待——指导型评语作文批改,强调有批有改,但不是大量地改。“精批精改绝对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教师的批改只起一个指导作用,明确指出不要的地方和原因后,指出该如何改。这类批语要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指出修改的方向。例如,一位同学在写妈妈关心自己的文章里以“妈妈很关心我”总起,却在后文写到了妈妈打“我”,还以“妈妈真狠心”作为结尾。我的批语是:“你的作文前后矛盾。前面写妈妈关心你,后面又用‘妈妈真狠心’结尾。该怎么改呢?相信你已经会改了!”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千年的铁树花开”,不要指望一次教育就能成功。

  充分对话——交流型评语这种评语有利于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在作文批改中,我很愿意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记得一位不太听话的学生在一次习作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有天他感冒了,当时老爱批评他的班主任帮他倒了一杯开水,他被感动了,决定从此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在作文中这样写到:“老师,以前是我误解了您,体会不到您的好。今天,我终于知道,是我错了。请您原谅我!”看到这样情真意切的表白,我也被感动了,内心真情涌动,毫不犹豫地提笔写到:“不,老师也有错,不该总批语评你,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老师也向你道歉。相信我们都会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位学生看过评语后热泪盈眶。他真像我说的那样,一点一点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了。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不见成效,几句真心的对话却化解了矛盾,化解了误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这点看,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魅力,这种交流型评语更是魅力无穷。

  三、不断总结作文教学新成果——改革永无止境

  赞科夫曾经说过:“作文教学要抓住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改革有没有触摸到这些“根本性的东西”,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验证。总之,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要革命彻底,取得成功,显得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用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勇于在改革之路上披荆斩棘,探索新路。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是探索改革之路的起点。我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改革无止境、不能等待,不能只借他山之石,必须从自我开始。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虽不奢望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领袖,也应勇于做一个改革的志士。

  学习——掌握改革的锐利武器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一些前沿的教育理论一定要有所触及,教改的一些新信息要及时把握。其中国内的一些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作文教学的专论,也应分类搜集,使自己从中吸收营养,悟出真谛。

  探索——迈出改革的坚实步伐我把每一次作文教学活动都作为自己探索的一次实际行踪。在设计新课时,尽量不以一种模式或很少的模式去组织作文教学活动。做到教学路子常常出新招,而每次新的尝试又不是盲目的,总是有一定理论作指导的,在多次的、反复的探索中求创造、求发展。

  积累——储备改革的宝贵财富学习他人的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一种积累。但记录自己作文教学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是更重要的积累,也是更宝贵的财富。我作了大量的学习前沿理论的卡片,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教学笔记,其中虽有顿胸的遗憾,但更多的是闪烁无尽喜悦的亮星。它是自己的实践产物,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它使我提高了改革的起点,更培养了我改革的信心。我教的班,他们在作文赛中,有10人获一等奖,还有近1/4的人在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习作。我看到了他们作了文,成了人,我的信念更坚定了。

【作文教学改革】相关文章:

多媒体的教学改革探讨07-04

教学改革产品设计07-05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论文07-05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07-02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反思07-03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04-28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01-27

有关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探究07-04

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分析07-03

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07-03